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两汉]司马迁

wèigōngzhě
wèizhāowángshǎoérwèiānwáng
zhāowánghōng
ānwángwèi
fēnggōngwéixìnlíngjūn
shìshífànsuīwángwèixiāngqín
yuànwèi
qínbīngwéiliáng
wèihuáyángxiàjūn
zǒumángmǎo
wèiwánggōnghuànzhī
gōngwéirénrénérxiàshì
shìxiánxiāojiēqiānérjiāozhī
gǎnguìjiāoshì
shìfāngshùqiānzhēngwǎngguīzhī
zhìshísānqiānrén
dāngshìshí
zhūhóugōngxián
duō
gǎnjiābīngmóuwèishínián
gōngwèiwáng
érběijìngchuánfēng
yánzhàokòuzhì
qiějiè
wèiwángshì
zhàochénmóu
gōngzhǐwángyuēzhàowángtiánlièěr
fēiwéikòu
wángkǒng
xīnzài
qǐng
cóngběifāngláichuányányuēzhàowánglièěr
fēiwéikòu
wèiwángjīng
yuēgōngzhīzhī
gōngyuēchénzhīyǒunéngshēnzhàowángyīnshìzhě
zhàowángsuǒwéi
zhébàochén
chénzhīzhī
shìhòuwèiwángwèigōngzhīxiánnéng
gǎnrèngōngguózhèng
wèiyǒuyǐnshìyuēhóuyíng
niánshí
jiāpín
wéiliángménjiānzhě
gōngwénzhī
wǎngqǐng
hòuzhī
kěnshòu
yuēchénxiūshēnjiéhángshùshínián
zhōngjiānménkùnérshòugōngcái
gōngshìnǎizhìjiǔhuìbīn
zuòdìng
gōngcóngchē
zuǒ
yíngménhóushēng
hóushēngshèguān
zhíshàngzǎigōngshàngzuò
ràng
guāngōng
gōngzhípèigōng
hóushēngyòuwèigōngyuēchényǒuzàishìzhōng
yuànwǎngchēguòzhī
gōngyǐnchē巿
hóushēngxiàjiànzhūhài
jiǔ
wēichágōng
gōngyán
dāngshìshí
wèijiāngxiāngzōngshìbīnmǎntáng
dàigōngjiǔ
巿rénjiēguāngōngzhípèi
cóngjiēqièhóushēng
hóushēngshìgōngzhōngbiàn
nǎixièjiùchē
zhìjiā
gōngyǐnhóushēngzuòshàngzuò
biànzànbīn
bīnjiējīng
jiǔhān
gōng
wéishòu寿hóushēngqián
hóushēngyīnwèigōngyuējīnyíngzhīwéigōng
yíngnǎiménbàoguānzhě
érgōngqīnwǎngchē
yíngyíngzhòngrénguǎng广zuòzhīzhōng
yǒusuǒguò
jīngōngguòzhī
rányíngjiùgōngzhīmíng
jiǔgōngchē巿zhōng
guòguāngōng
gōnggōng
巿rénjiēyíngwéixiǎorén
érgōngwéichángzhěnéngxiàshì
shìjiǔ
hóushēngsuìwéishàng
hóushēngwèigōngyuēchénsuǒguòzhězhūhài
xiánzhě
shìnéngzhī
yǐnjiāněr
gōngwǎngshùqǐngzhī
zhūhàixiè
gōngguàizhī
wèiānwángèrshínián
qínzhāowángzhàochángpíngjūn
yòujìnbīngwéihándān
gōngwéizhàohuìwénwángpíngyuánjūnrén
shùwèiwánggōngshū
qǐngjiùwèi
wèiwángshǐ使jiāngjūnjìnjiāngshíwànzhòngjiùzhào
qínwángshǐ使shǐ使zhěgàowèiwángyuēgōngzhàodànqiěxià
érzhūhóugǎnjiùzhě
zhào
bīngxiānzhī
wèiwángkǒng
shǐ使rénzhǐjìn
liújūn
míngwéijiùzhào
shíchíliǎngduānguānwàng
píngyuánjūnshǐ使zhěguāngàixiāngshǔwèi
ràngwèigōngyuēshèngsuǒwéihūnyīnzhě
gōngzhīgāo
wéinéngrénzhīkùn
jīnhándāndànjiàngqínérwèijiùzhì
ānzàigōngnéngrénzhīkùn
qiěgōngzòngqīngshèng
zhījiàngqín
liángōngxié
