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书法文字 书法赏析

书法作品

发布时间:2020-06-20
1

掌握了正确运笔,才能写出一幅理想的书法作品

书法
书法作品
运笔方法

书法创作在表层上看来是一个技法问题,技法决定着书法创作的高下与成败。因此,有些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技法的修炼。然而,书法创作实践证明,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正确运笔。只有正确运笔,才能使书法创作之路宽广阔达。正确运笔对书法创作起重要的作用。

一、正确运笔(指硬笔)与线条美

既然正确运笔对书法创作起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先要掌握运笔。怎样运笔才正确呢?正确运笔是在正确握笔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食指和大姆指用力按笔杆,至于力度大小要根据作品内容而定。一般来说,起笔力度大些,末笔力度小些,主要笔画大,带笔线小,运笔要自然连贯,并有快、慢、刚、柔、跳跃、轻重之分。其中,轻重结合是常用笔法,能使线条千变万化,组成线条美。

关于线条美,古代书法理论家有很多论述。如“点如高峰之坠石”,“横若千里之陈云”,“竖如万岁之枯藤”,“撇如利剑断犀、象之牙角”,以及“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都是对线条美的生动概括。

书法的线条美在于正确运笔,可把自然界万物的外部形态,植物、动物的内在肌理都可以概括的反映到书法的线条中。正如蔡邕《笔论》中所说:“字体形势,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虫食木叶,若鸟啄形,若利戈刃,若强弓矢,若水火,若树云,若明月纵横有缘,可谓出矣”。

二、运笔线条与作品内容融合

古今书法均有不同的风格差异,这是书法创作者的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形成的风貌。但在创作中,无论追求什么风格,运笔线条都要与作品内容融合。日本已故著名书法评论家伊福隆部彦在《书法与现代思潮》一书中指出:“如果书法作品中的词句内容与其造型上的表现,给人的印象是格格不入、不协调的话,就应该说这作品作为艺术来看是失败的……书法作品在造型上无论被表现的如何优美,但在书写的内容不具有任何象征性,而且与美相违背的话,这作品就不能说是书法艺术”。这段论述强调了书法线条美与书法所反映的文字内容的语境美的密切关系。书法要反映诗、反映文学,直观的、以及线条的形式再现诗意和文学风格,是中国书法艺术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本质特征。

一幅理想的书法作品,尤其是行、草书作品,从头至尾都有较为明显的节奏变化,并且从头至尾在风格上是一致的。这一变化源于多种因素,包括线条的粗细和繁简,笔墨的轻重和浓淡,字体的收放和变形等。

书法创作的粗细线条离不开正确运笔,刚、柔笔画离不开正确运笔,字体变形离不开正确运笔,作品形成独特风格和达到最高境界,更离不开正确运笔。总之,正确运笔对书法创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查看详情>>
2

贾平凹书法作品这样防盗,体现文坛怪才的独到智慧

贾平凹
贾平凹书法

和古今许多文人雅士一样,著名作家贾平凹也有在自己书画作品上钤盖名章和闲章的雅好。不同的是,贾平凹的名章虽然有很多枚,闲章却只有一枚,还是他设计好请朋友镌刻的。虽然他很喜欢这枚闲章,也只是偶尔拿来一用,更多的时候则用名章。

贾平凹之所以不大使用闲章,原因有两个:一是他自己不会刻,如果总请朋友刻,会给对方添麻烦;二是在作品中已抒发了胸臆,如果再钤盖闲章,倒有画蛇添足之嫌。

对于使用名章,贾平凹这样解释:名章就是信物,在作品钤盖上作者本人姓名的印章,既有对作者自己作品的认可,也有郑重其事和尊重他人的含意。贾平凹自作书作画以来,已用过一二十枚名章,这些都是朋友及喜爱他作品的金石爱好者们相赠。因他喜欢古朴大方的篆刻风格,平常使用的名章主要也就如下几枚:“平凹”“贾平凹印”“平凹写字”“平凹印信”等。他在使用这些名章时,至于用哪枚或不用哪枚,完全凭自己当时的感觉,如果一段时间对某枚名章感觉甚佳,就会频繁使用,过上一段时间,又会换另外一枚。

