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黄鹤楼古诗原文及翻译
黄鹤楼现在是武汉市地标建筑,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作,更是给它赋上了一层传奇色彩。今天就随着好工具小编一起走进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一首,崔颢的《黄鹤楼》吧!
黄鹤楼古诗原文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
1.黄鹤楼:传说中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2.昔人:过去的人。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12.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
赏析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节,似芳草萋萋,峥嵘不已。...
查看详情>>李白的写黄鹤楼的古诗你都知道吗?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最著名的两首黄鹤楼诗,第一首小学生都会背,第二首少有人知
李白,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旅行家,他走过许多名胜古迹,并留下他的杰作。
其中黄鹤楼是不得不说的一处。关于黄鹤楼,李白曾写下两首名作,一首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入选小学课本,小学生都会背。而另一首即是《黄鹤楼闻笛》,却少有人知。
两首诗一首写于开元盛世,烟花三月送别友人,李白的心情是相对愉悦的;而另一首写于安史之乱时,充满去国思乡之悲。诗意虽不同,两首诗却同样经典。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此时,正值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这次送别孟浩然去扬州,是愉悦的。但是,友人就要离开,他也有悲伤,当看着孟浩然乘坐的小舟逐渐远去时,李白默默地望着那船渐行渐远,久久不回。
这首诗备受后世称道,是李白的代表作。“烟花三月下扬州”更被学者称为“千古丽句”。
李白另一首黄鹤楼佳作,就是下面这首《黄鹤楼闻笛》。
《黄鹤楼闻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听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从诗意中可以看出,这是李白被贬谪时所做,有学者考证,此诗是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经江夏时所作。当时老朋友史郎中在江夏特意陪他游览了当地名胜黄鹤楼。
黄鹤楼头,那悠悠笛声给凭栏远眺的诗人李白平添了无限思绪,兴会之余,他写下了这首诗。世事难料,我竟一下就成为贬官,远谪长沙;西望长安,云雾迷茫,何处才是我的家乡?黄鹤楼中传来阵阵《梅花落》笛声,如怨如诉,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令人倍感凄凉。
作为一个曾流放的人,李白以曾被贬官到长沙的贾谊自居,充满了愤懑与不平。
坐在黄鹤楼中,听着耳边传来《梅花落》笛曲,感觉江城五月梅花满天飘落。梅花虽美,可却是是寒冬开放的,江城五月落梅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坐在黄鹤楼中,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听着耳边的《梅花落》,布满皱纹的脸上,全是疲惫与沧桑。
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读者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清代沈德潜曾评价李白:“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
隐娘每每读李白的诗,诗意简单,词句简洁,可每每读完,总是感到意犹未尽,有无限的情意在诗外。
譬如送别孟...
查看详情>>与“李白的写黄鹤楼的古诗你都知道吗?烟花三月下扬州”相关的文章
写下千古绝唱《黄鹤楼》古诗的崔颢是个什么样的人?李白为何甘拜下风
放眼崔颢黯淡的一生,唯有《黄鹤楼》一首诗成了他引人注目的高光。也就是这一抹辉煌的高光,消解了他那所谓“有文无形,嗜赌好色”的阴影。
(一)一首七绝,吓得李白扔笔跪拜
一千多年前的盛唐天宝年间,正在全国漫游的大唐第一诗人李白,遭遇了诗人生涯从未有过的挫败感——登上了神往已久的黄鹤楼,却不能像在其他名胜古迹前那样题诗留念。
是黄鹤楼未能引发诗人的诗兴?恰恰相反。那天,李白专门选择了日暮时分便以远望的好时机,登上早已入梦的黄鹤楼。当他放眼苍茫的楚天,面对着大江落日的美景,早已诗兴大发。就在他从侍从的手中接过饱蘸浓墨的如椽巨笔欲往墙上挥洒诗句时,只见自己诗弟崔颢的一首七绝已在落日晚霞中大放异彩。
李白握笔的手一下僵住了,继而死了般垂落了下来,整个人都不好了。这个牛!狂!一天到晚耍大牌,两眼向上,鼻孔朝天,皇上召见都不鸟,一进皇宫就要大宦官捧臭鞋,连喝酒都只要月亮中的嫦娥作陪的大诗人,只能跪拜一番后闷闷不乐地走下楼梯,神情沮丧地连连摇头,悲伤逆流成河地喃喃自语:“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在上头啊。”
最终,这个最喜欢在祖国山河上题诗留念大狂人,平生第一次,没能让黄鹤楼没有成为自己的主场。
有道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后来,被崔颢伤了自尊的李白一直对未能在黄鹤楼题诗耿耿于怀,以至于即便不敢正面交锋,也要打擦边球地写上两首带有“黄鹤楼”logo的诗: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直到多年后,他登上南京的凤凰台时,才用另一首对崔颢《黄鹤楼》的模仿、致敬之作多少治愈了自己的心病。
(二)早年人品扑街,老大风骨凛然
那么这个崔颢到底是何方神圣,牛得连李白都要甘拜下风?
