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高适一首描绘月夜少女的小诗,如一幅亦真亦幻的画,亦如一支至清至美的歌
我们记忆里高适的诗风是风雪送友的豪放,是边塞策马的雄健。他的诗作多是直抒胸臆,率真励志。不曾想高适也能不多费笔墨,便在小诗中描绘出月夜少女空灵清冷的意境。
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高适一首描绘月夜少女的小诗: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我们先说说题目中张立本的女儿。全唐诗中记载:张立本是管理草场的一个小官,个人感觉应该是同水浒里看守草场的豹子头林冲一样级别。草场一般都是地处偏远,张立本家后面草木森森,还有一座古代高官的荒冢。他家的女儿被坟中狐仙魅惑,于是这个自幼未曾读过诗书的女孩,后来在某一日突然就可以出口成章地吟诗一首。她还称自己为高侍郎,高适当年也曾官拜侍郎。
个人感觉这算是个奇闻野史段子,很可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之言。也侧面反映了高适这首小诗写得绝妙。为什么呢?因为这首诗风格空灵清雅,不染一丝的人间烟火气息。清秋之夜,寒意袭人。秋月散发着莹莹清辉,意境已是清冷至极。有一位宫装少女广袖翩翩,闲庭独步,更显出空寂梦幻之意。这位少女还用玉钗击竹而歌,一曲清吟在如霜的月色中飘荡幽迴。整个意境清美脱俗,却又散发着森森寒意。人们不免会想,恐怕也只有神话故事中的狐仙、花妖之类的奇女子才能有这样的风神和气场。
确实,高适诗中一改唐诗中美人艳俗绮丽的形象,让这个奇女子具有了清冷雅丽的独特气质。起句危冠广袖楚宫妆,她的装束是高冠峨峨,广袖翩翩,这种典雅的仪态妆容一般只有贵族少女才拥有。我们应该知道有一个典故就是“楚宫腰”,楚王喜欢细腰的美人,于是宫中很多美人为了得到宠幸,就纷纷饿损宫腰。后来泛指美人腰肢纤细婀娜。诗人这里用了一个“楚宫妆”,只一句就描摹出少女纤腰袅袅、高贵清丽的气质。
承句独步闲庭逐夜凉。写这位风姿雅丽的少女在清寂幽凉的夜晚,独自在闲庭中来回漫步。诗人通过描摹夜景和对少女情态举止的描写,让我们感觉到微微的寒凉之意在她周身萦绕。个人感觉此女子已经有了金庸先生笔下,古墓派小龙女那种非尘中之人的冷艳之感。
转句自把玉钗敲砌竹,诗人们多喜欢在秋夜吟诵诗词,美人也不由诗情在心。她拔下了云鬓边的玉钗,以钗击节,信手敲打石阶下苍瘦的翠竹。玉和竹也都是非常清冷寒凉的意象。击节就是打拍子的意思,以钗击节吟唱诗词,是历代文人们歌咏时候的一种风雅习惯。贯休有句:“佳人醉唱,敲玉钗折”,韩偓有句:“敲折玉钗歌转咽”,小晏也有句:“曲终敲损燕钗梁。”
尾句清歌一曲月如霜。最末一句升华了小诗的主题。徐徐清风、如霜月色里诗人听到了,少女的一曲婉转清吟。小诗在结尾处,留下了幽婉不绝的朗朗清音。而清冽的霜华月色,更烘托出清雅空寂的意境。
高适的这首小诗,著墨虽然不多,却把一位孤芳自赏的少女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乍看平淡,细读却见高格,颇有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境。这首小诗如一幅亦真亦幻的画,亦如一支至清至美的歌。
与“高适一首描绘月夜少女的小诗,如一幅亦真亦幻的画,亦如一支至清至美的歌”相关的文章
唐朝诗人高适的经典名句有哪些?值得收藏的佳作
高适(700—765),字达夫。晚年曾任左散骑常侍,后人因称“高常侍”。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有边塞诗四十多首,代表作是《燕歌行》。
唐朝诗人高适的经典名句有哪些?值得收藏的佳作
1.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出自唐·高适《宋中十首》(其一)。诗句描写秋草枯黄、寒风动野的悲秋寂寞之情。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出自唐·高适《别董大二首·千里黄云白日曛》。不要担心前去的地方没有知心朋友,普天之下哪个人不认识您这位大名鼎鼎的人呢!这两句诗以希望的语气,慰藉友人要充满信心地对待未来的孤寂,并赞誉了友人的才华出众,为天下人所赏识。
3.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出自唐·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此以示现修辞手法二友贬所的秋景来表达伤别之意。诗人之所以要这样写,是要借想象中的朋友所处的环境来烘托其离别的悲伤之情。
4.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出自唐·高适《除夜作》。故乡那远方的亲人,在这除夕的夜晚,一定思念着我,我的鬓发已经半百,等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这两句诗词,道尽了离乡游子的羁旅愁思。
5.世人不解结交者,唯重黄金不重
唐·高适《赠任华》。世人都不懂得交友的道理,只看重是否有钱财,而不看重对方的人品。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高适《别董大》。千里的黄沙,灰蒙蒙的,白云似乎也变成了黄色;北风吹动着大雪,纷纷洒洒,大雁整齐的向南飞去。这几句诗词描写了大漠的壮阔的景色。
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歌行》。壮士们在前线奋勇杀敌,已经死伤过半;将军还在军帐中观赏者美人载歌载舞。
8.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出自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卧东山,用东晋谢安隐居东山,出山后成为名相的典故。此言隐居不出三十年,文韬武略全才的人岂不白白老去?意在劝人年轻时应该及时进取、报效国家、有所作为。
