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毛笔书法有几种字体?各不一样各有各的风格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时候都是些毛笔字,那个时候毛笔字也是分为好多种字体。所以人们写出来的毛笔字都是各不一样,各有各的风格,看起来都是代表自己性格的一种字体。这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写字方法了,那么毛笔书法有哪几种字体呢?
毛笔书法有哪几种字体
1、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篆书,大篆,金文,铭文,星斗文,蝌蚪文,龙文等。毛笔字体包含古代各家书体,如颜体字,柳体字,王羲之行书、董其昌字体、燕书字体等数十名家字体。
2、而且文字算是矢量算法,可以设置的很大的,可以得到很清楚的矢量毛笔字。毛笔字,是指按传统法度书写的毛笔字,而不是用毛笔随意写出的字。学习书法的基本工具有,笔、墨、纸、砚。就是我们通常称的文房四宝。
毛笔书法怎么样入门
1、毛笔书法入门,是以基本笔画为笔法之基,依照笔画进阶顺序,点、横、竖、撇、捺、勾、挑、折,循序渐进,详实分析用笔、行笔、力道、劲道及用墨等心法。
2、让初学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笔特质,灵活驾驭毛笔,在短时间内熟识永字八法的基本运笔方法,再配合十种基本字体结构的分析,了解字型组合间架要领,触类旁通,逐渐契入书学的无穷妙境。
毛笔书法有哪几种字体?毛笔书法,这对于现在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艺术了。都是从最早的时候流传下来的,而且也是古人给现代人的一种财富,都是比较神圣的。但是这个书法分的字体,大概就是一些草书,小楷,还有楷书等。
查看详情>>与“毛笔书法有几种字体?各不一样各有各的风格”相关的文章
书法风格是书法的门面,怎样才能形成个人的书法风格?
什么是书法的风格?
书法风格指的是一幅书法作品给人的整体的感觉,这种感觉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比如有的作品秀美、有的古拙、有的灵动、有的典雅、有的大气磅礴、有的如小家碧玉,我们常说的“颜筋柳骨”其实讲的就是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风格,一个丰腴多筋,一个骨力洞达。
每一个人的书法风格都是不一样的,这和每一个人的学习、生活经历以及个人的性格有关系,所以古人说“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普通书写叫书法吗,有没有风格?
我们普通人的书写其实也可以算是个人的硬笔书法,因为我们小时候也练习过硬笔书法。书法其实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秘,它只是一门汉字的书写艺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书写汉字,也都想把汉字写的美观大方,我们平时的认真书写也可以叫硬笔书法,只是可能大部分人的硬笔书法不是很好。
我们日常书写的硬笔书法当然也是一风格的,而且每一个人的书写的风格都不一样,可以说是千人千面、个个不同,每一个人都无法把另一个人的笔迹完全模仿像,所以说签字在法律上是有效的。
但是,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书法风格,但是这种风格并不是高级的,是我们日常的习惯性的书写,缺乏一定的法度和书法技法的支撑,所以想要练好书法还是要去临帖。
临帖就是学习别人的书法风格吗?
确切的说是这样的,临帖就是去学习别人的书法的风格,但是这些人并不是简单的人,他们的书法之所以被称为字帖,就是因为他们的字体写得公认的好。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古代的书法字帖,都是经过历代的书法家筛选的,都是经典之中的经典,是在几千年书法史上留下来的大量的书法作品中挑选出来的,是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精品中的精品。
比如大篆有《散氏盘》、《毛公鼎》,小篆有秦朝李斯和唐代李阳冰的篆书,隶书有《张迁碑》、《石门颂》、《曹全碑》、《乙瑛碑》,楷书书有楷书四大家、褚遂良楷书、《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行书有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米芾以及黄庭坚的行书,草书有唐代的孙过庭的《书谱》、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清代王铎傅山的草书等等。
我们临帖就要去学习这样的书法作品,只有通过学习这样的书法作品,才能够掌握真正的书法的技法。
我们有自己的书写风格,为什么还要学习别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书写风格,但是为什么还要去学习别人的风格呢?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平时的书写算不上高级的书法,想要把自己的风格变得高级,需要借助古代的经典作品,通过模仿他们的风格,来掌握书法的书写的技法。这个就像我们小时候学习写作为一样,先要去模仿别人,然后才可以自己书写。
怎样快速形成自己的高级的书法风格?
