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张九龄的这首写橘诗构思巧妙,句句写橘而喻人,震撼人心
人生在高处的时候不容易,要耐得住曲高和寡的寂寥。周围对你捧月,或口蜜腹剑,或阿谀奉承,或阴奉阳违,或诱惑太多,需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辨伪求真,内心自芳而不随流,防权势盛而日骄,富贵久而日奢,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怕一失足成千古恨。人生从辉煌转入低处,同样不容易,不为人重视,甚至嘲讽。尤其有抱负的人更难忍受,郁郁不得志而沉沦者有之,怀才不遇而变节者有之,屈辱难忍而自决者也有之,在逆处耐得住寂寞就显得更不容易。
所以耐住寂寞是人生成熟的境界,才能平心静和,波澜不惊,不为物役,专情凝注,心无旁骛,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不见异思迁,保持始终如一的操守,冰清玉洁。千斌今天要带大家认识这位千年前的德者张九龄,位列唐朝宰相,忠耿为公,秉公选贤,直言敢谏,不偏不倚,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不结党营私,史学上认为他是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深为王维、杜甫等人敬仰,都作过颂美他品德的诗篇。后因李林甫的谗言陷害而罢相,贬为荆州长史,远离权力中枢,蛰伏一偶,精心施政,不抱怨,不无为。在清静孤独中享受宁馨,在寂寞中保持不屈的意志和不甘沉沦品质,千斌认为诗人居庙堂之高而忧其品,在江湖之远而洁其德,十分难得,我们从他的诗《感遇·江南有丹橘》就能看到高洁的品格,在寂寞中孤芳自赏的境界。
感遇·江南有丹橘
唐代: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首诗的首联“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展现了橘林郁郁葱葱,经年常绿,披风霜斗严寒而不凋,生机盎然而不息。千斌认为诗人以丹橘自喻,着意渲染坚强不屈的精神,犹如一望无际的橘林,繁茂旺盛,不会因谪贬而沉沦,意境开阔明达。
颔联“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自问自答双关语。橘树经冬犹绿的原因是什么?江南气候暖和是一个因素,最重要的是橘树本性耐寒,有“岁寒心”。诗人巧妙地写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寄寓出诗人的正直的操守,抵御外界的侵蚀而改变秉性,保持寂寞中的境界。
颈联“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抒情说上品丹橘本可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山水迢迢,阻碍重重。言外余意,品高能强者可以为朝廷效力,可言路闭塞,任人唯亲,报国无门。这两句不经意中表现了诗人在寂寞无人关注的贬所不甘沉沦,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第四联“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诗人感慨遭遇多舛,命运多变,难以捉摸,不要放弃,默默自为中静等变化,人生有起有落,循环往复很正常。
尾联“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承上而来,诗人呐喊让人们知道桃李成荫,橘树就不能吗?千斌认为诗人明着为橘树鸣不平,实际是为贤者鸣不平。朝廷听信李林甫等小人的谗言,忠奸不分,官场昏暗,贤能不降,小人得志,深刻抨击时弊,振聋发聩。
张九龄的这首写橘诗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句句写橘而喻人,抒情写意,震撼人心。语言生动,清新简练,毫无造作雕琢之意。更重要的是描述了诗人寂寞中的平淡...
查看详情>>与“张九龄的这首写橘诗构思巧妙,句句写橘而喻人,震撼人心”相关的文章
张九龄写瀑布的经典唐诗,与李白徐凝的比你更喜欢哪一首?
