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初唐四杰杨炯的一首边塞诗,洋溢着乐观进取的精神
今天小编要介绍初唐四杰杨炯的一首边塞诗,洋溢着乐观进取的精神。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免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唐代,中国古代社会揭开了她最为光辉灿烂的新篇章李唐王朝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的数百年内乱,一个充满活力的封建大帝国开始冉冉浮现。这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在久负盛名的唐诗中,雄奇壮美的边塞诗无疑是一簇奇葩。杨炯的这首《从军行》较早且清晰地展现了初唐边塞诗中那飞扬灵动的青春之美。
可以说,杨炯的《从军行》洋溢着年轻人的豪气、朝气与青春壮阔的赤子情怀,因为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这也恰恰体现了新兴王朝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与昂扬姿态。
不管是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还是李颀的“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都散发出一种红日初升的清秀挺拔之气,贯穿着珍惜时光、及时努力、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文人也出入边塞,习武治兵,初盛唐的著名诗人们很少没有亲历过大漠苦寒、兵刀弓马的生涯。”(《美的历程》)唐代重视边塞军功,有“节度使人相天子”的制度。
这当然为唐后期尾大不掉、藩镇割据的局面埋下了一定的隐患,但也确实为唐的繁荣兴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寄身幕府由军功入仕,也成为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蹑取进身”的重要途径。此外,国力强盛、凯歌频奏也使得社会尚武之风日浓,这就大大激发了文人们对国力强盛的自豪和对民族崛起的自信。杨炯虽然没有从戎作战的经历,也没任过什么军职,但他的边塞诗很有气势。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伴着诗句的展开,一幅壮美的雪地作战图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其实,虽然同是唐代边塞诗,细品下来也颇有不同的味道。同是慷慨雄壮的品格,《从军行》没有盛唐边塞诗中那么浓厚强烈的雄壮豪迈,还不具备中唐《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那一缕淡淡的哀伤,却多了一份不曾有过的飞扬与明快,这也是与唐王朝的时代气息一脉相承的。
随着初唐社会经济日渐繁荣,整个社会日益沉浸在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的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的思想氛围之中。一种飞扬着青春与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成为初盛唐文艺的一个显著标志,诗曲歌赋等也一洗六朝之綺靡,全新出镜,使整个社会为之兴奋,为之疯狂。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明确提出投笔从戎,爱军习武的口号,大有当年班超之魄力。在中国传统“武亦载道”的儒家社会中,“从古知兵非好战”,除非在道义上师出有名,否则不会轻言战争。这可能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生产的特点有关,战争没有好处反而劳民伤财破坏农耕,只有稳定有序的状态才是理想的社会。
战争给社会、家庭带来的苦难使中国的战争文学...
查看详情>>与“初唐四杰杨炯的一首边塞诗,洋溢着乐观进取的精神”相关的文章
唐朝两首著名的边塞诗,你更喜欢哪首?
今天小编要介绍唐朝两首著名的边塞诗,你更喜欢哪首?
提到边塞二字,想必大家眼前立马会浮现出金戈铁马,战火硝烟的悲壮场面。是啊,充满杀气的沙场,成就了多少英雄好汉,又葬送了多少鲜活的生命。而边塞生活对于将士来说,是残酷无奈的,更是豪情雄迈的。
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及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皆道尽了边塞将士的无奈。
接下来小编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两首“同名”的边塞诗《从军行》,这两首边塞诗豪情万丈,没有一丁点儿的苦涩之味,可以说是世上最有名的两首边塞作品,不过对于两位诗人的水平,至今都难分高下,相信你肯定全部背诵过!
