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苏氏    sū shì 宋代诗人

苏氏,苏洵女,适程之才。

本    名
苏氏
所处时代
宋代
主要作品
《临江仙》 《更漏子》 《鹊桥仙》 《踏莎行》 《长寿乐》

历史发展

起源

苏(Sū)姓,源出有七: 源流一 苏姓出自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据家谱记载,苏姓人的远祖颛顼生子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重黎和吴回在帝喾时相继担任管理火种之官,官名火正,又称祝融。后来,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子6人,其中长子名樊,在夏朝时被封于昆吾(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名称为姓,称昆吾氏。再后来,昆吾氏的子孙中又有人别封于苏(今河南温县一带),其子孙也以封地为姓,姓苏,成为当今苏姓人中最早的一支。 苏姓为出自己(妃)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周武王时,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时,苏国被狄(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苏国的后裔就以国名“苏”为姓,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 昆吾公是苏姓的先祖,这是诸多苏谱所公认的。樊封于昆吾,又称昆吾氏。也就是说,由陆终及部族发展衍变而来的昆吾部族,其首领亦称“昆吾氏”即苏谱上的“昆吾公”。“昆吾”的字义,《夏小正》解释为:“昆,小虫。”又称,“昆者,众也。”“小虫动也。”《说文通训定声》认为,昆吾为众虫之意,吾即音的尾语。昆吾源自陆终,二者都有“众虫”之意,一方面反映二者的图腾相近;另一方面说明其部族人口众多,兴旺发达。《国语》、《史记》都记载,昆吾为“夏伯”。 《吕氏春秋》记载有“昆吾作陶”。《说文》及其相关著作也有“昆吾者,壶之别名。”“昆吾,圜器也。” 昆吾氏也在中原地区活动。他们的踪迹与夏人相近,如在山西传说有夏都安邑的地方,有“昆吾亭”。河南濮阳为“颛顼之墟”,这里不仅有“昆吾台”,也有“昆吾之墟”,《竹书纪年》写道:“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帝芬”,有的书中记载为“帝槐”,是夏代第8个王,属于夏代中期。 源流二 出自乌桓族。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其中有改汉姓苏的。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汉时期代北鲜卑慕容部首领苏拔庞,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北方的鲜卑族人,东汉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就参加了东汉政权对辽东诸胡叛军的讨伐,其中鲜卑慕容部大都护苏拔庞在这次讨伐中立有显赫战功,被汉和帝刘肇封为率众王,并被赐金帛。随后,苏拔庞又在东汉王朝讨伐乌桓部的过程中再立功勋。
  慕容·苏拔庞的后裔子孙,到南北朝北魏时期分衍有拔略部,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在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实施中,汉化为单姓苏氏,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出自清代以后部分少数民族有苏氏或改姓苏: ① 清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改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汉姓为苏。 ② 裕固族苏勒都斯氏,汉姓为苏,土族苏卜氏,汉姓为苏。 ③ 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 ④ 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 源流五 回族苏姓起源:苏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回族苏姓大多取自回族名首音。 如“苏里曼……之后裔取姓苏。’“苏达尼,就取自第一个音‘苏’为姓”。(《中国回回姓氏来源》)再有,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苏家回族老人讲,元末明初一位波斯商人名叫苏拉玛尼,沿丝绸之路来到韦州经商,并长期定居下来,其后裔均姓苏。”(《中国回族大辞典》)此外,也有因“速来蛮”的“速”(与苏音相近)赐给苏姓的。如明朝哈密使臣、锦衣卫指挥佥事速来蛮四世孙乌令班时,便赐给姓名苏荣。其后均以苏为姓。回族苏姓中也有的是改姓。元代时,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来的阿合抹,留居后取名苏唐舍,并取回族蒲氏女为妻,其后便以苏为姓。 源流六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明朝时期达斡尔族苏都哩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达斡尔族苏都哩氏,亦称苏都尔氏、索多哩氏、索多尔氏,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uduri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苏氏、索氏等。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今白族、侗族、苗族、黎族、彝族、土家族、傣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契丹族辽朝皇室耶律姓,元朝以后,耶律氏族人为了躲避祸乱,纷纷转改为其他姓氏,其中有改为汉姓苏氏,并融入汉族,成为北方苏姓的重要一支,世代相传至今。