女士们穿衣追求个性,最尴尬的莫过于“撞衫”,一旦发生“撞衫”悲剧,难免要一较高下。庐山瀑布为中国最秀丽的十大瀑布之一,风景宜人,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心,“撞衫”庐山瀑布的诗词不在少数,今天分享其中3首经典唐诗,一起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也请你评判高低优劣。
望庐山瀑布
唐 ·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这首诗入选小学语文课本,是流传最广的写庐山瀑布的诗作。诗人将庐山瀑布写得仙气十足,开篇写香炉峰矗立天地间,云蒸霞蔚,为瀑布创造了仙境般的奇幻背景。第二句一个“挂”字传神地写出了瀑布顺山势倾泻而下的视觉冲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想象力雄奇,如神来之笔,将瀑布喷涌而出、势不可挡的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银河”的比喻新奇生动,让人无尽遐想。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唐 · 张九龄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的这首诗是律诗,较李白《望庐山瀑布》的容量更大,对瀑布的势、色、声都进行了细致描写。“泉”是从地下往上涌出,诗人别出心裁用“万丈洪泉”喷涌而落形容瀑布。“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以青山、天空为背景,写出了瀑布从天倾泻的不凡气势。诗人观察入微,“半紫氛”描绘瀑布水气升腾、缥缈梦幻的特点,“虹霓”的比喻,生动刻画了阳光下瀑布的奇妙色彩变化。“天清风雨闻”,置身瀑布前,在万里晴空下,听瀑布奔流疾风骤雨之声,享受视觉、听觉的愉悦。
庐山瀑布
唐 ·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开篇写出壁立千仞,瀑布从天而落的气势,“雷”既写声音,也渲染了气势,瀑布奔流到江,一刻不停歇。“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是徐凝最为得意的诗句,旖旎青山间,瀑布白练般飞流而下,更觉水流愈白,青山苍翠欲滴,自然的鬼斧神工,“界破青山色”,更增视觉冲击。
这三首诗同写庐山瀑布,但是感觉完全不同。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更为“壮丽”,真如天上银河落到人间,“飞流直下三千尺”,气势雄浑。张九龄的庐山瀑布则更为“秀美”,同样落于“万丈”、“奔流”而下,却绵柔优美。徐凝的庐山瀑布介于两者之间,气势更接近李白诗作。
怎会有如此差别呢?中国文字包罗万象,自带力量和情感。李白诗中一、三、五字字音更为响亮,诗句最后一个字为“an”音,发音有力,掷地有声,赋予诗阳刚雄浑气质。张九龄写瀑布用字词更为柔和,诗句最后一个字“en”、“un”音,如吴侬软语,更为阴柔亲和,末句“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如悠扬琴音,将庐山的秀美写得醉人。
“撞衫”并不可怕,相信文字自有神奇魔力,同样的主题,用心感受,你就能赋予她独特的气质,写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这三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
与“张九龄写瀑布的经典唐诗,与李白徐凝的比你更喜欢哪一首?”相关的文章
张九龄的这首诗,最著名的是全诗的第一句,对当时的人们有着深刻的意义
说起张九龄,他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也是开元年间的一代名相。他的五言诗风格清扬、语言质朴,有着“岭南第一人”之称,他的诗歌对后世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如今现存的诗歌就有1900多首,著有《曲江集》。
今天所说的是张九龄的这首叫做《感遇·孤鸿海上来》的诗。
《感遇·孤鸿海上来》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遭遇贬谪后所创作的《感遇十二首》中的第四首,主要通过托物寓意,表达出张九龄的人生的感悟。
在这首诗的首句“孤鸿海上来”,是张九龄的千古名句,这一句的意境阔大,与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以及自己的“海上生明月”都有着一样的意境,看似平淡无奇,但是情景交融令人拍案叫绝。鸿雁对于大海来说,如同沧海一粟一般,更何况是一只离群的鸿雁,所以张九龄将自己比作为鸿雁,有着十分孤寂不遇的凄凉。
其次的“池潢不敢顾”,来形容孤雁经历过大海的波涛汹涌,那么就不会被护城河的河水所吸引,但是张九龄还是将这两只鸟比作朝堂上的李林甫与牛仙客,在高堂中的嚣张气焰,他们长期霸占着官位,如同这两只翠鸟,将自己的巢建筑在神话中的三株树上。
接下来的这下一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是张九龄对这“两只翠鸟”的忠告,告诉他们即便拥有着鲜艳的羽毛,就不怕有猎人将你们猎杀吗。即便是在朝堂之中也会遭到他人的厌恶。
最后的两句,“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在这浩瀚无垠的天空中,身为孤雁的我就算射手也对我束手无策。这两句也写出了张九龄在着混乱的官场中,明哲保身,洒脱的态度来面对被贬谪的生活,而纵观张九龄的整首诗来看,他流露出了对于那些真情实感都是对处于政治漩涡中的人感到担忧。
