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名莘县人,字定国,自号清虚。王素子。神宗时历官太常博士,坐与苏轼游,谪监宾州盐酒税。司马光执政,为宗正寺丞,旋通判扬州。哲宗末,坐事编管全州。徽宗时,列名元祐党籍。生平练达世务,好臧否人物,议论时政,屡遭贬逐。诗文为苏轼兄弟所推重。有《闻见近录》、《甲申杂记》、《随手杂录》。
王巩简介
王巩,字定国,号清虚居士,北宋著名诗人、画家。王巩官位不高,但他一 生勤于写作,著有《随手杂录》、《甲申杂记》、《闻见近录》、《王定国诗集》、《王定国文集》、《清虚杂著补阙》等书,以其正直的品格和豪气真情,活跃在北宋中后期的政坛上,为时人所敬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苏轼的好友王巩也受到牵连而被处置。御史舒亶奏曰:“(苏轼)与王巩往还,漏泄禁中语,阴同货赂,密与宴游。”于是时任秘书省正字的王巩不久便被贬到宾州(今广西宾阳)去监督盐酒税。
乌台诗案
在20多位“乌台诗案”案犯中,王巩是被贬得最远、责罚最重的。这使苏东坡很内疚,说:“兹行我累君,乃反得安宅”。元丰四年(1081),苏轼有《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一云: 欲结千年实,先摧二月花。 故教穷到骨,要使寿无涯。 久已逃天网,何而服日华。 宾州在何处?为子上栖霞。 王巩在宾州期间,苏东坡还给他写过很多书信,一再表示王巩因自己而无辜受牵连,遭受了那么多苦难,他感到很是内疚很难过。苏轼还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五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几病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苏轼劝王巩不要灰心,并建议他用“摩脚心法”对付瘴气,“每日饮少酒,调节饮食,常令胃气壮健。”远在岭南宾州的王巩为了安慰苏轼,则在给苏轼的回信中大谈道家长生之术,说自己正在宾州修行。苏东坡还很喜欢广西的丹砂等特产,便从黄州致信对王巩说:“桂砂如不难得,致十余两尤佳。”亲密之情溢于言表。 除此之外,王巩与苏轼的书信更多的是交流诗词书法绘画心得。苏轼说:“(定国)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志与得道行者无异。”一次,王巩寄书苏轼,苏轼看后直感叹道,“定国所寄临江军书,久已收得。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既以解忧,又以洗我昏蒙,所得不少也。然所得非苟知之亦允蹈之者,愿公常诵此语也。杜子美穷困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两名落拓名士“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赤子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桂林太守几时行,泛汴桃花浪已腾。 目极云阴低远树,夜寒风急乱春灯。 有研究说,这首脍炙人口的《寄桂州张谏议和永叔》就是王巩在宾州的作品。事实上,王巩居宾州而不为贬谪萦心,却“更刻苦读诸经,颇立训传以示意”(《王定国文集叙》),他写下《论语注》十卷,秦观还特地为之作序。可惜的是,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宾州志》,对王巩谪官南疆宾州有简单的记录,却独不见王巩的诗作。笔者费力颇多,也找不到更多王巩在宾州的作品,真可谓诗踪迷茫,遗憾啊。
王巩之恋
王巩家中原养有好几个歌女,其中一位复姓宇文、名曰柔奴者最是眉清目秀、蕙质兰心。王巩定案后,家奴歌女纷纷散去,惟有柔奴一人愿意陪伴王巩共赴宾州。宾州的僻远、路途的艰辛柔奴并非不知,但忠诚的她毅然与王巩一同踏上了前往宾州的道路。 从1079年12月到1083年10月,王巩与柔奴一起在宾州生活了三年多。王巩在宾州泼墨吟诗,访古问道,柔奴则歌声相伴,温柔慰藉,催促奋发。后来,王巩奉旨北归,得以宴请苏轼。苏轼发现虽遭此一贬,王巩不但没有通常谪官那种仓皇落拓的容貌,还神色焕发更胜当年,性情更为豁达,不由疑惑:“定国坐坡累谪宾州,瘴烟窟里五年,面如红玉。”在逆境中,王巩精神不倒,技艺大进,著述不绝,“尤为坡所折服。”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免于沉沦?王巩笑了笑,叫出柔奴为苏轼献歌。