9.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出自唐·高适《听张立本女吟》。砌,指台阶。砌竹,阶旁竹。此写女子月夜拔钗击竹、放喉清歌的情景。“月如霜”是比喻,既是突出月光皎洁明亮之貌,也是以此为背景而反衬女子清歌一曲的特殊效果。
10.把向空中捎一声,良马有心日驰千。
出自唐·高适《咏马鞭》。将马鞭向空中一挥,发出噼啪之声,骏马便能日行千里。比喻对贤才加以激励,便能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唐朝诗人高适的经典名句有哪些?值得收藏的佳作”相关的文章
一首高适的思乡诗《除夜作》诗文赏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许是月儿重圆,许是清菊再绽,许是又一年佳节,我依旧身在他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高适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笔力雄浑有力,气势磅礴洒脱,洋溢着盛唐的时代气息。他的文学成就极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来解析一首高适的思乡诗。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高适《除夜作》的赏析: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开始抒发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万家灯火,阖家团圆,而他却背井离乡,客居他乡。强烈的对比之下,诗人触景生情,此时诗人的内心是孤独寒冷的,因此在诗人眼中灯也是寒冷的,“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孤灯影只,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更加感到寂寞。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一些平常的事物,但是却处处反应诗的主题以及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
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用疑问句的方式发人深省。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在这个满是节日气氛的夜晚,但是诗人却只能自己待在这个寒冷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诗中写完一二句后,诗人似乎要开始抒发个人的情绪,可是出乎人意料的是诗人从远方的故乡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反反复复无穷尽,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清代沈德潜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古人当时交通不便,想要见到自己的亲人并不容易,即使有心也很难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古人有很多诗都是在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思亲之情。他们是想回而不能回。我们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是能回却不能回,我们不否认有很多人是有公务在身而不能回,比如我们的值班民警和医院的医生护士等等,他们牺牲了和亲人陪伴的时间来服务大众,我们不得不表达对他们的感谢。但是我们要批判的是哪些能回不回的人,也许你们并不思念亲人,但是家中的亲人思念你们,你们不能只想自己,也要考虑亲人的感受。
查看详情>>与“一首高适的思乡诗《除夜作》诗文赏析”相关的文章
高适的这首《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是他送别诗中一首很经典的杰作
高适是盛唐时期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而且写得也是非常的优美,无论是五言,还是七绝,到了他的手中,都能够写出不一样的境界来,这也正是高适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一个地方,他很多诗作里的句子,到现在都成为了经典名言,例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等等名句,那都是出自于高适的诗作;相信这些诗句,即使是没有读过原文,那也在生活中听说过。
边塞诗其实也是唐诗里很个性,也非常的丰富的一种题材,很多的诗人都写过这类诗,并且写得都非常的经典,那高适作为边塞诗中,名气最大的诗人之一,他的很多诗作都是在描写边塞的风光,以及边塞的风土人情,从而使得即使是过去了一千年的时光,当我们读起这些诗作来时,依旧还是能够感受到那茫茫的沙漠,以及辽阔的边疆。
其实唐诗里除这一类边塞诗之外,还有一类诗也是同样的很特别,也非常的经典,那就是送别诗,这一类诗由于情感真挚,读起来更加的能够打动人们,可以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那高适除了写了很多边塞诗之外,他的送别诗,同样的也是别具一格,譬如他的这首《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也是送别诗中一首很经典的杰作。
