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历史人物 人物事件
辛弃疾的诗词名篇代表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学过很多辛弃疾的诗词,其中令小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的诗词中豪放中带着婉约,他的大部分诗词基调都是爱国,抗战,体现了豪迈的英雄气概。一起来看看辛弃疾的诗词名篇代表有哪些吧。
辛弃疾的诗词名篇代表
一、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二、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无赖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四、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 ,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五、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辛弃疾的诗词最少字
《送剑与傅岩叟》
宋代:辛弃疾
镆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白话译文:
三尺长的莫邪剑剑光耀眼,让人胆寒,试着挑亮油灯细细品赏。这么好的宝剑如今只能空挂书斋与琴为伴,边敌猖獗却无法带着赴边杀敌。
赏析
全诗发英雄用武无地之慨。前两句...
查看详情>>与“辛弃疾的诗词名篇代表”相关的文章
辛弃疾最出名的赠别诗词赏析,创作背景是怎么样的?
辛弃疾的朋友郑如峦要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去做知州,辛弃疾设宴饯别。郑如峦,字厚卿,是辛弃疾的好友,因为郑如峦要到衡州做知州,所以辛弃疾在词中称呼他为郑衡州。
在宴席上,辛弃疾先作了一首《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这首词作完后,将伤离别的氛围营造了出来。曲终阕尽,余弦更兴,辛弃疾一时有感于朋友的离别,又填了一首《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所以在这首词的小序中出现了“再赋”二字。而且词中小序说得很清楚,这是饯别郑衡州时写的,说白了,这就是一首饯行词。
古代有以诗词赠别的传统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是很便利,通信也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一旦分别,再度重逢是一件难以难以预料的事情,有时候三年五载都不能见上一面,长则几十年也不能相见,只能以书信的形式问候,有的甚至一别即成永决,再也不可能见面,所以离别在古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含义,他们是很看重离别的。
而在离别之际,人们往往会郑重地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以吟诗作词、写文章等形式话别,总之就是对送别之人的依依不舍、还有给予的厚望。
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或者词赋,就是饯别诗词,文章就是“赠序文”。如我们非常熟知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王维送别好友的时候,写的一首饯别诗;《送李愿归盘谷序》,就是韩愈送别李愿2写的一篇赠序文。
送别诗词中的题目往往有“送、别、赠”等字眼,内容则涵盖了亲人之别、夫妻之别、恋人之别、友人之别、同事之别、师生之别,诗词中还会出现特定的送别场景和意象,常见的意象有酒、柳、秋、夕阳、长亭等。
饯别类的诗词常用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有的表现为豪放旷达,有的则又是或委婉含蓄,不管哪种风格,都是送别双方友情、亲情、爱情、师生情谊等美好情感的体现。
辛弃疾送别郑厚卿的第一首词《水调歌头》
辛弃疾的这首词,则包含了多种的情感,郑厚卿既是辛弃疾是同僚、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情境中,辛弃疾连作两首词为即将远行的朋友饯别,要抒发相同的送别主题,却又在词句内容上不重合,这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情。
辛弃疾却挥洒自如,信手拈来,不光在词章内容上避免了重复,在艺术特点上也各不相同,因而两首词都成为蜚声词坛的佳作。《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原词是这样写的:
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衿,归诏凤凰衔。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这首词作上片从描述衡州自然风物和优良的人文传统起笔,词人期望郑厚卿到任之后做一个干实事的官员,振兴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关心当地的农桑生产,发展经济,严于吏治,兴利除弊,富国益民,踏踏实实地干出一番事业来,从而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朝廷的重视。
词作直到结尾“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两句中,词人辛弃疾才笔锋一转,道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首词的特点是词句都...