一首是来自“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从军行》: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在初唐四杰中,杨炯的造诣仅次于王勃,他的突出表现主要在对文学意识的革新上。这首诗就是杨炯最为得力的代表作,作者通过荡气回肠的语言组织,把自己渴望驰骋沙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表达出来,字字掷地有声,读来让人深受鼓舞。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这两句诗的大意是:连续不断的战火照亮了西京城,面对敌人的入侵,我的内心怒气不平。作者这里先从烽火写起,将自己的心情作了描写。其实换做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人,都不会对此情景无动于衷,相信每一个爱国人士的心情都和诗人的一样,心中的愤慨是真情流露。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四句都是对战争情况的描写。大意可以理解为:将士率军辞城而去,精锐士兵包围了敌人的军营,天色昏暗,大雪纷飞,城楼上的战旗显得暗于颜色,狂风声和战鼓声夹杂在一起。从这几句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方战士的英勇以及战斗的艰苦程度。其实作者写这些都是在为最后一句作铺垫。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两句完全将作者的雄心体现出来,在国家危难之际,他决然弃笔从戎,可见他作为男儿的血性,比起那些贪生怕死的无能鼠辈,作者的形象显得十分高大。
回头再看整首诗,作者从烽火写到战争的具体情况,最后再表明自己的决心,脉络清晰思维缜密。当然,除此之外,最能感动我们的还是诗人不甘袖手旁观而弃笔从戎的伟大精神。所以,在国家与个人面前,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
另外一首边塞诗,就是来自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从军行》: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本人就是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人,那么在他众多做边塞诗中最出名的就是他的《从军行》,一共有七首,这首边塞诗是其中最为经典的绝唱。
这首诗的意思很明了,我们就再不多做解释了。想必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肯定是被诗人笔下这种慷慨激昂的气魄所深深感染。尤其是诗的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铿锵有力,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作者的满腔热血和誓死决心饱含在字里行间。
读王昌龄这首边塞诗的时候,相信我们每...
查看详情>>与“唐朝两首著名的边塞诗,你更喜欢哪首?”相关的文章
边塞诗人有哪些?三个著名的边塞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
边塞诗人有哪些?三个著名的边塞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边塞诗以其丰富的情感表达与想象力,极强的艺术性,在中国诗词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边塞风光独有,多为战乱纷争之地,远离中原,所以众多诗人描写了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乡愁等等,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边塞诗人中最著名的当属王昌龄, 岑参 ,李贺。
王昌龄是盛唐时最著名的边塞诗人,被称为七绝圣手。其一生仕途不畅,与高适、岑参、李白等人为友,其中李白因王昌龄谪居龙标而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也为经典七绝之一。
王昌龄最著名的一首边塞诗当属《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此时前两句写景,道出边塞萧瑟场景,让读者看罢也感受到战前寂静中的紧张感。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戍边战事必胜信心,现仍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用以鼓舞人心。
岑参为荆州江陵人,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时确是边塞诗中一等一的佳作,哪怕在唐诗中也有一席之地。写景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既有生动比喻,也有夸张描写,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送人却无法通行的苦闷之情尽数融入到冰天雪地中。
李贺原是唐宗室,但终身报国无门。其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他最出名的边塞诗当属《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全诗对于边塞景色的描写,将战场的惨烈表现淋漓尽致,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最后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是难得的边塞佳作。当然,李贺最好的诗作却不是边塞诗,而应该是《李凭箜篌引》,诗中对于音乐的描写,相较于白居易的《琵琶行》有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上三位诗人的边塞诗,代表了边塞诗的顶峰,三人的诗作各有其特点。从作品的艺术性而言,岑参的《送武判官归京》更胜一筹,而从诗人对于边...