想要更快的形成自己的风格,就要求你更快的忘掉以前的书写习惯,具体到书写时,要求临帖要临像,写的越像说明你越能够摆脱以前的书写习惯的束缚,对于用笔的掌控能力也越好。等你真正的书写熟练、掌握了几个书法家的风格以后,你自己的书写的风格自然就会形成,这个是你个人无法改...
查看详情>>与“书法风格是书法的门面,怎样才能形成个人的书法风格?”相关的文章
苏轼书法的美学,随着人生阅历个人情感的变化风格亦有不同
苏轼作为书法“宋四大家”之首,其成就十分显著。他的书法美学核心思想是尚自然。在其书法美学思想体系的构建中,“自然”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包含着本与末、道与艺、人品与书品等本体论范畴和创作论上的无意于佳、放意自适状态以及风格论上的自然平淡。他的书法成就正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
苏轼在强调“知其本末”的基础上,还指出要知其法度,能通其意,然后才能出新意的道理。他认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书体各有法度,书法的法度包括各种字体的布局、结构等,都有规律可寻,书法艺术就是要在法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构思和布局,加以变化,突破创新。他指出各种书体都有矛盾和难度,所以“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只有在掌握法度的范围内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和难度。他又说“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他认为万物之间都有一些共性,若“通其意”,找到共同性的规律,就能处处适意,无适而不可。只有知法度,通其意,才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时即使全部用旧法,也能出新意,求变态,因为其意已逸出于绳墨之外了。这种新意妙理是苏轼文艺创作理论和实践中一直注重的,他推崇“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尝评鲁公书与杜子美诗相似,一出之后,前人皆废。”他赞扬柳公权,“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欧阳修虽不以书法名世,但苏轼说:“欧阳公书,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然公墨迹自当为世所宝,不特笔画之工也。”对于自己的书法,他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笔者疑“快”为“诀”之误。)
苏轼还认为,书法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除了留意于物,掌握规律和法度外,还要有足够的修养,要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熟能生巧。一切优秀的文艺形式,都是创作者先天气质、智慧和后天经历、教养、努力等因素的能动反映,艺术创作必须有创作要求、创作冲动,于是“充满勃郁,而见于外”,艺术创作又必须有深厚功力和高超造诣,于是“不烦绳削而自合”,这样才能“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所以苏轼强调要“技道两进”,他说:“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技”是外在的技艺,“道”是内在的思想、品性等。艺术和技术(工艺)原本是不可分的,只是“艺术的美与工艺技术通常看来似乎矛盾冲突,有‘雅俗之分’,因为通常以为艺术是有灵魂的、美的、自然的。工艺机器是人为的、粗俗的。但艺术的美也是人为的、非自然的。”
二
从创作论的角度上,“自然”体现为追求一种自然天成、无意追求、无目的而又合乎规律的神妙境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讲究自然感兴,反对理性安排,主张创作主体在与外在对象的直觉合一中产生创作灵感,这样的...