然而最著名的还是全诗的第一句,“孤鸿海上来”将所有的气势都写了出来,借物喻人,又能够透露出自己的处世之道,与对他人的劝诫,可以说对当时的人们有着深刻的意义。
与“张九龄的这首诗,最著名的是全诗的第一句,对当时的人们有着深刻的意义”相关的文章
张九龄比较冷门的诗《答陆澧》,写得清新脱俗,读来更是朗朗上口
张九龄唐朝著名的宰相,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那一首《望月怀远》,相信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那都是不会陌生,在这首诗中,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思念之情,读来真是令人赞叹不已,到现在早已成为了唐诗中最为经典的一首思乡之作。
那么说起张九龄的诗作,除了前面所说的那首之外,其实他还写过很多非常唯美的诗作,并且也都是值得一读,小编今天要为大家推荐的是他一首比较冷门的诗作,那便是他的《答陆澧》,这首诗同样的写得非常唯美,短短二十个字,道尽诗人的一片赤城。
《答陆澧》
唐代:张九龄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这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唐诗,诗人在这首诗中,充分地肯定了朋友的热情好客,写得很是深情,从这一点中,也足以看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那一份深厚的友谊。在这里稍稍给大家普及一下,陆澧是诗人的好友,两个人相交深厚,当时陆澧邀请诗人到家中做客,为了表答谢意,于是匆写下这首小诗。
诗人一开篇便是写到了松树,以及酒,于是他才会在头两句中写“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那么这两句诗大致的意思是,山上清香的松叶也是能够酿造出美酒来,现在正是春天来临的时候,不知道你的美酒酿造了多少?诗人犹如是在自己家里一样,一走进了朋友的家里,他便问起了朋友。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张九龄的洒脱。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这两句的意思是,虽然从我住的地方到你这个地方来,要翻山越岭,而且道路崎岖,路途非常的遥远,但是能够喝到你酿造的美酒,我怎么能够推辞呢?即使是大雪封山,我也是要来喝上一杯,再说现在早已进了入春天,冰雪都快要融化了,对于我来说,这都不算什么。在这里诗人,再一次地表达出了内心的那一份喜悦,也同时看出了诗人与友人不一般的友情。
张九龄应当说也是唐朝非常有才华的人一位诗人,他一辈子官做的很稳,并且如此有才华,要知道唐朝很多的诗人尽管有才华,也都做官,可是很多的诗人命运都是不济,时常是被贬,例如柳宗元和韩愈,两位尽管也是很有才华,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是不如张九龄,一辈子都郁郁不得志。但张九龄不是,他一辈子非常的平稳,这也正是诗人性格使然,那么从这首诗中,便是可以看得出来诗来,性格非常的洒脱,不拘小节。
纵观张九龄的这首《答陆澧》,写得清新脱俗,读来更是朗朗上口,短短的二十个字中,诗人便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种非常高远的意境,把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这也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同时也是诗人内心纯真的表现,体现出了他的一片赤城。尽管这首诗,比较冷门,但是还是值得我们一读。
与“张九龄比较冷门的诗《答陆澧》,写得清新脱俗,读来更是朗朗上口”相关的文章
张九龄月夜思乡的一首诗,既担心未卜的前程,也思念万里之遥的故乡
征程漫漫,乡愁不断。久在他乡、人地生疏,怀乡愁肠、思念汩汩。乡愁,是生生不息的血脉;乡愁,是时刻盼归的内心感慨。
无论天有多高、地有多远,故乡都会召唤愁肠寸断的游子。瞧,盛唐的岑参就曾有一个简单的心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是前途未卜,归期难定的无奈。
听,中唐的张籍也深有感慨,“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常年不归之后的忏悔与深情。
乡愁,是残阳在水面的倒影;乡愁,是老母亲倚门相望的剪影。因为有亲友的帮助,才能后顾无忧;虽然有塞垣之苦,却更加孜孜以求。
下面介绍张九龄月夜思乡,赋诗一首,其中两句千古流传,至今难以模仿。
西江夜行
唐代: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张九龄是西汉时留候张良的后代,也是大唐开元年间著名的宰相。他一生远见卓识,忠耿尽职,深受后世的敬仰。
张九龄还非常擅长五言诗,诗风清淡、语言朴实,为后来唐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诗佛王维不仅得到过他的提携,而且在五言诗的创作上也曾受其影响。
张九龄有一次外出公干,因为离乡之久,以及羁旅之苦,于是触动了他的乡愁。长夜漫漫,行船在碧波夜月之中缓缓前行,诗人恍惚间有点晕头转向,竟然辨不清前路,更忘记了故乡的方位。
张九龄的故乡在广东韶关,他却长年累月在他乡奔波,当了宰相后,身在长安,就更难得有机会回到故乡。诗人仰望星空,只见无边的苍穹辽阔悠远,思念故乡的情思就越发哀切。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这两句千古流传,至今难以模仿。“悠悠、切切”,诗人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但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才经久不衰。
