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清朝清官

发布时间:2020-06-28
1

清朝大清官于成龙有多清廉?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怎样的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于成龙在罗城首先在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境内初安后,他又约会乡民练兵,甘冒"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的后果,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中只尽行退还"。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对迁入新居的农家,还亲为题写楹联,以示鼓励。在深得民心之后,他又以刚柔并用的斗争策略,解决了"数大姓负势不下"的问题,使这些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皆奉法唯谨"。

于成龙上任合州时,土地极度荒芜。而流民不附的原因,在于原主认业。为此,他严格规定了"凡一占即为己业,后亦不得争论"的原则。同时要求各县注意为新附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中的具体困难,并亲自为他们区划田舍、登记注册,借贷牛种,申明三年后起科。这样,"新集者既知田业可恃为己有而无复征发仓卒之忧,远近悦赴,旬日之间户以千计。"奖励垦荒是清初基本国策,但于成龙实行"禁止原主认业"先于清廷明确规定的15年前,加之他对具体问题的妥善解决,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

治道省讼

"盗"成为清初一大社会问题。在黄州府岐亭镇一带,盗贼甚至白昼劫路伤命,严重影响了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于成龙上任之初,即以郡丞身份坐镇岐亭治盗。为了摸清盗情和每一件重大盗案,他总是亲自访察。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调查疑情,从而对当地盗情了如指掌。他还特意在衣内置一布袋,专放盗贼名单,"自剧贼,偷儿踪迹无不毕具,探袋中勾捕无不得。"

对待案犯他主张慎刑,以教为主,采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取得突出效果。于成龙在词讼、断狱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称。他...

查看详情>>
2

清朝第一清官于成龙有多清廉?他当时连上任的路费都没有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说起“廉吏”各朝各代都有,比较著名的有“包拯”,“海瑞”但是这些清官都不敢称为“天下第一廉吏”,本文将要介绍的这位官吏他就敢说自己是“天下第一廉吏”,而且还是皇帝给他封的。清朝第一清官于成龙有多清廉?

第一:去上任没路费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于成龙这位清官,去上任的时候连去的路费都没有,这一年于成龙被调到合州当知县,这个时候一个瞎子找到于成龙请求于成龙能够带着他一起去合州。这个时候于成龙非常不解,就问他有什么企图,

瞎子说,“我知道你是个清官没有盘缠,而我正好可以算卦,我们在路上可以一边算卦一边到合州”就这样于成龙这位清官就和瞎子一路算卦到了合州。

第二:于青菜

“于青菜”就是于成龙的另一个称呼,从表面意思我们就知道这个于成龙生活简朴了,他平时只吃青菜,不吃肉(不是素食主义者),所以人们就称他为“于青菜”。于成龙常说一句话,为官者,一定要带头俭朴,杜绝奢靡之风。平日里粗茶淡饭,

在他的带动下,官员士绅纷纷脱下绫罗绸缎,换上粗布麻衣,大鱼大肉也被俭朴饭菜代替,连饭馆都很少去了。县衙衙役甚至将衙门后面的槐树叶子都摘光了作为饭食,槐树成为秃树,传为美谈,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第三:死后只有一件官服

于成龙由于过度劳累,六十八岁的时候就溘然长逝了,死后,人们去整理他的遗产,这个时候人们更加佩服这位清官了,于成龙的家产几乎为零,只有一件破旧的官服和床头的几罐食盐,别无他物,人们不禁潸然泪下。

于成龙的清廉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康熙得知于成龙故去消息后也惋惜不已,称:“于成龙乃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康熙亲自为于成龙撰写碑文,对其清廉一生卓异成就表彰。

查看详情>>
3

清朝清官于成龙有多清廉?他的美誉一直流传到现在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在清王朝统治的近三百年间,贪官污吏固然数不胜数,可是,洁身自好的大臣也有不少。在众多两袖清风的大臣之中,曾经就有一个大臣,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官第一”。

清朝清官于成龙有多清廉?

在山西方山通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的路途中,有一个名叫来堡的村子。被康熙皇帝亲封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就出生在这个普通的村子里。方山县境内发现于氏文物82件,征集有关于成龙民间故事和佳话100多篇,于成龙墓地、故居、家祠等主要遗址尚保存完好。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于成龙出生了。当时,明王朝在万历皇帝的荒怠之下,已开始慢慢走向衰落。等到于成龙成年之后,明王朝的朝政更加黑暗,官场更加腐败,很多官员都把做官捞钱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事。

于成龙坚持自己的操守,并且迫切地希望能够改善这一现象。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满怀信心地来到省城太原参加科举考试。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连考场都受到了贪腐之风的腐蚀。负责科举的考官,竟然堂而皇之地收受贿赂,徇私舞弊。

