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王之涣的诗有哪些大全
王之涣的诗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小学时就已经倒背如流,成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名句,王之涣的诗有哪些呢?王之涣一共写了多少诗?还不清楚的小伙伴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 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王之涣的诗有哪些大全
1、《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连三岁小孩都能够理解和背诵的五言绝句,可见全诗明白如话,没有一个生僻字,也没有一句难以理解的。但展现给读者的却是一幅镜头开阔、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画面。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登高远望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和不同凡响的胸襟抱负,更是成为千百年来人人皆知的名言警句。
2、《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这首《凉州词》的作者也是王之涣,前文“旗亭画壁”的故事,说明了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当时已经广为传唱。后世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它是唐诗七绝之中的压卷之作。
《凉州词·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异族之间的关系,写一位北方胡人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3《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
4《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深春。“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
查看详情>>王之涣的一首送别诗,流露出了无限的忧愁
今天小编要说王之涣的一首送别诗,读来当真是令人肝肠寸断。
唐朝的诗人流传下来的作品其实并不多,一部《全唐诗》也只不过区区四万九千多首,要知道宋朝的陆游一个人就写了三万多首,另外的乾隆皇帝更多足足有四万多首。不过数量并不代表什么,优秀的诗人哪怕只有一首诗流传于世,那同样是名垂青史,让后人能够记住;譬如崔郊只有一首《赠去婢》,但是同样在唐朝诗坛占据了一席之地;再譬如南宋诗人志南也只有一首《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流传于世,可是他们的成就也是值得肯定。
一位优秀的诗人并不在于作品的数量,而是作品的质量,这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还有一位唐朝诗人,他一生也只六首诗流传于世,那就是盛唐诗人王之涣,提起这位诗人相信大部分的读者都不会陌生,他的一首《登鹳雀楼》,可谓是脍炙人口,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
王之涣虽然只有六首诗,但是每一首都是经典,除了《登鹳雀楼》之外,另一首五言绝句《送别》,那也是难得的佳作,整首诗用词讲究,情感细腻,写得也是极为凄美,每一句都充满了无限的忧愁,这样的作品自然是不容错过,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而诗人也正是把骨子里的悲痛之苦,还有送别时的无奈,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从而使得这首诗充满了忧愁。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古人与朋友之间那份深厚的友谊,其实也最是令人感动,彼此之间真诚相待,从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当另一位要离开时,他们就会依依不舍,于是会写诗赠送给对方,无非是给对方留个念想。再说古代不像我们今天,交通和科技都很发达,我们现在出门已经是用小时来计算,可是古人不一样,他们出门是用年,或者是用月来计算,往往离开了之后,那么就再难相见。
王之涣,字季凌,今天山西人氏,盛唐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自成一派,写得也是很有韵味,在这首《送别》一诗中,他正是通过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骨子里的忧愁,还有送别之时的无奈,开篇的两句,那就写得很是伤感,“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春风之中那远处一排一排的杨柳在风中左右摇曳,沿着那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这两句是着重点是突出时间和地点,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凄美之感。
最后两句又是直抒胸臆,没有任何的过渡,但是却写得很深刻,让这一首送别诗更具有感染力,“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最近宽攀折起来并不是很方便,可能是要分别的人太多了。古人在送别时也喜欢折下柳枝赠送对方,这也是一种习俗,而诗人正是有感而发,于一种极为悲情的口吻写下了这么一首送别之作,每一句都感人肺腑,还充满了无限的忧愁。
王之涣的作品尽管并不是很多,可是每一首都是经典,写得也很细腻,在这首《送别》中,他正是以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来描写,从而让这首诗显得无比伤感,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无限的忧愁,这样的作品其实是最能够打动我们。唐诗里面这一类型的题材也很多,不过这首诗写得更为简练,也更具有感染力,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个字,可是字字忧愁,每一句都有一种...