只见窈窕的柔奴轻抱琵琶,慢启朱唇,轻送歌声。苏东坡以前也见识过柔奴的才艺,如今觉得她的歌声更为甜美,容颜也更红润,看来宾州的水土真是养人啊!王巩告诉苏轼,这几年来多亏柔奴陪伴他在南疆僻岭的宾州度过了寂寞艰苦的岁月。苏轼试探地问柔奴:“岭南应是不好?”柔奴则顺口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没想到如此一个柔弱女子竟能脱口说出如此豁达之语,苏东坡对柔奴大为赞赏,立刻填词《定风波》一阕: 谁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编者按:其实,这句话并不是柔奴首创,白居易有诗云:“无论海角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却足见柔奴是个知书达理的女子) 此曲传开后,“点酥娘”柔奴在京城的名声大噪!王巩与柔奴的宾州之恋也流传开来,成了坚贞爱情的古典诠释。《古今情海》就将王巩的此次官宦沉浮及其与宇文柔奴的爱情载记下来,流传后世…… 宇文柔奴不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音律歌舞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而且她医术高明,同情社会底层弱者,亲自上山采药,以其一身医道救治岭南百姓,被誉为“神医”。
王巩子女
王巩在北宋中后期的历史上,是一个很活跃的人物。这倒不是因为他在政坛上春风得意,官高爵重,而是因为他正直的品格和傲世的豪气,以及与苏轼兄弟的真挚友情,都为同时代人所钦重。而且他一生勤于著述,是三槐王氏中唯一有著作流传至今的人。王巩先祖的一生,包括生平、仕宦、事迹、性格、妻室、子女、功德等等。经本人认真地详细地查资料、阅史册、考宗谱,据多方摘录史册资料、推算历代纪年、反复论证、探研;从整个历史观点、年龄时间段于以分析和考究。 一、从王巩的生平与仕宦述评 王巩,字定国,号介庵,自号清虚居士,王旦之孙,王素第四子。他的生卒年,据(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记载:“王定国素为冯当世(京)所知,而荆公绝不乐之。一日,当世力荐于神宗,荆公即曰:‘此孺子耳。’当世忿曰:‘王巩戊子生,安得谓之孺子!’盖巩之生与同天节同日也。荆公愕然,不觉退立。”这是说王巩与神宗俱生于戊子年,此年为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其卒年,据(清)王国栋《王氏宗谱‘三槐王氏’》卷一记载:“卒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丁酉十二月初一日”,则其享年应为七十岁。历宦通判扬州,可权知宿州,仕右朝奉郎、后宦止宗正寺丞。 据(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王巩传》记载;王巩年轻时,“笃学力文,志节甚坚,练达世务,强力敢富”。上书言事,多切时病。特为大臣吴充、冯京所器重。 王巩入仕,是靠恩荫,补为校书郎。累官大理评事,迁太常博士。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四月,坐见徐革言涉不顺而不告,追两官勒停。不久,又复为秘书省正字。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坐借赵居兵书,追两官勒停。熙宁十年,筑清虚堂于其居室之西。据(宋)苏辙《栾城集》卷二四载,苏辙为之作《王氏清虚堂记》。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叙复太常博士。但不久,又“坐与苏轼交通,受谤讪文字不缴,又受王诜金,谪监宾州(今广西宾阳)盐酒税”。当时王巩的官职还是“秘书省正字”,因御史舒宣奏言:苏轼“与王巩往还,漏泄禁中语,朗同货赂,密与宴游”。据(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六之一○记载;“苏轼被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还牵连了一批人。、 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由司马光推荐,擢力宗正丞。十月二十五日,他上疏论“宗室疏远者,不当祢皇伯、皇叔。言者摭其疏,指为离间宗室,除扬州通判”。据(宋)苏辙《栾城集》卷二八记载,苏辙为作《制词》云:具官莱,亦故相之子孙而名臣之子也,生于富贵而笃志于学,勇于议论而不谋其身。