随着对他作品的爱好者和收藏者的日益增多,市场上屡屡出现了仿冒作品,这让贾平凹十分苦恼。虽然仿冒作品猛一看可以假乱真,但细细品来,仍可看出其中的端倪。仿冒作品,往往是有其貌而无其骨,有其形而无其韵,虽然如此,却也让不少收藏爱好者上当受骗。对此,贾平凹也采取了相应的防伪措施,先是采用一年使用一枚印章,一年更换一枚,这样做了后,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确实起到了防伪作用。但随着照相、制版技术的快速发展,仿冒印章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果还用过去的老法子,显然对付不了越来越多的仿冒者。于是,他想到了另一种新的防伪措施。

从2008年开始,贾平凹在自己书法作品的起首处,除了钤盖名章外,还要留下自己的指纹。他不像一般人那样习惯性地留下大拇指的指纹,而是别出心裁地留下中指的指纹,他写字作画用右手,所以作品上留下的就是右手中指的指纹。

对此贾平凹说:“目前,所有印信只剩下指纹是唯一不可伪造和模仿的了,至于以后还会不会出现更高明的仿冒者,谁也不敢打包票。”

贾平凹此举看似无奈,却也彰显了这位文坛怪才的独到智慧。

查看详情>>
3

好看的书法作品会被认为是俗书?有没有雅俗共赏的书法作品

书法
书法作品

好看的书法作品被称为“俗书”,这很正常,因为我们大部分都是俗世中人,写的通俗一点当然容易被大家接受,因为大部分人都喜欢结构好看、风格秀美的的书法作品,写成这样才更加通俗易懂,当然雅俗共赏的书法作品也是有的,只是极少数。

这个不是当今才有的,历代都有这样例子,写的好看的书法家的作品大都会被批评为俗书,比如唐代的书法家欧阳询、元代的书法家赵孟頫,清代的馆阁体、黄自元书法,现代启功先生的书法等等,但凡秀美一点,都会被认为俗。

而结构写的并不好看的则被一度的赞扬,比如王羲之的手札、王献之行草书、颜真卿行书、杨维桢的行书、苏东坡、米芾、黄庭坚的行书、金农的六分半熟、魏碑、汉代隶书等等,这些看起来并不好看,却都被评为大师。

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在书法家,画家也一样,注重写实的工笔画家出名的很少,大师很多都是写意的画家,如齐白石、吴昌硕。

音乐方面我觉得也是这样,抖音上的流行歌曲大家都喜欢唱,比较通俗、耳熟能详,而美声唱法、歌剧、钢琴、古筝、古典音乐则很少人愿意去听。

当人们认为一种艺术风格是美的时候,它能够被大众所接受,这就说明大众的审美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和这个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观点是一致的。

而如果一个比较有发言权威的艺术家认为这种艺术并不能真正的代表书法艺术所应该具有的风姿神韵,那么就说明在大众和这个艺术家之间的艺术审美观点和水准存在着明显的鸿沟。

简单易懂的容易被接受,但从他们专业人士的角度来说,则是另一个样子,专业人士要追求一种高度,对于欣赏者来说,能够看着舒服就可以了。

查看详情>>
4

董其昌主张书法作品的“书卷气”,将禅宗思想用到书法创作中

董其昌
董其昌书法

董其昌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他以禅论书,对书法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和意境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把质朴无华、平淡自然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

一、虚和取韵风神超逸

董其昌书法用笔最突出的特点为“虚灵”。在此方面,他有独到的论述:“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虚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意韵。为了达到虚和取韵,他十分强调书者主宰笔的能动性。

他说:“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他的作品中没有偃笔和拙滞之笔,转折处均提笔暗转,如作品《楷书周子通书轴》用笔以劲力取势、以虚和取韵,使其作品风神超逸。

二、秀润闲雅潇洒流畅

董其昌非常重视用墨技巧,他将墨分为五种不同的浓淡层次用于书法艺术创作之中。他认为“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作品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精于用墨,如《草书杜律诗册》用笔苍润兼施,通篇在墨色浓淡枯润的变化中呈现出音乐般的节奏和旋律。

他还喜用枯淡之墨作书,如《草书张旭郎官壁石记卷》和《节临怀素自叙帖卷》墨色丰富,淡而不薄、枯而不浮,精彩地表现出董其昌书法行云流水、无拘无滞的潇洒风神。

三、疏朗空旷意境深邃

董其昌非常重视章法的构成,他曾说:“ 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董其昌书法作品的章法疏阔空旷、气度闲雅,如《楷书神仙起居法扇面》、《草书房村夜宿诗扇面》中的字距和行距十分宽阔,黑白对比反差较大,作品萧散沉静,恬淡闲雅。