这个生于公元704年,比李白小三岁的盛唐诗人,确实也是个牛人。他十九岁就高中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等大咖位列在一起。但他却命运不济,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只混了个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在国家机关里派派车马、送送信的差事。也因此,史料对这个可有可无芝麻官的生平记载极少。
可能由于郁郁不得志,早熟多才的崔颢早年喜欢躲在家里写一写反映女性生活的小诗。比如这首描写船家女生活的《川上女》:“川上女,晚妆鲜,日落青渚试轻楫,汀长花满正回船,暮来浪起风转紧,自言此去横塘近,绿江无伴夜独行,独行心绪愁无尽。”
不过,他也有过一次出人头地的机会。相传北海太守李邕听闻他诗名以后,曾热情地把他邀请到家中来写一首献诗。谁知,当崔颢把献诗呈上去请李邕阅示时,却见李邕的脸色越读越不好看,最后竟将诗稿扔到他的脸上,愤怒地斥责道:“你这个小孩子太无礼了。再也不要来见我了!”
为什么一件好事却搞出如此糟糕的结局?我们还是来看看崔颢都写了些什么吧。
他写的那...
查看详情>>与“写下千古绝唱《黄鹤楼》古诗的崔颢是个什么样的人?李白为何甘拜下风”相关的文章
崔颢的《黄鹤楼》赏析,谈李白和黄鹤楼古诗的绝妙缘分
武汉的景观当中,最招诗人待见的自然是黄鹤楼,写黄鹤楼的诗里面,公认最佳的当然是崔颢的那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过去对崔颢这个人的评价一直不高,说他是“有文无行”,就是诗文写得好,为人差点儿。差在哪儿呢?说他 "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再曰"娶妻唯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就是诗作当中主要写艳情诗,就是专门照着少儿不宜的东西招呼。还有就是娶妻子就看长相,专找好看的。这条倒是不算什么大毛病,几乎是个男人就希望自己有个漂亮老婆。但是后面说他娶了漂亮老婆之后,很快就厌弃了,就换一个,娶了四五个老婆。其实我感觉崔颢也是自己不聪明,他那会儿是可以纳妾的,都留着呗,大伙在一起,阖家欢乐,多热闹啊,也没人说三道四的。您看白居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同时有十好几个。不过崔颢一生官职都不高,挣的工资有限,太多了可能养不起,只能是学包子铺卖包子,一屉顶一屉。
当然,这个事情搁在现在也没什么了,现在结四五次婚都是正常现象。虽然唐宋时期女性社会地位相对高一些,但还是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被休弃的女子日子不会太好过,所以崔颢的做法有些个不地道。
但是这首《黄鹤楼》,这可看不是浮艳的风格,说明后期崔颢的诗风是有所转变的,他还写过边塞诗。边塞诗的水平今天咱们不说,就这首“黄鹤楼”。后来李白登黄鹤楼,也想要写一首诗,看见崔颢这首诗之后,直接放弃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在中国诗人当中的江湖地位不用多说,他都对这首诗服气,觉得自己再写也写不出更好的,足见功底。现在您去黄鹤楼景区,还附会出了一个李白的“搁笔亭”,就是用的这个典故。
还是那句话,人的道德和才华真是没有办法完全统一的,德艺双馨的凤毛麟角。一定要分开来看,不要因为人的品行否认他的才华;也不要因为他的才华,就想当然地认为他的道德一定高尚,或者要求他一定要高尚。这东西真得分开来看,德是德,才是才,该肯定的就要肯定,该否定的就要否定。
由崔颢引出李白。李白虽然不敢再写“黄鹤楼”。但是作为一代诗仙,你让他就这么甘拜下风,那不是他的风格。写不了黄鹤楼,我还可以写鹦鹉洲啊。就是崔颢诗里那个“芳草萋萋鹦鹉洲”。李白写下了一首《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草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江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必须得说,这首诗并没有给李白找回场子,在李白的诗作里面实在是一般得很。毕竟诗仙也需要灵感,命题作文他也写不好。而且这首诗或多或少地有点儿模仿崔颢的《黄鹤楼》,可能李白自己都没注意到,但是那首诗已经深深地印在他脑子里了。
大概是李白觉得就黄鹤楼以及周边景物写诗,再写律诗的话也真的写不过崔颢,干脆我改绝句的了,这下总能摆脱崔颢的影响了...
查看详情>>与“崔颢的《黄鹤楼》赏析,谈李白和黄鹤楼古诗的绝妙缘分”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