淮南大邦,民病水旱。往贰其事,益试尔才。 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九“注”云:王巩于是年十一月十六日“通判西京”,那么,王巩为扬州通判,应在任西京(今河南洛阳)通判之后。拟或有西京之命而未赴任,又改任扬州。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四载: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三月二十六日,“前通判扬州王巩知海州(今江苏淮安)”。同年六月八日,又改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同年九月二十二日,“诏王巩罢知密州,送吏部”。因恩例,乞得管勾太平观。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五载:元祐五年(1090年),“起判登闻鼓院”,又为御史朱光庭所攻,“诏巩别与差遣”。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四载:元祐六年正月,“右承议郎王巩用苏辙、谢景温荐,除知宿州(今安徽宿县)”。制词为刘敏所作,词云:有地千里而长百吏,发政施令,良民足以驯养,猾吏足使畏服,有志之士,知其可以有为,莫不愿之矣。以某等通敏用务,付之专城之寄,符离、吴兴又东南之奥壤也,思所建置,以副休命。 据(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王巩传》记载:但这次任命,王巩依然没有做长,到六月八日,“巩罢宿州”,“十月六日,巩责”。这次罢职仍然是因为被人攻击,只好依旧管勾太平观。“改朝奉郎,管勾鸿庆官” 哲宗绍圣初(1094年),谪签书荣州(今四川荣县)判官厅公事。绍圣中,王巩在蕲州(今湖北蕲春),至于是何官职,则不可知。 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因经常上书议论朝政,“追毁出身以来告敕,除名勒停,送全州编管”,一直到元符三年才归来。 徽宗建中靖国(1101年)’,王巩“复朝散郎”,用为河南通判。 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王巩被“送吏部,与合入差遣”。秋,“按事永安县”。九月己亥(十七日),朝廷大兴党祸,(元)脱脱《宋史》卷一九《徽宗纪》记载:“籍元裙及元符末宰相文彦博等、侍从苏轼等、余官秦观等、内臣张士良等、武臣王献可等凡百有二十人,御书刻石端礼门”。在“余官”中,就有王巩。在“侍从”中,有王巩的从侄王古。此后,王巩的事迹据(清)王国栋《王氏宗谱·三槐王氏》卷一云:“党籍兴,再贬广西。大观中,例还,遂致仕。晚年徙居高邮(今江苏高邮)。”看来,王巩最后应是终老于此的。马永卿《元城(刘安世)语录》云:“王巩定国多识前言,往乃服林灵素丹药,暴得疾苦。”据(清)黄宗羲、金祖望《宋元学案》卷九九《宗丞王先生巩》记载:“王定国多识前言往行,乃服林灵素丹药,得疾焚死”,不知如何改变。但王巩得享高年,大概是没有疑问的。 二、从王巩的一生事迹述评 王巩一生虽然丰富多彩,据(清)王国栋《王氏宗谱·三槐王氏》卷一记载:被称为“文采风流为一时所宗”,但在仕途上却始终磕磕绊绊。(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王巩传》评其:“跌宕傲世,好臧否人物,其口可畏,以是颇不容于人,每除官,辄为言者所论,故终不显”。对王巩评价分歧最大的是他在扬州判官任上。刘挚曾经就王巩的事论说:“通判扬州,在任皎皎当事,府赖以治,更谢景温、王安礼二守皆相欢喜。”史称“在官无过”,但安鼎、姚动在王巩知宿州时,却论列王巩“在扬州日,交通州吏马守珍,逾违公事”。为此,他在宿州的差使也没有能干多久。这些人攻击他的另一借口是他在扬州有“少年之过”。刘挚这样说,苏辙也说:“(王)巩之所长,人所难能,所短,或少年所不免。”是何“少年之过”?诸人未明言,朱光庭曾云:王巩“顷为扬州通判,以私用刑而得罪去”,似乎是王巩少年使气任性,耍公子哥儿的脾气吧。 王巩善应对,绍圣初,陈次升曾“累章劾章惇”,哲宗对章惇宠替不衰,故奏章都被留中。(元)脱脱《宋史》卷三四六《陈次升传》 说:“章惇文字勿令绝。”陈次升向王巩请教,“巩日:‘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居数日,复入见,帝申前旨,乃以巩语对。帝日:‘然'顾未有代之者尔。’讫不克去”。 王巩喜上书,议论朝政,在当时也很有名,虽曾为此屡次吃大亏,但赋性不改。早年“上书言事,多切时病”。