《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
唐代:高适
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雁飞。
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
古人由于交通的不便,以及一些其它的因素,可能彼此分别之后,或许再也难以相见,所以古人在写这一类题材的诗作时,往往描写的很是感人;那高适的这首诗,同样的描写的很是感人,同样的也是短短的几句,可是诗人细腻的描写,读来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雁飞。”,在这样的天气里,你我在这旅馆里相遇,这真是让我忧喜交加,傍晚时分落下的雪,才刚刚停,然而那天上的一群大雁正在往南飞。在这两句中诗人着力于描写环境,这样的一种描写,从而也令此诗,显得更为忧愁,也更加的生动。
“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我们坐下来喝酒,可是主人不一会就喝醉了,但是我却并没有喝醉,天色越来越暗了,而且路途又是如此的遥远,不知道你要不要归去?诗人在这里提出的反问,从而显得更加的生动,也更加的感人。
高适的这首《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可能在名气上不如他那些经典作品,但也不失为一首难得的佳作,诗人以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来描写,从而也令此诗,显得非常的优美,只是一种短暂的相遇,但是诗人犹如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而且讲述的入情入理,读来更是让人赞叹不已,这也正是诗人最为高明的一个地方。
与“高适的这首《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是他送别诗中一首很经典的杰作”相关的文章
高适的这首《邯郸少年行》,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读者都熟悉他的《燕歌行》、《蓟中作》等作品,他的诗歌都很雄壮而浑厚古朴,诗风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高适从小孤贫,他不拘小节,有游侠之风,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诗人豪爽正直,他的诗作反映较广,题旨深刻,再加上高适兼有气骨,故朝野都通赏其文。
下面高适的这首《邯郸少年行》,是他青年时代的著名作品,一气贯注,丝丝入扣,慷慨激越,惊艳了世人千年。
邯郸少年行
唐代:高适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高适在诗中以邯郸少年(即游侠少年)自况,描写他们放荡不羁的生活,抒写游侠在世态炎凉下的遭遇,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激愤心情。首联“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燕赵自古多悲壮之士,邯郸是战国时赵国的都城,不仅历史悠久、街市繁华,而且人杰地灵、士多慷慨。
后面四句展现出邯郸子弟的优越感,“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诗人选择“纵博(游戏、赌博)、报仇、歌笑、车马”四个事例和场景,将游侠的豪迈与放纵生活抒写得淋漓尽致。高适采用了夸张、比喻的写作手法,将邯郸少年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习惯烘托得极其生动传神。
游侠豪迈及纵恣的气派已经跃然纸上,诗人却又笔锋陡转,“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 少年不满足于纵性任侠的生活,而要为国尽忠,学习当年的赵国公子平原君。可是愿望极其美好,现实却如此残酷,诗人满怀希望地期待能展翅高飞,却遭遇了刻骨铭心的打击。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高适动情地说,君不见如今的交情如纸薄,黄金用尽了,关系就显得疏索(疏散的意思)。这两句道尽了世态炎凉,诗人也由沉思变得有些激愤。既然世人都在追逐名利,诗人又岂能独醒,那一定会被大家群起而攻之,所以只有逃离,诗人辞别往日旧游,更抛弃追求功名富贵的念头。
诗人厌恶了“旧游”和“时事”,发出内心最深沉的声音,“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他要忘记过往,纵饮美酒、射猎西山,从此寄情山水、放浪五湖,做一个闲适的幽人。诗人时值少年,却睥睨尘世、待时而动,这种高旷情怀和耿介刚强的性格,让今人也感到惊异。
诗中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高适借邯郸少年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时而豪气干云,时而直抒胸臆,雄壮与低徊,炽热与深沉的错综交织,突出了他心灵深处的复杂感情,更深刻地揭示出世态的浮薄。浮云世态纷纷变,秋草人情日日疏,当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太懊悔,也不必太执着,请暂时忘记那些烦恼的事情,放飞自己,痛饮美酒,四海畅游。
与“高适的这首《邯郸少年行》,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相关的文章
高适被收录《唐诗三百首》的诗有哪些,你读过几首?