始祖

苏忿生、苏韰王、苏马諟、苏侯延、慕容·苏拔庞、突骑失·苏禄、苏伐垒、苏唐磨、苏失利之、苏吠、阿合抹(苏唐)、苏继芩。

迁徙

苏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一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十三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5%左右。 苏姓发祥于河南温县,后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天子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苏姓为官者随之迁徙洛阳,并在当地形成望族。春秋时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汉武帝时,因苏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治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侯,此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汉末群雄割据,有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连年战乱,烽火连天,苏姓也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江南各地。苏建十二世孙苏则为曹魏东平(今属山东省)相,而居山东。隋朝时苏则三子苏遁之八世孙苏威因忠谏而为隋炀帝除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刺史,始为光州固始苏姓。唐初,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已有苏姓人入闽,到唐末时,苏威五世孙苏益随王潮、王审知入闽,死后赠上将军、武安侯,葬于同安县,是为芦山堂同安苏姓始祖。苏威长子苏光谊的子孙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带,次子苏光谓的子孙分布于莆田一带,三子苏光诲的子孙仍居同安,而早期迁至湖南新 化、安化一带的苏姓被称为梅山蛮,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章惇平定梅山蛮,杀戮过甚,苏姓之幸免者,大都南逃至两广、云南一带,也有逃到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芦山堂的苏姓因仕宦在南宋时散居江南各地,并有一支由闽入粤。东坡幼子苏过一支迁往山西洪洞,后迁往山西晋中苏封村。苏姓入台始于宋、明时苏姓入台,其因有二:一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二是逃荒谋生。此期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居于福建沿海的苏姓则有飘洋过海,侨居海外者。满清时,苏姓人已广布全国。如今,苏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省为多,广东省的苏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苏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

分布

苏姓人口的主要分布:

江苏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 其中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人。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十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大量苏氏分布。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无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仓、无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氏分布。在苏北地区盐城、建湖、阜宁、响水、滨海等地分布着数千户苏姓人家,他们也是苏东坡的后裔,原居于苏州阊门,明初“洪武赶散”时随章士诚来到了“苏家咀”。“苏家咀”位于建湖附近,是江南北迁苏氏的集散地。另在宜兴元上乡毫阳村、可酉乡等均有苏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镇,珍门上仙村、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苏姓分布。江苏如皋也有大量苏姓分布,其中苏家巷因长寿闻名,乾隆帝曾两次赠匾,建百岁坊。

上海

嘉定的苏姓有1612人,在全县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乡镇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数最多。嘉定还有满族苏姓,但其来自辽宁。金山县、崇明县也有苏姓。宝山县苏姓有100。余户,在吴淞、大场、盛桥等乡镇均有分布。南汇县主要分布在彭镇、大田、老港等乡镇。川沙县,共有苏姓宗亲1140余人。

浙江

温州、海宁、杭州、宁波、瑞安、玉环、苍南、平阳、泰顺等地均有苏氏分布。

福建台湾

莆田、同安、晋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厦门、德化、永春、南平、闽清、泉州、福州,安溪湖头及台湾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广东

潮汕地区分布有苏姓宗亲20余万,在顺德、梅州、汕尾等地都是潮汕支派,有许多已迁居海外。在普宁、海丰、潮州、怀集、罗定、信宜、顺德、南雄、东莞等地均有苏氏宗亲联谊组织。广州、南海、佛山、阳江和茂名等地也有苏氏分布。

海南

苏氏宗亲,分布在儋州,文昌等地。

广西

玉林、浦北、合浦、藤县、梧州、岑溪、容县、北流市、平南、蒙山、昭平等地源流扁的苏氏宗亲多是明、清时从闽、粤两省迁来。贺县、灵川、乾江、南宁、宁明、桂平、陆川、博白等地也有苏氏。

云南

昆明、苍山、石屏、嵩明、保山(汉庄镇幸美村约150户)、楚雄州双柏县大庄镇(苏氏不下于1000户)也有苏氏分布。

四川重庆

苏姓分布较为广泛,如双流、苍溪、巴县、内江、资阳、江津、永川、三台、自贡、成都、江油、蓬溪、合江、泸州、乐山、长寿、宗庆、广安、南川、丰都、南充、铜梁、犍为、黔江、隆昌、璧山、双流、奉节等等。仁寿的洪峰、彰加、青岗、分水等乡镇都有苏姓分布。

湖南

津市、攸县、茶陵、平江、长沙、湘阴、宁乡、桃江、浏阳、武冈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湖北