四、悠远空灵、神秘玄妙的禅境

董其昌把禅宗思想运用到书法艺术创作之中,以“平淡自然”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把握了意境的本质特征和内涵。所谓“平淡”是在稀少、简淡、朴素中包蕴无穷的意趣,有味外味、韵外韵,让人咀嚼不尽。平淡的实质是自然天真,是真性灵的自然流淌。为此,董其昌极力推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书作及美学思想。

他说:“ 惟鲁公天真烂漫,姿态横出,深得右军灵和之致,故为宋一代书家渊源。” “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一句丹髓也。”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皆是草稿,书家本无心创作,却使书作得自然之妙和生动之趣。

五、主张书法作品的“书卷气”

在《画禅室随笔》中记载,董其昌书法有一种淡雅虚静的高远意境,用笔虚、章法疏、用墨淡。董其昌自言: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的技巧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极其特色的创新。

从他所追求的淡秀意韵的审美取向,书法中白大于黑的视觉效果看出他用笔强调虚灵和变化,结字...

查看详情>>
5

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自成一体,看看他的传世作品有哪些?

董其昌
董其昌书法作品

无论是艺术上还是学术上,董其昌都是伟大的。他的《画禅室随笔》以及所提出的“南北宗”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分水岭。而他的书法和绘画风格,则影响了明清数百年。但你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一个在艺术上志趣高远、淡雅深邃的大师,但在现实生活中其人品颇有争议。从分裂的董其昌身上,可以再次反证所谓的“人品书品”论并非绝对真理。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

董其昌在当时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临沂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米钟并列;绘画上有“南董北米”之说。他与莫是龙、陈继儒提倡“南北宗”之说,即把“院体”山水画与 “文人画”人为地分为南北两派。

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所说的“读万卷书”正是指一个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学习传统,学习古人。他从17岁开始学习书法时临写颜真卿的《多宝塔》,22岁学习绘画时师法黄公望,以后又遍学诸家,这种以古人为师的作法八十而不辍,伴其终生。他广泛吸取对唐宋元诸家优长,抉精探微,使其书画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

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他在继承前人技法时不倚傍他人,而是有选择地取舍,融入自己的创意。他认为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创意,古人的精神也难以表达,故应以自己独创的形式再现古人的“风神”。凭借自己对古人书画技法得失的深刻体会,他摄取众家之法,按己意运笔挥洒,融合变化,达到了自成家法的化境。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他十分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有独特的造诣。他的绘画作品,经常是临仿宋元名家的画法,并在题识中加以标榜,虽然处处讲摹古,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够脱窠臼,自成风格,其画法特点,在师承古代名家的基础上,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的皴、擦、点画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树石、烟云流润,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他的画风在当时声望显著,成为“华亭派”的首领。

《论书并书杜甫诗》卷,明,董其昌书。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

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

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

查看详情>>
6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引禅入书”,蕴含了他的人生智慧

黄庭坚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

黄庭坚一生,历尽沧桑,几经政海波澜,从未显位执掌大权,他不苟附进,淡泊名利,批评时政,屡遭厄境。在冤屈贬谪生涯中度生,其高风亮节为众敬仰,丰绩万年。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在诗、词、文、书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诗上面,他是江西诗派开山鼻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并称为“一祖三宗“。此外,黄庭坚又与苏轼合称苏黄。而在书法上面,他是“宋四家”之一,与苏轼、米芾和蔡襄并称。

黄庭坚的诗歌生新瘦硬、独具特色,其鲜明的风格特征自成一体,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黄庭坚的词作则雅俗并存、清新俊逸却又豪健峭拔。他的词主要分为俗词和雅词:俗词是以世俗之语写尽世俗之情,反映世间百态,颇具市井气息和民间风味。而黄庭坚的雅词多是怀念亲人的与朋友的赠词,多借词来抒发对家人的想念以及自己内心的愁绪。

对于黄庭坚的书法来讲,更是蕴含了他的人生智慧。他的书法纵横崎岖、气韵飘逸,与苏轼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加自由与奔放。尤其是黄庭坚的草书,意像纵横,舒卷自如,气势磅礴。明代沈周评价道:

