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附鉴赏)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寻隐者不遇》的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鉴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师苦吟诗人。一般认不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师“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师。中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中首小诗师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师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中首诗师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中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师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师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中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师行踪。在中里又把“采药在何处”中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师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然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师问题。
在中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师,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师手法,精简不二十字。中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中首诗师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师妙处。诗贵善于抒情。中首诗师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中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希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中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不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然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师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中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师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中青与白,中松与云,它师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师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师浮想。从造型师递变,色调师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师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不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师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
查看详情>>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以及翻译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文字应精炼,省去不必要、不达意的字词,这与千年前的大诗人贾岛的观念不谋而合,其推敲炼字工夫可谓炉火纯青。接下来,就随着好工具小编一起来阅读锤字炼句的经典《寻隐者不遇》吧!
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
寻隐者不遇
贾岛 〔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
苍松下我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注释
1.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2.言:回答,说。
3.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4.处:地方。
赏析
本诗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贾岛古诗拓展
一、题李凝幽居
贾岛 〔唐代〕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二、题诗后
贾岛 〔唐代〕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绝句
贾岛 〔唐代〕
海底有明月,圆于天上轮。
得之一寸光,可买千里春。
查看详情>>与“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以及翻译”相关的文章
贾岛《寻隐者不遇》古诗,通过短短二十字的问答体现情景描写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隐者,也说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者:……的人。
2、童子:孩子、小孩儿,未成年的人。诗中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3、言:动词,说,告诉。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或作“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后还俗。唐宪宗元和年间至长安洛阳等地,见到大诗人张籍、韩愈等,以诗深得赏识,然而屡举进士不第。后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世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词句刻苦锤炼,以五律见长。贾岛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诗文集名为《长江集》,共10卷。
作品赏析
这首小诗,通过短短二十字的问答体现情景描写,讲述了一个非常丰富的情景故事。诗中有环境描写,有人物描写,有语言描写,有故事情节,还有意在言外的情感抒发,内容极为丰富。
这首诗的第一个特点是运用问答体,一问三答,高度概括。第一句是“我”到隐者所居之处“松下”去拜访他,遇到童子,发问者自然是“我”,所以主语省略;因为“问”的内容读者皆知,所以省略不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回答,当然不能是童子一下子说这么多,而应该是正常的有问有答,因我所问不出读者所想,所以一概省略,只用童子回答的内容就可以了解。首先问的必然是老师在不在家,回答不在家,采药去了。不在家这样的回答不免令人失望,这是一问一答;后面应该接着问“那么去哪里采药了”,回答是“只在此山中”,所去之处不远,或有见面的可能,此言让人略感欣慰。这是二问二答;再问“何处能寻到”,答曰“虽然在此山中,然而云雾迷蒙,无有定处,想必是找不到”,这最后一句的距离不远而又无缘得见的结果让人顿感失落而又无可奈何。这是三问三答。
诗中巧妙地以答见问,非但省略的问话读者可以自行补充,对话双方的表情动作、内心活动也如在眼前。甚至“云深不知处”的山色空濛,白云弥漫的山景也让人身临其境。诗人要拜访而不见的隐者既有“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深邃缥缈,又如神龙一般见首而不见尾。
然而此诗的意境并不是到这里就简单结束了,再回到题目,除去诗中“不遇”的内容以外,还有“访隐者”这一来访目的容易被忽略,这里还隐含着重要内容。隐者虽未出现,却是诗中对话乃至整首诗中不可或缺的关键。
隐士乃是隐居于山林之中的贤者和有道之士,他们不慕名利,不热衷于功名富贵,离开繁华的红尘,躲避在青山绿水,苍松白云之间,这些景物就是他们高尚人格的象征。但隐士又并非完全遗世独立,诗中另一处容易让人忽略的是“不遇”的原因,即隐者入山采药。古代文人不得意,常以施药表达仁者爱人之意,即所谓“施药山人隐姓名”,又有“除却放生并施药”,陆游所谓“佯狂施药”,这反映了隐者济世活人的入世之处和仁爱之心。
同样,诗中的“我”,远离都市走入深山,来到这远离尘世之处拜访世外高人,我的追求和情感也就...
查看详情>>与“贾岛《寻隐者不遇》古诗,通过短短二十字的问答体现情景描写”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