查看详情>>与“苏轼书法的美学,随着人生阅历个人情感的变化风格亦有不同”相关的文章
董其昌的书法能在清代成为馆阁体,和时代背景分不开
毫不夸张地讲,我认为董其昌可以称得上是“明代的赵孟頫”了。也就是说,假如他生活在元代,那么他就是赵孟頫。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书法,从本质上来讲,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都是魏晋二王书法体系的传承者和继承者。
一、二王体系
二王体系,顾名思义,就是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位代表的书法体系。当然,主要是以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最为卓越。
王羲之书法体系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书法地位。它不仅是我们理解很多书法家争论的一个突破口,而且就现当代一些书法现象的理解上,我们也是应该从二王书法体系中去寻找答案。
毫不客气的说,如果中国人的思想核心是以儒家为核心、为根基的,那么在中国书法史上,二王就是中国书法史中的“儒家”,其地位不可谓不高。
而二王书法体系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地位,与士大夫阶层的推崇密不可分。
从王羲之家族开始,二王书法就逐渐被历代统治者封为正宗、给予赞赏和认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赞赏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浓厚的政治笼络意图。但是它在客观上使得天下士子纷纷效仿,于是,二王书法与中国的士大夫阶层紧密连接,成为了中国士大夫艺术审美底层逻辑中最基础的一环。
典型的例子就是唐太宗时期,他派萧翼计赚兰亭,回来之后,拿到《兰亭序》真迹就分发给诸位大臣,进行临摹学习,这其中包括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著名的书法大臣,足可以见皇帝对于王羲之的推崇。
而臣子们也把这种赏赐临摹、学习的机会当作是无上荣光,因此,二王书法在士大夫心中就扎下根来了。
这样的极端情况演变到后来,就是明清两代馆阁体书法。明清两代馆阁体书法,实际上主要是以二王和赵孟頫的书法为基本框架,演变而来的,此时馆阁书法作为朝中大臣学习、日常公文书写以及天下学子进京科考的官方标准书体,俨然已经和士大夫阶层融合一体,不可区分了。
有趣的是,关于馆阁体,实际上明清两代是不同的,明代的馆阁体一般又称之为台阁体,台阁体更多的是二王和赵体书法的融汇,但是清代的馆阁体更多的融入了董其昌书法的味道。
而董其昌之所以能够被士子所接受,一来是由于他的书法的确是好,代表了二王帖学书法在明代的传承,但是除此之外,董其昌还是广大士子心中逆袭的人物,这就说来话长了。
二、因书落榜到因书及第——董其昌大起大落的人生
董其昌算是一位比较有才华的人了,但是他的科举之路实际上很不顺畅,前后考了很多次也没有成功,原因就是因为他写的字实在是太丑了,阅卷老师屡屡不让他及第。
但是董其昌早年的字也不算很差,但还是会落榜。原因就是他馆阁体写的不怎么样。虽说科举阅卷人要看士子的书法水平的,但是一般也就看看他写馆阁体的水平,对于他是否真的有书法艺术的天分,实际上是不怎么看重的。
按理说董其昌老老实实的去写馆阁体就好了,第二年接着考。但是董其昌不是一般人,他偏不,既然他书法写的不好,索性,他就把书法好好的学一下,他从二王书法中汲取养料,刻苦学习,终于,他以扎实的书法功底终于考中,成为了明代帝国...
查看详情>>与“董其昌的书法能在清代成为馆阁体,和时代背景分不开”相关的文章
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书法风格独辟蹊径,领一时风骚
董其昌生平:1555年生于中国上海华亭县(今松江);1636年卒于中国
艺术特色:影响力巨大的书法家、画家、艺术理论家和艺术史学家;南派山水文人画的定义者;近于抽象的表现派风格构图
代表作:
《仿王叔明(元朝画家王蒙)山水》17世纪初(藏于美国堪萨斯尼尔森-阿特金斯博物馆);
《流云烟树图》17世纪初(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建溪山水》约1620(藏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耶鲁大学艺廊)
1279年忽必烈征服中原后进行了长达近一世纪的统治。此前一直占据支配文化地位的士大夫阶层被持续压制。不过,随着明朝取代元朝,汉族的统治得以恢复,文人士大夫群体的势力卷土重来,对经典艺术风格和理论的探索研究也再度兴起。
董其昌生于明朝晚期的官宦之家,但他在仕途上一帆风顺,被提拔得很快,最终官至太子太保。他的书法得到广泛认同,被视为“大家”,但他在艺术理论方面的影响最为深远。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他的理论著述,中国山水画被归集分类为北宗与南派风格——至今也仍然如此区分。文人画的概念也是由他定义的。
