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出塞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边塞诗人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那么当他的边塞诗撞上七绝时,会碰撞出怎样绚丽的火花呢?下面就是好工具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王昌龄的这首描写远征边塞之苦的七绝《出塞》,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出塞古诗的意思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原文
出塞
王昌龄 〔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飞将军李广
3.教:令,使。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6.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古诗简介
《出塞》王昌龄的名篇,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被誉为“唐绝第一”,“唐绝压卷之作”。诗人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诗中感悟到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慨叹;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蕴含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查看详情>>《出塞》古诗赏析,王昌龄竟是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唐代有一位诗人王昌龄,他是当时为数不多主要写边塞的诗人。他的诗主要是写离别、边塞、宫怨。当时王昌龄游遍了西北边塞地区对边塞的生活也有着比较深的体验感受,据后人的考证,王昌龄则是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他曾写了很有名的《出塞二首》其一便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说的是:依旧是在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现在已经有多少的战士正在万里边塞出征,但是都没有看见回来的。如果现在龙城的飞将卫青现在还在的话,肯定是不会让敌人的并戈铁马踏过阴山的。
《出塞二首》其中的第二首便是: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将军刚骑上他的白玉鞍的骏马出站沙场,等他战斗结束的时候战场上就只剩下凄寒的月色挂在战场的上空了。而且城头上的战鼓声都还在空旷的战场上回响着,此时将军的宝刀上的血迹到现在都还没有干。
《塞上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这首也是作者当时在边塞,看到的一些当时边塞的场景而写的。
说的是当时的边塞知了在已经枯萎光秃秃的桑树林里鸣叫,八月份的关边道上秋高气爽。出征塞场然后再回来边塞就已经气候寒冷了,关塞内关塞外全都是黄黄的芦苇草。从古至今来江北边关的豪杰,都会与这里的尘土黄沙伴随到终老。千万不要学习那自以为是勇猛的武将游侠那般,自命不凡得总是夸赞自己夸赞骏马。
自古边关的战事就源源不断,每个朝代都经历了战争,而王昌龄作为当时写边塞的诗的创始,很生动形象的把当时边塞的场景生活都写了出来。将军战争沙场,将士们终年都在边关与黄沙尘土伴随一生的样子愁情全都生动的描绘了出来,也让人们没有去过边关战场的人能够体会到战士们的不容易,体会到他们为了保家卫国的伟大与牺牲。
与“《出塞》古诗赏析,王昌龄竟是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