查看详情>>与“王之涣的一首送别诗,流露出了无限的忧愁”相关的文章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哪些?王之涣的三首名诗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哪些?王之涣的三首名诗。
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岑参并称唐代著名的"四大边塞诗人",由于他所写的很多诗现已失佚,无法全面总结其卓著的文学成就。
但仅从他留存于世,收录在《全唐诗》中的6首诗,尤以《凉州词》、《登鹳雀楼》、《送别》这3首而言,就极负盛名。凭此,王之涣就可以誉为唐代顶极的优秀大诗人。
我们就聊聊大诗人王之涣的故事,赏析赏析他那3首不同凡响的"千古绝唱"。
一、王之涣其人
公元688年出生于山西太原的王之涣,尽管来自于名门望族,但其个性豪放不羁,不谙做官之道,入仕之路也就平淡之极。
王之涣没有走科举考试之路,在28岁时以"门子"的身份调任衡水主簿。35岁时,得到衡水县令李涤的欣赏,把小他17岁的女儿许配给他。但后来,王之涣还是遭人诬陷,说他出言不恭,有意犯上。
王之涣原本不屑于"主薄"之职,便顺水推舟辞官而去,直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55岁的王之涣又才补缺出任文安县尉,但任职没多久,就病逝于官舍。
王之涣的仕途就这样简单,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颇为不顺。
但王之涣却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谱写了不朽的辉煌,他在唐代诗坛的显著地位无可撼动。从有名的"旗亭画壁"故事就可略见一斑。
有一年,王之涣与大诗人高适、王昌龄在长安相遇,便邀约一起去旗亭小饮,正碰上4个妩媚的梨园女子在演唱他们的诗歌。三人当即来了兴趣,便打赌:他们的诗,这些女子点唱到谁的诗句,谁就在墙壁上划一下,谁划得多,谁就最优秀。
于是,王之涣三人就认真倾听梨园女人的演唱。当王昌龄划了两下、高适划了一下,大家都还没有听到传唱王之涣的诗,王之涣面子上就有些挂不住了,便说:之前这些女子长得不漂亮,所唱的不过是"下里巴人"之类不入流的歌曲,待她,那位最漂亮的梨园女子传唱"阳春白雪"这样的雅曲时,一定会有我的。
说着,王之涣便指了指还没传唱的那位的确是很最漂亮的梨园女子。王昌龄和高适想,肯定是好友王之涣找的托词,以便有个台阶下,便都哈哈大笑说:好,期待。
哪知,王之涣说的话果然应验,轮到那位最漂亮的女子演唱时,果然唱起了他的代表作《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就是"旗亭画壁"的故事。
二、被誉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的《凉州词》
刚才提到的"旗亭画壁"这个典故,虽说是一个流传至今的民间轶闻,但足以说明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的确已配乐传唱,广为流传,颇受人们喜欢。
后来慈禧太后对这首诗的认可更说明了《凉州词》所带来的艺术魅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有一位擅长书法的大臣很喜欢王之涣的《凉州词...
查看详情>>与“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哪些?王之涣的三首名诗”相关的文章
《凉州词》古诗背后王之涣的小故事,还有谁写了首《凉州词》?