查看详情>>辛弃疾最有趣的诗词两首,辛词中的另类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文武双全,有“词中之龙”之称。但是辛弃疾的词作中用典故太多,是公认的难懂,难背。其实,在辛弃疾的词中还是有几首词语言平实易懂,颇为幽默风趣的。这也为抑郁难平、壮志难酬的辛弃疾的人生增添了一些亮色。
鹧鸪天
寻菊花无有,戏作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词的首句还难掩愤青本色,直斥官场为臭腐之地,自己唯恐避之而不及,接着表达自己以酒自娱的喜乐情怀,颇有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惟有饮者留其名”的风采。三、四两句写自己自从告别官场,与云烟相伴,一直是歌舞不休,闲适潇洒,志得意满。
下联写呼唤老伴一起去寻赏菊花,共享美好的春光。发现秋菊未开,可是,作者并未因此失望,反而充满了期待——等到秋风飒飒,严霜遍地,菊花一定会在枝头怒放。末两句赞美菊花傲霜凌寒的品格,也是表明作者自己不趋炎附势的高尚节操。
这首词语言质朴,自然晓畅,尤其是“呼老伴,共春光”句,很有生活气息。辛弃疾的另一首词《西江月·遣兴》更是其同类作品中难得的佳作。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词人醉了,先说醉话。“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信了它们一点用也没有。”在作者看来,古来圣贤之书到如今是全无用处,估计是真的醉了。而作者的醉正是由于“众人皆醉我独醒”,其中苦楚,不必一一道来。
下阕写自己昨夜松边醉倒的情形,先是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后写自己醉后摇摇晃晃,却以为松树摇动要来搀扶自己,于是用手推开松树,命令松树走开。整段描写,对话,动作,神情,均彰显人物的性格,使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如在目前。
这首词似浅而实深,语言鲜活,极具表现力。醉态之中,蕴含着词人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醉态之后隐藏的是作者才不得伸、志不得展的深深的苦闷。
苏东坡曾言:“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这两首词绝对算得上辛词中的另类,是辛词中至为平淡者。
与“辛弃疾最有趣的诗词两首,辛词中的另类”相关的文章
辛弃疾五首著名的诗词,一个不同于豪放的辛弃疾
谈起辛弃疾,我想不用过多介绍,著名豪放派词人、南宋将领,有“词中之龙”的美称。他出生于金国,但是和金国有深仇大恨的他少年便抗金归宋,高举抗金大旗。尽管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一生以恢复为志,始终没有改变抗金之志。于是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所以他的词也多以豪放为主,沉雄豪迈,但是又不乏细腻,清新之作。
那么今天我们便不谈那个“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也不谈“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我们了解一个柔情似水,热爱生活的男人。
一:硬汉也能小清新
如果说辛弃疾那些小清新,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便是那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首词,这首词是在辛弃疾北弹劾罢官,在家过着退隐生活时所作,全词非常真实巧妙的展示了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稻花飘香,惊鹊鸣蝉。自然恬静,情景交融,一幅幅画卷映入脑海。
而同样风格的还有一首《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清平乐村居》惟妙惟肖的描写出一个农村五口之家的恬静生活,绘声绘色的呈现了清新的农家生活画卷。
二:想当年金戈铁马,而今蓦然回首
硬汉也有柔情时,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柔情在他笔下让人驻足留恋,沉浸其中。而要说柔情,我们首先会想到那首《青玉案 · 元夕》,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而除了这首《青玉案 · 元夕》,辛弃疾还有一首《鹧鸪天 · 代人赋》也甚是经典。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这首《鹧鸪天 · 代人赋》是辛弃疾替别人创作,描写一位苦思良人的女子。全词婉丽柔美,不输婉约派词人。如果说没有一颗柔软的心,又怎么能写出这样充满柔情的词句呢?这就是辛弃疾,一个有血有肉,也有似水柔情的铮铮汉子。
三:英雄无觅 愁情难拒
辛弃疾从小便于金国结下仇恨,一生立志抗金。但是官场之路却起起伏伏,壮志难酬。于是难免忧愁之情缠绕。而辛弃疾的忧愁之句很多,那首《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不得不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通过少年和当今对忧愁的对比,表现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忧愁。全词言语虽然浅显易懂,但是感情真挚委婉,意境深远。而这是辛弃疾的愁情。
这就是辛弃疾,不但能征战沙场,也能写出雄浑豪迈的诗句,同样也能委婉动人。那么,你喜欢的辛弃疾是什么样呢?