gōnghuànzhī
shùqǐngwèiwáng
bīnbiànshìshuōwángwànduān
wèiwángwèiqín
zhōngtīnggōng
gōngzhōngnéngzhīwáng
shēngérlíngzhàowáng
nǎiqǐngbīn
yuēchēbǎichéng
wǎngqínjūn
zhào
hángguòmén
jiànhóushēng
gàosuǒqínjūnzhuàng
juéérháng
hóushēngyuēgōngmiǎnzhī
lǎochénnéngcóng
gōnghángshù
xīnkuài
yuēsuǒdàihóushēngzhěbèi
tiānxiàwén
jīnqiěérhóushēngzēngyánbànsòng
yǒusuǒshīzāi
yǐnchēhuán
wènhóushēng
hóushēngxiàoyuēchénzhīgōngzhīhuán
yuēgōngshì
míngwéntiānxià
jīnyǒunán
duānérqínjūn
ruòròutóuněi
gōngzhīyǒuzāi
shàngānshì
rángōngchénhòu
gōngwǎngérchénsòng
shìzhīgōnghènzhīfǎn
gōngzàibài
yīnwèn
hóushēngnǎipíngrénjiān
yuēyíngwénjìnzhībīngchángzàiwángnèi
érzuìxìng
chūwángnèi
néngqièzhī
yíngwénwéirénsuǒshā
zhīsānnián
wángxiàqiúbàochóu
néng
wéigōng
gōngshǐ使zhǎnchóutóu
jìngjìn
zhīwéigōng
suǒ
wèiyǒuěr
gōngchéngkāikǒuqǐng
nuò
duójìnjūn
běijiùzhàoér西quèqín
zhī
gōngcóng
qǐng
guǒdàojìnbīnggōng
gōngháng
hóushēngyuējiāngzàiwài
zhǔlíngyǒusuǒshòu
biàn便guójiā
gōng
érjìnshòugōngbīngérqǐngzhī
shìwēi
chénzhězhūhài
rénshì
jìntīng
shàn
tīng
shǐ使zhī
shìgōng
hóushēngyuēgōngwèixié
gōngyuējìnhuōjiè宿jiāng
wǎngkǒngtīng
dāngshāzhī
shìěr
wèizāi
shìgōngqǐngzhūhài
zhūhàixiàoyuēchénnǎishìjǐngdāozhě
érgōngqīnshùcúnzhī
suǒbàoxièzhě
wéixiǎosuǒyòng
jīngōngyǒu
nǎichénxiàomìngzhīqiū
suìgōng
gōngguòxièhóushēng
hóushēngyuēchéncóng
lǎonéng
qǐngshùgōngháng
zhìjìnjūnzhī
běixiāngjǐng
sònggōng
gōngsuìháng
zhì
jiǎowèiwánglíngdàijìn
jìn
zhī
shǒushìgōngyuējīnyōngshíwànzhīzhòng
túnjìngshàng
guózhīzhòngrèn
jīndānchēláidàizhī
zāi
tīng
zhūhàixiùshíjīntiězhuī
zhuīshājìn
gōngsuìjiāngjìnjūn
bīngxiàlíngjūnzhōngyuēzàijūnzhōng
guī
xiōngzàijūnzhōng
xiōngguī
xiōng
guīyǎng
xuǎnbīngwànrén
jìnbīngqínjūn
qínjūnjiě
suìjiùhándān
cúnzhào
zhàowángpíngyuánjūnyínggōngjiè
píngyuánjūnlánshǐwéigōngxiānyǐn
zhàowángzàibàiyuēxiánrénwèiyǒugōngzhě
dāngzhīshí
píngyuánjūngǎnrén
gōnghóushēngjué
zhìjūn
hóushēngguǒběixiāngjǐng
wèiwánggōngzhīdàobīng
jiǎoshājìn
gōngzhī
quèqíncúnzhào
shǐ使jiāngjiāngjūnguīwèi
érgōngliúzhào
zhàoxiàochéngwánggōngzhījiǎoduójìnbīngércúnzhào
nǎipíngyuánjūn
chéngfēnggōng
gōngwénzhī
jiāojīnéryǒugōngzhī
yǒushuōgōngyuēyǒuwàng
huòyǒuwàng
rényǒugōng
gōngwàng
gōngyǒurén
yuàngōngwàngzhī
qiějiǎowèiwánglíng
duójìnbīngjiùzhào
zhàoyǒugōng
wèiwèiwéizhōngchén
gōngnǎijiāoérgōngzhī
qièwéigōng
shìgōng
ruòsuǒróngzhě
zhàowángsàochúyíng
zhízhǔrénzhī
yǐngōngjiù西jiē