“晚年大得藏真三昧,笔力气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

短短一生,文学上却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黄庭坚靠的不仅仅是天赋,而是一颗强大的内心。

他是天才童子,步入官场却连连遭贬,满腔抱负却无处可施。他最开始也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苦难,但是,现实的残酷、朝局的黑暗却一次又一次的将他击入谷底。

他可以坦然接受着被贬的痛苦,但是他却无法面对妻子逝去、好友入狱的双重打击,他的乐观早已被消耗殆尽,他感到人生虚幻,世事无常,命运难测。但是,他最终却从困境中走出,并且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去面对世间一切。

这一切都得益于他融合了儒、释、道三种思想,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也孕育了一颗强大的内心。而由此,他的后半生虽遭受两次贬谪却仍然豪放乐观,并且创造了更为辉煌的文学成就。

空灵体现了禅宗文化为内涵的审美意象;飘逸体现了以道家文化为内涵的审美意象;沉郁体现了儒家文化为内涵的审美意象。

我们在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中是最容易感受它的儒、释、道思想的,因为他的书法作品“引禅入书”,其书法作品那就如同的他的人一样,“禅风儒骨”。

查看详情>>
7

苏轼的书法作品灵动飘逸,历史上见仁见智

苏轼
苏轼的书法作品

在唐朝,诗歌文化繁荣起来,无数诗人如同井喷一样出现,同时诞生了许多璀璨的明星。宋诗虽然也很不错,但始终无法与唐诗匹敌。不过,并不被人重视的词作却突然火了起来,也诞生了相当数量的著名词人。如果说唐朝诗人,谁执牛耳还有争议,李白和杜甫的拥趸互不服气,但问起宋朝词人谁为第一,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把选票投给苏轼。

苏轼在词作上确实有着不可比拟的成就,无论是柳永、辛弃疾、姜夔与他都有些许差距。而且,他是一个全能天才,散文水平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也是当时的佼佼者,还提出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绘画主张。至于说到当时文人个个都会的书法艺术,苏轼也能列为“宋四家”之首。

然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之中,历代著名书法家层出不穷,苏轼的书法水平固然很高,但与那些职业书法家相比,依然还是有差距的。这一点他自己也很清楚,曾经多次提出“并不善书”: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而且,苏轼的书法,在历史上也是见仁见智的。比如黄庭坚就评价其“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但宋末元初的书法家赵孟却毫不客气地指出苏轼的书法作品“黑熊当道,森然可怖”。这可能会引来很多东坡粉丝的攻击,但苏轼书法太过丰腴,用墨太重,确实在当时都是非常异类的。

尽管存在着争议,但苏轼有一幅作品却是获得广泛的赞誉,那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这份书法艺术上的珍宝,至今仍然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横为34.2厘米,纵为18.9厘米,上面的诗、书都是苏轼的作品,一共是十七行行书,129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诗的内容并不复杂,前一首是苏轼感叹来到黄州之后,已经度过了三个寒食节。在春去秋来之间,他自感已经衰老,不由多了几分寂寥。后一首诗的情绪则更为低沉,苏轼想报国,却没有出路,想回乡,却远隔万里之遥,甚至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也因心如死灰而没有情绪。

这幅作品,是苏轼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所写。他遭遇了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而且还是男主角。还是在亲友甚至政敌的营救下,他才九死一生,被贬至黄州。总是万众瞩目的他,仕途一直平坦,却突然遭遇了这样的大变故,自然心绪难以平静。于是,他在忧郁、惆怅、寥落、悲愤等各种情绪之下,完成了这幅惊世之作。

通篇的书法,气势如虹,如同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毫无半点凝滞之感。在布局之中,大小错落有致,体现了苏轼书法本身具有的天真率性的情趣。而且,在字体和用墨上,虽然保留了苏书丰腴而且重墨的特点,却更多灵动飘逸,给人一种激情澎湃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苏轼其它的作品中...