于成龙对这一切都感到痛心疾首,他在考卷中畅所欲言,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毫不掩饰地写了下来。他没有被当时的不良风气所侵染,反而更加希望自己能有一番作为。这样一份切中时弊的文章,本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

如果是政治清明的时代,于成龙很可能会因为此文章而崭露头角。但是,很可惜,明朝末年的官场是不会容忍这样锋芒毕露的文章的。最终,于成龙名落孙山。好在,考官看他很有才华,勉强地让他当了个备取生。

备取生并不算中举,只是能够直接参加会试。不过,经此之后,于成龙对明王朝大失所望。会试过后,他便借口回乡,将做官的机会辞去了。清朝进入中原后,对儒家文化大力推崇,并且正常地举行科举。于成龙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继续参加考试。

顺治十八年(16661年),于成龙获得机会,来到了偏僻的罗城县去做县令。虽然罗城县人丁稀少,经济不振,但是于成龙非常珍惜这个能为民众做事的机会。房屋紧张,他就随遇而安,甚至住在关帝庙中。条件不好,他就直接蹲在地上吃饭。

在他看来,只要能够为民众做点事,自己生活的差一点根本没什么。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落后,许多疾病都没有好的诊治方法。于成龙治下的很多民众都染上了疾病,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去。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仍然兢兢业业地坚持工作,一点也不退缩。

于成龙不仅是一位清官,还是一位能力极强的干臣。

当时,罗城县盗贼蜂起,而且屡禁不止。于成龙上任后,对于盗贼毫不留情,当地的风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盗贼伏诛后,他并没有简单粗暴地直接进行责罚,而是同他们推心置腹,用真情去感化盗贼。盗贼见知县大人如此善良,都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干这种违法乱纪的事情了。

于成龙出生在明朝末年,对于在战乱中受苦的民众非常同情。他上任后,对那些吃苦耐劳、辛苦种田的人民非常推崇,还经常奖励他们。经过他的努力,罗城县的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罗城县的民众,都为有这样的一个父母官而感到高兴。

于成龙不仅...

查看详情>>
4

清朝五大清官,少有的廉吏算得上百年一遇

清朝
清朝清官

清朝国祚三百余年,清官廉吏,贪官污吏无数。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清朝的清官。廉吏自古难有,纵观清朝268年,洁己爱民,秉公从政的廉吏,如同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接下来举例五人,应能称得上清朝少有的廉吏。

一、于成龙(1617—1684) 字北溟,山西永宁州人。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正式踏上了仕途,这一年他45岁。任职期间于成龙为了时刻警诫自己,于是便在大堂上悬联一副:“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斯,谁替你披枷带锁;—丝半粒,无非黎民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妇娼。”今后二十余年间,他先后历任知县、知州、知府等父母官,一直做到巡抚和总督,所到之处,政绩卓著。且真正做到了廉洁受苦,因此深受黎民恋慕,黎民呼之为"于青天"。康熙帝则赞誉其为天下第一廉吏。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时任巡抚的于成龙,因积劳成疾于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八岁。黎民闻之痛哭流涕,康熙帝破例为其撰写碑文,并赠其为太子太保,赐谥号清瑞。听说于成龙去世时,所携家资仅木箱中的一套官服,别无余物。

二、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河南仪封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曾任福建和江苏巡抚,官至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朴直著称。康熙曾歌颂其“居官清正,天下所知。"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克制馈送檄》。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任福建巡抚,由于清代政界,上下级馈送糜烂之风十分严重。张伯行对此深恶痛绝,于是为了杜绝接踵而来的送礼者,特地撰写了一篇《克制馈送檄》,张贴于寓所院门及巡抚衙门,用来警醒自己的同时也警醒别人。"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外交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今后这篇檄文歌颂甚广,被收入清代许多文集、条记,人皆誉之为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

三、汤斌(1627—1687),字孔伯,河南睢州人。

官至工部尚书,历官三十余年,清正廉明。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汤斌一生,克己省身,虽官居一品,却生活清苦,仅有年俸一百八十两,作为全家生活的泉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汤斌由内阁学士出任江宁巡抚。清初时,江宁一带富甲天下。在那里任职,只需两三年便可捞的盆满钵满,面临这等肥差,汤斌却坚持不谋私利、不图享受,依然过粗茶淡饭的生活,逐日三餐都以豆腐汤为菜,极为简朴。久而久之,苏州黎民便给他起了一个“豆腐汤”的雅号,赞他为官清廉。

四、施世纶(1659一1722),字文贤,福建晋江县衙口乡人,靖海侯施琅之子。

历官三十八年,清正廉洁,秉公执法,被康熙帝称为“江南第一清官”。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施世纶被擢升为扬州知府。其时,扬州一带民间争讼颇多,施世纶上任后,便着手解决这些案件,凡经办案件,既无久拖不决,更无冤假错案,因...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