gōnghángràng
cóngdōngjiēshàng
yánzuìguò
wèi
gōngzhào
zhàowángshìjiǔzhì
kǒurěnxiànchéng
gōngtuì退ràng
gōngjìngliúzhào
zhàowánghàowéigōngtāng
wèixìnlíngfènggōng
gōngliúzhào
gōngwénzhàoyǒuchǔshìmáogōngcáng
xuēgōngcángmàijiāngjiā
gōngjiànliǎngrén
liǎngrénkěnjiàngōng
gōngwénsuǒzài
nǎijiānwǎngcóngliǎngrényóu
shènhuān
píngyuánjūnwénzhī
wèirényuēshǐwénréngōngtiānxiàshuāng
jīnwénzhī
nǎiwàngcóngmàijiāngzhěyóu
gōngwàngréněr
réngàogōng
gōngnǎixièrén
yuēshǐwénpíngyuánjūnxián
wèiwángérjiùzhào
chēngpíngyuánjūn
píngyuánjūnzhīyóu
háoěr
qiúshì
zàiliángshí
chángwénliǎngrénxián
zhìzhào
kǒngjiàn
cóngzhīyóu
shàngkǒng
jīnpíngyuánjūnnǎiwéixiū
cóngyóu
nǎizhuāngwéi
rénpíngyuánjūn
píngyuánjūnnǎimiǎnguānxiè
liúgōng
píngyuánjūnménxiàwénzhī
bànpíngyuánjūnguīgōng
tiānxiàshìwǎngguīgōng
gōngqīngpíngyuánjūn
gōngliúzhàoshíniánguī
qínwéngōngzàizhào
chūbīngdōngwèi
wèiwánghuànzhī
shǐ使shǐ使wǎngqǐnggōng
gōngkǒngzhī
nǎijièménxiàyǒugǎnwéiwèiwángshǐ使tōngzhě
bīnjiēbèiwèizhīzhào
gǎnquàngōngguī
máogōngxuēgōngliǎngrénwǎngjiàngōngyuēgōngsuǒzhòngzhào
míngwénzhūhóuzhě
yǒuwèi
jīnqíngōngwèi
wèiérgōng
shǐ使qínliángérxiānwángzhīzōngmiào
gōngdāngmiàntiānxià
wèi
gōngbiàn
gàochējiàguījiùwèi
wèiwángjiàngōng
xiāng
érshàngjiāngjūnyìnshòugōng
gōngsuìjiāng
wèiānwángsānshínián
gōngshǐ使shǐ使biàngàozhūhóu
zhūhóuwéngōngjiāng
qiǎnjiāngjiāngbīngjiùwèi
gōngshuàiguózhībīngqínjūnwài
zǒumēngào
suìchéngshèngzhúqínjūnzhìhánguān
qínbīng
qínbīnggǎnchū
dāngshìshí
gōngwēizhèntiānxià
zhūhóuzhījìnbīng
gōngjiēmíngzhī
shìchēngwèigōngbīng
qínwánghuànzhī
nǎihángjīnwànjīnwèi
qiújìn
línghuǐgōngwèiwángyuēgōngwángzàiwàishínián
jīnwéiwèijiāng
zhūhóujiāngjiēshǔ
zhūhóuwénwèigōng
wénwèiwáng
gōngyīnshídìngnánmiànérwáng
zhūhóuwèigōngzhīwēi
fānggòngzhī
qínshùshǐ使fǎnjiān
wěigōngwéiwèiwángwèi
wèiwángwénhuǐ
néngxìn
hòuguǒshǐ使réndàigōngjiāng
gōngzhīzàihuǐfèi
nǎixièbìngzhāo
bīnwéichángyǐn
yǐnchúnjiǔ
duōjìn
wéiyǐnzhěsuì
jìngbìngjiǔér
suì
wèiānwánghōng
qínwéngōng
shǐ使mēngàogōngwèi
èrshíchéng
chūzhìdōngjùn
hòuqínshāocánshíwèi
shísuìérwèiwáng
liáng
gāoshǐwēishǎoshí
shùwéngōngxián
tiānwèi
měiguòliáng
chánggōng
gāoshíèrnián
cóngqínghuán
wéigōngzhìshǒuzhǒngjiā
shìshìsuìshífènggōng
tàishǐgōngyuēguòliángzhī
qiúwènsuǒwèimén
ménzhě
chéngzhīdōngmén
tiānxiàzhūgōngyǒushìzhě
ránxìnlíngjūnzhījiēyánxuéyǐnzhě
chǐxiàjiāo
yǒu
míngguānzhūhóu
ěr
gāoměiguòzhīérlíngmínfèngjué

