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登鹳雀楼课件汇总6篇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密不可分,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我们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登鹳雀楼课件”,相信本页所提供的信息可以让你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
一、看图导入
1、出示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2、这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的,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一)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
(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二)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尽黄河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朗读指导。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背诵全诗。
三、小结。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我们有时候...
查看详情>>与“登鹳雀楼课件汇总6篇”相关的文章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及翻译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也是以自身为核心的aaaa级景区,更是在建筑领域嘉奖无数,那么这么著名的建筑,古代诗人若是攀登而上,会发出怎样的感慨,作出什么样的诗篇来赞颂它呢?不妨随着好工具小编一起来看看这篇《登鹳雀楼》吧!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
登鹳雀楼
王之涣 〔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注释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
穷:尽。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赏析
诗人登高望远,但见西边的太阳缓缓地向山下沉去,滔滔黄河滚动着、咆哮着,向东奔流而去,一泻千里,直入大海。诗人未写较为细小的风景,事实上,正是这样一幅宏大的图景才构成了此诗雄伟奔放的气势,诗人着眼于这种雄浑阔大的风景,正是其宽广胸襟的外化。
诗人尚且不满足于眼前所见的这种雄伟宽广的风景,他想再上一层楼,他要望见千里之外的莽莽群山、滔滔奔流。如果说,此诗的前两句已与诗人的胸襟相类的话,诗的后两句可以视作诗人具有的不断进取的雄心。
作者简介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汉族人,祖籍晋阳并州,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他的诗句感人肺腑,充满激情,深受后者喜爱。
写鹳雀楼的诗作拓展
一、登鹳雀楼
畅当 〔唐代〕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二、登鹳雀楼
吴融 〔唐代〕
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
冻开河水奔浑急,雪洗条山错落寒。
始为一名抛故国,近因多难怕长安。
祖鞭掉折徒为尔,赢得云溪负钓竿。
三、登鹳雀楼
耿湋 〔唐代〕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查看详情>>王之焕的登鹳雀楼古诗千古传唱,无数次的给人以激励和思考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盛唐诗人,尤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王之涣只有六首诗作流传下来,但在当时,他的诗名广为流传。
王之涣其他作品选读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品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白日依山尽”描写山衔落日,“黄河入海流”描写大河东流。登上高楼遥望落日,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在视线的尽头渐渐消失;山下的黄河滚滚而来,又奔流东去,浅白的语言形象地概括出广阔背景下的万里江山。
诗的后两句是议论,“欲穷千里目”写登临者的一种追求,俗话说“站得高望得远”,要想看到更壮丽的景色就要“更上一层楼”。这两句也照应题目,说明这首诗是为登楼而作。
一般来说,诗歌不应该直接发表议论,应该用形象思维带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但是这首诗最后的议论不枯燥、不生硬,给人的感觉是前面的景物必然会得出后面的议论,景理交融,密不可分。
好的诗歌,除了景物、议论和抒情,还经常表现出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和时代的风貌。《登鹳雀楼》这首诗不但描写了诗人登高望远时表现出来的远大抱负,更反映出盛唐社会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诗的壮美就是这种时代风貌的体现,让人感觉到一个强大的时代正当方兴未艾,充满了勃勃生机。
这首诗的价值,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作者要表现的登楼的意义。凡是人生所涉及的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都可以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来概括,难怪这两句诗在后世被无数次引用,无数次给人以激励和思考!