红安、京山有苏氏分布。

江西

上饶市广丰县、德安、崇义、永新、有苏姓分布。

安徽

萧县周围的苏、鲁、豫、皖地区,也有苏姓分布,他们多是唐末苏检的后代。在安徽的皖南地区,也有苏姓分布,其与浙江、江苏的苏氏分布较为接近,分属眉山派和铜山派。

河南

苏姓的起源地和聚集地,至少有三十余个县、市都有与苏相关的地名,如苏村、苏庄、苏营、苏阁、苏桥、岗苏、苏王、苏楼、苏木、苏所、苏堤、苏班枣、苏秦村等,它们是古今苏氏族人生活轨迹的反映。太康的苏姓分布在城郊、九岗庙等乡镇。 商丘全县有328个姓氏中有苏姓。 南乐县苏姓分布在县城苏岳村为2023人 南张村、苏苑村均有苏姓分布 鹿邑的苏姓分布在苏湾、苏庄、葡萄架等村。 林县的城关镇等也有苏姓分布,全县的苏姓人口为 3367人。 长葛全县206个姓中有苏姓,主要分布在苏楼、苏庄、苏菜园 、东魏庄村等地。 洛宁、新安均有苏姓。孟津的苏姓分布在老城村等地。 汤阴全县231个姓氏中,苏姓共777人,其中北 大街的苏姓出有不少人才。 夏邑的477个姓氏中有苏姓,也有苏庄。扶沟的279个姓氏中有苏姓,汴寨村等有苏姓分布。 光山槐店乡苏上湾村、朱湾村也有苏姓分布。陕县的前史村、苏村等有苏姓。淅川的180余个姓氏中有苏姓大以县城小街苏姓居多。 鄢陵的231个姓氏中有苏姓。 虞城的328个姓氏中有苏姓,并有回族苏姓。商水281个姓氏中有苏姓,分布在邓城乡白蛇岗等村。 西华249个姓氏中有苏姓。 新县的272个姓氏中有苏姓。浚县的337个姓氏中有苏姓,人口在一千至一万人之间。禹州的白沙南街等村有苏姓分布。 沈丘的槐店镇苏堕等村也有苏姓。西平的302个姓氏中有苏姓。安阳县的辛店乡东招贤村也有苏姓居住。延津的 265个姓氏中有苏姓。长垣的东赵堤、邱村等也有苏姓分布,信阳的城阳城址保护区苏楼村也有相当数量的苏姓分布。巩义、新乡、辉县、郾城、镇平、南召、、孟州、荥阳、民权、睢县、潢川、获嘉等地,也有苏姓分布。 清丰的阳邵乡苏堤也有苏姓居住。

陕西

扶风是苏孝慈、苏蕙的故乡,在该县苏坊村、西苏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高陵、延安、武功、华县、吴旗等也有苏姓分布,随着时代变迁已有北迁至内蒙地区的汉族苏姓。

宁夏

在吴忠县、西吉县有回族苏姓。隆德县有汉族苏姓分布。

甘肃

在靖远县,正宁县宫河镇,庄浪县阳川乡、永宁乡、良邑乡、通化乡、南坪乡、卧龙乡苏家山村,静宁县古城乡、曹务乡等地有大量苏姓分布。

山西

怀仁的田庄、陵川、洪洞、襄汾、原平、安邑以及沁水的苏山村、南郭村、杏林、苏庄,晋中平遥县的苏封村等均有苏姓分布。

山东

德州、淄博、莱阳、济阳、烟台、宁津、寿光、蓬莱、栖霞、济宁、枣庄、章丘、聊城、菏泽、临沂等地有苏姓分布。

河北

青龙的小马七彩乡青河沿等地有苏姓分布。宣化的新堡、青羊岭、郭隆庄等;阳原县的曲长城、老君营村等都有苏姓分布,苏姓在阳原县原属名门望族,曲长城村部分苏姓向东部搬迁,定居于老君营村。在清河县共有苏姓3178人,分布于全县的19个乡镇,涉及的村庄有申花庄、西垒桥、后苏、白沟驿、侯召村、大琉璃村、何庄等。宁晋有苏家庄,文安的苑口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正定苏姓历史悠久,现存苏姓人口至少有1971人,分布在南关村、固营村、店上村等地。藁城、辛集、保定、高阳、晋县、满城、唐山、故城也有苏姓分布。 北京、天津有苏姓。 内蒙的托克托有苏姓。 辽宁锦州、新民、海城、锦县、沈阳、辽阳、兴城、金县、朝阳有苏姓。 吉林伊通的新家村,有苏姓居住。 苏氏在台湾的分布 据1978年台湾官方统计资料,其各县市共有1694个姓,苏姓列第23位,人口总计达19万余人,主要分布在高雄县、台北县、台北市、台南县、高雄市。在乡镇、区级,依数量分别为高雄路竹、台南善化、云林北港、台北市松山区等。