魏公子列传赏析

本传中详细地叙述了信陵君从保存魏国的目的出发,屈尊求贤,不耻下交的一系列活动,如驾车虚左亲自迎接门役侯嬴于大庭广众之中,多次卑身拜访屠夫朱亥以及秘密结交赌徒毛公、卖浆者薛公等;着重记写了他在这些“岩穴隐者”的鼎力相助下,不顾个人安危,不谋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窃符救赵”和“却秦存魏”的历史大业。从而,歌颂了信陵君心系魏国,礼贤下士,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这也是本传的主旨所在。诚如《太史公自序》所言,“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值得注意的是,传中以大量笔墨描写了下层社会的几个人物(也可以看作是附传),特别是门役侯嬴,他身处市井心怀魏国,才智远非那般王侯公卿所能比。如果说,信陵君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窃符救赵”的壮举而为人们所称颂的话;那么,门役侯嬴则是这幕壮举的总导演,他更令人敬佩、景仰。这反映了司马迁重视人民群众力量的进步历史观。信陵君的结局是不幸的,他才高遭嫉,竟被魏王废黜,以致沉湎酒色,终因“病酒”而死。这既真实地揭示了信陵君思想性格的弱点,更重要的是揭露了最高统治者嫉贤妒能,打击忠良的丑恶行径,可以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某种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本篇突出描写了信陵君魏公子无忌的形象,表现了他礼贤下士的品德,并记叙了他在侯赢、如姬、朱亥等人帮助下窃符救赵的壮举。信陵君能不畏强暴,挺身而出,从大局考虑,不计个人生死,这种精神与当时“义不帝秦”的鲁仲连一样,是值得称颂的。

需要注意的是,侯嬴为信陵君策划窃符夺晋鄙兵事,不见于《战国策》,亦不见于先秦的其他载籍,可能是大梁长老之逸闻,是司马迁首次将它写入史册。

魏公子列传翻译

魏公子叫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当时范睢从魏国逃出到秦国任秦相,因为怨恨魏相魏齐屈打自己几乎致死的缘故,就派秦军围攻大梁,击败了魏国驻扎在华阳的部队,使魏将芒卯战败而逃。魏王和公子对这件事十分焦虑。

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来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有一次,公子跟魏王正在下棋,不想北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魏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公子劝阻魏王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跟魏王下棋如同没发生什么事一样。可是魏王惊恐,心思全没放在下棋上。过了一会儿,又从北边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魏王听后大感惊诧,问道:“公子是怎么知道的?”公子回答说:“我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深入底里探到赵王的秘密,赵王有什么行动,他就会立即报告我,我因此知道这件事。”从此以后,魏王畏惧公子贤能,不敢任用公子处理国家大事。

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公子听说了这个人,就派人去拜见,并想送给他一份厚礼。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我看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礼。”公子于是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大家来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先生。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想借此观察一下公子的态度。可是公子手握马缰绳更加恭敬。侯先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场,希望劳驾一下车马载我去拜访他。”公子立即驾车前往进入街市,侯先生下车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他斜眯缝着眼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在那里,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时暗暗地观察公子。公子的面色更加和悦。在这个时候,魏国的将军、宰相、宗室大臣以及高朋贵宾坐满堂上,正等着公子举杯开宴。街市上的人都看到公子手握缰绳替侯先生驾车。公子的随从人员都暗自责骂侯先生。侯先生看到公子面色始终不变,才告别了朋友上了车。到家后,公子领着侯先生坐到上位上,并向全体宾客赞扬地介绍了侯先生,满堂宾客无不惊异。大家酒兴正浓时,公子站起来,走到侯先生面前举杯祝他健康。侯先生趁机对公子说:“今天我侯嬴为公子尽力也够了。我只是个城东门抱门插关的人,可是公子委屈车马,亲自在大庭广众之中迎接我,我本不该再去拜访朋友,今天公子竟屈尊陪我拜访他。可我也想成就公子的名声,故意让公子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借拜访朋友来观察公子,结果公子更加谦恭。街市上的人都以为我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个高尚的人能礼贤下士啊。”在这次宴会散了后,侯先生便成了公子的贵客。