查看详情>>与“边塞诗人有哪些?三个著名的边塞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相关的文章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哪些?王之涣的三首名诗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哪些?王之涣的三首名诗。
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岑参并称唐代著名的"四大边塞诗人",由于他所写的很多诗现已失佚,无法全面总结其卓著的文学成就。
但仅从他留存于世,收录在《全唐诗》中的6首诗,尤以《凉州词》、《登鹳雀楼》、《送别》这3首而言,就极负盛名。凭此,王之涣就可以誉为唐代顶极的优秀大诗人。
我们就聊聊大诗人王之涣的故事,赏析赏析他那3首不同凡响的"千古绝唱"。
一、王之涣其人
公元688年出生于山西太原的王之涣,尽管来自于名门望族,但其个性豪放不羁,不谙做官之道,入仕之路也就平淡之极。
王之涣没有走科举考试之路,在28岁时以"门子"的身份调任衡水主簿。35岁时,得到衡水县令李涤的欣赏,把小他17岁的女儿许配给他。但后来,王之涣还是遭人诬陷,说他出言不恭,有意犯上。
王之涣原本不屑于"主薄"之职,便顺水推舟辞官而去,直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55岁的王之涣又才补缺出任文安县尉,但任职没多久,就病逝于官舍。
王之涣的仕途就这样简单,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颇为不顺。
但王之涣却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谱写了不朽的辉煌,他在唐代诗坛的显著地位无可撼动。从有名的"旗亭画壁"故事就可略见一斑。
有一年,王之涣与大诗人高适、王昌龄在长安相遇,便邀约一起去旗亭小饮,正碰上4个妩媚的梨园女子在演唱他们的诗歌。三人当即来了兴趣,便打赌:他们的诗,这些女子点唱到谁的诗句,谁就在墙壁上划一下,谁划得多,谁就最优秀。
于是,王之涣三人就认真倾听梨园女人的演唱。当王昌龄划了两下、高适划了一下,大家都还没有听到传唱王之涣的诗,王之涣面子上就有些挂不住了,便说:之前这些女子长得不漂亮,所唱的不过是"下里巴人"之类不入流的歌曲,待她,那位最漂亮的梨园女子传唱"阳春白雪"这样的雅曲时,一定会有我的。
说着,王之涣便指了指还没传唱的那位的确是很最漂亮的梨园女子。王昌龄和高适想,肯定是好友王之涣找的托词,以便有个台阶下,便都哈哈大笑说:好,期待。
哪知,王之涣说的话果然应验,轮到那位最漂亮的女子演唱时,果然唱起了他的代表作《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就是"旗亭画壁"的故事。
二、被誉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的《凉州词》
刚才提到的"旗亭画壁"这个典故,虽说是一个流传至今的民间轶闻,但足以说明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的确已配乐传唱,广为流传,颇受人们喜欢。
后来慈禧太后对这首诗的认可更说明了《凉州词》所带来的艺术魅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有一位擅长书法的大臣很喜欢王之涣的《凉州词...
查看详情>>与“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哪些?王之涣的三首名诗”相关的文章
初唐一首传颂千古的边塞诗,刚健的初唐之气
初唐一首传颂千古的边塞诗,刚健的初唐之气。
历史上的边塞诗不在少数,其中优秀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尤其是唐朝,出过很多杰出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来说说初唐的边塞诗,虽说,这个时期的边塞诗较少,比之盛唐,没有它的丰富多彩,比之晚唐,没有它的哀怨动情。但是,少并不代表不优,相反,这个时期也曾出过不少优秀的边塞诗人。比如杨炯的《从军行》,这其中,述说了作为一个文人,心中燃烧着的爱国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吧。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出了战事的紧张,边塞的警报已经传到了长安,烽火自然不可能传到遥远的西京长安,这里诗人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意在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而后面的“不平”,既在说战士们,也在说自己,表达的是一种对外敌的愤慨之情。
颔联的精髓则是在一个“辞”字和“绕”字,将军手拿兵符,辞别君王的画面立即呈现出来。“辞”这个字特别有力,比如辞别和离别相比,前者更加大气慷慨,更符合诗境,而后面的“绕龙城”则描写了军队的壮观之态,势不可挡,读来都是振奋人心的力量。
颈联转笔写到了边塞的场景,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图画都变得模糊暗淡,大风呼啸,伴随着战鼓作响。写的是士兵们誓死保卫边塞的情景。如此恶劣的环境,是有一颗赤子之心在支撑着他们,抵抗外敌,守卫自己的家园。
尾联可谓是点睛之笔了,没有继续写战争,而是抒发了自己的感想,他宁作那百夫长的小官,也胜过一个只会写诗作画的书生。诗人在前面的愤慨,激昂,振奋后,开始叹息起自己,他也想去抗战杀敌,想要为保卫祖国出一份力,可恨只是个无用书生。
这首诗也算是杨炯的代表作之一了,作为初唐四杰,他的诗很有影响力。他写过好几首边塞诗,而这首诗里,他也表达了自己“投笔从戎”的想法,不过,想入战场并非易事,终其一生,他都没能从戎,这可能也是他人生中的一大遗憾。
这首诗的背景是在突厥进犯边地时,杨炯有感而发,诗中尽显的是他想要杀敌报国之情。与他同时期的诗人骆宾王也写过很多边塞诗,并且,骆宾王曾多次参与战事,诗风也是雄浑有力。
初唐的边塞诗继承了北朝的风格,又有建安风骨,没有南朝的浮华,多的是刚健有力。这时的文人,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手无缚鸡之力,而是潇洒有力之态。从这首诗也可看出,没有胭脂之气,而是刚健的初唐之气。这也为后面的盛唐诗歌奠定了雄浑有力的基调。
与“初唐一首传颂千古的边塞诗,刚健的初唐之气”相关的文章
边塞诗的发展,为什么边塞诗会在盛唐达到鼎盛?