青海

一、苏氏青海籍支脉的源流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五十个民族在境内六州一地一市的所辖县(市)居住。大部分汉族是明洪武年间移民实边(江南人称赶散)时,由江苏、江西、湖北、山东、山西等地迁移到西宁、海东、海南、黄南各地,也有随军留居的。《青海地方史略》记载:“现今青海汉族居民大都是明初的军户或民屯而来,民间传说:“从南京竹子巷或竹丝巷,也有说珠玑巷而来云云。”民间保存的碑记和谱牒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然而,唯独青海苏氏与上述有所不同,清同治十二年族谱记载: 青海苏氏祖籍南朝古都金陵(今南京市),唐宋时乃当朝望族,元始祖苏明善(祖传元朝汉将)大德元年(1297年)时即居京都,子苏世元,孙苏孟春,曾孙苏友朋、苏友宾家居南京城东关苏家街(亦云苏州仁里村)。明洪武中苏友朋子苏平基,苏友宾子苏平业堂兄弟俩受命率兵三百西征而来,平基授丹噶尔游击(今湟源县城)镇守边关,平业把守西川小堡子(今城北区大堡子镇陶北村)关卡,兄弟离任后,遂入籍留居西宁,部分兵卒亦随留此地。 苏氏后裔因人丁兴旺,宗族势力渐强,故成为西土名家,便建起本祖祠堂,地名由将台湾更名为苏家河湾。平基、平业子孙有袭父职在军中者,有经营他业者,其曾孙苏德与弟苏善、侄苏尚珠等从西宁分别后携子苏尚珍迁至互助沙塘川三其堡耕读为业,繁衍生息,终老于此。 万历十六年(1533年)苏德十世孙苏煦奉命到互助新添堡任把总,其后裔定居此地至今。苏善、苏尚珠及其后裔除一支留居西宁,其余在明中后期和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相继离别故土,流落至省内大通、湟中、湟源、互助、门源、化隆、乐都和甘肃天祝、临夏以及新疆等地谋生定居至今。 考察表明,青海苏氏自平基始祖至今有六百三十余年,繁衍四十余代。据不完全统计,人口约有两千三佰余户,近万余人之多。 二、青海苏氏始迁祖一至十世简况 一世祖:苏平基 ,明洪武中任西宁卫丹噶尔游击,苏平业,把守西川小堡子关卡;系青海苏氏始祖,居西宁。 二世祖:苏俊恭,袭父军职,苏俊敬事迹不详,居西宁。 三世祖:苏得位,俊恭子,苏得全,俊敬子,居西宁,事迹不详。 四世祖:苏德,得位子,早年携眷属迁居互助沙塘川三其堡。苏善,居西宁,事迹不详。 五世祖:苏尚珍,居沙塘川三其堡。苏尚珠居西宁,事迹不详。 六世祖:苏存礼,苏存智,居沙塘川三其堡,事迹不详。 七世祖:苏昌云,苏昌雨,居沙塘川三其堡,事迹不详。 八世祖:苏玉琏,苏玉胡居沙塘川三其堡,事迹不详。 九世祖:苏元戎,苏元贞,苏元享,居沙塘川三其堡,事迹不详。 十世祖:苏周玺,苏周印,苏周宪,苏周淇居沙塘川三其堡,事迹不详。 三、青海苏氏先贤业绩 先祖苏平基及其十三世孙苏煦任军职期间,以保一方百姓平安为己任,恪尽职守,严予律己,英勇杀敌,精忠报国。朝廷赐准缮建苏氏家祠,至今苏家河湾苏氏祠堂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来青海参观游览的一道靓丽胜景,被政府列为古建筑保护单位。 苏煦子文品、文纪,入籍新添堡,为人处世谦和友善,忠义孝亲,胸怀大志。贾尔藏苏有德,学业有成,考举贡生,授任当地乡官(老爷),肩负重任后,为黎民百姓公平办事,尽忠尽职,反对以强凌弱,提倡忠孝节义,赢得百姓赞誉。大通苏天耀,据甘肃省大通旧县志孝义栏记载:“苏天耀心地忠厚,家皆业农,瓜衍椒繁,而子孙代守其裘,服田力穑,不知他务,然间亦有读书入庠者。 ”苏广玉,西宁苏家河湾人,明万历十八年投时任陕西总兵柴国柱将军麾下,拔左营授先锋之职,万历二十三年在甘山、南川,康缠三捷中屡建奇功,于海北刚察之役中不幸阵亡,为国捐躯,圣朝廷追赠懿文泯公,予以嘉奖。苏广训,互助县南门峡大老虎沟人,清道光年考举廪生,被甘肃省大通县志人品上科著录。 苏文美,大通县人,一九三七年九月随马彪骑兵师参加抗日战争,一九三九年九月在皖豫交界处与日本侵略军激战中壮烈牺牲,终年三十八岁。 苏文兴,大通县人,国民党“警官学校”第十一期毕业,一九四八年任重庆西南长官公署科长,精通藏文、藏语,主管川、康、藏、云四省边境事务。 苏萍(女),青海化隆县南街人,甘肃省政协常委,甘肃省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自幼酷爱歌舞,擅唱西北民歌花儿,演唱风格优美,多次获得大奖,被西北人誉为花儿皇后。曾赴朝鲜访问演出受到朝鲜领袖金日成主席接见。 苏良荣,大通县长宁镇新寨人,由于他锻造制作的铁器物美价廉,被冠以苏铁之雅号。 邹生兰(女),苏恩之母,大通县长宁镇新寨人,一生勤劳善良,为人妻母后,孝敬公婆,侍奉丈夫,为人处事的优秀品格被乡亲们不断传颂。 苏家河湾(现今西宁海湖新区地段),丹噶尔,互助红崖沟,化隆等地苏氏家谱均有各支脉先祖为人忠厚善良,勤奋创业,助人济贫等等先进事迹的叙述。 四、青海苏氏的现状 青海苏氏在六百余年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坎坷磨难,饱经民族斗争的祸患,在“回、撒”反清起义的无情烧杀抢掠中,殉难同胞无数,多有绝后者。亦有极少数被匪乱裹挟随回教,还有少数人入籍土族者。 新中国成立后,青海苏氏获得新生。苏氏族人勤奋耕耘,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区居住环境优雅,户均住房面积约在二百平方米左右。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人员中培养出了三名厅级干部,十一名副县级以上干部。抗美援朝战争捐躯者一名(苏生珍,苏家河湾人);一九五八年青海玉树剿匪战斗中牺牲的解放军战士一名(苏援邦,苏家河湾人)。 五、青海苏氏的分布及人口 青海苏氏当今主要分布在境内西宁市、互助县、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化隆县、门源县、乐都县等。其中互助县分布在丹麻镇、南门峡、五峰乡、威远镇、东沟乡、哈拉直沟乡、东山乡、红崖子沟乡,约2000人。大通县分布在新城乡、清平乡、东峡乡、桦林乡、黄家寨镇、长宁镇、景阳乡,约2000余人。湟中县分布在拦隆口乡、甘河镇、丹麻乡、总寨镇、维新乡,约1700人。湟源县下勃项村约九十余人。化隆县南街村约三百余人。门源县东川乡、西山乡约二百余人。乐都县分布在达拉乡、碾伯镇约460人。西宁市城中、城北、城东、城西均有苏姓族人,其中以城西区苏家河湾村最为集中,约1150人。此外,外迁新疆哈密、乌鲁木齐、阿克苏、石河子等地四百余人,外迁甘肃临夏、靖远县、天祝等地约400余人。 六、青海苏氏祖庙、祖像、祖坟情况 青海苏氏由南朝古都南京迁青六百余年,位于西宁市城西区苏家河湾的苏氏祠堂,始建于明末清初,几经战火焚烧损毁,新建苏氏祠堂于二零零四年农历十月初一竣工。祠堂供奉苏氏元始祖“天神”画像及历代先祖画像,每逢祭日(一般来说是农历十月初一,也就是现在的寒衣节,大家一起拜祖,吃青海最有特色的食物:闹饭)苏氏族人在此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 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青海苏氏祖坟也未能幸免,所幸保存了始迁祖苏平基、苏平业堂兄弟俩两座古墓和大通支脉祖坟。大通窑庄村苏氏祖坟占地四十亩,如今已被列为古墓保护单位。互助县丹麻镇新添堡苏文品、苏文纪在明末所建庙宇残垣和其父苏煦任把总时所守该村城堡残壁犹存。 各地苏氏总族谱 (17张)