侯先生对公子说:“我所拜访的屠夫朱亥,是个贤能的人,只是人们都不了解他,所以隐没在屠夫中罢了。”公子曾多次前往拜见朱亥,朱亥故意不回拜答谢,公子觉得这个人很奇怪。

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秦昭王已经在长平大败赵国军队,接着进兵围攻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给魏王和公子送信来,向魏国请求救兵。魏王派将军晋鄙带领十万之众的部队去救赵国。秦昭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派使臣告诫魏王说:“我就要攻下赵国了,这只是早晚的事,诸侯中有谁敢救赵国的,拿下赵国后,一定调兵先攻打它。”魏王很害怕,就派人阻止晋鄙进军,把军队留在邺城扎营驻守,名义上是救赵国,实际上是采取两面倒的策略来观望形势的发展。平原君使臣的车子连续不断地到魏国来,频频告急,责备魏公子说:“我赵胜之所以自愿依托魏国跟魏国联姻结亲,就是因为公子的道义高尚,能热心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如今邯郸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国,可是魏国救兵至今不来,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再说公子即使不把我赵胜看在眼里,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你的姐姐吗?”公子为这件事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王赶快出兵,又让宾客辩士们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魏王由于害怕秦国,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意见。公子估计终究不能征得魏王同意出兵了,就决计不能自己活着而让赵国灭亡,于是请来宾客,凑集了战车一百多辆,打算带着宾客赶到战场上去同秦军拼一死命,与赵国人一起死难。

公子带着车队走过东门时,去见侯先生,把打算同秦军拼一死命的情况全都告诉了侯先生。然后向侯先生诀别准备上路,行前侯先生说:“公子努力干吧,老臣我不能随行。”公子走了几里路,心里不痛快,自语道:“我对待侯先生算是够周到的了,天下无人不晓,如今我将要死难可是侯先生竟没有一言半语来送我,我难道对待他有闪失吗?”于是又赶着车子返回来,想问问侯先生。侯先生一见公子便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又接着说:“公子好客爱士,闻名天下。如今有了危难,想要去到秦的军队(同他作战)就像把肉扔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这样的话,还用我们这些宾客干什么呢?公子待我情深意厚,公子前往可是我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恼恨我会返回来的。”公子连着两次向侯先生拜礼,进而问对策。侯先生就让旁人离开,同公子秘密交谈,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在妻妾中如姬最受宠爱,她出入魏王的卧室很随便,只要尽力是能偷出兵符来的。我还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如姬报仇雪恨的心志积蓄了三年之久,从魏王以下的群臣左右都想为如姬报仇,但没能如愿。为此,如姬曾对公子哭诉,公子派门客斩了那个仇人的头,恭敬地献给如姬。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辞的,只是没有行动的机会罢了。公子果真一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定答应,那么就能得到虎符而夺了晋鄙的军权,北边可救赵国,西边能抵御秦国,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侯嬴的计策,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晋鄙的兵符交给了公子。

公子拿到了兵符准备上路,侯先生说:“将帅在外作战时,有机断处置的权力,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以求便利于国家。公子到那里即使两符相合,验明无误,可是晋鄙仍不交给公子兵权反而再请示魏王,那么事情就危险了。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以跟您一起前往,这个人是个大力士。如果晋鄙听从,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他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公子听了这些话后,便哭了。侯先生见状便问道:“公子害怕死呀?为什么哭呢?”公子回答说:“晋鄙是魏国勇猛强悍、富有经验的老将,我去他那里恐怕他不会听从命令,必定要杀死他,因此我难过地哭了,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去请求朱亥一同前往。朱亥笑着说:“我只是个市场上击刀杀生的屠夫,可是公子竟多次登门问候我,我之所以不回拜答谢您,是因为我认为小礼小节没什么用处。如今公子有了急难,这就是我为公子杀身效命的时候了。”就与公子一起上路了。公子去向侯先生辞行。侯先生说:“我本应随您一起去,可是老了心有余力不足不能成行。请允许我计算您行程的日期,您到达晋鄙军部的那一天,我面向北刎颈而死,来表达我为公子送行的一片忠心。”公子于是上路出发。