高适(702?-765),字达夫,沧州蓨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早年仕途失意,长期在梁、宋一带漫游,后又北上燕、赵,最后客居淇上。代宗时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所以《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被收录《唐诗三百首》的诗有哪些,你读过几首?
一、《塞上》
高适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开元二十四年(736),幽州长史张守珪命安禄山讨奚和契丹,结果大败。这年冬天,高适从封丘送兵到幽州,这首诗就是在幽州时所作。在诗中,诗人陈述了自己对安定边境的看法,认为对奚和契丹的叛乱,不能消极防御,也不能老是用和亲的办法求得暂时安宁,应该象李祎那样坚决反击,以绝后患,方为上策。诗的情调是激昂中有忧郁,表现了诗人要为国效力而又不能施展抱负的郁闷情绪。
二、《营州歌》
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这首描写东北地区兄弟民族民情风俗的诗,语言流畅,色彩鲜明。营州,在今辽宁省辽西地区,唐设营州都护府。
三、《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这首诗赞美一个女子的歌唱,写出来的大都是诗人的视觉形象,但读者读后就好象听到歌声一样。
四、《封丘作》
高适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这首诗是高适任封丘尉时所作。县尉是主管一县治安“缉捕盗贼”的官吏,是直接执行统治阶级压迫人民政策的爪牙,高适对这一微官及其职守是很不满意的。诗中既表达了作者对官场事务的厌恶和对闲适生活的留恋,也较强烈地反映了诗人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就全诗的主导思想看,仍然是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的抑郁情绪。
与“高适被收录《唐诗三百首》的诗有哪些,你读过几首?”相关的文章
高适的诗有哪些?这几首诗没有边塞诗的雄浑悲壮,却更贴近儿女情长的百姓生活
高适(704—765年),河北景县人,出身官宦之家而家道中落,年少贫苦,其祖父为安东都护,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为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年少游历长安,后定居宋州,躬耕以自养,虽多次应试而不中。四十六岁前没有功名,种田游历,写诗访友,创作大量的边塞诗作,大漠燕山雪,宋州万垄苗,栖居山水间,怡然似神仙。
高适的经历了什么?他的古诗题材是什么样的?
诗人四十六岁才被推举道科而中第,被授予封丘县尉,步入仕途。四十九岁担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五十二岁,被授予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后协助哥舒翰防守潼关。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遭到极大的摧残和破坏,社会大动荡,经济大破坏,文化大摧残。多少名门望族被胁迫或被灭门,地方统治治理秩序和系统全面瘫痪。
但安史之乱却是诗人人生命运的转折点,五十三岁帮助讨伐永王之乱,五十六岁时任彭州刺史,五十七岁改任蜀州刺史,六十岁任剑南节度使,松、维、保三州等地为吐蕃军队所陷,高适不能救。公元764年,六十一岁,高适为严武所代,朝廷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此时,甲子之年的诗人已然达到人生的巅峰,升官封侯,一扫前半生的抑郁不得志,一时朱紫加身,风光无限。公元766年,高适卒,终年六十二岁,朝廷赠礼部尚书。
人生难预料,莫欺少年人,谁能料到中年一无所成,除了会写边塞诗的高适会咸鱼翻身,中年后星光熠熠,官运亨通,可以说大器晚成,老来得想所愿。所以做人不要以老眼光看周边的人,更不要太在意他的现在。高适不仅写的一手非常磅礴豪迈的边塞诗,而且由于其长时间混迹于底层和幕僚,熟知百姓疾苦,写下很多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突出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关心。
诗人青年四处瓢泼无以为家,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情绪,跃然纸上。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高适随玄宗入蜀,逐渐得到提拔和任用,适逢社会动荡和转型,高适写了很多咏怀讽喻的诗作,针砭时弊,批评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贪婪残暴,也流露出对时局战乱的忧愁和愤慨。
高适的诗选题广泛丰富,贴近生活现实,不矫情做作,不修饰过度,注重人物情感和表情的描述和表达,不重视景色和景观的描写,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刻画,诗作的结构简单粗放,豪放苍凉中有夹着脉脉温情,以述事来引出议论,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
高适的诗有哪些?下面小编选取高适的小诗,没有边塞诗的雄浑悲壮,却更贴近儿女情长的百姓生活。
一、《别董大二首》
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二、《除夜作》
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三、《塞上听吹笛》
唐代: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四、《听张立本女吟》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
查看详情>>与“高适的诗有哪些?这几首诗没有边塞诗的雄浑悲壮,却更贴近儿女情长的百姓生活”相关的文章
王维与高适的两首经典送别诗,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
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往往一别就是多年,甚至终身不能再见。杜甫曾这样描述,“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别离似乎是人生最令人心碎的事情。南北朝的江淹也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很多离别诗都写得很悲切。然而也有一些诗人将这种伤感情绪深埋于心,字里行间却显出豪迈的气概。
王维与高适都是盛唐诗坛很有影响力的名家,也都写过很多边塞诗和抒情诗,他们的作品脍炙人口,百读不厌。
下面要介绍的是王维与高适的两首经典送别诗,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诗人剪裁下临别的一瞬,将其定格为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千言万语无从说起,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都已融进了一杯酒中。