凉州词,不是诗的题目,是指为《凉州曲》配的歌词。凉州曲,是盛唐时流行的曲调名。据说,唐开元年间,时任河西节度使的杨敬曾率领优秀乐工、舞伎、倡优,浩浩荡荡前往长安进献《凉州大曲》,深得唐玄宗赞赏。而后,凉州都督郑知运又搜集了一批曲谱进献给了唐玄宗。所以,凉州曲在当时颇为盛行,很多诗人也喜欢凉州曲,为其填词,抒发边塞豪情,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这两首:
凉州词
黄河远山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一般俱言写的是戍边战士清苦和思乡不得还乡的怨情。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若如此说,“春风"可指圣恩了,不能泽被边塞,怨念则又深一层了。但是,通篇读下来只感此诗悲壮慷慨,悲凉而不凄切,所以每每都读出豪情来了。
关于此诗还有两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一说,王之涣、高适、王昌龄齐名,一次,三人约定以歌姬讴歌中诗入词多者名高。结果,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龄,第二人唱的为高适,第三首唱的仍是王昌龄。此时,王之涣站起,指着最好的歌姬说,若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此生不与你们争了。果然,这位歌姬唱的就是这首《凉州词》。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是:说是清朝的风流才子纪晓岚奉命为乾隆皇帝写扇面,结果漏写了“间”字,乾隆要治他的罪,机灵如纪晓岚当下说,这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而是我根据凉州词改写的,说着就给乾隆念了起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是非常机智了。
还有这一首王翰的《凉州词》。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凉州词也是诸多解释,虽说边塞诗描写征战,多为悲凉,无不透出征战的艰辛和战争带来的痛怆。但是,我却总是读出豪气冲天的悲壮。军人的铁骨铮铮,总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首诗在畅快淋漓的豪饮中,发出“古来征战几人回”的低吼,你若觉得悲惨实也情理之中,但是我总感到马革裹尸还的豪气。
白玉杯映着潋滟的葡萄酒,在节奏明快,慷慨激昂的琵琶声中豪饮,就是醉卧沙场又如何,自古征战沙场之人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当然,这仅是我喜欢并愿意解读的意思,不是答案。大唐之久远我们只能考证写作的背景,以解读诗人的意思。但是,读诗的人换一种心情就换一种感悟。或许这就是诗词在如今还感动着我们的原因吧。
与“《凉州词》古诗背后王之涣的小故事,还有谁写了首《凉州词》?”相关的文章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赏析,真正的千古绝唱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曲嘹亮、苍凉而又悠远的笛声,在我们的心头萦回了一千二百余年。只要《凉州词》的诵读声响起,我们立即就会想起古丝绸之路上那恍如昨日的青春畅想。《凉州词》——真正的千古绝唱。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它的典型代表就是唐诗。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和方面,它在中国诗史上确乎是前无古人的,代表着这前无古人成就的首推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诗的首句即神思飞扬、气象万千,汹涌澎湃、源远流长的黄河由近及远滚滚滔滔流过大漠荒原,奔向白云飘渺的地方。这是何等广漠壮阔的境界,诗人脱口就是千古奇句。紧接着本诗的另一个重要意象出现:“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白云,青山万仞,是这座塞外孤城的美学背景。远川、高山,益见孤城一片的险要、孤单。不经意间诗人已经悄悄切入戍边征夫的离愁别绪了。
此刻,羌笛一曲由天外传来,响彻大漠孤城,响彻戈壁荒原……那笛声分明是戍边征夫最熟悉的《折杨柳》:悲壮、哀怨、悠远、苍凉。一曲《折杨柳》触动着戍守者的离愁别恨,所以诗人不说“闻折柳”,而说“怨杨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诗盛行折柳赠别。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晚青,诗人想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可能,直比折柳赠别更难堪,而诗人却以“何须怨”给以宽解,委婉、深沉、耐人寻味,充满浓浓的诗意。
诗意浓郁中,一句绝唱油然而生:“春风不度玉门关”。何必总是吹奏那曲哀怨的《折杨柳》,何处又可见那杨柳青青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啊!
王之涣的《凉州词》由悲壮、苍凉,透出超越时空的豁达、豪迈。那是个人的胸襟,也是时代民族的胸襟。一曲笛声寄托着中华民族一段不可复制的自信与美学精神。
王之涣(688——742年),字季陵,今山西新绛县人,曾漫游黄河南北。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性格豪放,名动一时。七绝《凉州词》、五绝《登鹳雀楼》为盛唐代表作。
这座雄姿仍在的残垣就是中国汉代古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最后一个要塞——玉门关。始建于公元前121——111年间的汉武帝时代。距古城敦煌90余公里,当年它与阳关南北对峙,成为人类文明与生命的枢纽。直到数百年后的大唐,由于丝绸之路的衰颓,一代雄关逐渐沦为废墟,诗人才有了“春风不度”之慨。我们在两千年的汉唐遗风中,拜谒一代雄关和一个伟大的记忆,搜寻那些匆匆逝去的足迹。双脚踏上大戈壁的那一刻,我们才知道什么是雄奇、神秘,什么是宁静、苍凉,一曲笛声由天外隐约传来,悠远、迷人,笛声中我们悄然拂去一滴珠泪,永远记住了玉门关的满天彩霞……
与“王之涣《凉州词》古诗赏析,真正的千古绝唱”相关的文章
《登鹳雀楼》古诗背后的故事,真的是王之涣写的吗?