据(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王巩传》载:从宾州归来后,“言事如故”。据(元)脱脱《宋史》卷二九七《孔宗翰传》记载:哲宗初立,高太后主政,求取直言。“吏民上书以千数,诏司马光采阅其可用者十五人,独称奖其二,乃宗翰与王巩也”。这次上书,为王巩带来了好运,从此为司马光所知,并且,“缘此得减二年磨勘,仍擢为宗正寺丞”。司马光曾对苏轼称王巩“忠义”,并“亲书与巩简帖,与巩往复议论政事”。司马光还曾对另一大臣李清臣,“称巩之贤”。王巩后因上书论宗室事,被斥贬。到哲元符元年,朝廷甚至来了个算总帐,“坐元祐中及元丰末累上书议论朝政,欲尽变先朝法度,追毁出身以来告敕,除名勒停,送全州编管”。可以说,上书论政带给他的多是灾祸。 王巩得到很多人的赏识,如前所言冯京、司马光,苏轼兄弟更是对他青眼有加。丞相刘挚甚至与之结为姻亲,为子娶王巩女。宰相吕大防也“爱其才”,当王巩对除知海州不满意时,特改王巩知密州。其余黄庭坚、秦观、王安礼、谢景温亦都喜 与王巩交游。但,朝臣中还有不少人对王巩有看法,前述王安石说他是“孺子”;除知宿州,为安鼎、姚勐所弹;受苏轼牵连贬宾州,也是有人看不惯他;为宗正丞,被指离间宗室;判登闻鼓院,被朱光庭执奏“未协公议”,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一记载:“王巩定国为太常博士,常从术士作轨革,画一堂庑,庭中有明珠一枚,旁置棋局。未几为御史朱光庭所抨,得补外”。直到最后算总帐,被“除名勒停”,可谓毁誉不一,荣辱不等。 三、从王巩的人品性格述评 王巩平生最让人称道的事有两件,反映了王巩的胸襟气度和洒脱不羁的名士性格。 第一件事颇能反映王巩名士风流的一面。王巩与苏轼兄弟相识时,风华正茂,诗作的好,书法也很有造诣,故苏轼特别赏识他。南宋罗大经云:“东坡于世家中得王定国,于宗室中得赵德麟,奖许不容口。”亦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 王巩的诗为苏轼所激赏,张邦基也曾作过记述:“王定国持诗与东坡,东坡答书云:‘新诗篇篇皆奇,老拙此回真不及,穷人之具辄欲交割与公。’魏道辅(泰)见而笑日:‘定国亦难作交代,只是且权摄耳。’” (元)脱脱《宋史》卷三二○《王素传》附。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知徐州。王巩时年三十岁,第二年秋季到徐州访苏轼,过了十几天饮酒赋诗、快乐似神仙的日子。“与客游泗水,登魋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轼待之于黄楼上,谓巩日:‘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这件事宋人广为流传,成为文人雅集的典范。 第二件事是因受苏轼牵连,被贬监宾州盐酒税。据(元)脱脱《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记载:宋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知湖州。言官何正臣、舒壹、李定等摭拾诗文表章中语,弹劾苏轼攻击新法、谤讪朝廷。这其实是朝廷内部党派的斗争,苏轼只是反对派藉以发难的借口。御史台派人到湖州逮捕苏轼,“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因高太后救解而神宗也爱重其才,到十二月庚申(二十八日),才释放出狱,(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据(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王巩传》记载:苏轼被贬,牵连了许多人,其中王巩被贬监宾州盐酒税。这次贬谪,对王巩而言,遭遇堪悲,“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 但在广南生下了王皋。他仍然心胸坦荡,“安患难不戚于怀”。许多朋友对此赞叹不已,包括苏东坡,也十分感慨。王巩奉调回江西后,首先就是把在岭外作的诗歌数百首,寄给苏轼,让苏轼品题。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序》中说:“定国以余故得罪,……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洽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知人之浅也。”