到了邺城,公子拿出兵符假传魏王命令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怀疑这件事,就举着手盯着公子说:“如今我统帅着十万之众的大军,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任,今天你只身一人来代替我,这是怎么回事呢?”正要拒绝接受命令。这时朱亥取出藏在衣袖里的四十斤铁椎,一椎击死了晋鄙,公子于是统率了晋鄙的军队。然后整顿部队,向军中下令说:“父子都在军队里的,父亲回家;兄弟同在军队里的,长兄回家;没有兄弟的独生子,回家去奉养双亲。”经过整顿选拔,得到精兵八万人。开跋前线攻击秦军。秦军解围撤离而去,于是邯郸得救,保住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到郊界来迎接公子。平原君替公子背着盛满箭支的囊袋走在前面引路。赵王连着两次拜谢说:“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一个赶上公子的。”在这个时候,平原君不敢再拿自己跟别人相比了。公子与侯先生诀别之后,在到达邺城军营的那一天,侯先生果然面向北刎颈而死。

魏王恼怒公子盗出了他的兵符,假传君令击杀晋鄙,这一点公子也是明知的。所以在打退秦军拯救赵国之后,就让部将带着部队返回魏国去,而公子自己和他的门客就留在了赵国。赵孝成王感激公子假托君命夺取晋鄙军权从而保住了赵国这一义举,就与平原君商量,把五座城邑封赏给公子。公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产生了骄傲自大的情绪,露出了居功自满的神色。门客中有个人劝说公子道:“事物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兵权去救赵国,这对赵国来说算是有功劳了,但对魏国来说那就不算忠臣了。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我私下认为公子实在不应该。”公子听后,立刻责备自己,好像无地自容一样。赵国召开盛大欢迎宴会,赵王打扫了殿堂台阶,亲自到门口迎接贵客,并执行主人的礼节,领着公子走进殿堂的西边台阶。公子则侧着身子走一再推辞谦让,并主动从东边的台阶升堂。宴会上,公子称说自己有罪,对不起魏国,于赵国也无功劳可言。赵王陪着公子饮酒直到傍晚,始终不好意思开口谈封献五座城邑的事,因为公子总是在谦让自责。公子终于留在了赵国。赵王把鄗(hao,耗)邑封赏给公子,这时魏王也把信陵邑又奉还给公子。公子仍留在赵国。

公子听说赵国有两个有才有德而没有从政的人,一个是毛公藏身于赌徒中,一个是薛公藏身在酒店里,公子很想见见这两个人,可是这两个人躲了起来不肯见公子。公子打听到他们的藏身地址,就悄悄地步行去同这两个交往,彼此都以相识为乐事,很是高兴。平原君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对他的夫人说:“当初我听说夫人的弟弟魏公子是个举世无双的大贤人,如今我听说他竟然胡来,跟那伙赌徒、酒店伙计交往,公子只是个无知妄为的人罢了。”平原君的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公子。公子听后就向夫人告辞准备离开这里,说:“以前我听说平原君贤德,所以背弃魏王而救赵国,满足了平原君的要求。现在才知道平原君与人交往,只是显示富贵的豪放举动罢了,他不是求取贤士人才啊。我从在大梁时,就常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有才,到了赵国,我惟恐不能见到他们。拿我这个人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要我呢,现在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看作是羞辱,平原君这个人不值得结交。”于是就整理行装准备离去。夫人把公子的话全都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听了自感惭愧便去向公子脱帽谢罪,坚决地把公子挽留下来。平原君门下的宾客们听到这件事,有一半人离开了平原君归附于公子,天下的士人也都去投靠公子,归附在他的门下。公子的为人使平原君的宾客仰慕而尽都到公子的门下来。

公子留在赵国十年不回魏国。秦国听说公子留在赵国,就日夜不停地发兵向东进攻魏国。魏王为此事焦虑万分,就派使臣去请公子回国。公子仍担心魏王恼怒自己,就告诫门下宾客说:“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处死。”由于宾客们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所以没谁敢劝公子回魏国。这时,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所以在赵国受到尊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话还没说完,公子脸色立即变了,嘱咐车夫赶快套车回去救魏国。