《登鹳雀楼》到底是谁做的?
一、登楼题诗
说到鹳雀楼,自然会想到那首琅琅上口的唐诗—《登鹳雀楼》,相传唐代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这首诗引来了一场风波。
蒲坂城有一个大学士名叫朱斌,那天,他请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在马家客店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朋友突然问:“我第一次来蒲坂城,这里有没有可玩的地方?”
朱斌立刻说:“有,这蒲坂城是个临河大城,西边就是黄河,我们可去看一看黄河。”朋友没见过黄河,很有兴味。
朱斌就跟朋友出了马家客店,命令随从带他们去黄河边。来到黄河边,眼前波涛滚滚、气势壮阔的景象,让朋友啧啧称赞。朱斌又把朋友带上崖边,指着前方的鹳雀楼,说:“我们登上这鹳雀楼再看一看。”
朋友瞧了一眼前方的鹳雀楼,诧异地问:“一座小木楼,才三层楼,有什么看的?”
朱斌摇头,说:“这座小楼可不一般,它是北周年间大将军宇文护造的,是观战楼啊!”
朋友随朱斌登上鹳雀楼,来到第二层,俯瞰着黄河的景象,饶有兴趣地说:“登楼观景是文人作诗的好地方,朱兄,我们来吟诗作对,如何?”
朱斌是个文人,作诗自然是信手拈来的事,于是两个人一边联诗,一边往楼上走。不一会,就登上三楼,这时,朋友环视四周,又吟出一首好诗。朱斌低头踱步,深思沉吟,环楼一周后,又愁眉紧锁,一时对不上好的诗句来,他急得满头大汗,想想自己可是堂堂的大学士,今日若输在吟诗作对上,岂不丢了颜面,让人耻笑!
朱斌又寻思再三,突然茅塞顿开,于是把手一挥,说:“我想好了。”说毕,他让随从拿来毛笔和墨水,就在三层楼的木墙上挥笔写下这样一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下边还写上日期:十月十八日。
朋友一看,连声说:“这首诗写得好,日后,你定会因这首诗而名扬天下。”
二、读诗见人
果然,不久之后,这首诗便在民间流传,很快就流传到皇宫,传到皇帝武则天的耳中,武则天一听,反复吟诵,连连称赞:“这是一首好诗!”
一天早朝时,武则天又吟诵这首诗,并问一位大臣:“这首诗从哪儿传来?”那位大臣回答:“从蒲坂城传来”。
武则天问:“这诗写在哪儿?”
那位大臣回答:“写在鹳雀楼上。”
武则天又问:“是谁写的?”
那位大臣顿了顿,回答:“诗上没有写名字。”
武则天命令道:“查一下,看这诗是谁写的,把这个作诗人叫来!”
大臣急忙赶到蒲坂城,对蒲坂城的节度使王祥云说明来意。王祥云有 个小儿子叫王青焕,自小爱舞文弄墨,今年二十有余,已作了不少的诗,可就是没有一首在民间流传得开。王祥云一心想让儿子王青焕成名,正想不出好办法,听大臣这么一说,他立刻心中一喜,就想借这个天赐的良机,把儿子推荐给大臣,让大臣带儿子进宫见皇帝武则天。
于是,王祥云便对大臣说:“这诗不是别人所作,是我的小儿王青焕的习作。”说着,又拿出王青焕写的一本诗集递给大臣,大臣一看,频频点头,当下就见了王青焕,谈了一阵,第二天便把王青焕带回朝廷。
王青焕长得年轻俊美,武则天一向偏爱美男,一见之下,更是喜欢王青焕...