张九龄一生直言敢谏,还为大唐社稷选贤任能,可谓鞠躬尽瘁、万死不辞。江水湍流,月光如水,诗人的心潮也起伏不定,“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身外的景物没有人的忧愁,清澈的河水也自在流动。
诗人有时候真希望自己卸去身上的重担,找一处宁静的田园,做一位悠闲自在的农夫,从此了无牵挂,快乐永远。
可是现实就是那样残酷,有人希望摆脱,却一直纠缠;有人孜孜以求,却总是无法如愿。诗人迫切地希望回家看看,“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林中树叶不知换了多少个春秋,拥着乡愁坐在寂静的夜里,任凭寒露渐生,打湿了衣袖。
回家看看,这其实是多么朴实而又很人性的愿望,可是多少人也许很多年都难以实现。诗人最后终于很无奈地说,“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还有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鹤,在这暗夜与黎明的分际,乍然长鸣,让人暗暗心惊。
诗人以景语道出心声。因为自己太专注以思考,以至于被这“一鸣”惊到,也反映出诗人用情至深。
纵览张九龄的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作者月夜孤舟,羁旅疲惫,既担心未卜的前程,也思念万里之遥的故乡。
再细味“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这两句虚实结合,念归、愁坐,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也传达出对现实境况的担忧...
查看详情>>与“张九龄月夜思乡的一首诗,既担心未卜的前程,也思念万里之遥的故乡”相关的文章
张九龄遭遇贬官,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刚正不阿的高尚品行
张九龄曾经遭小人谗言,遭遇贬官,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刚正不阿的高尚品行。
唐时的风雨吹荡了千年,仍旧能够涤荡人的灵魂,触动人的内心。诗词有种惊人的魔力,可以跨越时空,直击人的心灵。有些诗只要见一次,便会不由自主地爱上,就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好像我们心中沉寂多年的想法,就在这一刻全部爆发了出来,说出了我们的心声,说出了多年来,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
张九龄就有这样的魔力,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成为了人们心中最美丽的永恒,那种景象永远印在了我们心中。张九龄是个名副其实全能型人才,不仅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在政治上更是如此。在朝堂上他是唐玄宗最信任的宰相之一,任人唯贤,正直贤能,一代谏臣本色;在诗坛,他是王维、杜甫、孟浩然等人都敬重的大师,他的诗“雅正冲淡”,极具美感。但是贤良总是遭人嫉妒,被人陷害的。
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写这首诗的时候,张九龄被贬荆州,朝堂被李林甫等人把持。张九龄在诗中以兰桂托志,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不愿意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以兰叶和桂华、春天和秋天的两组对仗,道出两种花儿的英姿。每当到了春天之后,兰花长得就旺盛,看上去非常的漂亮,到了秋天,桂花更加清香,让人闻之心旷神怡。“葳蕤”两字可谓神来之笔,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这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够欣欣向荣,最主要原因,是它们顺应了季节,才能生长得如此旺盛。在诗人心中花儿应适而开,是顺势而为,成全的是春秋的美好。到此为止,还是自然的规律。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由花写到人,花香怡人也让隐者心情愉悦。隐居在深山里的隐士,才能够闻到那世间最芬芳的花香,花香随风飘散,弥漫在空气中,正是有了花香,才会更加欣喜。
最后两句表明主旨,“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草木的美丽,不是出于为了取悦世人,而是因为出自“本心”,这正是草木的高洁品格,它们不求别人折取,不为了向人谄媚,它们在春天盛开,在秋天绽放,都是出自天性,这就是草木的高洁之处。
这首诗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一种深刻的哲理。人生又怎么不像草木一样啊!草木有自己的生长规律,人生也有自己的追求。人要活出自我,要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取悦他人,有时候,我们不需要他人的评价。
草木的美,不是因为被人爱慕,难道没有美人攀折,草木就会失去她的美丽吗?当然不是,草木有本心,草木有信心,即使没有“美人折”,它也能“葳蕤”且“皎洁”。正如草木的“本心”,人也有“本性”,为自己而活,自信的活着,管他风霜雨雪,我自岿然不动,如此才能活出精彩。
与“张九龄遭遇贬官,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刚正不阿的高尚品行”相关的文章
诗人张九龄两篇《感遇》的其中一篇,用兰草比喻了什么?
