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书法文字 书法赏析

临摹

发布时间:2020-06-22
1

临摹书法的目的,是为了“出帖”和艺术创新

临摹
临摹书法

临摹是步入书法艺术境界的重要途径,是学习和领悟古人有益经验的正确方法,却非书法学习的唯一途径,还有一种方法是“以理入境”。

临摹的过程称之为“入帖”,要求是“专工”,即深入的研究某一帖,某一家的书法,学规矩,知方法,其本质是“以技入境”,以技法的程式化,再现书法生命律动的艺术境界。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察”,就是观察,对帖进行认真的孰视细审,深入分析,体会要领,揣摩优劣,不断提高鉴别能力和审美水准,这是一个入眼和入脑的过程,所以要“精”,即准确和精到。实践证明,对帖分析研究的越深入,学习提高的越快。有的人到老还是临摹,究其原因,是只知死临,不加分析,一味的描头画角,当然难悟书法的真谛。所谓拟之者贵似,即不掺杂私意,不能满足于三分象。如果达不到贵似的程度,说明专工的层次尚低。但有人以“似”为目的,将“贵似”绝对化,也是不足取的。

“以理入境”,就是通过研究书法的艺术原理,在美学的指导下,从理论上掌握书法形式美的创作技巧与表现方法,步入艺术的境界。唐代孙过庭曾提出“书理”的概念,限于个性体验的历史局限,并没有突破传统书法程式化发展的格局。后来学者,也偶有涉及,终未找到成熟的理论路径。现代,随着西方艺术学、美学、心理学的成熟和传入,书法以理入境开始了形式美的探索。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书法学习的路径基本上只有传统临摹的方法。现代学者在系统引进西方艺术及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理入镜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初期的发展是生硬搬弄概念,企图以形式美替代生命体验的传统艺术美,终因水土不服而沉寂。新世纪以后,大众审美对于形式美的逐渐接受,平面构成理论在广告设计和舞台光影方面的成功,使书法领域线条艺术论渐渐复苏,许多传统功力深厚的书家,重新审视西方形式美的艺术理念,将传统书法的艺术形象--汉字,进行形式化的改造,追求笔墨变形的视觉刺激,迎合了现代展览视觉新奇的需要,其实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内核的舍弃。短短几年内,表面形式的片面性暴露出浅薄和幼稚,被大众所厌弃。

书法形式美探索的不成功,从侧面证明了传统书法生命力的旺盛,也反映出单纯追求形式美是缺乏艺术内动力的。千百年来,传统书法长盛不衰的奥秘是内在生命律动的美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互为表里,舍弃这一内核,不论是古代馆阁体还是当代丑书,只能是历史的昙花一现。

反思书法临摹的学习方法,其程式化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千年一面,千人一面的外在艺术形象的确缺乏新意,可见,现代形式化的书法艺术探索并非完全的不足可取。

临摹的目的不是为了“入帖”,更为了“出帖”和艺术创新;形式美的探索必然的要与书法传统美的内核相融合。以技入境和以理入境目标的一致性,促使其相互补充,相互结合,这是书法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查看详情>>
2

临摹书法并非是硬抄,如何在看和临中找到脉络?

临摹
书法临摹是什么意思

临摹对于很多人而言,是学习书法的一个起步,然而临摹并非是硬抄,它需要建立在对于画作的理解之上,去找寻找大家笔下的技法,从而让自己可以在临摹的过程当中有所得,而并非是机械地对作品进行效仿。

关于临摹,其实可以大致总结为三大过程,需要在看和临中寻求平衡。

一、以看起步,审视脉络

面对一副好的山水画,多数人心中都会对它产生崇敬之感。而好的艺术,最初是由看来彰显出美感。

借助于看的形式可以在临摹之前,就对画作中的一些技法、走势以及脉络,了然于心,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临摹,便能有着更好的基础。

遇到好的作品时,需要逐笔琢磨,将其中的精髓熟读于心,同时也要及时回忆。

通过闭目思索的方式,来总结自己在看的过程当中究竟掌握了怎样的知识点,以至于能让自己的临摹建立在较为良好的基础之上,自然不会在临摹过程中感觉到笔触晦涩,陷于困境。

二、深入思索,反复实践

在看完一幅画之后,往往对于画作的一些细节处的描绘,有着清晰的认识。

想要从传统技法当中汲取养分,临和看是必要的,其实两者之外还需要在思索的角度上去寻求技法的精髓,经过反复实践,创造出类似的风格。

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有助于创新,不会达成食古不化的特点。

另外在不同的山水对比之中,也需要通过思索来找到两幅山水间使用了哪些不同的技法,通过对比可灵活沿用其中的精髓,让你在绘画作品中有着更多的选择。

三、提出问题,学会解决

在临摹之时,因建立在主观行动之上,很难从中感受到自己画作存在的缺陷。

但是需要学会积极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给自己设立问题,来帮助获得技法上的提升。仔细对比自己使用的技法和大家之间有何不同。

另外在临摹过程中可以加以改变,譬如原画中设立一块山石,可在临摹时另外启多画一笔或另画一块来观察形态。

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帮助自己更加深刻地认识画家笔下的精绝功夫。

临摹虽然是一种较为流行的方式,然而并非人人都能够掌握。建立在三个过程之上,可有效帮助你理清思路,踏入更快的成长历程。

查看详情>>
3

书法临帖的过程有三个:不似、似、神似

临摹
书法

书法临帖中的三个基本要领

临帖是书法学习中的基础,书法好与不好,有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衡量,就看临帖的基本功怎么样了。一些书法大家都是把临帖作为一生的功课来做,林散之为了增强笔力,每天都坚持临帖,明代书法家王铎就做到了一日临帖,一日创作,他们认为临帖是从古人那里得到用笔和笔法,因此,临帖也成为书法家们艺术成就的必备功课,古人的书法也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

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就是要从临帖中获取营养,获得必要的书写方法。

那么,临帖怎么临才是有效的呢?