前两句抒写诗人对朋友的牵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朝雨绵绵、空气清新,客舍青青、杨柳多情。诗人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也烘托了一种温馨的送别氛围,为后两句蓄势。
友人远去阳关,比玉门关还要远,王之涣都曾感叹,“春风不度玉门关”,阳关的荒凉与遥远也就可想而知。宴席摆上、美酒斟好,离别的话儿却说不够,最后不如举杯痛饮,一醉忘忧。
路途万里、孤雁单飞;独行穷荒、艰辛寂寞,所以要“劝君更尽一杯酒”,此后山高路远,再也无人为君把盏。这一杯酒其实更是一种象征意义,也浸透了诗人浓郁的惜别和担忧之情。玉液虽好,也没有诗人的感情琼浆醇厚。
别董大
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玄宗天宝六年的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这一年的冬天,董庭兰与高适会于睢阳,诗人就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别董大》。真诚的友谊、坚强的信念都蕴含在短短的4句话中。
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短暂相聚,又要各奔前程。前两句描绘送别时的自然景色,“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黄云蔽天、绵延千里,雪花飘舞、征雁南飞。北国的雪天,境界阔远渺茫,短短的14个字,积聚了黄云、白日,北风、归雁,以及白雪皑皑的意象,景物描写虽然比较客观,但也显示着送别的情调。日暮天寒,心绪惆怅,朋友间执手依恋,更觉凄苦寒凉。
但是高适却气度恢弘、以理驭情,写出了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董庭兰是一位著名的琴师,天下传扬,诗人描写出一种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诗境,给人一种信心和力量,从而让朴素无华的语言,铸造出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纵观这两首送别诗,都堪称唐人七绝中的精品,如奇葩竟放、千姿百态,又如奇峰并峙、各呈异彩。它们题材相同、布局安排大体相似,也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结尾含蓄,更有奇警佳句。但王维的诗采用反衬手法,说得那么坦率,把离别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而高适的作品却是正面衬托,显出诗人的豁达乐观...
查看详情>>与“王维与高适的两首经典送别诗,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相关的文章
高适的《别董大》是一首很典型的送别诗,通篇写得极为抒情
唐朝诗人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也正是由于那个伟大的时代,当时无论是在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那都是世界一流,另外当时的长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那些诗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自然充满了自信,为此在文化上也是高度自信,同时也高度自觉;那么他们的这种自信,也是令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显得与众不同,尤其是当时的边塞诗人,他们表现出了一腔爱国热情,可谓是心怀天下,从而也有一种远大的人生志向。
那么边塞诗人大家最为熟悉的则有王昌龄、岑参、王之涣等人,其实除了这几位之外,我们还不应该忽略高适,同样是边塞诗人,他的作品显然要更加的深刻,也更加的有气势,特别是他的一首《燕歌行》,通篇更是洋洋洒洒,不仅充满了理想主义,更是把边塞的风光,以及残酷的战争,还有自己一腔热血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从而也使得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充满了一种独特的气质。
作为一位边塞诗人,高适的作品显得很有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其实我们从他的诗作中,有的时候还是能够感受到诗人的一片柔情,譬如他的这首《别董大二首.其一》,便是一首充满了柔情的作品,通篇不仅唯美,同时也充满了一种忧愁之感,更是把送别时的那份感伤之怀,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的淋漓尽致。
《别董大二首.其一》
唐朝: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其一》也是一首很典型的送别诗,通篇看写得极为抒情,也很是经典,整首诗以一种极为独特的表现方式,把送别之情写得很是独特,他并不像一般的诗人那样写送别,一般的诗人他们是喜欢写得哭哭啼啼,但是高适的这首诗写得又是很不一样,虽然通篇看上去很伤感,可是却并没有表现得哭哭啼啼,反而是写得很是温情,诗人在这里则是安慰起了朋友,也就使得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
第一二句完全是在写景,但这样的一种描写方式,也令他这首诗显得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加有张力,“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地方千里黄云,看上更是遮天蔽日,也让人看不清楚,整个前面都是朦朦胧胧的样子,远处更是送来了阵阵北风,不仅来了一群大雁,同时又下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地面上更是白皑皑的一片。这两句看似写得很普通,可是再结合下面的两句,则是会发现这两句显得别具一格。
第三四句更是经典,也是千古名句,同时也是两句人生箴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抒情,更是表现出了诗人的一片深情,以及他对于友情的那份深厚的友谊,千万不要担忧,不要去担心前方没有知己,要知道这天下的人没有人不认识你。在这两句中诗人表现出了高度的自信,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一片深情。
高适的这首《别董大二首.其一》,也是他众多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通篇描写得很是唯美,也很是深情,诗人也正是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不仅描写了当时的环境,以及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从而也令这首诗显得与众不同...