传统文化

郡望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武功郡: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置郡,治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部一带地区。汉朝时期置武功县,故城在今陕西郿县东四十城,后汉移置故斄城,故治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北魏时期省美阳县置武功郡。北周时期郡废,改美阳置武功县。金国时期改曰牙亭。元朝时期复称武功。清朝时期属陕西乾州,今属陕西关中地区。 蓝田县:秦朝置雍州蓝田县,以地产美玉(次等美玉叫蓝)故名。北魏时期并入霸城县,后复设蓝田县。北周时期升为郡后又置蓝田县,此后一直沿袭至今。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蓝田县是人类始祖的发祥地之一,有闻名中外的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唐朝诗画家王维辋川别墅遗址,被誉为“第二敦煌”的佛教净土宗胜地水陆庵,蔡文姬纪念馆、兼有华山之险、黄山之秀的省级自然风景区王顺山森林公园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观,名胜古迹还华胥新石器时代遗址,辋川、汤峪温泉等。

堂号

河内堂:以望立堂。 武功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蓝田堂:因线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芦山堂:北宋的时候,苏芦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水运气象台,集观测天体、演示图象与自动报时于体,比欧洲人发明的时钟表早了六百余年,被誉为中国时钟的祖师,世界钟表之父。苏氏以“芦山”为堂号。