不要认为临帖是浪费时间,恰恰相反,有了实际效果的临帖才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也是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意思是学习书法不临帖都是耍流氓。这句话虽然有点刻薄了,但它说明了临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认真读帖。

既然爱上了书法,想写得一手好字,想让别人高看自己一眼,那么,就要按照学习书法的路径认真学习。在动笔之前,或是拿到字帖后,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读帖,有的人认为读帖是浪费时间,有读帖的时间,还不如多写几遍,效果自然就有了。

实际上,读帖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了解古人书写思想的必要路径,只有了解了字帖中书法的风格、用笔、结构等思想,才能在后面的书写中少走弯路,不然的话,即使书写了,也有可能在重复错误。

做到形似。

临帖的过程大概有三个:不似、似、神似。

这三个过程在临帖中,或是学习书法的三个关键词。刚开始临摹时,都不会很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临摹,再达到像,有的人也能做到惟妙惟肖,最后一个神似,就是书法创作所要求的,这个不是今天所要陈述的内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难点问题。

主要说说第二个阶段:似。

临帖要干什么?就是要获得笔法和用笔,而笔法和用笔怎么从临帖中获得呢?这就是临得像才能实现的,所以临帖就必须要达到很像,只有像了,才能找到用笔的窍门,这是千百年来经验的总结。

如果临不像,这些能力是无法得到的。有的人说,当代也有一些名家临帖都不像,有必要把临帖说得那么重要和神秘吗?现在告诉你,那些名家已经做到了前面说的第三个阶段了:神似。

咱们没必要跟他们比较,人家已经在书法专业上做了几十年的功课了,是没有可比性的。

但林散之书法线条之所以那么好,主要还是得益于书法惟妙惟肖的临帖,这个问题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他的临帖作品就能证明这个观点。

在临摹了一段时间后,有的人可能要用半年或一两年的时间来临摹,这是因人而异的,在有了“形似”的基础后,对古人的用笔、结体、章法等也就有了一定的能力了,这时候就应当考虑逐步出帖的问题了,这也是为后面的创作做好准备。因为有的人在临帖后一头扎进去就出不来了,这是不被提倡的。

出帖是半临半意的过程,一方面不脱帖,把字帖作为一个参考,让自己保持在字帖的法度之下,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入个人的理解,也就是“意”,这是“自成一家”的必要准备。

学习书法并不是抱着古人的字帖不放,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法度规则并且在这种法度的基础上创新...

查看详情>>
4

为什么学习行书大家把《兰亭序》作为自己的临摹范本呢?

兰亭序
行书

我们要想学好行书,首先要选好范本。历史上,在行书上有造诣的书法家很多,但是能被后世奉为正源的不多。王羲之就是那众多行书大家里面出类拔萃者,素有“书圣”之称誉。他是书法界少有的“奇才”。各种书体都擅长,尤其擅长行书。而他行书作品当中,最为出名的首推《兰亭序》。所以,很多练习行书的书者喜欢选择《兰亭序》作为自己的临摹范本。

那么,王羲之的行书有哪些特点和气势呢?

第一点:王羲之的行书有“中庸平和”的特点。他的行书字体,笔法方圆兼具,不肥不瘦,刚柔相济,动中寓静,疏密相宜,欹正适中,骨肉饱满。王羲之能把行书的笔画和结体完美地结合起来,笔画既不张扬夸张,也不羞涩内敛,结体布局张弛有度。唐太宗李世民曾这样评价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

第二点:王羲之的行书有视觉冲击力。学书法的都知道,好的书法作品,只要一铺开,放眼望去,笔画结体的精妙,瞬间喷发。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就是这一类。神奇而又变化莫测,规矩中见颤变。字体的书写笔画富于变化,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他的书体把自然美与艺术美精妙结合起来。

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在其著作《书断》中赞誉:“真行妍美,粉黛无施,则逸少(注:逸少,乃王羲之的字号)第一。”《兰亭序》这部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行书作品,全文28行,共有327个字,都是王羲之一气写成,其中有21个“之”字,写法各有不同,但是又神似而不脱俗。这就是王羲之的高明之处,也给后来那些临摹假冒赝品埋下了“锋尖”,难以企及。

第三点:王羲之的行书风骨高雅,出类拔萃。从《兰亭序》作品可以看出,全篇字体刚柔相济,气势苍遒,风骨兼具,飘逸中有劲健。其章法中的字体排序,如大雁之阵势,钱塘之浪潮,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生机灵动,顾盼有情。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曾令虞世南广收流散于民间的王羲之作品,但是因为皇帝重金搜寻,所以不免有赝品,但都被虞世南识别出真伪,也足见虞世南对书法的研究水平。

如何写好行书呢,准备好了吗

那么,我们临摹王羲之的行书,要知道哪些书写技巧呢?

其一,要学会写行书时,以点带笔画或部首,以线带点,顺应笔势。如书写“视”和“继”字时,视字的“礻”中的“丶”与“丿”连成了提画,而继字的“米”上面两点和下面的撇捺也写成了连笔,要注意它们的写法变化。

王羲之行书字体“视、继”字

其二,写行书结构的时候,要重心平衡,欹正有度,点画呼应。左右相背之字,互相要顾盼依偎,切忌互不相干,如下图的“後”字。左右相同的字,或左小右大,或左低右高,力求变化。

王羲之行书“後、得”字

其三,上密下疏的字,疏处要写的劲健,左密右疏的字,右面的部分要写得舒展。

查看详情>>

搜索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