搜索更多内容
凉州词古诗原文及翻译
我们现在所处的和平年代难能可贵,古时候战争频频,却没有人生来就是士兵将军,冲锋陷阵的都是深受征兵之苦的普通老百姓们。今天,就随好工具小编一起来看这首著名的边塞诗《凉州词》,来体会古代战争的真实面貌吧。
凉州词古诗原文
凉州词
王翰 〔唐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翻译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外出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注释
1.夜光杯:华贵而精美的酒杯。
2.欲:将要。
3.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所用的。
4.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5.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6.君:你。
7.征战:打仗。
赏析
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作者介绍
王翰:字子羽,晋阳人;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坐贬道州司马,卒。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代表作有《凉州词二首》、《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凉州词二首》(一)最负盛名。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透露出来的那种豪迈和悲凉真是有回肠荡气,洗心涤魄的感染力,令人三日犹闻其音。《古蛾眉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瑰丽奇崛的想象和珠玑满盆的秀词不禁令人联想到李白和屈原的作品,真不愧余音绕梁之仙作也。集十卷,今存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一百五十六)。
王翰少时就聪颖过人,才智超群,举止豪放,不拘礼节。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中进士。张嘉贞任并州刺史时,十分赞赏王翰的才能,常以很好的礼遇相待,王翰则自做歌并于之舞,神气轩昂,气度不凡。
王翰性格豪爽,无拘无束,常与文人志士结交,杜甫诗中以“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之句赞叹王翰。
他的诗多豪放壮丽之句,可惜很多已散失,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的是他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流露出作者厌战的情绪,也表现了一种毫纵的意兴。
查看详情>>与“凉州词古诗原文及翻译”相关的文章
《凉州词》古诗背后王之涣的小故事,还有谁写了首《凉州词》?
凉州词,不是诗的题目,是指为《凉州曲》配的歌词。凉州曲,是盛唐时流行的曲调名。据说,唐开元年间,时任河西节度使的杨敬曾率领优秀乐工、舞伎、倡优,浩浩荡荡前往长安进献《凉州大曲》,深得唐玄宗赞赏。而后,凉州都督郑知运又搜集了一批曲谱进献给了唐玄宗。所以,凉州曲在当时颇为盛行,很多诗人也喜欢凉州曲,为其填词,抒发边塞豪情,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这两首:
凉州词
黄河远山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一般俱言写的是戍边战士清苦和思乡不得还乡的怨情。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若如此说,“春风"可指圣恩了,不能泽被边塞,怨念则又深一层了。但是,通篇读下来只感此诗悲壮慷慨,悲凉而不凄切,所以每每都读出豪情来了。
关于此诗还有两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一说,王之涣、高适、王昌龄齐名,一次,三人约定以歌姬讴歌中诗入词多者名高。结果,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龄,第二人唱的为高适,第三首唱的仍是王昌龄。此时,王之涣站起,指着最好的歌姬说,若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此生不与你们争了。果然,这位歌姬唱的就是这首《凉州词》。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是:说是清朝的风流才子纪晓岚奉命为乾隆皇帝写扇面,结果漏写了“间”字,乾隆要治他的罪,机灵如纪晓岚当下说,这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而是我根据凉州词改写的,说着就给乾隆念了起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是非常机智了。
还有这一首王翰的《凉州词》。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凉州词也是诸多解释,虽说边塞诗描写征战,多为悲凉,无不透出征战的艰辛和战争带来的痛怆。但是,我却总是读出豪气冲天的悲壮。军人的铁骨铮铮,总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首诗在畅快淋漓的豪饮中,发出“古来征战几人回”的低吼,你若觉得悲惨实也情理之中,但是我总感到马革裹尸还的豪气。
白玉杯映着潋滟的葡萄酒,在节奏明快,慷慨激昂的琵琶声中豪饮,就是醉卧沙场又如何,自古征战沙场之人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当然,这仅是我喜欢并愿意解读的意思,不是答案。大唐之久远我们只能考证写作的背景,以解读诗人的意思。但是,读诗的人换一种心情就换一种感悟。或许这就是诗词在如今还感动着我们的原因吧。
与“《凉州词》古诗背后王之涣的小故事,还有谁写了首《凉州词》?”相关的文章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赏析,真正的千古绝唱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曲嘹亮、苍凉而又悠远的笛声,在我们的心头萦回了一千二百余年。只要《凉州词》的诵读声响起,我们立即就会想起古丝绸之路上那恍如昨日的青春畅想。《凉州词》——真正的千古绝唱。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它的典型代表就是唐诗。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和方面,它在中国诗史上确乎是前无古人的,代表着这前无古人成就的首推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诗的首句即神思飞扬、气象万千,汹涌澎湃、源远流长的黄河由近及远滚滚滔滔流过大漠荒原,奔向白云飘渺的地方。这是何等广漠壮阔的境界,诗人脱口就是千古奇句。紧接着本诗的另一个重要意象出现:“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白云,青山万仞,是这座塞外孤城的美学背景。远川、高山,益见孤城一片的险要、孤单。不经意间诗人已经悄悄切入戍边征夫的离愁别绪了。
此刻,羌笛一曲由天外传来,响彻大漠孤城,响彻戈壁荒原……那笛声分明是戍边征夫最熟悉的《折杨柳》:悲壮、哀怨、悠远、苍凉。一曲《折杨柳》触动着戍守者的离愁别恨,所以诗人不说“闻折柳”,而说“怨杨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诗盛行折柳赠别。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晚青,诗人想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可能,直比折柳赠别更难堪,而诗人却以“何须怨”给以宽解,委婉、深沉、耐人寻味,充满浓浓的诗意。
诗意浓郁中,一句绝唱油然而生:“春风不度玉门关”。何必总是吹奏那曲哀怨的《折杨柳》,何处又可见那杨柳青青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啊!
王之涣的《凉州词》由悲壮、苍凉,透出超越时空的豁达、豪迈。那是个人的胸襟,也是时代民族的胸襟。一曲笛声寄托着中华民族一段不可复制的自信与美学精神。
王之涣(688——742年),字季陵,今山西新绛县人,曾漫游黄河南北。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性格豪放,名动一时。七绝《凉州词》、五绝《登鹳雀楼》为盛唐代表作。
这座雄姿仍在的残垣就是中国汉代古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最后一个要塞——玉门关。始建于公元前121——111年间的汉武帝时代。距古城敦煌90余公里,当年它与阳关南北对峙,成为人类文明与生命的枢纽。直到数百年后的大唐,由于丝绸之路的衰颓,一代雄关逐渐沦为废墟,诗人才有了“春风不度”之慨。我们在两千年的汉唐遗风中,拜谒一代雄关和一个伟大的记忆,搜寻那些匆匆逝去的足迹。双脚踏上大戈壁的那一刻,我们才知道什么是雄奇、神秘,什么是宁静、苍凉,一曲笛声由天外隐约传来,悠远、迷人,笛声中我们悄然拂去一滴珠泪,永远记住了玉门关的满天彩霞……
与“王之涣《凉州词》古诗赏析,真正的千古绝唱”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