祠联

四言通用联 三苏望族; 五凤功臣。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北宋散文家苏洵(1006-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以文章名于世。其散文语方流畅,笔力雄健,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下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公元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利诱,欲命名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始可释放。他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行节不屈。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至始元六年(前81),方获释回朝,官至典属国。死后,宣帝(年号五凤)命画其像于麒麟阁,以彰其节操。 五教传诵; 片言息争。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隋代武功人苏威,字无畏,由高熲(jiǒng 音炯)推荐,历官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宰相),与高熲共掌朝政。他以廉洁谨慎著称,又多次就轻赋、节俭等事进谏,都被文帝采纳。炀帝时继任宰相,后因高熲被杀及直言进谏而免官。曾著《五教》,全民传颂。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常道德。下联典出北齐武强人苏琼,字珍之,历官刑狱参军、南清河太守,境内清明。有忆普明因兄弟争田而久决不下,他对兄弟二人说:“难得者是兄弟,易得者是田地。有什么可争的呢?”乙普兄弟深受感动,便不再争了。 引锥剌股; 仗节全忠。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东周洛阳人苏秦,字季子,从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出游数年,裘敝金尽,憔悴归家,父母不认他,嫂子不为他做饭,妻子连织布机都不下。于是发奋读书,瞌睡时便拿锥子刺大腿,终于学成。后入齐国从事反间活动,又联络六国合纵抗秦,身佩六国相印。《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下联典指西汉杜陵人苏武,字子卿,天汉初年任中郎将,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对他多方威胁利诱,又把他迁往北海边牧羊,坚持十九年而不屈服。始元年间,汉与匈奴和好,才被遣送回朝,官典属国。节,谓符节,古代使者所持的凭证。 若兰织锦; 小妹工诗。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女诗人苏蕙,字若兰,丈夫窦滔任秦州刺史,因罪迁徙流沙,苏蕙织锦成《回文璇玑图诗》寄去,表达思念之情。唐代武则天曾作《璇玑图序》,说它“显现五彩,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字,纵横反复,都成诗句”。下联典指文学故事人物苏小妹,相传是苏洵的女儿、苏轼的妹妹。与秦少游新婚之夜,故意用诗词、对联考试秦少游,后在苏轼暗中帮助下,秦少游才得完成。 眉山三杰; 沧浪一亭。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眉山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苏洵字明允,嘉祐年间得欧阳修推荐,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义安县主簿。文章语言晓畅,笔力雄健,有《嘉祐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嘉祐年间进士,神宗时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又因作诗“诽谤朝廷”贬至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文章汪洋瓷肆,明白畅达;诗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又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迭宕;能画竹,还喜作枯木怪石。诗文有《东坡七集》。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嘉祐年间进士,历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宰相)。著有《栾城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下联典指北宋诗人苏舜钦,字子美,绵州盐泉人,迁居开封。景祐年间进士,曾任大理评事,庆历年间由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当时,他岳父杜衍为宰相,对政事有所整饬,反对派便通过诬陷苏舜钦而打击杜衍,于是,苏舜钦因小事被除名,退居苏州沧浪亭。诗风豪健,为欧阳修所重;又工书法、擅长散文,有《苏学士文集》。 五言通用联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苏曼殊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近代学者苏曼殊(1884-1918)自题联,现悬于浙江舟山普陀寺。苏曼殊,字子谷,广东中山人,生于日本,父中国人,母日本人。有《苏曼殊全集》。 汉室忠臣第; 宋朝学士家。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苏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七言通用联 武著迁秋源苦竹; 功传万代念芦山。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新竹县东镇苏氏公祠“武功堂”联。联首嵌“武功”堂名。联语典指西汉时,杜陵人苏建以校尉跟从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定居武功,成为望族,故称武功堂。苏建后人苏益随王朝、王审知于唐末入闽,为福建“芦山堂”苏氏始祖。清乾隆、嘉庆年间,从汀州府永定县苦竹入台湾的苏氏,多定居于新竹,建武功堂。对联写出了苏氏先祖自陕西武功迁福建的足迹,表达了台湾新竹寻根问祖的思想感情。 襟怀谈定天无二; 气象光昌月是元。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典指东汉平陵人苏章,字孺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官冀州刺史,当时有老朋友任清河太守,贪山赃枉法,苏章到清河去查处他,他没宴招待,热情叙旧,并高兴地说:“人人都有一个天,只有我有两个天。”苏章说:“今日我和老朋友饮酒,是私谊;明日冀刺史办案,是公法。”果然依法处理了他,一州肃然。 唐宋八家三席占; 指挥六国一身荣。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苏氏占了三人。下联典出战国虹纵横家苏秦(?-公元前284),东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东)人。字季子。他曾与赵奉阳君(李兑)共谋,发动韩、赵、魏、齐、燕五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请服,退还部分侵地。赵封他为武安君。 北海牧羊不屈志; 南天放鹤超然情。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北宋文学家苏轼典故。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三苏”既是散文家,又长于诗词。下联典出北宋六个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和李鹰并称为苏门六君子。其中前四人,在《宋史.黄庭坚传》中谓“天下称为四学士”。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北宋文学家苏轼(1036-1101)自题联。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欧阳修一起参加诗文革新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青山有约常当户; 秋水为神不染尘。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无数云山供点笔; 且将墨竹换新诗。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北客几人谪南粤; 东坡到处有西湖。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惠州市西湖苏(轼)公祠联。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倚靠君山,双龙应侍; 聚回沙水,百凤和鸣。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苏氏宗祠联 瑞雪飞花,映中郎之节; 金莲绚彩,辉学士之文。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宋代进士苏舜钦,字子美,范仲淹荐其才,召试集贤校理。好为古文诗歌,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酒酣落笔,争为人所传。有《苏学士集》。 才名列大家,父子媲美; 文章雄百代,乔子流芳。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眉山“三苏”。

家谱

江苏常州苏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聚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卷之六~七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吴县歙县迁苏潘氏家谱七卷,(民国)潘廷燮等增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上海竞新印刷所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苏氏族谱十八卷,(民国)苏清泉、苏凤岐编纂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常州聚星堂铅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 江苏江阴澄江苏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清)苏宗振辑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忠孝堂排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图。 江苏常熟琴川苏氏支谱四卷,(清)苏錞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苏氏族谱十卷,著者待考,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燕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美国尤他州家谱学会。 苏氏族谱,(清)苏邦璋编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苏氏重修族谱十二卷,(民国)苏齐盛等纂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聚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波阳苏氏初修宗谱三卷,图二卷,(清)苏兆熊、苏孟暘等编,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介眉堂藏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尤他州家谱学会。 通谱新编苏氏大族谱,(现代)颜中其主修,1994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字辈