小编今天要说说边塞诗的发展,为什么边塞诗会在盛唐达到鼎盛?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从读书之时起这些读来气势充盈的边塞诗总能让人心生澎湃之感。
边塞诗的起源很早,可以直接追溯到西周时期,这类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以边疆地区汉族的军民生活和塞外风光为主。隋唐之前边塞诗处于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由现在统计的数据来看,在唐以前保存下来的边塞诗不足两百首。进入唐以后,边塞诗逐渐地成为了一种主流诗体。光在《全唐诗》中就存有边塞诗两千余首。在我们熟知的诗人中,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人均是边塞诗的大师级人物。他们所创作的边塞诗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能够将读者直接带到塞外,亲身体会一番适中的画卷。在爱诗人的心中,唐朝就是边塞诗的黄金时代,只有在这个时代,那些诗中的诉说的情感才能清楚又热烈。
01边塞诗在唐朝
从事实上可以肯定的是边塞诗在唐朝得到了十足的发展。在诗歌内容方面,整个唐朝的四个时期内因为时代的不同,边塞诗主要传递的情感与精神也各有不同。初、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得益于国家在边防实力上的上升,主要涉及到的内容为:边疆风光以及将士在艰苦生活中,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更多的边塞诗人,例如骆宾王、岑参、高适、王翰等人均成为了边塞诗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所作的诗歌在民间与军队中流传甚广。这一时期边塞诗在内容情感上的关键词就是“雄浑、磅礴与瑰丽”,诗人们也更多将山关、日月、黄河、风沙等意象融入自己的诗歌之中。
到了晚唐时期,因为大唐时局的变化,国家整体逐渐走向没落的边缘,诗人们寄于文字中的情感也发生了大的变化。早期边塞诗中所传递的“盛唐气候”也不再成为主流,感叹边疆悲凉开始被诗人们关注。正如晚唐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意外无定河岸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人将疆场寒士骨与春闺梦中人相联系,生与死的惨烈对比真的直让人心生悲凉。此时的边塞诗在艺术的表达手法上与盛唐之时差别不大,但在整体的气势与情感方面就相差甚远了。
在唐朝,是诗歌文学创作的巅峰时刻,众多的诗人们在这个时代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边塞诗派作为其中之一,其庞大的诗人群体用现实的意象,撰写出一首首让人百读不厌的诗歌。唐朝边塞诗就像一部史书,它贯穿了整个大唐王朝的发展历程,它用短小精悍的文字告诉后世之人发生在边关的过往之事。
02为何唐朝会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
诗歌可以说是唐王朝在文学创作上的专属,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国家政策的实施以及世界大通路的发展等方面都促进了边塞诗在唐朝的繁荣发展。
1. 边疆战争频发,疆土得到扩展,战争之后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得以交融发展,文人群体们对边塞开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翻看唐王朝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它与吐蕃、回鹘、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在疆土上紧紧相连。对于任何一个中原王朝来说,与少数民族在疆域上的争执总会引发战争。据历史记载,整个唐...
查看详情>>与“边塞诗的发展,为什么边塞诗会在盛唐达到鼎盛?”相关的文章
边塞诗人有哪些?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作
边塞诗人有哪些?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作你知道吗?