古诗常识:对仗
这首诗在修辞方面有一个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叫对仗。简单地说,对仗就是诗歌上下句在词性、结构、意义、平仄音韵等方面是相对的。如这首《登鹳雀楼》:
一二句。第一句第一个字“白”是颜色,下一句的第一个字“黄”也是颜色。“白日”是名词性偏正结构,“黄河”也是名词性偏正结构。“依”和“入”都是动词,后面“山”对“海”、“依山”和“入海”都是动宾结构,“尽”和“流”都是动词。
三四句。“欲穷”和“更上”都是状中结构,“千里”和“一层”都是数量结构,“千里目”和“一层楼”都是定中结构。
像这样的对句关系修辞上就叫作对仗。平仄音韵方面的对仗比较复杂,以后再专门讲解。
文学常识:边塞诗派
盛唐时期,有一类诗歌,其主要内容是描写边塞的战争和风土人情,包括战争带来的各种离别、思乡、闺怨等题材,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绝句,风格悲壮,格调雄浑,是诗歌中反映盛唐气象的突出代表。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王翰以及这首诗的作者王之涣等。
词语分析:白日
白日在古代诗词中有几个意思:
1、太阳。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白天。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时光。如:
人生百年夜将半,对酒长歌莫长叹。...
查看详情>>与“王之焕的登鹳雀楼古诗千古传唱,无数次的给人以激励和思考”相关的文章
《登鹳雀楼》古诗作者是谁有争议?王之焕还是朱斌
鹳雀楼千古名楼,《登鹳雀楼》千古名诗,自古名楼配名诗,说来也是标配,楼以诗显,诗因楼成,辉映千古。具体关于这首诗,你又知道多少呢?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一首诗,流传之广,实在是和李白《静夜思》一样,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长期入选中小学课本和各种诗词选本是一回事,诗本身的琅琅上口,易读好记也是关键因素。你不需要明白什么意思,音韵、节奏之美已经够让人陶醉了,所以特别适合儿童诵读。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这首诗的,但看2011年出版的《唐诗排行榜》,发现被排在第四位,在《凉州词》之后,还是有点惊讶。
作者王之涣,我们并不陌生,《全唐诗》虽然只留诗六首,却因为《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两首绝唱,在高手如林的盛唐乃至整个诗史上都难掩光芒。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生平几无所知。《新唐书》《旧唐书》上都忽视了他,没有留传,专门收罗诗人事迹的《唐才子传》,也只是八卦式地记了一个“旗亭画壁”的段子,透露出他与另两位诗人王昌龄、高适相交甚好。只言片语,零星散落,写出千古名句的诗人王之涣总是神秘的。
直到1930年这篇墓志铭出现,揭开面纱的王之涣才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轮廓。这时候才发现,之前关于他是蓟(jì)门人的说法都是错的。写墓志铭的人名叫靳(jìn)能,跟影视演员靳东一个姓,墓志铭全文《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王之涣生平这才有了较详细的记叙。说起来,这个墓志铭的发现还是盗墓者的功劳。
世间事,有些真不好说。
对这首推为五言压卷之作的绝品,长期以来因为王之涣的不确定性,著作权归属问题一直有争议。普遍说法,起码有以下几种。
盛唐人朱斌。这个说法有较大力度。因为有一部同为盛唐人(芮[ruì]挺章)编选的《国秀集》作支撑,这是能见到的唐诗最早选本,本子上明确记载作者是朱斌,集中王之涣作品选录三篇,并无《登鹳雀楼》。因为作者、选者都是同时代人,可信度较大,今人张忠纲在他编纂的《全唐诗大辞典》中,直接将《登鹳雀楼》作者属名朱斌。清人编《全唐诗》,王之涣、朱斌之间,互相采取了存疑一说,算是走了一条折衷的道路。
王文涣。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其名著《梦溪笔谈》中提到鹳雀楼时有一句:“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让名字只有一字之差的作者顿生疑云。巧的是鹳雀楼上又的确有刻有 “王文涣”字样的署名字迹。同为北宋人的李颀在其《古今诗话》里也有类似记载。这又备一说。
朱佐日。源自唐代张著《翰林盛事》记载:“朱佐日,吴郡人。两登制科,三为御史。武后尝吟《登鹳雀楼》诗,问是谁作?李峤曰:‘御史朱佐日诗也。’”之后宋代的范成大编《吴郡志》,明代的张景春编《吴中人物志》,民国的臧励和编《中国人名大辞典》,都延用了这一说法。这又备一说。
其中的王文涣有人认为是王之涣之误,两人实为同一人,朱佐日又与朱斌是同一人,奈何都没有明确的证据,只是猜想罢了。
有人说,自宋人编撰《...
