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小儿垂钓古诗

发布时间:2020-06-28
1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及翻译

古诗原文及翻译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
小儿垂钓古诗翻译

暑假是小孩子们的快乐天堂,这么美好的假期,现在的小孩们却整天闷在家里玩手机电脑,要不就是被父母满满当当地安排在兴趣班,实在没有古时候小孩们的天真烂漫。今天,就随着好工具小编走进古代小孩的玩乐世界,一起享受这份悠闲吧!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

小儿垂钓

胡令能 〔唐代〕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翻译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

蓬头:头发蓬乱,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掩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理睬。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诗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情景。“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后两句中“遥招手”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作者简介

胡令能(785-826年) ,唐代诗人,河南郑州中牟县人,隐居圃田。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

写儿童的古诗句拓展

1.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4.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5.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6.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9.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苏轼《花影》

10.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查看详情>>
2

《小儿垂钓》古诗的作者是谁?他的另一首诗颇显无穷童趣

古诗
小儿垂钓古诗

不少人对《小儿垂钓》眼熟,却不知诗人是谁,他还写了这首童趣诗。

说到诗人胡令能,不少人对他应该很陌生,对《小儿垂钓》应该更易熟悉一些。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些人在小时候肯定背过这首童趣十足的唐诗。

这位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的诗人胡令能,他的诗,语言浅显,充满生活趣味,像《小儿垂钓》显得多童趣。这里再分享一首胡令能的唐诗《喜韩少府见访》,它也颇显无穷童趣。

喜韩少府见访

唐代: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第一句“忽闻梅福来相访”。“忽”字妙,这说明诗人之前并没有邀约韩少府来草堂做客,韩少府突然来了,诗人感到意外和惊喜。

这句诗里的“梅福”该作何解释?有种说法,认为梅福是某个人的名字。如果是这样,梅福应该是韩少府的名字。韩梅福,这个名字看上去还挺雅致吉祥,梅有雅意,福显吉祥。

我更倾向于梅福是一种有吉祥美好意义的代指,它不是韩少府的称呼,而是把韩少府比作能够带来福气好运的梅花。

因为第一句用“梅”意象,第二句用了“荷”意象,第三句用了“儿童”意象,第四句用了“芦花”意象,梅、荷、儿童和芦花这四种意象都是有着美好意义的意象。把“梅福”视为象征词汇与下文更契合。

第二句“笑着荷衣出草堂”。上句的“忽”表现了诗人惊喜意外的心理活动,这句的“笑”更直白地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他很高兴韩少府来拜访自己。

有种说法,把这句诗翻译成,微笑地穿荷衣出草堂。这“荷衣”应该不是实写,而是虚写。诗人当时应该是穿着简陋的普通衣服,之所以把普通衣服称之为荷衣,是为了借荷这种美好意象来表达自己对韩少府的尊重和称赞。

第三句“儿童不惯见车马”。这句开始写儿童的天真浪漫了。胡令能隐居的那个地方比较偏远,平时几乎没有车马经过那儿。

在那时候,车马可是极其高档的交通工具,那时候的车马档次至少也相当于现在的五十万轿车。五十万轿车在大城市里显得很普通,但是在偏远地区,那可是稀罕物。

儿童又怕生,见到陌生的韩少府和车马,除了表现得“不惯”,还有什么具体的行为表现?请看下句。

第四句“走入芦花深处藏”。瞧见没,怕生的儿童躲起来了,这藏于花中的行为体现出儿童的怕生心理,显得十分真性情。儿童没有隐藏心中害怕,而是真情流露出来,怕就躲。

每个儿童都是真性情之人,长大之后就未必了。长大之后,即使自己怕,有时也会说自己不怕。长大之后,即使自己不开心,有时也会说自己很高兴,还能挤出满脸微笑。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