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于谦名言
1、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
2、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4、丝染无复白,鬓白无重黑,努力爱青春,一失不再得。——旋国章
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6、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车尔尼雪夫斯基
7、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林语堂
8、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9、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鲁迅
10、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富兰克林
11、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12、勤于给一棵棵稚嫩的幼苗松土浇水捉虫施肥的园丁终将迎来争奇斗妍的春天。
13、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 谢觉哉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1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6、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17、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18、时间就是生命,浪费了时间就是牺牲了生命——李大钊
19、世界上用得最普遍的名词是朋友,但是最难得到的也是朋友。——法国
20、即使不考虑道德因素,不诚实的广告也被证实无利可图。 ——李奥贝纳
2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2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23、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 —— 列宁
24、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俾斯麦
25、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 —— 卡曾斯
26、拼命去取得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法拉第
27、忍受痛苦是为了让自己以后不在痛苦,有些时候你必须要学会忍耐,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活得更好。
28、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29、科学是使人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布鲁诺(意大利)
3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1、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雪莱
32、有些花朵虽美丽却并不芬芳,有些女人虽美丽却并不可爱。乌埃雷
33、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
34、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练。
35、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36、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
37、 不迁怒,不贰过。——孔子
38、和蔼可亲的态度,永远是教师良好教态的注脚。
39、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这种人能由他们的工作取得最大利益;……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居里夫人
40、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韦应物
4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查看详情>>与“于谦名言”相关的文章
关于谦虚作文收藏
文章是语文学习中强化写作技能的有效工具,写作是一种自我治愈的方法。如若您对“关于谦虚作文”不甚了解,建议阅读以下正文。请将此篇文献放入收藏列表,以便重复阅读!
谦虚是一种美德,一种能力。谦虚的人虚心,不自满,不夸大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谦虚的人,不鲁莽,不一意孤行,会主动请教他人,愿意接受意见。
谦虚是好的,苏辙的《龙川别志》说“上以谦虚为贤”,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我是提倡谦虚的。我喜欢和谦虚的人容易交流,我可以与谦虚的人畅谈彼此对事物的看法。谦虚的人愿意倾听我的话,自然而然地尊重我的看法,即使我的看法有失偏颇。我喜欢和谦虚的人待在一起,我提出的正确意见他会接受,我能在他的身上实现我的知识的价值。并且,我觉得谦虚的人有一种独特的气质,静如云,动如水。这是很讨人喜欢的。
我本人是一个狂生,一个本性狂妄但为人谦虚的人。我喜欢谦虚的性格,谦虚有利于我的成长和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不喜欢过于注重形式的谦虚,比如总客套,说谦虚的话。我不认为说谦虚的话的人,有谦虚的作风,太过于谦虚反而成了虚伪,就像狮子对水牛说它力如绵羊,这就很难不让人怀疑狮子是想要使水牛放松警惕以便于它捕杀水牛。谦虚的话语,很多时候不是一种修养而是一种伪装,在三国时代,陆逊的一纸谦虚言并非是谦虚而是一件掩盖杀意的外衣,关羽没有识破陆逊的谦虚最终丢掉荆州和性命!我喜欢谦虚的修养,厌恶并且警惕谦虚的形式!谦虚是一种能力和美德,谦虚存在心里就好,如果有人硬要用某些形式将它表现出来,无异于为了在老师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而胡乱问问题的学生,幼稚且可笑。假如一个人非常熟练地掌握了谦虚的形式,那么这个人是值得警惕和疏远的,因为你不会知道那张谦虚的外表下隐藏的是凡人还是魔鬼,是人类还是野兽!