(宋)苏轼《苏轼全集·文集》卷二九《辨举王巩札子》说:“(王巩)顷者窜逐万里,偶获生还,而容貌如故,志气愈厉。” (宋)黄庭坚《山谷篥·内集》卷一六《王定国文集序》记载,黄庭坚在为王巩的文集作序时说:“定国富于春秋,崎岖岭海,去国万里,脱身生还,邂逅江滨,斗酒相劳苦,但以罪大责轻,未有以报君恩为言,郁然发于文藻,未尝私自怜,此其志未易为俗人道也。”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九,刘挚说王巩“坐事,窜南荒三年,安患难,一不戚于怀。归来颜色和豫,气益刚实。此其过人甚远,不得谓无得于道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王定国赵德麟》记载:“定国坐坡累谪宾州,瘴烟窟里五年,面如红玉,尤为坡所钦服。” 不仅王巩能如此,王巩歌儿宇文氏,也让苏轼大为叹赏:“王定国歌儿日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宋)苏轼《苏轼全集·词集》卷二。苏轼特为之作《定风波》词云:常羡人间琢玉。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件事,反映了王巩忧乐不戚于怀的宽广胸襟,这是他能在艰难困苦之中,不被压倒而得以生还的原因。 王巩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中期熙丰变法前后,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变法和反对变法的党争也非常激烈。王巩作为一个有见识的士大夫,不可能不关注这场变革,也不可能不在其中有所作为。从他来往的朋友和王安石对他的态度看,王巩是不赞成变法的,在这一点上,他与苏轼兄弟的政治主张是相同的,这是他们深厚友谊的基础,也因此而博得司马光的赞赏。他的正直的品行与操守,使他的宦途壳满了坎坷。熙丰年间,他同情旧党而受牵连;元祐,他又置身于朔、洛、蜀党争之间而无法自拔,最终因与蜀党之友谊而饱受艰辛流放之苦。 苏轼说“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称其贤,寄以“复兴大任,对王巩而言,这是最好的赞扬了。 四、对王巩妻室及其子女的考究 王巩。(1048—1117年)王旦之孙,素公之四子,字定国,号介庵,自号清虚居士。巩历宦通判扬州,可权知宿州,右朝奉郎,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后宦止宗正寺丞。其生年,据(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记载:王巩与宋神宗同生于庆历八年(1048戊子年),其卒年,据《王氏通谱》记载:为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丁酉十二月初一日,享年七十岁。据《宋史》懿敏公列传、(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王巩传》、《三槐王氏通谱》记载:巩生六子一女,奇、时、由、皋。巩娶副氏生王奇;娶张氏(张方平之三女)生王时、王由;续妾生王皋;巩还有两子(名不祥),在贬谪监宾州盐酒税时“一子死于谪所,一子死于家”。一女适刘跂,据(元)脱脱《宋史》卷三四○《刘挚传》记载:“王巩婿刘跂,字斯立,东光人,元丰二年进士,官朝奉郎。其父刘挚,字莘老,性峭直,有气节,通达明锐,触机辄发,不为利怵威诱。仕至宰相,是神宗、哲宗时期的名臣。 王奇,(1068—1112年)副氏所生,出嗣王厚公为子,字守钧。据脱脱《宋史》记载:奇生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戊申年)十二月初八日,卒于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四十五岁。原配金氏,继娶曾氏,生二子,倓、作。长子王倓“字静夫。生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己巳三月初一日。举茂才,为太学博士、通判澶州,兼判西京勾院事。四迁至朝议大夫,赠紫金鱼袋。卒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己亥,年三十一。赠光禄少卿。配严氏,赠余姚县君;继边氏,封陈留郡君。子二,道、随”。二子虽皆生于北宋,然主要生活于南宋。(清)王国栋《王氏宗谱·三槐王氏》云:“王道登政和二年(1112年)莫俦榜进士,除秘书郎,历龙图阁直学士,扈高宗南渡”云云。