与“辛弃疾五首著名的诗词,一个不同于豪放的辛弃疾”相关的文章
一首辛弃疾最美的诗词赏析,英雄也有柔情时
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其一是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把自己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如〈破阵子〉中,先听其声“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等等,再看其势“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真正是磅礴气势,气吞山河,威势凛然,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高峰。
辛弃疾的词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总之辛i弃疾笔下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从而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毕竟英雄也有柔情时,更可况像辛弃疾这样的男儿,在他的笔下也有过幽怨和感伤,他曾经看着满目的花朵和青山,写下了一首充满哀怨的词:
《昭君怨》
南宋.辛弃疾
人面不如花面。花到开时重见。独倚小阑干。许多山。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说道梦阳台。几曾来。
乍一看这样词怎会出自辛弃疾之手呢?这分明应该是柳永、李清照的词啊!但是这就是曾经写过“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所作。其实仔细读来这首词仍旧带着些许金戈铁马之气。第一句,辛弃疾借用了唐代诗人崔护的故事和名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但是辛弃疾毕竟是一个钢铁直男,直来直去,直接说“人面不如花面”。
不过这可不仅仅是对于花的感慨,也不仅仅是为了抒情,而是想要表达一种思考,因为下一句写:“花到开时重见”。花可重开,青春可重来,人一旦苍老,就不可能再年轻啊。这是一种感慨生命无常,时间易逝的喟叹啊!
于是,词人只好独倚小阑干,望着远处的重山,无限的凄清和落寞。“许多山”说明了眼前景的重重阻挡,让我们想起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只是这里没有了那种无所畏惧的豪情,只有一种落寞。
下片的情感越发伤感,又到深秋,西风吹落叶,自己不就像这落叶吗?已经老矣,那铁马冰河,吹角连营的日子,已不复到来,也无望到来了!辛弃疾曾经写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自己和青山是同样的,而如今“人共青山都瘦”,看那眼前青山,草木凋零,垂垂老矣的神态和我一般。
最后一句“说道梦阳台,几曾来”,“阳台”用的是楚先王与巫山神女欢会交合的典故,指的是男欢女爱的场所。但是这里可以理解为曾经的战场,如今只能在梦里重现了,现实却无法再回来了。
这首词有些哀婉,有些幽怨,最重要的是它是辛弃疾为数不多的柔情婉约之作。当秋风吹落一片片叶时,正是最销魂的时候。人生活得久了,思绪就多了,有时候现实中不能再见的人和事,能在梦中重逢也是一种幸福。只是,有的人和事逐渐远去了,甚至在梦里都见不到了。人生如梦世事漫随流水,思而不得,令人遗憾。
与“一首辛弃疾最美的诗词赏析,英雄也有柔情时”相关的文章
辛弃疾最美的诗词《生查子·独游雨岩》,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由于辛弃疾是北方人,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收复北方的失地,于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从北方偷偷地跑到南方,为得就是能够去上到前线,虽然当时为他提供了这么一个舞台,但是很显然因为他比较特殊的身份,再加上当时的南宋朝廷也并不想去收复北方的失地,所以也就造成了辛弃疾后来的悲剧,使得他始终也没有了这样的机会,一度还被罢官。因此,他也就在江西的上饶闲居,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唯美,而且又很感人的词作,尤其是这首《生查子·独游雨岩》,那就是信手拈来的一首词,但却是很美的作品,通篇犹如一幅淡淡的山水画卷。
《生查子·独游雨岩》
宋代: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辛弃疾的一生可谓是轰轰烈烈,可是在江西上饶生活的这段时间,其实他的内心是很委屈,也很是伤感,毕竟自己的理想并没有真正地实现,他还是希望可以回到战场,但又被很多人弹劾,这对于词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为此他的内心悲痛不已,从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也就流露出了无限的忧愁,这首词也是同样的借景抒情,表达了内心的一种忧愁之感,从而写得也是极为伤感,读来当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一位原本是叱咤风云的将军,可是只能是闲居在乡野之间,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那都是一种打击,更何况还是像辛弃疾这种伟大的词人,骨子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更多的感伤之怀,为此他在这首词中,也正是把这样的一份感伤之怀,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这也令他这首词充满了无限的悲痛之感。