查看详情>>
8

米芾的书法穷极变化,却存在这个不足

米芾
米芾的书法作品

米芾是宋代书法新风的代表人物。宋代书法是能与晋唐相提并论的。宋四家中,米芾同苏轼黄庭坚三人的书法是北宋书法新风的代表,而米芾名气主要得益于书法。

米芾的书法使转纵横,穷极变化。《戎薛帖》四行,前两行行书,笔笔压纸,笔笔离纸;而后两行忽作草书,连绵宕逸,体现出他认为的王献之书的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为一笔书者”的审美情趣。

《珊瑚帖》笔势雄奇,较之他中年“入晋格”的《论书帖》似更雄畅纵逸,凌厉飞动,真如山谷所评:“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中间又恐文字不能达意,竟随意画出一个珊瑚笔架,并注“金座”二字,后又自书绝句一首,淋漓挥洒,意趣横生。这个笔架的示意图,或可称为米芾唯一的绘画作品了。

他的大字《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等写大如写小,笔势跌宕,有畅逸飞舞之态。三帖《研山铭》同《多景楼诗》、《虹县诗》又有不同。

二是纵横恣肆,略显干枯苍率,是过份逞才使气的“故作异”,还是老态横出,衰颓之气不能掩,总之是有些怒张筋脉,险怪躁露之态。即山谷所说的“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虹县诗》从“长安又到人徒老”可知,此帖书于崇宁二年(1103年),即五十三岁以后。《多景楼诗》无年月,但帖后何执中跋为:“崇宁元清明前一日”,则知此帖必书于崇宁元年之前。此帖曾入清内府,有乾隆内府诸玺,但《石渠宝笈》没有著录。

据专家说,是因为“赏给成亲王,后遂流入人间”。今原件藏上海博物馆,另有一摹本,原为叶公超旧物,有印本行世。本文的评论,基本上还是本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中国美术史》撰写宋代书法史的观点。但今天重看这些大字,特别是《多景楼诗》,忽然悟到,米芾的有些大字同所用之笔是有很大关系的。

米氏中小行书,皆用硬毫,点画使转的迅急刷掠,笔划的方圆肥瘦,精致微妙,都可说得心应手。但写一些大字,却似软毫所书,锋颖缺失,使转不灵,结果只能字就笔势,显得拖沓枯燥,以致使人怀疑其为伪书。《多景楼诗》的这种特征,亦可见于《虹县诗》、刻本的《自叙帖》,甚至壮年的《吴江舟中诗》等大字。

查看详情>>
9

“柳骨”柳公权练书法心正笔正,其书法代表作品有哪些?

柳公权
柳公权的书法作品

柳公权是唐代人,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在书法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等是柳公权的经典代表作。

柳公权出生于公元778年,卒于公元865年,共享年88岁,是陕西铜川人。柳公权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柳子温曾经担任刺史一职,哥哥柳公绰是唐代朝廷有名的官员。官宦之家出生的柳公权受到家庭的熏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分,十二岁的时候柳公权就能作诗写赋。柳公权二十九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进士,以此入朝为官成为校书郎。

在书法上,柳公权临摹和研习了王羲之、钟繇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在这基础之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楷书书法作品方向上,认真学习了颜真卿的书法技巧和字体,随之进行了融合创新,开创了“柳体”。柳公权的柳体作品也成为“唐书尚法”的代表之一。

柳公权是哪个朝代的

柳公权出生于公元778年,是陕西铜川人。柳公权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柳子温曾经担任刺史一职,哥哥柳公绰是唐代朝廷有名的官员。官宦之家出生的柳公权受到家庭的熏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分,十二岁的时候柳公权就能作诗写赋。柳公权二十九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进士,以此入朝为官成为校书郎。

柳公权曾经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担任侍书以职。当时,柳公权的哥哥柳公绰知道柳公权爱好书法,随后给宰相李闵写了一封信,希望宰相请求唐文宗给弟弟柳公权换一个闲散的职位,便于他研习书法。不久之后,柳公权被调往弘文馆担任学士一职,柳公权走后不久,唐文宗十分想念他,便又召他回来担任侍书一职。除此之外,柳公权在朝期间,敢于大胆谏言,以此受到唐文宗的赏识。一次,唐文宗说起了汉文宗在生活习惯上非常节俭,便以自己的衣袖为例,声称自己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在场的大臣们都赞颂文宗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不言不语。文宗问他为何不说话柳公权说,君主的大节在于任用贤能,听正直大臣的谏言,洗衣服方面只是小节,君主不应该看中。唐文宗很欣赏柳公权谏言能力,便任用他为谏议大夫。