盛唐有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诗派,边塞诗。尽管作者们并不是专门写边塞诗,由于此类诗篇的艺术感染力甚强,人们往往称作者为边塞诗人。边塞诗的两大巨擘分别是高适和岑参,扩展到四个的话,不妨加上王昌龄和李颀。当然,这个有不同版本,且不说它。
唐玄宗天宝四年(745),高适与李白、杜甫相遇,结伴游玩,饮酒赋诗,传为千古佳话。高适年老后官位日隆,公务缠身,后期的诗作明显不如前期。高适最得意的边塞长诗《燕歌行》,是三十多岁时候创作的,共同欣赏一段: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此诗对战场渲染很到位,勾勒出悲壮画卷。
个人认为高适的七言边塞诗不如岑参,但五言诗作得甚好。他的作品描述现实居多,雄浑厚重,偏向古朴一路。此外他的送别诗也是一绝,《别董大二首》说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酒后送别友人即兴而作,伤于离别,读之又令人振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出自岑参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笔者最喜欢的唐诗之一。每看到这首诗,我都要情不自禁品味半晌。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么好看的文字。
与高适的古朴相比,岑参的七言歌行格调清新明快,意境雄奇中不乏俊逸,兼有热情奔放,令人读罢口有余香。若论边塞诗的成就,岑参位居榜首当之无愧。边疆战士思念亲人的伤感,岑参看在眼里,作了一首《逢入京使》,其中说道“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恻然之心浮于纸上。
王昌龄与高、岑同时代,号称“七绝圣手”。他的风格独具特色,笔触含蓄内敛,典雅中透着遒劲,颇具淡远的韵味。比如他写“边愁”的句子,“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由此就可以看出,王昌龄作诗不求“奇”,善于娓娓而谈。再如王昌龄的《出塞》诗,曾被推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再说李颀。李颀跟高适、王昌龄、王维、崔颢等文艺圈名人都是好友,他的边塞诗有些燕赵之士慷慨悲歌的味道,“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再如“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勇武豪迈之气虎虎生威,与李白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格调相近。
边塞诗写得好的,当然还有王之涣。王之涣比前四位诗人年辈要老,只因他留下的诗极少,故而放到后面说。
少归少,王之涣的《凉州词》第一首和五言绝句《登鹳雀楼》可谓妇孺皆知。他善于用简练的文字营造氛围,或者说用白描的手法写意,极显文字功夫。在《宴词》中王之涣写道,“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这种宁静优美的意境甚是醉人。
与“边塞诗人有哪些?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作”相关的文章
边塞诗是什么,唐代边塞诗有哪三个阶段?
今天小编想说说边塞诗是什么,唐代边塞诗有哪三个阶段?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坛中的一朵奇葩,是古典诗歌题材中不容忽视的一类,从它在文学殿堂中薪露头角开始,历来对它的关注便连绵不断。边塞诗也历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边塞诗指和边塞相关的诗歌。它包括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等。在不同时期,对边塞诗的时空界限也有一定的限制;狭义的边塞诗则特指唐代,甚至是盛唐边塞诗,对边塞诗涵义有更严格的限定。结合对中国古代边塞诗的渊源研究,更多人已经开始对边塞诗采取诗歌史的视角进行观照,边塞诗的发生、发展和成熟的成长轨迹在人们面前越来越清晰边塞诗作为古代诗歌题材的一大类,它的发展也经历了萌芽、发生、发展、成熟等过程。虽然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但在唐代之前,边塞诗也开始了它的萌芽和发展时期。
边塞诗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依赖的因素多有变化,边塞、边塞观念等是先民们在与人文和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步形成的。边塞诗,顾名思义便是与边塞相关的诗歌。古代的“边”和“塞”又根据各个朝代边疆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虽然‘边塞’这一特定名词在汉代才出现,但在性质和功能上,‘边塞’之源实可溯至远古城邦时代,‘边’起自‘封疆’,‘塞’源于‘城邑’。”古代的边塞总是与国家、民族之间的战争有关,而在秦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内,那些各部落和“国家”之间因“边塞”而引起的矛盾,主要是中华民族的内部矛盾,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斗争与融合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成长历程。