四川南充苏氏字辈:“应笔丹成安怀大中文子世代兴云华克光绍万己”。 四川广元苏氏字辈:“承启永自奉 君玉正宏仁 清朝必世代 荣光万绍兴。” 四川资阳苏氏字辈:“永远於宗世大荣龙登金光玉绍先德贤才必振兴”。 湖南靖州苏氏字辈:“应再正昌才茂光元万仁君同秀世明宗大义乾坤武功为藩祖泽余庆笃生哲贤广昭帝德永锡周官汉封节显唐选尤宣麟阁焕美凤昭增欢侯伯爵列少保禄颁平林重任南阳久安笔珍许国文着眉山清高志远刚直履端善行积福奇术登纯孝可表道学相传谟谋克绍统绪长延天佑启后炳耀千年”。 湖南益阳苏氏字辈:“固能福文盛志彦祖崇永安成国正天心顺光昌启后英圣道昭隆运贤良显大名其祥开世业有子绍宗勋选士惟升秀傅家益尚清万邦同照曜端拱庆承平”。 湖南醴陵苏氏字辈:“金克渊志祖廷国可眉正仁开景运新怀忠本孝尚清纯敬承先泽家光永树德扬名振汉滨”。 湖南湘潭苏氏字辈:“□珔仁开景运新怀忠本孝尚清纯敬承先泽家光永树德扬名振汉滨”。 湖南靖州苏氏字辈:“云益应再政昌才茂光元万仁均同秀”。 湖南武冈苏氏字辈:“光景良开养贤书是本文”。 福建漳州苏氏字辈:“文佛郎言五十干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孝友承宗志诗书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联登”。 陕西西乡苏氏字辈:“天克世美丙德林赔建桂香枝永盛世久发祥成任新兴科家才华树芝明”。 河南镇平苏氏字辈:“士丈占修志安有清克芳常泰全哲崇宏显襄林扬英惠恒裕立元新明玉良道德宣延熙秉肇锡敬光”。 贵州苏氏一支字辈:“登连子实成”。 天津苏氏一支字辈:“忠启孟明德齐文宝连成庆有余”。 苏氏一支字辈:“文鹤永廷桂良”。 苏氏一支字辈:“昌弈世安康美利庆汉朝”。 青海苏式字辈:“祥辉生明邦延奎培文”。

名人

苏轼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苏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 苏洵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据说27岁才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辙