我认为谦虚本该是一个人的事情。谦虚是一个人要培养的能力,修养的美德。我们只能培养自己的谦虚,不能强制让别人也变得谦虚。我们可以提倡谦虚,但别人是否能认识到谦虚的好处,是否有能力培养谦虚的能力,完全要看个人!同时,我反对那些“觉得”自己有“谦虚”的作风就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的观点,因为谦虚是一个人的事情。你若谦虚受益的也只有自己。如果你总是说着谦虚的话语,借来正人君子的久负盛名的衣服披在身上,演出新时代的新场面,期待别人对你顶礼膜拜,那你就错了。首先,你的谦虚是虚伪,其次你是为名声而谦虚,再者你所谓的谦虚本质上是降低自己的姿态去迎合别人,一副奴颜奴骨,不被人贬低就已经不错了,更别想要让别人对你顶礼膜拜。
谦虚看的是内容,不是形式。谦虚的能力值得提倡,谦虚的形式值得警惕。以谦虚为名字的美德值得提倡,以谦虚为伪装的虚伪值得警惕。愿君心修谦虚德,莫作苟颜贱骨奴。
关于谦虚的议论文高中作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
查看详情>>道德经中关于谦虚的句子精选
不拜物质为上,不以虚假荣耀,只有踏实做事,谦虚的内心才能成就大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好工具范文网编辑整理了一些与道德经中关于谦虚的句子相关的素材,欢迎您加入我们,一起分享难以忘怀的时刻。当今社会的信息交流普及化,使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更为密切。亲人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分享和转发一些网络经典句子,一句富有力量的话语可以改变一切。
1、"行己有耻,使人无怨"——做事谦虚谨慎,不让他人因自己而产生不满。
2、"君子不器"——正确的价值取向是谦虚的,不需要过分追求物质。
3、"抱朴守真,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坚持简朴,不出格,不过分追求物质财富,自然能少些心烦意乱。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保持柔和、谦虚,才能得到周遭事物的尊重。
5、"高山不崩,河海不渎"——保持谦虚,才能不断地前进,不被挫败。
6、走路要谦虚、说话要谦虚、待人要谦虚,唯有这样才能长久保持好心态。
7、数九寒天,草木凋零,谦虚者方显其生命之坚韧。
8、君子谦虚,周而不比,知其显,藏其微。
9、"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请勿过度奢求,可免于狼狈之境。
1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不必刻意表现过度,仍可发挥最大的价值。
11、谦虚是修身养性、陶冶人格的基石,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12、谦虚者为道之根,自满者为道之废。
13、谦虚之心、不慕虚誉,方可成就大业,闯出一片天地。
14、不以外物为重,不以虚誉为荣,唯有踏踏实实做事,谦虚的内心才能成就大坚。
15、天下大事,必然要看谦虚者所行所为,方可获得成功。
16、谦虚是高尚品德,它能树立起一个人非凡的风范和高尚人格。
17、谦虚是一种大美德,它能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生活更加美好。
18、"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由此节制,以为经纶"——不妄言,不需武断行事,保持谦虚就能敏锐判断。
查看详情>>与“道德经中关于谦虚的句子精选”相关的文章
他是“西湖三杰”之一,为什么他的身后事却鲜为人知?最后是谁安葬了他
于谦,浙江杭州人,明朝时期的民族英雄和名臣。永乐十九年,他登进士第。宣德元年,时任御史的于谦跟随明宣宗,平定了汉王朱高煦发起的叛乱。他痛斥朱高煦发动叛乱一事,因此深受明宣宗的赏识。
宣德五年,他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巡抚山西、河南等地。于谦为官清廉,不愿攀附权势。明英宗时期,他因不向当时的权臣王振送礼而被诬陷入狱。好在两省的百姓、官员、甚至是藩王都为他求情,他才得以出狱复任。由此可见,他在当地的威望有多高。
“土木之变”时,明英宗不顾于谦等人的阻拦,坚持要御驾亲征,结果兵败被俘。这时,有人提出要南迁。但以于谦等人为首的大臣主张固守京城,明朝才没迁都。国不可一日无君,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他率领22万大军亲自督战,列阵在京城九门外,保卫京师,同时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见明朝的阵仗没有投降的意思,若两国长期交战,对自己国家也不利。于是,他用明英宗当人质,逼迫明朝廷议和,遭到了明朝的拒绝。不久,他被迫释放英宗。议和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师部队中的精锐进行操练,以备不时之需。他派兵出关镇守边疆,边境得以安宁。于谦始终在为国为民操心,但他个性刚直,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此时明英宗也想夺回大权,毕竟皇帝可是全天下权力最大的人,谁不想当?同年,明英宗复辟。但大将石亨等人因嫉恨于谦,故在明英宗面前诬陷于谦,称他想要立襄王之子为帝,甚至想要谋反。没想到明英宗听信了他们的话,立即下令将于谦打入大牢。最终,朝廷以谋反之罪,判处于谦死刑,被处斩。
