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一译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其一注解

1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
徘徊:来回移动。
4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5
那得:怎么会。
6
清如许:这样清澈。
7
为:因为。
8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其一背景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朱熹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其一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

第一句“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在山村里读书,兴味正浓。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这本是最平凡不过的景象,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

第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看着眼前的池塘,朱熹体会到内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犹如明镜一般。镜子虽小,却能照进整个天地。因此,这区区半亩的方塘,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气象。尽管它小,却能倒映出长天无垠、云影悠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作者简介

朱熹
朱熹[宋代]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更多

朱熹的诗(共973首诗)
  • 《九曲棹歌》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
    查看译文
  •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查看译文
  •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查看译文
  •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查看译文
  • 《泛舟》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查看译文

古诗大全

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cfa2143ac9cfa21/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