词的上片则是写到了自己当时游玩的一种心境,尽管看似在欣赏风景,但很显然词人早已没有这样的一种心境,骨子里还是流露出了一种悲伤,人走在这小溪边,那脚下的溪水倒影着自己的身影,天上的蓝天和白云,同样也是倒影在了水中,两者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天上的云彩很白,人就像是在云彩上行走。最后这两句更是写如诗如画,完全就像是一幅画。
词的下片则又是重点突出了自己骨子里的那份悲痛之感,写得自然也更具有感染力,我真想要放声高歌,可是又谁来应和呢?只是能够听到了这空幽幽的山谷中清脆的声音响起。那清脆的声音并非来自于鬼怪神仙,而是小溪旁边桃花树下流水的声音,即使是在很远的地方,那都是能够听得清清楚楚。最后这两句同样也是写出了新意,立马令这下片显得更加唯美。
辛弃疾的这首《生查子·独游雨岩》,通篇信手拈来,可是却又写得极为抒情,词人也正是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不仅描写了秀丽的风景,同时也表达了骨子里的那份悲痛之感,这样的一种描写也是令此词显得别具一格,从而充满了一种高远的意境,读来当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与“辛弃疾最美的诗词《生查子·独游雨岩》,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相关的文章
辛弃疾这首著名的诗词《鹧鸪天》写了什么?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古往今来写相思离愁别恨的诗句数不胜数。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苏轼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等等。中国古代文人伤情别恨都浓缩在这字里行间了。辛弃疾的这首词,短短几句,却描绘了浓重的离愁别恨,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晚日寒鸦一片愁”,晚日寒鸦,显现出一片伤心的景色。“寒鸦”作为一个意象,很多作品中都曾出现过,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待昭阳日影来”;秦观的《山抹微云》中“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等都提到了寒鸦。
古诗词中的寒鸦就是乌鸦吗?《嘉祐本草》中称:“寒鸦,又名乌”,《说文》解:“乌,孝鸟也”。《本草释名》称……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北人为之寒鸦,冬月犹甚也。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称乌为慈孝的鸟。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解释和乌鸦的区别。寒鸦和乌鸦是有区别的。寒鸦俗称“小山老鸹”,除颈部羽毛呈灰白色外,其余均是黑色。而乌鸦俗称“老鸹”,全体黑色,正所谓“天下乌鸦一般黑”。
古人用寒鸦作为诗词中的意象,非但没有不祥之意,反而是一种祥瑞的象征,古诗词中用“寒”营造一种氛围。这句词中营造了一种淡淡的愁绪。
“柳塘新绿却温柔”春天来了池塘中的柳树已经发出了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境。“温柔”一词体现了主人公温柔的境界,初春的水的“温暖”,有一种“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感受。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一夜白头的事。这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精彩绝艳,将愁恨写到了极致,词人一夜间白头,令人心痛。
青丝变白发一般是一点点循序而成的。可谁曾想仇恨到了极致,一夜白发,真令人唏嘘。现代有些人因为伤心,受到沉重的打击,以至于一夜白发。词人因离愁别恨的折磨,相信一夜间白发生的可能。倘若能与心上人在一起,不会愁苦到白头,那愉悦的时光定会让词人青春永驻的。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相思之情难以徘徊,内心有断肠的痛苦,泪水止不住地流。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相思愁恨堪比断肠之苦,可见是有多痛。词人送走了意中人,还一次次爬上小楼凝望,可见词人的难舍难分。常言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犹记得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里长亭相送,两人难舍的爱恋。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频频凝望。词人的另一篇著作“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说的青山怎能把东流的江水挡住。而这里是心上人已经远离词人而去了,真的被青山遮住了,看不见人影了,可词人惆怅百结,倚着栏杆久久不愿离去。因为一旦分离,也许就很难再见了。
与“辛弃疾这首著名的诗词《鹧鸪天》写了什么?读来令人唏嘘不已”相关的文章
品读辛弃疾这首著名的诗词,他的愁从何而来?