中国文化的古诗词,历朝历代都有优秀的名诗名人,诗词的题材也丰富多彩。唐代是我国古典的诗词诗歌发展的昌盛时期,唐诗是全世界文学宝库的宝贵财富,虽然距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但举世闻名的诗篇仍在广为传颂。
唐代有很多知名的诗人,象杜甫、李白、白居易、张九龄等,都是世界闻名遐迩的诗圣。唐代的诗词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种,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
今天我们欣赏五言古诗,是诗人张九龄两篇《感遇》的其中一篇,他用兰草比喻了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
《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百花争艳的春天,兰花生长得格外茂盛,亭亭玉立,高贵漂亮。秋高气爽的金秋,桂花清馨高雅,荣而不媚,带给人幽香和惬意,和天上的皎洁的月亮相呼应。夏去秋来,看见兰桂开始生机盎然的绽放飘香,真是很高兴。不管兰桂哪一天开花,那天都是应该庆祝的佳节,也是人们应该欢聚的时刻。
谁能知道在树林中休息居住的人们,嗅到兰桂的香气,也都在花前流连忘返,或邀请好友,一起赏花喝酒、吟诗,谈笑风生。兰花、桂花在本属于它们的季节里盛放流香,这是自然美的天性,不是因为有美丽的佳人采撷而让人们认知。
此诗作者写作背景:张九龄在唐玄宗时,任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遭朝廷奸臣谗言,由上书丞相被贬为荆州长史。忠臣遭遇这种不公平的处罚,当时心情的郁闷可想而知。这首诗,正是被诋毁时在荆州所作。
赏析:
这首诗朴素含蓄,寄托蕴藉,对当时诗坛浮夸的风气起到了纠正的积极作用。受到诗人们的赞许和重视。
诗一开始用对偶的整齐句型,春兰与秋桂对举,显示出兰花的生机和桂花的皎洁。兰草迎春勃发,桂花的绿叶繁茂,秋桂更添暗香,沁人心脾。以花喻人,表达了诗人自比兰花、秋桂的清高气节,孤芳自赏,不求他人的志气情感。
第三和第四句,描写兰花和秋桂,都欣欣向荣的盛开,花香袭人,使春秋成为人们游玩赏花的美好季节。兰草和桂花,自有美好的节操。表达了落魄的贤人志士,不屈服权贵,像兰花和秋桂那样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也流落出期望政治环境好转时,能继续施展自己的抱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重新遇到重用的渴望。
五、六两句,用“谁知”开头,有让人出乎意料的感觉。由于兰叶花草和桂花的芬芳,人们被吸引而来,有了爱慕之情。无意间被人赏识,是由兰桂的品质决定的,暗喻人有高尚的情操,洁身自好的品德。用借“闻风”二字,引用《孟子·尽心篇》其中的一段话,“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美好的景象、散发的花香,唤起隐居的人们的乐趣,相聚欢乐地坐在一起,赏花,吟诗,畅谈,不亦乐乎。最后“何求”二字,没有一点犹豫,把作者不愿低头求人赢得名誉的清高傲骨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九龄的这首通过春季兰草,秋季桂花的自然茂盛生长的意境描述,比喻自己有高尚的品德,虽处在...
查看详情>>与“诗人张九龄两篇《感遇》的其中一篇,用兰草比喻了什么?”相关的文章
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这首诗,诗中表达了什么呢?
今天要赏析的一首诗是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表达了什么呢?
