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所见古诗

发布时间:2020-06-28
1

古诗所见课件7篇

古诗课件

古诗所见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鹤、孟”等个生字。

.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地学会探究性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

有得。

.学会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体会诗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由本单元专题“人间真情”入手,进入送别诗的学习。

出示第一首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释诗题,理解“之”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理解生字。

1.指名初读。

2.理解生字。

3.自由朗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学诗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西辞烟花

①理解“西辞”。

通过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理解“西辞”的意思。

②理解“烟花”。

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4.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三读古诗,感悟情感。

1.初步感悟情感。

2.深入感悟情感。

重点体会:离情、深情。

①体会“离愁”。

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理解离情。

②体会“深情”。

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总结学法。

(二)学习交流。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交流要点: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了解作者、感受深情。

①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体含义不同。

②了解作者。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③感受深情。

通过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深情。

3.配乐朗读。

三、布置作业

阅读其他的送别诗,感受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黄鹤楼画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年级:四年级

整理:印记(三河市皇庄小学 米涛)

师:咱们准备好了?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吧!刚才背的一些送别诗,在动脑过程中,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说自古重离别,可以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说的真好,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是?

生:之

师:“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

师:是去的意思,还可以说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广陵去了,那谁来给他送别?

生:李白。

师:就是本诗的作者,唐朝大诗人李白。

师:你们知道送别的地点在哪吗?

生:黄鹤...

查看详情>>
2

舟夜书所见古诗原文及翻译

古诗原文及翻译
舟夜书所见古诗原文
舟夜书所见翻译

查慎行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没怎么听过,但他笔下的《舟夜书所见》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如痴如醉的美丽河上夜景,河风飘荡、涟漪层层、星河笼罩、舟随心动。下面就是好工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舟夜书所见》的全文及翻译,接着往下看吧!

舟夜书所见古诗原文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清代〕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翻译

无月的黑夜里,河面只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像萤火一样闪烁。

微风拂过,水面上泛起层层波澜。灯火散落河中,好似繁星洒落在人间。

注释

1.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2.簇:拥起。

赏析

《舟夜书所见》描绘了夏夜里江边安逸宁静的景象。

首句“月黑见渔灯”写一个晚上的黑寂。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为动态描写,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

全诗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创作背景

康熙三十二年,举顺天乡试,年四十有四。张文贞、李文贞等先后奏荐。四十一年,特旨召入直南书房。次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顾赋性淡泊,常怀退志。

五十二年,引病归,家居十余年,于世事亦无干预,而登临啸歌之兴未衰,复南游,访尉陀无诸遗迹。诗更豪宕感激,入化超神。夜泊河上,在舟中过夜时,查慎行感其所见而写下了这首《舟夜书所见》五言绝句。

作者简介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

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

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查看详情>>
3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及翻译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
夜书所见古诗翻译

写羁旅乡思的古诗有很多,其中或表达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或抒发独栖孤馆的孤单哀伤,但好工具小编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这篇《夜书所见》,诗中却着重于客乡的夜间小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

夜书所见

叶绍翁 〔宋代〕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翻译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呢。

注释

1.萧萧:风声。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挑弄、引动。

4.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5.篱落:篱笆。

赏析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这一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这一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作者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祖籍浦城。原姓李,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另外,周密《齐东野语》载其咏史诗《汉武帝》一首,颇尽讽刺揶揄之能事。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他别著《四朝闻见录》,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查看详情>>
4

所见古诗原文以及翻译

古诗原文及翻译
所见古诗原文
所见古诗翻译

古代重农轻商,读书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做官,但是狼多肉少,并且局势变幻莫测,所以古代诗人很多都愁苦哀伤。但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位诗人,却很热爱生活无心官场,随好工具小编一起走进这首袁枚的《所见》,感受古人的闲情逸致吧。

所见古诗原文

所见

袁枚 〔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翻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大概是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突然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荫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7.立:站立。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创作背景

本诗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查看详情>>
5

品叶绍翁《夜书所见》古诗,别具一格,显得更为深情孤独

叶绍翁
夜书所见古诗

叶绍翁的这首《夜书所见》,同样是一首经典之作,也是值得一读!

