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从汉字演变,了解书法字体的变化和发展
汉字字体的演变发展是和社会发展、生活习惯以及书法艺术的需求息息相关的。要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就要首先了解汉字的产生发展的过程。
①简、帛书:秦汉以前的书法真迹,通常只出现在简帛盟书中。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多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国书法由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北方的晋国的“蝌蚪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笔画多加曲折和拖长尾。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种浓厚的形态,替之以修长的体态,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攻吴王夫差监》。这时期留存的大量墨迹,有简、帛、盟书等。
②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即秦代“书同文"之前出现的文字的统称。大篆还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由李斯等人改造规范而成。小篆是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向隶、楷的过渡。
③隶书也称“隶字”“古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变化诞生的字体。隶书是将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称“古隶”)和“汉隶”(也界“今隶”),隶书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严厚重的字体,其结体扁平、工整、精巧。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为日后的精书奠定了基础。到东汉时,撇、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变化多端,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字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字体,为书法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④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字体的一种。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即硬笔书法派系。
楷书又分大楷和小楷,以字体大小为界,但无绝对标准。小楷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其小楷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书的感觉,但已备楷法,被称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完美无瑕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的标准。
⑤草书是一种笔画连绵、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汉初通行的手写体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逐渐发衍变成“章草”,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蕴有隶书波磔的...
查看详情>>与“从汉字演变,了解书法字体的变化和发展”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