如果像于谦这样的大忠臣都有谋反之心的话,那当时就没有忠臣了。于谦含冤而死后,百姓们和一些大臣都知道他是冤枉的,有一位大臣收敛了他的尸体。一年后,被于谦的养子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其实,明英宗杀掉于谦不久就后悔了,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后来,于谦谋反一事得以真相大白。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另外,他与岳飞、张煌言三人,并称“西湖三杰”。
与“他是“西湖三杰”之一,为什么他的身后事却鲜为人知?最后是谁安葬了他”相关的文章
《石灰吟》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后来的于谦是否做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于谦在十几岁读书时所作得一首诗,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写出了这首《石灰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
诗歌赏析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上窑烧制的过程,来说明石灰的特质。
石灰的原料是石灰岩,工人们开采石灰的时候,需要对它进行无数次地敲击。而这个千锤万凿的过程,一方面说,成为有用的石灰,需要经历磨炼。另一方面,指出石灰岩本身是非常坚硬,寓意坚强的品格。
后两句,写石灰即使化成粉末,也毫无畏惧、要把清白留在人间的精神,象征着有志之土无论面对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能从容不迫。
诗歌句句不离石灰,却又句句在谈论人的人格,一语双关,妙绝。诗人借石灰之口,以石灰的烧炼过程,来比喻自己,不怕烈火焚烧,只想能做清白有用之人,以身报国又有何妨?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成为品格高尚、有所作为的人,就需要经受一定的磨难,“梅花香自苦寒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休肤,空乏其身”。
长大后的于谦,是否做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
1398年,于谦出生于浙江钱塘县太平里,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1421年,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1430年,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在地方上做官的时候,屡屡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的爱戴。
1445年,刚正不阿的于谦,得罪太监王振入狱。
当时太监王振开始掌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来都是两手空空,因此得罪了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王振,被投入监狱,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死刑,一时间群民共愤,联名上书。王振便编了个理由给自己下台,说是抓错了人,把该抓起来的那个“于谦”和被关起来的于谦搞错了。
专权太监王振是什么人?
王振原为一个略通经书,满腹经纶的读书人,但是深感考取进士做官荣华富贵太难了,于是便自阉入宫。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英宗即位后,王振掌司礼监,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开始干涉朝政。1442年,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大肆揽权,并撤下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敕命铁牌,举朝称其为“翁父”。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
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怂使英宗集结二十万京营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堡之变。...
查看详情>>与“《石灰吟》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后来的于谦是否做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相关的文章
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古诗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01原诗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02故事
志向是一个人想要努力变成的样子,有了正确、坚定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明朝有一位十分有名的大臣叫于谦,他曾经在外族入侵时,力排众议主张抵抗,几乎凭借一己之力保住了首都北京,还救回了被抓走的皇帝明英宗。成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
于谦从小就树立了一个坚定志向。他十二岁那年,有一次做完了功课,去外面玩。走着走着就来到一座石灰窑前面,他很好奇,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只见,好几个工人师傅把一块块石头放进窑洞里,然后在下面加木炭开始烧那些石头。这些人为什么要烧石头呢?