查看详情>>与“《登鹳雀楼》古诗作者是谁有争议?王之焕还是朱斌”相关的文章
《登鹳雀楼》古诗背后的故事,真的是王之涣写的吗?
《登鹳雀楼》到底是谁做的?
一、登楼题诗
说到鹳雀楼,自然会想到那首琅琅上口的唐诗—《登鹳雀楼》,相传唐代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这首诗引来了一场风波。
蒲坂城有一个大学士名叫朱斌,那天,他请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在马家客店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朋友突然问:“我第一次来蒲坂城,这里有没有可玩的地方?”
朱斌立刻说:“有,这蒲坂城是个临河大城,西边就是黄河,我们可去看一看黄河。”朋友没见过黄河,很有兴味。
朱斌就跟朋友出了马家客店,命令随从带他们去黄河边。来到黄河边,眼前波涛滚滚、气势壮阔的景象,让朋友啧啧称赞。朱斌又把朋友带上崖边,指着前方的鹳雀楼,说:“我们登上这鹳雀楼再看一看。”
朋友瞧了一眼前方的鹳雀楼,诧异地问:“一座小木楼,才三层楼,有什么看的?”
朱斌摇头,说:“这座小楼可不一般,它是北周年间大将军宇文护造的,是观战楼啊!”
朋友随朱斌登上鹳雀楼,来到第二层,俯瞰着黄河的景象,饶有兴趣地说:“登楼观景是文人作诗的好地方,朱兄,我们来吟诗作对,如何?”
朱斌是个文人,作诗自然是信手拈来的事,于是两个人一边联诗,一边往楼上走。不一会,就登上三楼,这时,朋友环视四周,又吟出一首好诗。朱斌低头踱步,深思沉吟,环楼一周后,又愁眉紧锁,一时对不上好的诗句来,他急得满头大汗,想想自己可是堂堂的大学士,今日若输在吟诗作对上,岂不丢了颜面,让人耻笑!
朱斌又寻思再三,突然茅塞顿开,于是把手一挥,说:“我想好了。”说毕,他让随从拿来毛笔和墨水,就在三层楼的木墙上挥笔写下这样一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下边还写上日期:十月十八日。
朋友一看,连声说:“这首诗写得好,日后,你定会因这首诗而名扬天下。”
二、读诗见人
果然,不久之后,这首诗便在民间流传,很快就流传到皇宫,传到皇帝武则天的耳中,武则天一听,反复吟诵,连连称赞:“这是一首好诗!”
一天早朝时,武则天又吟诵这首诗,并问一位大臣:“这首诗从哪儿传来?”那位大臣回答:“从蒲坂城传来”。
武则天问:“这诗写在哪儿?”
那位大臣回答:“写在鹳雀楼上。”
武则天又问:“是谁写的?”
那位大臣顿了顿,回答:“诗上没有写名字。”
武则天命令道:“查一下,看这诗是谁写的,把这个作诗人叫来!”
大臣急忙赶到蒲坂城,对蒲坂城的节度使王祥云说明来意。王祥云有 个小儿子叫王青焕,自小爱舞文弄墨,今年二十有余,已作了不少的诗,可就是没有一首在民间流传得开。王祥云一心想让儿子王青焕成名,正想不出好办法,听大臣这么一说,他立刻心中一喜,就想借这个天赐的良机,把儿子推荐给大臣,让大臣带儿子进宫见皇帝武则天。
于是,王祥云便对大臣说:“这诗不是别人所作,是我的小儿王青焕的习作。”说着,又拿出王青焕写的一本诗集递给大臣,大臣一看,频频点头,当下就见了王青焕,谈了一阵,第二天便把王青焕带回朝廷。
王青焕长得年轻俊美,武则天一向偏爱美男,一见之下,更是喜欢王青焕...