魏王见到公子,两人不禁相对落泪,魏王把上将军大印授给公子,公子便正式担任了上将军这个统帅军队的最高职务。

魏安釐王三十年(前247),公子派使臣把自己担任上将军职务一事通报给各个诸侯国。诸侯们得知公子担任了上将军,都各自调兵遣将救援魏国。公子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把秦军打得大败,使秦将蒙骜败逃。进而乘胜追击直到函谷关,把秦军压在函谷关内,使他们不敢再出关。当时,公子的声威震动天下,各诸侯国来的宾客都进献兵法,公子把它们合在一起签上自己的名字,所以世上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担忧公子将进一步威胁秦国,就使用了万斤黄金到魏行贿,寻找晋鄙原来的那些门客,让他们在魏王面前进谗言说:“公子流亡在外十年了,现在担任魏国大将,诸侯国的将领都归他指挥,诸侯们只知道魏国有个魏公子,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公子也要乘这个时机决定称王。诸侯们害怕公子的权势声威,正打算共同出面拥立他为王呢。”秦国又多次实行反间,利用在秦国的魏国间谍,假装不知情地请他们向公子祝贺问是否已经立为魏王了。魏王天天听到这些毁谤公子的话,不能不信以为真,后来果然派人代替公子担任上将军。公子自己明知这是又一次因毁谤而被废黜,于是就推托有病不上朝了,他在家里与宾客们通宵达旦地宴饮,痛饮烈性酒,常跟女人厮混,这样日日夜夜寻欢作乐度过了四年,终于因饮酒无度患病死亡,这一年,魏安釐王也去世了。

秦王得到公子已死的消息,就派蒙骜进攻魏国,攻占了二十座城邑,开始设立东郡。从此以后,秦国逐渐地像蚕食桑叶一样侵占魏国领土,过了十八年便俘虏了魏王假,屠杀大梁军民,毁掉了这座都城。

汉高祖当初地位低贱时,就多次听别人说魏公子贤德有才。等到他即位做了皇帝后,每次经过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汉高祖十二年(前195),他从击败叛将黥布的前线归来,经过大梁时为公子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守他的坟墓,让他们世世代代每年按四季祭祀公子。

太史公说:我经过大梁废墟时,曾寻访那个所谓的夷门。原来夷门就是大梁城的东门。天下诸多公子中也确有好客喜士的,但只有信陵君能够交结那些隐没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人物,他不以交结下层贱民为耻辱,是很有道理的。他的名声远远超过诸侯,的确不是虚传。因此,高祖每次经过大梁便命令百姓祭祀他不能断绝。