南派山水画简洁、抒情、主观化,与北宗的壮阔雄浑、不辞辛劳的自然写实构成反差。令人疑惑的是,董其昌所做的这种南北划分更多的是基于他对禅宗佛教的理解,而非实际的地理区域差异。他谴责教条的学院派画风,倡导以一种直觉的、更本真的方式去绘画。不过,讽刺的是,他的画作通常都缺乏自然生发的气息,更多的只是绘画技法的展示。随着年岁渐长,他看上去已然放松。在他最好的作品中,粗放、大胆而散漫的笔触将自然形态加以表现化的提纯,改造为近乎抽象的空间造型,并以淡雅的彩色泼墨来柔化统一构图。
关于董其昌的争议颇多。近年来,有关他的绘画成就,包括那些支撑这些作品。产生深远影响的艺术理论和信条,又再次引发诸多争论。
艺术影响
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颇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赵孟頫妩媚圆熟的“松雪体”称雄书坛数百年后,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风格,独辟蹊径,自立一宗,亦领一时风骚,以致“片楮单牍,人争宝之”。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之后近300余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虽然董其昌"南北宗论"对山水画进行的分类,为后世提供了剖析绘画的哲学观念,他以禅喻画提倡文人画,强调画家的道德修养及思想境界,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但是"南北宗论"同时也助长了绘画上的宗派之争,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明朝著名画家蓝瑛、王鉴、袁枢等拜其为师,蓝瑛的著名作品如《白云红树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袁枢的作品《平泉十石图》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松溪泛舟图》于2013年9月17日在北京嘉德拍卖会上出现。
人物评价
《画史绘要》: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处于儒雅之笔,风流蕴籍,为本朝第一。
《明史》:性和易...
查看详情>>与“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书法风格独辟蹊径,领一时风骚”相关的文章
师从“二王”,黄庭坚书法在创新中落笔从容不拘一格
学习书法,由临摹古代文人墨客的书法字开始,先烙以深刻的印象,将临摹技艺彻底熟练之后,再全部打散,融入自己对书法的理解,不断创作。能写出好书法的,难以避免要将他人的成功转化成为自己的作品,而各家书法字体也就是在这样不断重组的工程中,日益丰富多彩。黄庭坚写书法,由学习王羲之的字体而来,又成功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
右军名迹,合有数首。而黄庭坚就是极其痴迷于王羲之字体,为学好“王体”,黄庭坚深练临帖,日后更是形成了高超的“黄体”。黄庭坚学习书法,运用的就是书法“异变”的方式。找准一家书体,取其精华,结合自身手法有所提炼,集百家之所长,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黄庭坚的书法以其行书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上扬,草书剑拔弩张、字态轻狂、疏阔洒脱为特色,深受书家追捧。
黄庭坚学“王体”究竟是怎样演变出自己的神韵的呢?原因有三。一是从点画上跌宕起伏,组建不受束缚的书写体。黄庭坚较为注重书法点画纵横舒展,改变传统的书写风格,极力突出书法的疏密布局,空间结构的整合。二是运用线条的提按收放,形成有节奏的书写韵律,使书法既有流动性,又具有连续性。三是学有所长,又有所改。黄庭坚学书法,由古代经典开始,学古、用古、改古,敢于创新改变,为创作书法注入新的精华。
王羲之书法布局排列紧密,字字利落,点画圆润,尽显飘渺洒脱之意。黄庭坚书法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且自成一家,虽比不上王羲之出神入化,但也别有一番风味。黄庭坚书法亦可以闲情淡雅、落笔从容,也可以折戟沉沙、刚毅沧桑,这种绝不拘泥于一格的神采,愈加迷人。
有关黄庭坚的书法特点,自然不仅如此,身为北宋著名书法家的黄庭坚与苏轼齐名,有着“苏黄”的称号。黄庭坚所“变”的书法特点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极大的舒展笔画的长度、字形变化多样不受束缚、三点水的最后一点不挑起、突如其来的缩短和上收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既不拘泥于古法,也能够使书法作品整体和谐。
查看详情>>黄庭坚书画以韵为主,学书法须要胸中有道义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晩号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书法家。