查看详情>>与“《登鹳雀楼》古诗背后的故事,真的是王之涣写的吗?”相关的文章
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古诗千古佳作,还有哪些古诗写的是鹳雀楼呢?
盘点有多少古诗词写的是西北名楼之鹳雀楼。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引不少文人墨客登楼观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一、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三、畅当《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四、马戴《鹳雀楼晴望》
尧女楼西望,人怀太古时。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行云如可驭,万里赴心期。
五、张乔《题河中鹳雀楼》
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树隔五陵秋色早,
水连三晋夕阳多。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
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
六、李梦阳《龙沙饯胡子还城》
春卿送弟返扁舟,子孟还城设饯游。树荫金沙开锦席,花迎楚鸟劝吟瓯。
平风岸压鼋鼍窟,倒日江明鹳雀楼。古木徐亭偏寂寞,醉希凝望水东流。
七、薛瑄《寄蒲守徐孚》
积石黄河绕郡流,郡城高兴自悠悠。远天云净仙人掌,近郭风清鹳雀楼。
频寄鸾笺书可著,所需药物病全瘳。卫蘧卫武应难及,进德深惭老未休。
八、赵鼎《蒲中杂咏·鹳雀楼》
目断河梁有许愁,人生离合最悠悠。
遥怜别夜登临怨,不减清秋燕子楼。
九、何梦桂《和乔尹四绝·其一》
兰枻藤桡桂作舟,锦江江上泛春流。
自怜野燕翅翎短,空望江头鹳雀楼。
与“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古诗千古佳作,还有哪些古诗写的是鹳雀楼呢?”相关的文章
励志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从小就学习的一首千古绝唱
王之涣很励志的一首诗,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读后令人振奋。
古代诗人大都有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的经历,生活阅历极其丰富。因此他们很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悟出朴素而深刻的哲理。所以他们的诗词作品,往往有着启迪人生的作用。如白居易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等。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登鹳雀楼》,便是一首具有启迪人生作用的诗。它出自于唐代著名诗人,有着四大边塞诗人之一美称的王之涣之手,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对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信大家非常熟悉。毕竟它是我们打小就学习过的一首千古绝唱,而历代诗论家也都推崇它为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
言归正传,《登鹳雀楼》的广为传诵,正是因为诗人王之涣深受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而悟出的朴素、深刻的哲理。即表达了一种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仍然常常被引用,激励着人们昂扬向上。所以说王之涣很励志的一首诗,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读后令人振奋。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先,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就是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它的意思是说,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远远看到了一轮落日正向着连绵起伏的群山落下,渐渐沉没。而流经楼前的黄河之水,则奔腾咆哮着流向大海。结合地理知识来看,诗人这里显然是以极其朴素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万里河山。
即它所展现出来的画面,极其宽广辽远,并且具有磅礴气势。与其意境相近的诗句还有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所以从写景来看,王之涣的这两句诗便堪称是千古名句了。但真正让这首诗历经千年岁月而不朽的因素,却是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所蕴含着的朴素而深刻的哲理。
它的意思是说,如果想要遍览千里风景,那就需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所谓的“站得高,看得远”。我们说唐代诗歌其实是忌说理的,但王之涣这两句诗却在平铺直叙地写登楼的过程中,就把理展现了出来,这就不得不称赞他的艺术功力之深厚了。同时它还是在前两句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基础上,向读者展示了更磅礴的气势,以及更壮丽的景象。
而说到这两句蕴含的哲理,它主要体现的就是王之涣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你想要看得更远,那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固步自封,而是放开眼界,让自己站得更高。对于现如今的我们来说,王之涣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无疑是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它依然能够激励着我们昂扬向上,可以说适用于每一个人,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综观王之涣的这首诗,虽然它只有短短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出了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以及表达出了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读后令人振奋。当然,古典诗歌中诸如此类的诗句还有很多,你最喜欢...
查看详情>>与“励志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从小就学习的一首千古绝唱”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