次子王作,“字仲连,宋尚书屯田员外郎”。 王时,(1073—1127年)字叔永,号尚夫。生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癸丑正月初八日。元符中举茂才,谏议大夫任伯雨表请为宣教郎。卒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丁未七月十一日,年五十五。配宋氏生一子,颜;继配上官氏(龙图阁待制均之女)生三子,华、熙、然。见(清)王国栋《王氏宗谱·三槐王氏》卷一。王颜,“字东辉,少颖悟,为宗正公所钟爱,不幸微疾早逝”。“公配傅氏,夫死守节,无子,养侄惇为嗣”;王华,“字邦辉,生北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癸酉三月初三日。温恭尚义。屡以秀才荐举,为国子学录,流寓颍上”。 “配冯氏,子二,惇、性”;“继蔡氏,子二,度、志”。四子皆入南宋。且以惇继王颜,志继王然;王熙,“太常博士”。后南渡定居;王然,“字季辉。生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己卯闰九月初七日。明经贡,授迪功郎,历朝奉大夫”。后南渡。卒于孝宗时期。“配胡氏,赠硕人,无出,继兄华四子志为嗣。妾生一子,学之。”王志、王学之,生北宋末年,主要生活于南宋。 王由,字季长,宋迪功郎,住湖北,配赵氏,生一子,谟。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记载:“都尉王诜为王定国画《烟江叠嶂图》,东坡作诗,所谓‘江上愁心千叠山’者。定国死,其子由以画货与高邮富人茅生,以献章献,或云禁中”。 王皋(1081—1156年)行四四,字子高。官至殿帅府太尉、晋柱国太傅(从一品).世居汴京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祖籍山东大名莘县。宋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之玄孙;魏国公、文正公之曾孙;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懿敏公王素之孙;太常博士、宗正丞、定国公王巩之第四子也。皋公生于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辛酉二月初二日,卒于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丙子九月十七日,享年76岁,葬于江苏苏州益地乡。生子三:易、铎、胤。原配赵氏生易、铎,继娶邢氏生胤,惧累赠国夫人。伯易,字吾置,袭父爵,其子孙迁居太仓(昆山)之东沙,后散居于海虞、澄江、常熟一带,世称为三沙王氏东沙支始祖;仲铎,字吾伍,留居荻川,其子孙散居于泰州、兰陵一带,世守荻扁父业,世称为三沙王氏中沙支始祖;季胤,字吾曾,淡漠名利,性好游历,后分居无锡沙头白龙山下(位于南方泉、金鸡山、白龙山、凤凰山一带),世称为三沙王氏西沙始祖。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己酉三月,王皋祖携全家随从孟太后南渡,路过荻扁(苏州荻川、荻溪),见地滨湖,土肥地厚,遂把家小居姑苏荻川。皋祖南渡时,牢记曾祖王旦公关于“凡我子孙先代世系必六十年一修,百二十年再修”的教诲,将王氏家谱连同木刻版牃装了数车,一起南运。几天后因随驾至临安有功,太后闻其名,温语奖谕,礼赐有加,遂封殿帅府太尉,高宗皇帝赐宅于建康(南京),一处宅所以示奖励。同年迁居南京应天府(即南京应天府上元县尚书巷尚书里)。 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两次护驾有功,赐晋柱国太傅。后因与时政不和,金屡侵犯,康王主和议,高宗听信议和派的主张,放弃北伐,决定与金议和并定都临安。皋祖后来见南宋朝廷腐败,收复中原无望,无力回天,慨然长叹曰:“西湖一洼水,何足济天下事,吾亦从此逝矣”。遂弃官隐居苏州阳城西之荻扁。高宗念其有功,多次诏令他还朝做官,他均以体弱多病推辞。正如太尉公碑记载:“六百年来,邱陇巍然,谱载长洲县下十七都三图床,字圩东,原子孙叙族守护诚阀阅所,仅见略叙,所由以见,笃生之不偶云。绍兴二十六年九月十七日病逝,世称为太原三槐三沙王氏南渡苏州始迁祖。” “政和初,叙录世荫,补修武郎,为修武校尉,迁武略将军。靖康末,造斥……拒叛贼张邦昌,屡遭困辱。后扈隆裕太后驾,从南行,累立大功,加辅国将军,拜殿帅,进太尉,予世职。忤权贵,遂致仕。隐居姑苏之荻扁,为无锡县三沙王氏之始。诏赠柱国太傅”。“配赵氏,继配邢氏,封汝南郡君。