叶绍翁宋朝著名的诗人,可能大家对于他的诗作,最熟悉的莫过于他的那首《游园不值》,这首诗不仅收录在了《千家诗》,同时还频频收录进了课本,描写的非常的生动,而且意境高远,里面的那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其实叶绍翁写过很多非常不错的作品,他除了上面所说的《游园不值》,他的另一首诗《夜书所见》,那也同样也是一首经典之作,也是很值得我们一读。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夜书所见》也他的那一首《游园不值》,应当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在描写自身的经历,以及所见所思所思,写得极生动,也非常的优美,仅仅只用了寥寥的数语,便是营造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这也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开头的两句诗,便是足以令人惊艳,尤其是那第一句的叠字句,更是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无限的意境,同时也非常的忧愁,立马让人感受到了笔下那萧瑟的秋天;那这两句诗大致的意思是,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风瑟瑟吹得梧桐树,也是瑟瑟发抖,同时也送来了阵阵寒意,江上所吹来的秋风,更是使得出外在外的倍感凄凉,让我想念起了自己的故乡。

诗人在这开头的两句中,可谓是直抒胸臆,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受,借景抒情,以景入情,描绘的如诗如画,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诗人笔下那一份凄美的秋色,以及诗人内心的一种思乡之情。

古代很多的诗人都描写过这一类的思乡之作,很多的诗人描写的都非常的深刻,但是叶绍翁的这一首则是写出了新意,他并没有直接点明自己内心的忧愁,以及思乡之情,而是以秋风、梧桐叶、江上;这些名词来说明,从而也使得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显得更为深情,也更加的孤独,也更加的忧愁。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句诗写得更为生动,从而也使得这整首诗,显得更为有趣,同时也更加的伤感,那这两句诗大致的意思是,家中的几个小孩此刻正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玩得很开心,已经是深夜了,可是还点着灯,不愿望去睡觉。诗人在这里以孩子来衬托,从而使得这首诗,显得更为忧愁,我们都知道对于小孩来说,他们是不懂得什么忧愁,但是诗人在这里,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呈现,从而也更加深了这首诗的孤独和忧愁成分。

叶绍翁的这首《夜书所见》,完全可以媲美于他的那首《游园不值》,两都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入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一种真切的感受,描写的极为自然,也非常的忧愁,这也正是诗人独特的一个地方,而且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使用一个典故,更没有使用生僻的字,但是同样的营造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显得无比的忧愁,读来更是让人感伤不已。


查看详情>>
6

《所见》古诗赏析,他有什么诗意?

古诗
所见古诗

所见袁枚古诗表达诗意

今天为大家带来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所见》的古诗诗意、教案等相关教学资源,希望能给大家的教学和学习带来帮助!

1《所见》古诗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诗意1

这首诗先是写儿童放牛时候的轻松心态,骑在黄牛背上一边走一边歌唱,心情何等得畅快,嘹亮的歌声在树阴间回荡,这是一幅悠闲的景象。后作者笔锋一转,写儿童不知为何突然想捕捉知了,可能是回家玩耍,也可能是为别人捕捉的,总之为了不惊动树上鸣叫的知了,儿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俨然一副认真的模样,这与前面边放牛边歌唱的样子截然相反。诗中只是写了儿童从动到静的变化这一事实,可是并没有点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反而留给读者遐思的空间。

诗意2

这是一首立体生动的诗,写物又写人,留给读诗的人悬念,寥寥数语就描绘出当时的景象,彷佛有一幅画就在读者面前。

作者袁枚,清代江南才子,诗作多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文章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他的作品不顾及格律,活泼自一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所见》一诗描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的一件小事。全诗用叙述的方式,通过叙述牧童的动作,形象的刻画出了放牛娃天真活泼和率真的神态,充满生活情趣。读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诗意3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一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下来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一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查看详情>>
7

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古诗孤灯散作满河星,使诗人流连其中

查慎行
舟夜书所见古诗

《舟夜书所见》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作者查慎行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舟夜书所见》古诗的简介,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舟夜书所见》古诗的简介

这首五言绝句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在船上过夜时,写下的所见到的景物,所以题目叫做“舟夜书所见”。

原文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

1、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2、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3、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4、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赏析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面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诗的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在第二句中の“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面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其中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作者简介

查(zhā)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其族叔查继佐为清初文字狱案庄廷鑨明史案首告者之一,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为"清初六家&q...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