孟浩然这一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一直没能实现了吧,想要在朝堂上施展自己的一番抱负,却连朝廷都没进入过。前半生经历了许多次失败的孟浩然,哪怕都隐居了,却始终心有不甘,于是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认识了当朝丞相张九龄,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遂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一首,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希望被援引的意思,并从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热情。
既然这首诗是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就不得不提一下张九龄这个人了。张九龄是唐朝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文采斐然,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凭借着自己超然的人格魅力深受后人敬仰、推崇。据说当初每逢有官员推荐人时,玄宗都会问有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可见皇帝对他也是极为欣赏的。
张九龄作为一名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自是天赋过人,少有才学,且他不但做官做得好,诗文也写得好。张九龄最突出的是五言古诗,文笔清淡,但又寄托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被誉为“岭南第一人”,他的诗歌《望月怀远》里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至今是被人称道的经典。
开元二十一年时,张九龄升任了检校中书侍郎,后拜中书令,据说也就是这年,孟浩然写了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赏识与录用。他借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热情,意境深远,气势宏大,虽最后官没做成,但诗却成了流传千年的名篇,堪称山水诗中的杰作。写完这首诗的第二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长安求仕,但结果依旧是让人失望的,于是,四十多岁的孟浩然又一次回到了家乡襄阳。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湖水暴涨的洞庭湖,水天相接,景象壮阔;湖上的水汽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风起之时,波涛荡漾,涌向对岸,其气势雄伟,好像要撼动了整座岳阳城一般。在孟浩然的笔下,八月的洞庭湖是十分壮阔的,带着凛冽的气势,震撼着世人,也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只为目睹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想要渡河却苦于没有船只,在这盛世之下,满怀抱负的孟浩然又怎只甘心闲居着呢?这种苦苦寻求机会却始终无出路的困境,正如想要渡船却没有船只一样,让人无奈,也让人惆怅。而坐在湖边的诗人看着那些垂钓之人,也难免生出一份羡慕之情,这其实隐含的不就是诗人与官场吗?他希望张九龄能做引荐他的那只小船,也希望自己是那些垂钓者中的一员,不用只在无奈下过隐居生活,他希望自己也能走上朝堂,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期望贯穿了诗人的一生,恐怕即使去世了,这也是孟浩然这一生最大的遗憾了吧!
古代人在诗歌方面是真的很厉害,现代人求引荐一般都是很直白的,极尽全力的夸耀自己或夸耀对方,有些人为了得到求职的机会,就会显得很谄媚。但孟浩然这首诗,虽是干谒诗,却自然含蓄,或许这就是属于文人的傲骨吧,即使是求别人引荐,也...
查看详情>>与“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这首诗,诗中表达了什么呢?”相关的文章
品读张九龄的《照镜见白发》,在被罢相后的一首抒怀诗
今天我们要品读的《照镜见白发》,就是张九龄在被罢相后,担任荆州长史时写下的一首抒怀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当我们吟诵起这两句千古流传的诗句时,就不禁会想起那位远隔千年的大诗人张九龄。是的,在我们印象中,张九龄的确是唐朝诗坛上一位泰斗级的诗人,他笔下的诗作,不仅笔触流畅通顺,而且语言朴素平实,深受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喜爱。
而除了诗人的身份以外,张九龄还是初唐时期政坛上赫赫有名的一位贤相。他为官期间,作风正直清廉,从来不畏惧强权,享有极高的声誉,曾一度让唐玄宗赞赏有加。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了大唐的繁荣而半生操劳的好官,却因为直言上谏而得罪了一些同朝为官的同僚,因此屡屡遭到这些同僚的排挤与打击,最终被罢相。
值得一提的是,张九龄写这首诗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迈入晚年,然而常年的为官生涯却让他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在偶然的一次照镜子时,他看到镜中自己的白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衰老,然而此时他的平生志向还没能实现,因此不禁百感交集,遂有感而发在镜子前写下了此诗。全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朴素平实的语言中,寄托出诗人对人生的无尽感叹,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照镜见白发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开头两句,“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抒发了诗人平生志向还没有实现,然而人却生出白发的悲伤感慨之情。大意是,想当年我身居朝堂之上,一心为国尽职,心怀青云般的志向;而岁月蹉跎,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人却已两鬓斑白。这两句诗中饱含了诗人的无尽感叹,在寥寥几个字中,包含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试想一下,曾经踌躇满志的青葱少年,心怀一个报效国家的志向,一路踏上理想的征途,去完成那一份最初的本心,然而时光荏苒,蓦然回首,当自己的青春已经远去,而当初的心愿却因为被罢相而没有达到,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叹?