辛弃疾的词往往给人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尤其是他后期的作品,由于受到了打压和排挤,还一度被闲置了起来,所以他也在江西上饶找了一个地方开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尽管看上去不问世事,其实每天依旧关心时局,希望自己可以再次受到朝廷的重用,实现自己的的人生理想,去到战场冲锋陷阵,收复北方的失地,实现祖国的统一;但是很显然,他的这种人生理想,始终无法实现,这也令他痛苦不已。从而也是令这一时期的作品处处充满了忧愁,写得无比的伤感,使得我们在读了这样的作品之后,立马能够感受到他的悲伤。
忧愁也始终是辛弃疾作品里一个极为突出的主题,很多的作品里都显得与众不同,有着无限的忧愁,尤其是这首《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整首词就是在写当时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得极为凄美,他也正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那份忧愁,全部写进了这首词中,于是也就充满了感伤之怀,通篇虽然同样只是寥寥数语,可是连续使用了4个愁字,可见当时的辛弃疾内心是有多么地痛苦。
《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
宋代:辛弃疾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辛弃疾身上的爱国热情最是令人感动,少年时代就立志要收复北方,所以他也就偷偷地去往南方,无非就是希望到了那里可以实现这一理想,能够让自己带领军队去到战场。虽然早期南宋朝廷装模作样地让他带兵上到战场,可是后来又由于受到了小人的弹劾,最终是被罢了官,他只好是在江西上饶找了一个地方过着隐居式的生活,这对于一位有着远大人生理想,并且在战场上拼杀的将军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而这首词也正是写到了自己那一时期内心的感受,通篇寥寥数语,却是充满了无限忧愁,读来当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词的上片一开篇便是直抒胸臆,写到了自己骨子里的悲痛之情,我现在忧愁像天一样大,谁能够理解我?谁又能够同情我呢?正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我骨子里的忧愁,他们也不可能会同情我。对于我而言只好是把这种忧愁比作天,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我内心的忧愁。这上片辛弃疾写得极为凄美,也是接连使用了2个愁字,可见当时的辛弃疾内心是有多么的苦闷。
词的下片则是更为悲痛,也更为伤感,对于很多人来说,那都是喜欢将古代和今天所有的事情,全部都放置在忧愁之中。我比起那些人来有着更多的忧愁。不过我不愿意放在一起,只想把这一份忧愁全部放进酒里,每天用酒来替代我骨子里的忧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稍稍安心一些。最后这几句显然要更加忧愁,辛弃疾也正是以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来描写,从而也是写出了无穷无尽的悲痛之感。
辛弃疾的词虽然有的时候写得通俗易懂,用词也很是简练,可是那份悲痛之感却又是呼之欲出,这首《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也正是他众多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也最悲痛的一首词,通过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骨子里的忧愁,写得极为凄美,只这么短短的几句,却是使用了4个愁字,可见到时的辛弃疾他承受了多么...
查看详情>>辛弃疾的诗词名篇有什么?辛弃疾杯中的就蕴含了什么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每次吟诵他的词篇,都会感受到一种浓浓的爱国情怀。稼轩是词中之龙,也是难得的千古英雄。他曾经信心满满,希望早日恢复山河;被弹劾免职之后,他心灰意冷,却依然不甘寂寞,他的作品千古流传,他的真情感天动地。下面介绍的是辛弃疾酒后闲游,这首词笔调轻灵,意境更显旷达清新。
鹊桥仙
宋代: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这首词作于淳熙16年己酉,正值辛弃疾罢官后居于江西上饶。作者当时已过知天命之年,感觉人生已经走了大半,很多是非曲折也化作过眼云烟,于是他每日诗酒悠闲,抒写田园风情。
作者居住的地方松竹连云、峰峦叠嶂,辛弃疾经常独行于丛林里、穿梭在怪石中,“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开篇就笔调轻灵,也透出词人心境放松,仿佛完全忘记了朝堂中的烦扰,以及曾经的梦想。两个“闲”字,彰显出作者似乎非常享受这种恬静的情趣和氛围。
可是那边话音未落,这边词人又开始透露自己依旧是难忘过往。他行不多久,就停下醉酒摇晃的脚步,手扶嶙峋的怪石,静静地注目起眼前溅珠跃玉的瀑布。稼轩醉眼朦胧,辨认了许久,竟然惊奇地发现,原来以前曾多次酒醒在这里!