查看详情>>与“《登鹳雀楼》古诗背后的故事,真的是王之涣写的吗?”相关的文章
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古诗千古佳作,还有哪些古诗写的是鹳雀楼呢?
盘点有多少古诗词写的是西北名楼之鹳雀楼。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引不少文人墨客登楼观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一、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三、畅当《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四、马戴《鹳雀楼晴望》
尧女楼西望,人怀太古时。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行云如可驭,万里赴心期。
五、张乔《题河中鹳雀楼》
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树隔五陵秋色早,
水连三晋夕阳多。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
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
六、李梦阳《龙沙饯胡子还城》
春卿送弟返扁舟,子孟还城设饯游。树荫金沙开锦席,花迎楚鸟劝吟瓯。
平风岸压鼋鼍窟,倒日江明鹳雀楼。古木徐亭偏寂寞,醉希凝望水东流。
七、薛瑄《寄蒲守徐孚》
积石黄河绕郡流,郡城高兴自悠悠。远天云净仙人掌,近郭风清鹳雀楼。
频寄鸾笺书可著,所需药物病全瘳。卫蘧卫武应难及,进德深惭老未休。
八、赵鼎《蒲中杂咏·鹳雀楼》
目断河梁有许愁,人生离合最悠悠。
遥怜别夜登临怨,不减清秋燕子楼。
九、何梦桂《和乔尹四绝·其一》
兰枻藤桡桂作舟,锦江江上泛春流。
自怜野燕翅翎短,空望江头鹳雀楼。
与“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古诗千古佳作,还有哪些古诗写的是鹳雀楼呢?”相关的文章
励志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从小就学习的一首千古绝唱
王之涣很励志的一首诗,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读后令人振奋。
古代诗人大都有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的经历,生活阅历极其丰富。因此他们很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悟出朴素而深刻的哲理。所以他们的诗词作品,往往有着启迪人生的作用。如白居易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等。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登鹳雀楼》,便是一首具有启迪人生作用的诗。它出自于唐代著名诗人,有着四大边塞诗人之一美称的王之涣之手,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对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信大家非常熟悉。毕竟它是我们打小就学习过的一首千古绝唱,而历代诗论家也都推崇它为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
言归正传,《登鹳雀楼》的广为传诵,正是因为诗人王之涣深受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而悟出的朴素、深刻的哲理。即表达了一种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仍然常常被引用,激励着人们昂扬向上。所以说王之涣很励志的一首诗,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读后令人振奋。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先,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就是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它的意思是说,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远远看到了一轮落日正向着连绵起伏的群山落下,渐渐沉没。而流经楼前的黄河之水,则奔腾咆哮着流向大海。结合地理知识来看,诗人这里显然是以极其朴素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万里河山。
即它所展现出来的画面,极其宽广辽远,并且具有磅礴气势。与其意境相近的诗句还有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所以从写景来看,王之涣的这两句诗便堪称是千古名句了。但真正让这首诗历经千年岁月而不朽的因素,却是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所蕴含着的朴素而深刻的哲理。
它的意思是说,如果想要遍览千里风景,那就需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所谓的“站得高,看得远”。我们说唐代诗歌其实是忌说理的,但王之涣这两句诗却在平铺直叙地写登楼的过程中,就把理展现了出来,这就不得不称赞他的艺术功力之深厚了。同时它还是在前两句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基础上,向读者展示了更磅礴的气势,以及更壮丽的景象。
而说到这两句蕴含的哲理,它主要体现的就是王之涣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你想要看得更远,那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固步自封,而是放开眼界,让自己站得更高。对于现如今的我们来说,王之涣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无疑是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它依然能够激励着我们昂扬向上,可以说适用于每一个人,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综观王之涣的这首诗,虽然它只有短短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出了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以及表达出了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读后令人振奋。当然,古典诗歌中诸如此类的诗句还有很多,你最喜欢...
查看详情>>与“励志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从小就学习的一首千古绝唱”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