柳公权练字的秘诀

柳公权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有一条河沟,据当地的人介绍说,这条河沟底至今都是黑色的。在河沟处,有一条天然形成的“砚台”,仔细观察可看,河底的石头也有少许的黑色。这都是柳公权“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的成果,正是因为柳公权的勤学苦练,使得自己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柳公权作品

柳公权曾经观看过一位没有双臂用脚写字的老者,他的字体龙飞凤舞让柳公权感慨不已。老者的字体肆意飞扬,赢得阵阵喝彩,柳公权佩服不已。柳公权跪在地上,希望这位老者能收他为师,老者自嘲自己出身卑微,没办法为人师表。在柳公权的苦苦哀求之下,老伯拿出一张纸写下: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而后,柳公权自我激励,苦学勤练书法。除此之外,柳公权为了让自己的字体有筋骨之美,在生活之中,柳公权善于观察动物的行动和走势,从它们的举动中感受形态的变化。柳公权常常到...

查看详情>>
10

颜真卿临终绝笔帖透露无尽悲愤,内容让人落泪

颜真卿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

在唐代诸多的名家之中,颜真卿不仅是成就非常高的一位,他同样也是经历非常传奇的一位。

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自己精湛的书画能力,也给后世留下了不少经典佳作,他的作品中,像《祭侄文稿》这种名气非常大,书法的造诣也很高。

不过除了这些作品外,颜真卿还经常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写出一些经典的作品。

有一个在他的作品中不算是最为出名的,但也有着非常多的特殊意义,它就是《移蔡帖》,它是颜真卿在75岁,临终前写下的一篇短文,字迹漂亮工整,虽然内容没有那么出彩,但这篇文章也算是颜真卿的临终绝笔,意义非凡。

虽是短文,内容却令人心酸,透着无尽的悲愤。

这篇文章与《祭侄文稿》这种名篇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但它特殊就特殊在它背后的寓意,颜真卿的书法结合了褚遂良与张旭的特点,行文自成一派。

颜真卿也是性情中人,自己坚守着传统儒学的忠义理念,颜家早先就已经崛起,成为京兆地区的名门。颜真卿在这样的家庭里面成长,他自幼就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比如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就非常严格,他在25岁就顺利中了进士。可以说颜真卿不仅有着非凡的才学,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他自己的仕途也是相当顺利的。

颜真卿也赶上了一个好时候,盛唐有着非常好的环境给他们这样的文人进行艺术创作,诸多名家都是在这段时间里面创作出了许多佳作。可颜真卿他的诸多名篇,却是在随后的安史之乱中创作的,这篇绝笔,也充满着悲情色彩,颜真卿的家族在动乱中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他与叔侄们联手起兵对抗叛军。家里很多人都死在了战场上,颜家却坚持对抗到底,这也展现了他们家族的忠义思想。

这篇文章是颜真卿在动乱结束之后创作的,当时颜真卿受到朝廷的迫害,被迫到了李希烈的军中,结果被李希烈扣押,他宁死不屈,最终也被杀害。这件事无疑是非常可惜的,颜真卿没有死在叛乱中,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他这样的忠臣注定是不会受到朝中权贵的喜爱。

所谓的《移蔡帖》,是指他被转移监禁的时候,在中途写下来的,他在本文中展现了自己宁死不屈的意志,颜真卿至死都没有忘记家族中的忠义理念。单从书法角度来说,这部作品不能算是最为出色的,毕竟在颜真卿的作品里面有太多具备艺术价值的文章。他在这次出使的时候,就已经预感到自己要死了,因此颜真卿遭受扣押后,也是坦然接受这一切,他果断写下这部名作,还写好了遗表与墓志铭,等于提前给自己安排好了后事。他就没有打算要活着回来,一代忠臣落得这个下场,实在是非常可惜。

在颜真卿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他的境界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国家的动乱,亲人离散,他经历了太多的悲苦,也更加看明白了这个世界。与自己盛年相比,此时他的作品又多了几分豪情与悲壮,他对于生命的意义也有了不同的见解,自己的书法里面还充斥着一些哲理,他的这些作品也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财富。

在众多的书法家里面,论政治上的成就,很少有人能和颜真卿相比,他不仅是唐朝平乱的功臣,更是唐朝在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帮助朝廷稳定局势的功臣。

可这份遗帖,他心...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