他去问其中的一个师傅,师傅看他很懂礼貌,就跟他说,“那些放进去的石头是石灰石,这种石头在火中烧上七天,就会变成粉末。”说着师傅指给他看烧好的石灰,都是雪白的粉末。“这些粉末加了水就可以把石头固定在一起,就可以用来盖房子啦。”
于谦听完很有感触,他想这些石灰石不知经过了多少锤子的敲打才从山里被挖出来,然后在这炙热的烈火上要焚烧那么久。“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虽然烧到最后它们都变成了粉末,可是留给这个世界的确实洁白无瑕的样子,“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从此于谦就坚定了一生都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志向,他那种刚正不阿的精神也成为民族精神的典范。
03历史背景
于谦是明代大臣,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他为人刚正廉洁,诗作多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04常识积累
石灰是一种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是用石灰石、白云石、白垩、贝壳等碳酸钙含量高的产物,经900~1100℃高温煅烧而成。它是人类最早应用的胶凝材料。石灰在土木工程中应用范围很广,在我国还可用在医药方面,具有解毒蚀腐,敛疮止血,杀虫止痒的功效。颜色呈白色或灰白色,其所含杂质成分的差异发生变化,颜色也会随之变化。
05诗句理解
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四句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也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表明作者立志要纯洁清白做人。
06写作应用
国人历来推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节操,赞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气节,寄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美德,看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与“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古诗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有着什么样的故事”相关的文章
明朝忠臣于谦被杀,为什么就连刽子手都为他自尽?
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历史上向来不缺忠臣,清末的左宗棠七十岁的年纪还在为国家出征,也有身陷匈奴19年不改其心的苏武。还有在梁亡后活活哭死的陈智祖,最早秦朝名将蒙恬,守了三十年长城,全家被杀都毫无怨言。而明朝忠臣也比较多,比如说方孝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为忠心被灭十族的人。
但他不是明朝的第一忠臣,他忠的是建文帝朱允炆,另一位忠的是国。他去世的时候锦衣卫都忍不住掉下眼泪,刽子手为此自尽,皇太后听闻死讯几日不吃不喝。就连史书都要称赞他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的忠心可与岳飞相提,而他的下场又与岳飞何其相似,此人便是于谦。
于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出生在浙江杭州钱塘的太平里。他的祖父曾在朝为官,不过父亲隐居。年幼时期,他便刻苦读书,说来于谦的偶像还是文天祥。他仰慕他的气节,为此将他的像悬于座位之侧几十年。于谦小时候也有传奇的一个故事,据说他七岁的时候有一个和尚看了他一眼,便道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
八岁的时候,他着红衣骑马玩耍,邻居戏弄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没想到于谦毫不犹豫的回了一句:赤帝子,斩白蛇当道。年幼的他已然可见未来的非凡气势,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取进士,踏入官场。朱高煦谋反时,他跟着宣宗朱瞻基亲征,当时他是御史。这位御史可了不得,史书记载,宣宗让他去数落朱高煦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骂得朱高煦抬不起头,趴在地上瑟瑟发抖。
而他为官一向很清廉,也因此,在正统年间,三杨十分重视他。可三杨去世后,掌权的人变成了王振,这位便是未来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之一。于谦并不附和他,每次进京都不带任何的礼物。每每有人问及,于谦便甩甩袖子说:只有清风。这便是两袖清风的由来,王振曾经借着一个理由想搞死他。没想到的是,百姓听说他被判死刑急忙上书,只好放了他。
也还好他没死,不然明朝可能就没有后来的宪宗、武宗,天子守国门一说更是不存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进犯,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很多人都说朱祁镇是被王振蒙蔽了,但这并不能洗刷他的过错,亲征的朱祁镇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于是,20万精锐连同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全部战死,张辅这样的四朝老将都未能幸免。
而朱祁镇自己被俘,于谦临危不变坚持不迁都,公正的拥戴朱祁钰登基,并主持北京保卫战。后来朱祁镇回归也少不了他跟朱祁钰的劝说,然而夺门之变发生后,朱祁镇听徐有贞的话将其之诛杀。他在那座曾经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斩决。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抄家时,锦衣卫看见他的家中只有朱祁钰给的蟒袍和剑,空无一财,都不免掉下眼泪。
后来刽子手处决他后,深感悲痛,竟然自尽了。刚开始皇太后不知道他的死讯,知道后叹息哀悼了几天。直到一年后,于谦的事情才真正大白于天下。朱祁镇实在配不上英宗这个称号,王振这样的奸臣在他复辟后第一时间得到正名...
查看详情>>与“明朝忠臣于谦被杀,为什么就连刽子手都为他自尽?”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