最后两句,“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则是诗人在面对镜子里的自己,而抒发的一种自怜之情。大意是,谁知道偶然间发现镜子中自己的憔悴身影,空让人生出无限的哀情。一个“怜”字,顿生悲情,不仅是诗人对自己形体上的苍老而引发的悲哀,更是对自己在仕途上的坎坷遭遇而发出的一声呐喊。这两句诗中,诗人对镜伤怀,并由此道出了对人生的无限感叹,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张九龄的这首《照镜见白发》,语言朴素,笔法流畅,全诗精妙之处在于,虽然篇幅不长,却包含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在读诗的同时,让人联想起诗人跌宕起伏的坎坷仕途,并且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被罢相后壮志未遂的悲伤之情,以及对人生遭遇的无尽感叹。总体来讲,张九龄的《照镜见白发》是一首诗艺纯熟的佳作!
与“品读张九龄的《照镜见白发》,在被罢相后的一首抒怀诗”相关的文章
张九龄《感遇》这首诗少为人知,最后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哪句哲理诗曾经打动了你
对诋毁、迫害你的死敌,你会用怎样的文字表达心境?
如果是刘禹锡,两首“桃花”诗展现真性情,“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昔日刘郎今又来”,直接抨击政敌,泼辣犀利。一代名相张九龄遭谗贬谪,诗中提及政敌,却是另一翻光景,张老先生的敦厚个性展露无遗。这就是《感遇十二首(其四)》。
感遇十二首(其四)
唐 ·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张九龄罢相后,写下了《感遇》诗十二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是第一首“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和第七首“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相形而下,这首诗少为人知,据推测,唐玄宗二十四年,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吐露心境写下了这首诗。
下面来看看这首诗的诗句赏析。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开篇就揭示身世时局。“孤鸿”是诗人自喻,离群索居的孤鸿从浩瀚大海而来,看到城墙外的护城河水却不敢回顾。试想他飞越过大海波涛,还有什么风浪没有见过,怎么会畏惧区区护城河水呢?
诗人制造出这种反差,显示出自然界的惊涛骇浪,远不及人世间的暗潮汹涌。孤鸿的“不敢”衬托出人心险恶、政治黑暗。还有一种分析说,诗人经历了海上太多风浪,警觉极高,他已经敏锐预测到,护城河水的平静只是眼前的假象,不知名的烈火迟早要燃烧起来。
“双翠鸟”指代张九龄的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诗人看他们不是直视,而是“侧见”,可见这两人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他们窃取高位,就像一对披着翠色羽毛的鸟儿,高高筑巢在神话中珍贵的三珠树上。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诗人以孤鸿的口吻向政敌发出警醒,你们闪光的羽毛这么显眼,难道就不怕成为猎人金弹丸的捕杀对象吗?这让我们想到三国时期李康的一句哲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只是,李康讲述的是,优秀的人会遭来嫉妒和非议,李林甫无才无德,靠口蜜腹剑上位,岂不是更加岌岌可危?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是诗人对政敌的忠告,才华和锋芒外露,就怕别人将你作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就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心生厌恶。这里“高明”暗用汉扬雄《解嘲》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化典于无形之中,浑然天成,巧妙至极。不学无术的李林甫肯定是无法领会的。
忠告政敌的这两句话,第一句道出担忧之心,第二句说出处世真谛。虽然讲话对象是死对头,言辞依旧温和,没有愤怒,也没有幸灾乐祸,彰显了张九龄敦厚仁者的胸襟。
最后诗人是什么态度呢?“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他不重返大海,也不流连“池潢”,只是没于寥廓的长空之中,猎人那么渴望猎取我,又能在何处猎取呢?大有王维受挫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况味,耐人深思。
和张九龄《望月怀远》、《感遇十二首(其一)》、《感遇十二首(其七)》等诗作相比,这首诗并不那么有名,但是这首诗的思想内涵是不容忽视的。说理议论的形式...
查看详情>>与“张九龄《感遇》这首诗少为人知,最后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哪句哲理诗曾经打动了你”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