词人跌坐在大石头上,慢慢地陷入了回忆之中。想当初,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那时他踌躇满志,自以为梦想即将实现;退职之后他忧心忡忡,“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竟然大醉后“以手推松曰去!”再后来词人借酒消愁、而愁苦不减反增,他希望戒酒,可是醇酒如好友,“麾之即去,招亦须来”,最后他干脆一醉方休。
词人正在回想,一阵凉风吹来,酒也醒了大半,他终于明白,此处似曾相识,却似是而非,于是心中更加感慨。下片转而描写农村风俗,“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男婚女嫁、亲友云集,灯火通明、欢声笑语,如此吉祥喜庆的热闹场景,又冲淡了词人的忧愁。
最后三句借景抒情,“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村外田野里,柔风轻露、漫天飘洒,正酝酿着稻香千顷,丰收在望!词人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农村风俗图景,让喜气盈盈的气氛更显欢腾,稼轩也完全沉浸在一片喜悦和欢乐之中。
辛弃疾没有李白的浪漫,也不如陶渊明超脱,比起苏东坡更显辛酸。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陶渊明“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苏轼“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而稼轩的杯中酒却映射出身世的沉浮、命运的悲欢、以及时代的荣辱,让其经常哀叹,痛快淋漓的酣醉之后,是否只剩下单纯的痴狂?
与“辛弃疾的诗词名篇有什么?辛弃疾杯中的就蕴含了什么”相关的文章
辛弃疾著名的诗词有什么?诗中象征了什么,诗人想要表达什么
辛弃疾很冷门的一首词,却一开头就惊艳了世人,大呼过瘾!
众所周知,宋词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与唐诗并称双绝,是我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两颗光辉夺目的明珠。但是你知道现存宋词最多的是谁吗?他便是南宋时期的辛弃疾,现存宋词629首。而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的苏轼仅有362首。当然本文不是要比较他们现存宋词的数量多少,而是以此来说明我们从课本上所熟知的宋词是九牛一毛。
也就是说辛弃疾、苏轼等词人还有很多冷门的词作,值得我们去品读。本文就让我们先从辛弃疾很冷门的一首词《满江红·点火樱桃》,来共同品读它的艺术魅力。首先,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一首政治抒情词。它表面上,是通过对春景的描写,抒发春愁和春恨。实际上,是以春景为媒介,抒发了国破家亡不可逆的悲哀。然后,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点火樱桃》: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
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词的开头“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是这首词出神入化的地方,可谓读后大呼过瘾。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它不仅把春色的灿烂展现的淋漓尽致,还把自己的炙热情感抒发的酣畅淋漓。你看,它的意思是说,一颗颗樱桃,红得就像着了火,映照着一架荼蘼花白的像雪。可见它们的交相辉映,是分外娇艳啊。
除此之外,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没有一个写情的字,然而点火二字写得多么热烈,照字又写得多么有力”。概括来说,便是辛弃疾一开头就掷地作金石声,令人惊艳。随后,“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辛弃疾便继续对春色展开了描写,即春天好,春笋穿破了长满青苔的土阶,春燕牵引着初产的幼雏飞翔,流莺呼朋引伴恰恰啼。
词到这里,可以说辛弃疾为我们勾画了一幅迷人的春光图。但好景不常在,“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所以词人在这里询问春天,既然你要走,为何不肯把我的愁绪带走?你难道没有看到我早已经愁肠千结了吗?很明显,这里着重突出了词人的春愁和春恨。虽然它看似比较无理,但却是春愁和春恨深的体现。
词的下片,从“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开始,辛弃疾便从对春景的描写,转到了抒发国破家亡不可逆的悲哀上。它的意思是说,我登上高楼伫立远望,只能看到春山重重叠叠,我的家乡在何方呢?全被那烟波阻隔了。我们都知道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这里的春山、烟波,便象征着政局的险恶及词人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即我该把这古往今来山河破碎的恨事,向谁尽情诉说呢?由此可见,辛弃疾心中的恨并不是寻常的春恨之小恨,而是深沉悲痛的家国大恨。但可悲的是,那个时代无人愿意同词人一起为山河破碎而努力。“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就连在梦中,我也见...
查看详情>>与“辛弃疾著名的诗词有什么?诗中象征了什么,诗人想要表达什么”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