作者简介

司马迁
司马迁[两汉]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更多

司马迁的诗(共24首诗)
  •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
    ”徒属皆曰:
    “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jì,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令陈人武臣、张耳、陈馀徇赵地,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
    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葛婴至东城,立襄强为楚王。
    婴后闻陈王已立,因杀襄强,还报。
    至陈,陈王诛杀葛婴。
    陈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
    吴广围荥阳。
    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弗能下。
    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
    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
    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
    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
    章邯追败之,复走次渑池十余日。
    章邯击,大破之。
    周文自刭,军遂不战。
      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馀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
    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
    柱国曰:
    “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
    不如因而立之。
    ”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封耳子张敖为成都君,趣赵兵,亟入关。
    赵王将相相与谋曰:
    “王王赵,非楚意也。
    楚已诛秦,必加兵於赵。
    计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广也。
    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
    若楚不胜秦,必重赵。
    赵乘秦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
    ”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
      燕故贵人豪杰谓韩广曰:
    “楚已立王,赵又已立王。
    燕虽小,亦万乘之国也,原将军立为燕王。
    ”韩广曰:
    “广母在赵,不可。
    ”燕人曰:
    “赵方西忧秦,南忧楚,其力不能禁我。
    且以楚之彊,不敢害赵王将相之家,赵独安敢害将军之家!
    ”韩广以为然,乃自立为燕王。
    居数月,赵奉燕王母及家属归之燕。
      当此之时,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
    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杀狄令,自立为齐王,以齐反击周市。
    市军散,还至魏地,欲立魏后故宁陵君咎为魏王。
    时咎在陈王所,不得之魏。
    魏地已定,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不肯。
    使者五反,陈王乃立宁陵君咎为魏王,遣之国。
    周市卒为相。
      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
    “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
    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
    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
    ”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
    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
    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
    与战,田臧死,军破。
    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
      阳城人邓说将兵居郯,章邯别将击破之,邓说军散走陈。
    铚人伍徐将兵居许,章邯击破之,伍徐军皆散走陈。
    陈王诛邓说。
      陈王初立时,陵人秦嘉﹑铚人董譄﹑符离人朱鸡石﹑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庆于郯。
    陈王闻,乃使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
    秦嘉不受命,嘉自立为大司马,恶属武平君。
    告军吏曰:
    “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
    ”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
      章邯已破伍徐,击陈,柱国房君死。
    章邯又进兵击陈西张贺军。
    陈王出监战,军破,张贺死。
      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
    陈胜葬砀,谥曰隐王。
      陈王故涓人将军吕臣为仓头军,起新阳,攻陈下之,杀庄贾,复以陈为楚。
      初,陈王至陈,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
    留已徇南阳,闻陈王死,南阳复为秦。
    宋留不能入武关,乃东至新蔡,遇秦军,宋留以军降秦。
    秦传留至咸阳,车裂留以徇。
      秦嘉等闻陈王军破出走,乃立景驹为楚王,引兵之方与,欲击秦军定陶下。
    使公孙庆使齐王,欲与并力俱进。
    齐王曰:
    “闻陈王战败,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请而立王!
    ”公孙庆曰:
    “齐不请楚而立王,楚何故请齐而立王!
    且楚首事,当令于天下。
    ”田儋诛杀公孙庆。
      秦左右校复攻陈,下之。
    吕将军走,收兵复聚。
    鄱盗当阳君黥布之兵相收,复击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复以陈为楚。
    会项梁立怀王孙心为楚王。
      陈胜王凡六月。
    已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
    “吾欲见涉。
    ”宫门令欲缚之。
    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
    “夥颐!
    涉之为王沉沉者!
    ”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
    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
    或说陈王曰:
    “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
    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
    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
    陈王信用之。
    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高祖时为陈涉置守頉三十家砀,至今血食。
      褚先生曰:
    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
    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
    犹未足恃也。
    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
    吾闻贾生之称曰: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以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飘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
    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不铦于钩戟长铩也;
    适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索隐述赞】天下匈匈,海内乏主,掎鹿争捷,瞻乌爰处。
    陈胜首事,厥号张楚。
    鬼怪是凭,鸿鹄自许。
    葛婴东下,周文西拒。
    始亲朱房,又任胡武。
    伙颐见杀,腹心不与。
    庄贾何人,反噬城父!
    查看译文
  • 《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张良曰:
    “谁为大王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
    “诺。
    ”于是项伯復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
    “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
    “壮士!
    能復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曰: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
    “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
    “沛公安在?
    ”良曰: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
    “唉!
    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查看译文
  •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
    “何以知之?
    ”对曰: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目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相如曰: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
    “谁可使者?
    ”相如曰: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计曰: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赵王遂行。
    相如从。
    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王许之。
    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
    ”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缻。
    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秦之群臣曰: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查看译文
  • 《五帝本纪赞》
      太史公曰: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查看译文
  • 《项羽本纪赞》
    太史公曰:
    吾闻之周生曰:
    “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也?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查看译文
  • 驱车篇
    曹植曹植〔两汉〕
    驱车掸驽马。
    东到奉高城。
    神哉彼泰山。
    五岳专其名。
    隆高贯云霓。
    嵯峨出太清。
    周流二六候。
    间置十二亭。
    上有涌醴泉。
    玉石扬华英。
    东北望吴野。
    西眺观日精。
    魂神所系属。
    逝者感斯征。
    王者以归天。
    效厥元功成。
    历代无不遵。
    礼记有品程。
    探策或长短。
    唯德享利贞。
    封者七十帝。
    轩皇元独灵。
    餐霞漱沆瀣。
    毛羽被身形。
    发举蹈虚廓。
    径庭升窈冥。
    同寿东父年。
    旷代永长生。
  • 摘得新·忆花
    徐淑徐淑〔两汉〕
    有所思。
    庭前红白姿。
    连宵风共雨,葬西施。
    生怜粉蝶寻香宿,绕空枝。
    太常引七夕早起,偶与女媛围棋。
  • 孔雀东南飞并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佚名佚名〔两汉〕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
    “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
    “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
    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
    “感君区区怀!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兰芝惭阿母:
    “儿实无罪过。
    ”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
    “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举言谓阿妹:
    “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
    “理实如兄言。
    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
    诺诺复尔尔。
    还部白府君:
    “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
    ”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
    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
    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
    “贺卿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
    “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六言诗·惟上古尧舜
    嵇康嵇康〔两汉〕
    惟上古尧舜。
    二人功德齐均。
    不以天下私亲。
    高尚简朴慈顺。
    宁济四海蒸民。
  • 触龙说赵太后
    刘向刘向〔两汉〕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
    “老妇恃辇而行。
    ”曰:
    “日食饮得无衰乎?
    ”曰:
    “恃粥耳。
    ”曰: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太后曰:
    “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
    “敬诺。
    年几何矣?
    ”对曰:
    “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对曰:
    “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
    “妇人异甚。
    ”对曰: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
    “君过矣!
    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太后曰:
    “然。
    ”左师公曰: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曰:
    “无有。
    ”曰: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曰:
    “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
    “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古诗大全

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cf05843ac9cf058/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