生三子,易、铎、胤。” 五、对考究王巩到底有几个儿子质疑的见解 对三槐王氏家族的重视,可以说从宋代就开始了。宋朝是一个崇奉文教的社会,重文轻武,三槐王氏家族的光耀,正是这种国家政策和社会风气铸造出来的。王氏代有文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有不少士大夫为之写碑志或墓志,文人笔记中,也有不少篇幅,记叙三槐王氏家族的遗闻轶事。 关于《中华王氏家谱研究通讯》总第42期,王元根先生发表的《三槐堂王巩有二十多个儿子吗?》一文,元根先生已下了很大功夫,做了大量地调查和探研。在收集时发现当误的问题,本人在文中对有些已作了考证与分析,并加注了编者按,这种精神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我就元根先生的文章也进行深读、探讨和考证《史记》,综上所述。有关“三槐堂王巩到底有多少个儿子”的疑问?史册完全无载,主要见诸于各种《谱牒》。而民间口头相传多有舛误,或重名、重字名;或生卒相同,是否同人同名、或同人不同名;或父名相同,子名不同;或张冠李戴时有出现;承望不足征信。因而如何从史料的来源、可信程度上加以分析辨别,去讹存真,就成为王巩家族研究中需加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家族史的研究,是一个特殊的领域,一班把它归属于社会史的范畴。作为一种范式,在具体的研究上,还是离不开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如考证、推理、演绎、归纳等。 在研究历史问题上,有些历史只能是个迷,无法解开。所以说,历史是复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今天的人来探讨和考证历史,力求真实,也无法真实起来。当然,不是提倡有意去作假,也不应该作假;更不能抱有莫衷一是的态度。只有下功夫,去阅史书、寻谱牒、查资料。以《史记》来证明,力求真实,符合历史。在这个问题上,只有靠大家互相理解,在时间上、理念上,相互认同,相信而成;统一起来,作一个权威性的结论,就可以了,就是真实性了。本文拟就此进行一些探索,提出了一些粗浅之见解,以就教于识者。文中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宗亲长者、同仁志士、诚望不吝指正。 注: 徽宗政和二年,始有“修武郎”之名,即原来的“内殿崇班”,却无“修武校尉”之名,只有昭武校尉或御武校尉。也无“武略将军”的名号,只有“武略大夫”。至于“辅国将军”,实际上是“辅国大将军”正二品,为武散官第二。“太尉”一职为政和新置,武阶之首。见《宋史》卷一六九《职官》九。
诗词作品
过池阳
不见当年两翰林,江天为我结层阴。
九华门外柳三丈,萧相楼前松十寻。
寄桂州张谏议和永叔
桂林太守几时行,泛汴桃花浪已腾。
目极云阴低远树,夜寒风急乱春灯。
巢鸣翡翠愁无限,水宿鸳鸯冷不胜。
阳朔山前好峰岭,为公怜爱万千层。
寄山谷
北海未常樽有酒,冯驩何止食无鱼。
黔州椀脱无蒸饼,自合官称削校书。
句
春渍苔纹沿石塔,月含松韵杂琴声。
齐山僧舍
竹密通幽境,横桥逐涧斜。
阴崖耸珪壁,古蔓引龙蛇。
寺僻虚僧磬,亭荒足兔罝。
紫微今不见,著意采黄花。
全州卷烟阁
长江萦村若练带,晴岫插天如画屏。
山青水秀两奇绝,道人对此开禅扃。
红尘一点飞不到,举手高可摩天星。
挽苏黄门子由
忆昔持风宪,防微意独深。
一时经国虑,千载爱君心。
坤道存终始,乾纲正古今。
当时人物尽,惆怅独知音。
挽苏黄门子由
已矣东门路,空悲未尽情。
交亲逾四纪,忧患共平生。
此去音容隔,徒多涕泪横。
蜀山千万叠,何处是佳城。
挽苏黄门子由
静者宜膺寿,胡为忽梦楹。
伤嗟见行路,优典识皇情。
徒泣巴山路,终悲蜀道程。
弟兄仁达意,千古各垂名。
湘山
半岭风吹草木香,落阶花雨送春忙。
从师远借云庵卧,还我平生午枕凉。
莲社缁黄常得伴,鹿门妻子亦相将。
化身欲似河东柳,更向山头望故乡。
萧相楼
卢杞奸邪四海忧,相君邦国自同休。
分符朝去云中阙,开府现来江上洲。
百尺楼高瞻故国,九华山色倚晴眸。
定知直道传千古,杜牧文章在上头。
欣欣亭
清湘北郭崇岗路,松竹年来定几围。
我亦临淮筑新宅,与君万里对柴扉。
诗词大全
古诗大全
好86网为您提供王巩简介,王巩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王巩古诗大全,王巩的诗,王巩作品目录
https://www.hao86.com/shiren_view_9bbe6a43ac9bbe6a/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