黄庭坚的书学理论,大多见于他的题跋、书札中,其论述精辟客观、视角独到,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令人大开眼界。我们总结出了他经常论及的三个方面,即临摹、用笔、韵。
临摹:他认为这是书家的基本功,临摹可以得形似,可以通过临摹向古人借鉴学习书法的要旨。但是,临摹仅是一种手段,不能当成学书的目的,目的是为了学得古人的神韵,因而他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人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视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
用笔:黄庭坚曾说:“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它异,但能用笔耳。”由此可见其对用笔的重视。并且,他还认为用笔应该“锋在笔中,意在笔前",要做到沉厚而不轻浮,爽快而又利落,这样才能达到“落笔奇伟,丰劲多力”。另外,“笔意”也是黄庭坚经常提到的字眼。点画的姿态、字体的结构都能体现书家的意趣与气韵,即笔意,这决定着一幅作品的好坏。因此,应多向古人学习,去体验古人的笔意。
韵:即气韵、神韵,这是黄庭坚书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他说:“书画以韵为主。”从他师从周越20年,后来认为俗气太多而尽废前法即可看出其对“韵”的重视。“韵”是黄庭坚对书法进行评价的一个主要标准,他在《题东坡字后》中说:“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所以称东坡书为宋朝第一。并且,他认为要达到韵的上升阶段,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广博的学识,他在《论书》中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查看详情>>与“黄庭坚书画以韵为主,学书法须要胸中有道义”相关的文章
黄庭坚草书一改唐人旧法,形成迥然不同的书法风格
黄庭坚,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书法《廉颇蔺相如传》白纸本,纵32.5厘米,横1822厘米。此卷为黄庭坚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有节略。卷尾无书写纪年和史款,约书于绍圣二年(1095年)。卷内钤有“ 内府书印”、“绍兴”连珠印、 “内省斋”、“秋壑图书”、欧阳玄印”、“项子京家珍藏”、等印鉴,还有项元汴跋。此卷是传世黄书中的名迹,《式古堂书画会考》、安歧的《黑缘会观》等书均有著录。
草书发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动中求得笔法、节奏、线条、结构的丰富变化,成为草书不可移易的定则。黄庭坚是钦服唐人狂草的,对张旭、怀素都有会心之论,自言“得藏真(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谛观数日,恍然自得,落笔便觉超异”。
无疑,黄庭坚对草书笔法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当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的。他在《跋此君轩诗》中写道:“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
以黄庭坚的颖悟与才力,不至领会不到唐人草书的要义,然而他的草书却一改唐人旧法,速度放慢,略加顿挫,在许多地方放弃线条的连续而着意于空间的摆布,结果形成与唐人迥然不同的一种风格,“草书之法,至此又一变矣”(姜夔语)。黄庭坚的草书,线条中奔放的气势当然不能与唐人相比,但空间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气度和变化的丰富性,却不让于唐人。
黄庭坚不饮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笔。然其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而其用笔,相形之下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有学者评:“黄庭坚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黄庭坚所作诸草书帖,乃真得其妙理,也正由此,黄庭坚开创出了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查看详情>>与“黄庭坚草书一改唐人旧法,形成迥然不同的书法风格”相关的文章
这些碑楷与颜体字风格很相似,先博览是学习颜真卿书法第一步
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当然是临帖,而临帖最首要的前提就是“师古”,所以“不泥古”是万万不可能的。但我们还必须清晰地知道一件事,学习书法需要广泛涉猎各类作品,前提是一定要“先专、后博、再专”,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学书过程,很多人在临帖的时候朝三暮四,今天学颜真卿、明天习欧阳询,后天临赵孟頫,直到把历朝历代书家全学了一遍,然后就自吹自擂称自己为“博学书家”,这种“自欺”在当代书法圈子表现得尤为突出。