随着秦统一全国,这一矛盾也随之消失。在这一进程中,北方游牧民族始终与中原各部落矛盾不断。但在中华民族内部矛盾的冲突下,始终处于次要地位。秦帝国统一全国后,中原的秦汉王朝与北方的游牧民族代表一匈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秦汉时期也是人们边塞观念完全确立的时期。经过秦之前的长久民族斗争与融合,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对“边塞”防御功能的认识逐步提高。
因此,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经常骚扰,秦汉时代终于修筑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这一工程的结束,“意味着国家边塞防御体系的基本成形、人们边塞观念的完全确立”,意义重大。唐之前的边塞诗,一般认为是边塞诗的萌芽发生期,处于为唐代边塞诗蓄势阶段。我们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代三个阶段简论之。先秦边塞诗集中反映在《诗经》中,它记载了边塞诗早期的多种形态和内容。先秦边塞诗幵创了后世边塞诗的基本模式,己经初具后世边塞诗的雏形,各种要素也初露端兒。秦代修筑长城,筑城为塞、以塞固边、“严华夷之辨”的军事策略,客观上为后世边塞观念及边塞诗旳创作提供了必要条件。
长城从此成为胡汉分界,成为全国统一的陆地边境线。长城沿线苍茫辽阔的大地所特有的自然风貌、严酷的生活条件和胡汉两地迥异的民俗风情,以及频繁激烈的征伐,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以及由此生发的各种社会现象及人文关怀等,最终形成了边塞现象。围绕此现象所产生的多方面的思想情绪和理想理念等就成为历代边塞诗人乐此不疲的...
查看详情>>与“边塞诗是什么,唐代边塞诗有哪三个阶段?”相关的文章
岑参的那些著名边塞诗的创作历程,岑参得到两次出塞
今天小便要谈谈岑参的那些著名边塞诗的创作历程,岑参得到两次出塞。
岑参是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雄奇瑰丽,气势豪迈,在诗坛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声誉。
岑参(715年一770年)祖籍是荆州江陵(今属湖北),后移家郡都南阳(今属河南)。他自幼爱好学习,遍览典籍。天宝三年(744年),他应试考中进士,被授右府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年和十三年,他两度出塞,先后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他返回长安,经杜甫引荐,任右补朗。后来,他被贬为州长史。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他人蜀,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幕僚,不久担任嘉州刺史,所以,他被人们称为“岑嘉州”。
岑参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今存的就有300余首之多,其中很大部分都是展示生活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天宝八年(749年),已是35岁的岑参应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邀请,到达安西幕府(今新疆库车县)任职,这是岑参的第一次边塞之行。这一年初冬,他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赴安西的漫长征途。一路经敦煌,出阳关,过蒲昌海(今新强罗布泊),北行至西州,然后由西州向西南行进,在经过银山破、铁门关后,于年底才到达安西,行期长达两个多月。对岑参这样一个文弱书生来说,这样的长途跋涉的确是非常艰苦,然而,苦中有乐。西域虽然荒寒险远,却是一个奇异的天地。
岑参在旅途中,看到了自己从未见过的景象:辽阔的沙摸,连天的白草,奇丽的火山,险峻的关塞等等,这一切都使岑参感到新鲜、好奇和惊讶,正是这些奇观异景打开了他的眼界,陶冶了他的情怀,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这次出塞期间,岑参写下了《敦煌太守后花庭》、《经火山》、《银山破西馆》、《破中作》等优秀的诗作。其中,有的是表现为国从军戍边的豪迈精神,有的是反映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更多的是描绘边塞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戍边人士的思乡情绪。
天宝十三年(754年)夏秋之际,岑参又应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邀请,赴北庭幕府(今新疆吉木萨尔)任职,从而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边塞之行。这一次,岑参同样是从长安起程,他度陇山,经临挑、金城、武威等地,在经过贺延碳(今新疆哈密)后,抵达庭州。在北庭、岑参生活了近三年。在此期间,岑参不仅官至北庭支度副使,还经常往返于庭州、轮台(今新疆米泉)、玉门关等地。天宝十四年,封常清自北庭率军队西征,岑参送他到轮台,并作《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两首诗,以壮行色。在封常清征伐胜利后,岑参又作《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以示祝贺。
这一年底,“安史之乱”爆发,封常清人朝,任范阳节度使,但他在与安禄山作战中兵败撞关,随后被唐玄宗下诏处死。岑参也就于757年离开北庭,结束了这一次的边塞生活。但是,岑参这一次出塞,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边塞之行,也是他创作边塞诗大丰收的鼎盛时期。他写下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即事》、《火山云歌...