苏辙(1039年-1112年):北宋时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位成都市西南)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宋神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为著名散文家,哲宗元祐年间参加过治河争论,为第三次回河的主要反对者。 苏秦(约342—前284),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苏代:战国时纵横家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 须也都变白了。 当时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昭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后来,汉朝使者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谋反,苏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来关系很好,加上他的儿子也参与其中,苏武被罢官。昭帝死后,苏武因为参与了拥立汉宣帝,被赐爵关内侯。 苏章:东汉冀州刺史 苏峻:东晋 苏绰:南北朝西魏政治人物 苏威:隋朝大将 苏良嗣:官至唐朝宰相 陕西雍州武功人(今属西安市),苏世长之长子。为人刚烈耿直,注重法治。 苏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任尚书右丞。二年(706)升为户部尚书兼侍中,留守京城。苏瑰一生,刚正不阿。 苏颋(tǐng,670-727):字廷硕,唐朝大臣、文学家。京兆武功(今今陕西武功)人。弱冠敏悟,举进士第,调乌程尉。武后朝,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左司御率胄曹参军,迁监察御史,转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玄宗时袭封国公,进同紫黄门平章事。 苏检,武功(今江苏武功)人。字圣用。官至唐朝宰相。 苏定方:唐朝大将, 苏源明:诗人 苏惠:十六国前秦诗人 苏过:文学家 苏舜钦:诗人 苏颂(1020年-1101年),字子容,天文学家兼药学家。出身于厦门同安芦山堂(同安城关)一书香门第,其祖先在唐末随王潮入闽,世代为闽南望族,其父苏绅中过进士。苏颂于皇祐五年任馆阁校勘,开始了他校正和整理古籍的生涯。不久迁大理寺丞,至和元年(1054年)同知太常礼院,嘉祐二年(1057年)改任集贤校理、校正医书官,四年,兼任殿试复考官,五年,迁太常博士,仍兼校正医书官等职。六年,出知颍州。这是他第一次在朝廷任职,主要是编校古籍,历时九载。熙宁元年(1068年)任知制诰,二年,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同知审官院。三年,权同知贡举,因拒绝草诏李定为监察御史里行而被神宗撤职,这是他第二次在朝廷任职,主要是做文秘工作。熙宁十年,由杭州召回,修撰仁宗、英宗实录,兼提举中太一宫和集禧观,仅一年又改任地方官。元丰四年(1081年)又被召回吏部,详定官制。五年,进尚书左丞,七年,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宰相),掌握了全国行政大权。 苏遂礼:苏轼的少子,妾王朝云所生。因苏轼之祸,送养于梁姓,取名梁师成,深得徽宗,钦宗宠信,官至太尉。 苏汉臣:南宋画家 苏天爵:元朝名臣 苏宣:明朝篆刻家 苏四十三:清代甘肃回族和撒拉族军首领 苏三娘:太平天国将领 苏元春:清末湘军将领 苏天福:捻军首领 苏曼殊:(公元1884~1918年),原名子戬,小名三郎,学名玄英,原名玄瑛,后为僧,法号曼殊;广东香山人(今广东中山)。著名近代文学家、佛学家。 苏步青(公元1902~2003年),原名苏尚龙,浙江省平阳县人,著名数学家。 苏光铨(公元1869~1919年),字学金,号蕴玉;福建德化得中乡宝美村人。著名近代德化瓷雕艺术家,何朝宗优秀雕塑风格和技法主要传人。 苏兆征(公元1885~1929年),广东香山人(今广东中山),著名中共工运领袖之一。 苏景三 (公元1888年~1968年),字逸兴,甘肃白银人氏,曾为同盟会会员,民国时期任甘肃省长公署参事一职。后在甘肃靖远一带对教育,交通,水利做出大的贡献。 苏振华(公元1912~1979年),原名苏七生;湖南平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苏静(公元1910~1997年),福建海澄人(今福建漳州龙海)。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苏炳文(公元1892~1975年),字翰章;辽宁新民古城子乡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东北民众抗日救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苏祖馨(公元1896~1963年),字馥甫;广西容县杨梅镇新塘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四十八军军长。 苏文钦(公元1907~1996年),字日晴;湖南醴陵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台湾省“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主任。 苏国平(生卒年待考),苏东坡第三十三世孙;江苏江阴人。著名当代苏氏族谱续修者。 苏小明著名歌唱家 苏国荣: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江苏无锡人,共产党员。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和硕士点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荣誉理事。 苏晓云: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政协党组副书记、省委统战部部长。 苏醒:内地歌手。 苏贞昌:台湾政治人物 苏南成:前高雄市市长,台南市市长 苏起:台湾前”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曾任”立法委员“ 苏俊宾:现任国民党文传会主委 苏治芬:云林县长 苏焕智:台南县长 苏盈贵:台北市劳工局局长 苏嘉全:民进党秘书长 苏进强:前台湾团结联盟党主席 苏逸洪:中华电视公司主播 苏敬恒:香港无线新闻港闻组、中国组高级记者 苏凌峰:多伦多多元文化电视台主播兼编辑 苏绍成:新界西区资深区议员 苏耀祖:前运输署长 苏民峰:香港著名风水师 苏永康:香港歌手 苏志威:香港歌手,音乐组合草蜢成员 苏玉华:香港女演员 苏芮:台湾女歌手 苏慧伦:台湾女歌手 苏有朋:台湾歌手与演员 苏桦伟:香港伤健运动员,如今是男子100米及200米伤残人士世界纪录保持者。 苏丽文:台湾跆拳道运动员,曾获2008年夏季奥运女子跆拳道铜牌。 苏绍连:台湾诗人 苏强文:香港配音演员 苏沾霈:商人 苏建忠:蓝点科技董事长 苏明星:青海省西宁平面设计师 苏春翌:华人科学家

苏氏的诗(共12首诗)
  • 《临江仙》
    一夜东风穿绣户,融融暖应佳时。春来何处最先知。平明堤上柳。染遍郁金枝。姊妹嬉游时节近,今朝应怨来迟。凭谁说与到家期。玉钗头上胜,留待远人归。
  • 《更漏子》
    小阑干,深院宇。依旧当时别处。朱户锁,玉楼空。一帘霜日红。弄珠江,何处是,望断碧云无际。凝泪眼,出重城。隔溪羌笛声。
  • 《鹊桥仙》
    星移斗转,玉蟾西下,渐觉东郊向晓。马嘶人语隔霜林,望千里、长安古道。珠宫姊妹,相逢方信,别後十分瘦了。上林归去正花时,争奈向、花前又老。
  • 《踏莎行》
    孤馆深沈,晓寒天气。解鞍独自阑干倚。暗香浮动月黄昏,落梅风送沾衣袂。待写红笺,凭谁与寄。先教觅取嬉游地。到家正是早春时,小桃花下拼沈醉。
  • 《长寿乐》
    微寒应候。望日远六远,阶蓂初秀。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瑶斗。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有令容淑德,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荣耀,久步禁,一一金章绿绶。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况青云咫尺,朝暮入承

古诗大全

好86网为您提供苏氏简介,苏氏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苏氏古诗大全,苏氏的诗,苏氏作品目录

https://www.hao86.com/shiren_view_9b8c9043ac9b8c90/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