学颜真卿无非是自学临帖,或以师傅带徒弟等两种方式。不得不承认即便走很多弯路,都会从颜字中汲取到些许学养。我们不必过于神话颜真卿本人,也不必过于夸大其碑刻与墨迹作品。颜真卿何以能“变古法”,而又能“入古法”?这个问题纠结着每位颜字粉丝。
我们不妨将颜真卿先抛到一边搁置起来,将目光穿越到唐之前的隋代与南北朝。因这段时期的作品风格多变,仅选择与颜真卿书法相似的作品进行梳理。先从南北朝的魏碑说起,以《吊比干墓文》、《泰山金刚经》、《文殊般若经碑》、《唐邕写经颂》、《隽敬碑阴》为例;再论隋代的楷书作品,以《曹植庙碑》、《章仇禹生造像》为例。无论是南北朝的“魏楷”,还是隋代的“隋楷”,具备一个共同特点,即有着隶书形貌与篆书笔法,还未蜕化成“楷书”的楷书。这些带有“隶意”、用“篆法”写成的楷书,下面将逐一论述。
《吊比干墓文》,全称《孝文皇帝吊殷比干墓文》,北魏楷书。史料记载,此作品应为北魏太武帝谋臣崔浩所书。其结体取的纵势,其用笔横平竖直,虽有隶书之遗韵,但已无隶书之含蓄。为魏碑楷书“平画宽结”的代表作。可惜的是原石已佚,流传后世的多为宋代翻刻本。康有为赞其为“瘦硬峻峭之宗”,杨守敬称其“瘦削独出,险不可近。”亦有民国金石学家欧阳辅认为此碑“虽经翻刻,规模尚存,亦可见书法之递变”,近代作家施蛰存在《北山集古录》中记载道“此碑字体怪异,然书势则古茂,虽宋人重刻,精神未亡。”
《泰山金刚经》,全称《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北齐楷书。金石专家普遍认为作者是北齐高僧安道一。文字内容取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迄今为止刊刻面积最大、位于泰山经石峪的著名摩崖刻石作品,对书法史、佛教史有着深远影响。此刻石静穆雄浑,有清刚之气。兼有隶书形貌与楷书特征,笔笔中锋、藏头护尾。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此作大加赞赏,称“《经石峪》为榜书之宗,《白驹谷》辅之。”其《白驹谷》多用方笔;而《经石峪》多用圆笔,且有篆书韵味、草书性情。杨守敬于《学术迩言》称“北齐泰山石经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
《文殊经碑》,全称《文殊般若经碑》,北齐楷书。书写年代不详,但风格神似北齐书风。此碑浑厚圆劲、结体茂密、雍容大度。目前存世拓本甚多,著名的有沈树镛藏本、魏锡曾藏本、李启严群玉斋藏本、梁启超饮冰室藏本,从诸多拓本可以看出,用笔皆为藏锋,行笔较为迟缓。杨守敬称此碑“平情而论,原非隶法,出以丰...
查看详情>>与“这些碑楷与颜体字风格很相似,先博览是学习颜真卿书法第一步”相关的文章
王羲之唯一书法真迹风格与兰亭序悬殊,被日本天皇收藏
王羲之,站在中国书法史顶峰的人物,《兰亭序》更是顶峰之作,是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没有之一。《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所作,内容是描述自己和友人会聚兰亭的之事,内容共计327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最让人惊叹的是,全文20多个“之”中,写法竟然无一相同。然而,《兰亭序》真迹在唐太宗死后,下落成谜。关于《兰亭序》下落有两个说法,一是被李世民带到了昭陵里,可温韬盗掘昭陵时,并没有发现;二是目前还埋在武则天和李治合葬墓乾陵里。
《丧乱贴》流传有序,是鉴真东渡带到日本的,被公认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丧乱帖》8行62字,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仔细观赏,发现其字体与《兰亭序》的流畅与浑然一体不同。
在日本人看来,《丧乱贴》是至高无上的国宝,他们高度称赞: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
《丧乱贴》被带到日本时,被圣武天皇收藏。当圣武天皇死后,光明皇后将《丧乱贴》送给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不过,短短20年后,《丧乱贴》被归还,后藏于宫内厅至今。值得一提的是,《丧乱贴》曾于2006年回到中国,当年3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上展出。
王羲之书法作品尚无一件真迹存世,我们现在所知的王羲之作品均为摹本 。王羲之的真迹已无存世,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极爱王羲之书法,把天下民间所藏都收到宫中,死后带入坟墓陪葬。现存都是摹本,是由高手双钩描摹出来的。元明以来唐朝的摹本就被当成珍品看待。
查看详情>>与“王羲之唯一书法真迹风格与兰亭序悬殊,被日本天皇收藏”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