查看详情>>与“岑参的那些著名边塞诗的创作历程,岑参得到两次出塞”相关的文章
元代的边塞诗怎么样呢?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边塞诗主要在唐代发展开来,那么元代的边塞诗怎么样呢?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元代边塞诗在与之前历代边塞诗的对比中,逐渐显示出它特有的一面。它在内容和情感方面的变化,已使它不同于之前历代的边塞诗。在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它都有着自己的特色,都有着体现时代特色的内容。我们在回顾这些特殊因素时发现,其实这些还不足以表达它所有的成就。我们将它放进整个边塞诗发展史上来看的话,它的特殊性可能会更鲜明。它的特殊身份的诗人群体、它的不同的创作体式尝试,以及它在古代诗歌史上的作用都是我们该注意到的。在元代边塞诗的创作队伍中,活跃着一大批少数民族诗人,这本身便是之前历代边塞诗中少有的现象。而他们的数量之大和整体水平之高,都超出了之前的历代边塞诗,这与元代的社会性质有关。另外,在元代边塞诗的创作者队伍中,诗人的身份、地位各异也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他们或高宫,或平民;将士,或谋臣;或为隐逸之士,或为方外之人;身份之复杂与民族之多样都成为元代边塞诗创作中的特殊现象,也由此形成了元代边塞诗迴异于其他边塞诗的独特风格。元朝是一个由蒙古族统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统治阶级的少数民族身份使他们入主中原后,为了统治数量远远超过自己的汉人,必须推行汉化政策及“以汉治国”的策略。随着汉化程度的曰益加深,各民族诗人用汉文创作的水平也随之提高。在少数民族诗人创作中,出现大量的优秀汉文作品便不足为奇。随着少数民族诗人的加入,元代边塞诗的面貌发生改变也在情理之中。我们之前所论及的元代边塞诗的很多新变中,追根溯源的话,有很多都源自诗人的少数民族身份。元代诗人中的少数民族诗人群体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远有陈垣、吴梅、郑振铎等先生的幵拓之功,近有刘大杰、李修生、邓绍基等先生的推介之劳,元代的少数民族诗人群体逐渐在学人面前清晰起来。
对于他们的创作和成就,学界也逐渐开始肯定,这种学术氛围为我们再次介绍他们及其成就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元代创作边塞诗的少数民族诗人不在少数,这与统治阶级的民族性及其国家、民族政策等有密切关系。元朝的特殊国家性质和它辽阔的疆域使其统治政策和重心也迥异于前朝,蒙古族的崛起和一统天下,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民族融合高潮。元世祖忽必烈的推行汉法改革,提倡儒学,仁宗时期恢复科举等举措,都为蒙古和色目等少数民族子弟学习汉文化提供了有效环境和动力。因此,有元一代,涌现出了很多善于用汉语创作的少数民族文人,他们在诗文、词曲、杂剧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有令人瞩目的成就。
元代边塞诗人队伍倍受关注,不仅因为他们的民族出身,而且也源于这些诗人们不同的身份地位。这里有居高位的扈从大臣,如以翰林直学士、兵部侍郎拜监察御史身份扈从上都的周伯琉;也有隐居深山的隐士,如鹤鸣老人李俊民,如集隐士与重臣为一身的刘秉忠;还有不入红尘的宗教人士,如丘处机。他们的身份、地位的差异,以及所生...
查看详情>>与“元代的边塞诗怎么样呢?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