查看详情>>与“高适的《别董大》是一首很典型的送别诗,通篇写得极为抒情”相关的文章
高适的这首诗是怎么错的呢?一字之师这个故事是怎样的
有个成语叫一字之师,指的是旁人给改一个字,让原来的作品更好。这个成语出自北宋文人陶岳编著的《五代史补》,讲的是这样一段雅事:
当年晚唐著名诗僧齐己写了一首名为《早梅》的诗,诗中有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拿去找大诗人郑谷品鉴,对方于是将他的“数枝梅”改成了“一枝梅”。虽只改了一个字,却让整首诗的意境都更加优美,齐己感激不已,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之师”。
本期要和大家说的也是一个一字之师的事。这次的“徒弟”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而他这个“师父”则是一位不知名的路人。高适的诗作水平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唐代算是一流的诗人了,他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等诗句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高适的这首诗是怎么错的呢?被谁改的呢?一字之师这个故事是怎样的?
一日高适在杭州一个山寺漫游,夜里他见到明月当空,秋风徐徐,钱塘江水在月光下熠熠生辉,于是诗兴大发在寺庙的墙壁上写了这样一首七言诗:
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
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
当时写完这首诗高适心中颇为满意,毕竟无论是从意境还是字句来看,这都是一首好诗。次日,他便乘船离开山寺,夜间他又赏了一回江景,才发现江水根本不是一江,而是半江。原来钱塘江有涨潮退潮的区别,他在山寺看到月落时江中应该只有半江水,所以他那首写在墙上的妙诗其实是一首“错诗”。高适很想回去改一个字,毕竟出现这样的错误不是他能接受的,可惜当时船已行到一半,他仍有公务在身,便只得作罢。
过了一段时间,高适找到时间回到寺庙准备改诗,却发现那“一江”早就被人改成了“半江”。这样一改后这首错诗不但写得优美而且字字准确,成为了一首妙诗,流传至今。高适当时找到僧人打听,众人只说是一个过路的书生所改,改完他就走了。后来高适虽多方寻找,还是无果。
仔细品读这首诗,写得确实是不错的。前两句写诗人在秋风中来行走于山岭间,鹤翔其间,松树上的露水沾在衣裳上,令诗人倍感惬意。在这两句中最妙的是“已自凉”3个字,初秋的风清爽宜人,令诗人沉醉在山林间。
改过后的第三句是“前村月落半江水”诗人的视角显然是俯视,从山上看远处的渔村,江水和月色完美融合,遥远的圆月就像落入了江水中一般。很显然,诗人之前之所以会将半江水看成一江水,正是因为水天相接在夜色朦胧中很难分辨。最后一句“僧在翠微闲竹房”则由写景到写人,诗人回到僧舍,看见竹房内的僧人,在月光下他也成了山中一景。
通读这首诗,虽然没有抒情,但诗人内心的闲适却早就跃然纸上。在写景时,他一句一景,将风、鹤、松、露、月、江、村、僧、房等景物完美联系起来,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秋景图,这也是其能流传至今的原因。大家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
与“高适的这首诗是怎么错的呢?一字之师这个故事是怎样的”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