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李白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古风其一译文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大雅那样具有规讽意义的诗歌不见已久,如今我也已衰老,此意向谁陈说呢?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想当初,春秋战国的年代,斯文扫地,文明弃于荆榛与蔓草之中。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诸侯互相吞并,直到强秦统一六国之时,龙争虎斗,血雨腥风。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雅正之声微弱,只有屈原行吟洞庭湖边,形影憔悴,悲愤欲焚。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汉朝的扬雄与司马相如虽然文章中兴,开荡诗文的源流。

废兴虽万逮,宪章亦已沦。然而政治体制已然改逮,政风已经沦落,难有好的诗风。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特别是汉末建安时代以来,诗歌已经走上了绮丽浮华的套路,不足为珍贵了。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如今圣上要恢复圣古时期尧舜所提倡的清净无为而治,真是天下之大幸福啊。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众多才华之士人现在遇到了清明的君主,正是风云际会,大展宏图之时。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他们正直的品格与粲然的才华交相辉映,就像天上的星星烁烁闪亮。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我的志向就是要如孔子一样,用春秋笔法,除邪扶正,让正义辉映千秋。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希望能像前代圣贤一样完成这一使命,不到获麟那样不合适的时候决不停笔。

古风其一注解

1
大雅:《诗经》之一部分。此代指《诗经》。
2
作:兴。
3
王风:《诗经·王风》,此亦代指《诗经》。
4
委蔓草:埋没无闻。此与上句“久不作”意同。
5
多荆榛:形容形势混乱。
6
龙虎:指战国群雄。
7
啖食:吞食,此指吞并。
8
兵戈:战争。
9
逮:直到。
10
正声:雅正的诗风。
11
骚人:指屈原。
12
扬马:指汉代文学家扬雄、司马相如。
13
宪章:本指典章制度,此指诗歌创作的法度、规范。
14
沦:消亡。
15
建安:东汉末献帝的年号(196~219),当时文坛作家有三曹、七子等。
16
绮丽:词采华美。
17
圣代:此指唐代。
18
元古:上古,远古。
19
垂衣:意谓无为而治。
20
清真:朴素自然,与绮丽相对。文人们正逢休明盛世。适逢。
21
跃鳞:比喻施展才能。意谓词采与内容相得益彰。
22
秋旻:秋天的天空。
23
删述:“先君孔子……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希望达到圣人的境界。

古风其一赏析

赏析:

宋朝程颢曾把《论语》的文章比做玉,《孟子》的文章比做水晶,认为前者温润,而后者明锐。一般说来,李白的诗偏于明锐而有锋芒的一路,但这首诗却气息温润,节奏和缓,真正做到了“大雅”的风度。

开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是全诗的纲领,第一句统摄“王风委蔓草”到“绮丽不足珍”,第二句统摄“圣代复元古”到最后“绝笔于获麟”。这样开门见山,分写两扇,完全是堂堂正正的笔仗。这两句虽则只有十个字,可是感慨无穷。这里的“大雅”并不是指诗经中的《大雅》,而是泛指雅正之声。雅声久矣不起,这是正面的意思,是一层。然则谁能兴起呢?“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落出“吾”字,表出诗人的抱负,这是第二层。可是诗人这时候,已非少壮,而是如孔子自叹一样“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即使能施展抱负,也已来日无多了,这是第三层。何况茫茫天壤,知我者谁?这一腔抱负,究竟向谁展示、呈献呢?这是第四层。这四层转折,一层深一层,一唱三叹,感慨苍凉,而语气却又浑然闲雅,不露郁勃牢骚,确是五言古诗的正统风度。

首两句点明正意以后,第三句起,就抒写“大雅久不作”了。春秋而后,以关雎麟趾王者之风为代表的诗三百篇已委弃于草莽之中,到了战国,蔓草更发展为遍地荆棘。三家分晋,七雄争强,虎斗龙争直到狂秦。四句一路顺叙下来,托出首句的“久”字,但如再顺叙下去,文气就未免平衍了,所以“正声何微茫”一句,用顿宕的问叹,转一口气。“正声”即是“大雅”,“何微茫”即是“久不作”,一面回应上文,一面反跌下句的”哀怨起骚人”。《诗经》本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说法,这里把屈原宋玉,归之于哀怨,言外之意,还是留正声于微茫一脉之中。屈宋都是七雄中楚国的诗人,论时代在秦以前,这里逆插一句,作为补叙,文势不平。于是再用顺叙谈到汉朝,“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说明扬雄、司马相如,继楚辞之后,在文风颓靡之中,激起中流,可是流弊所及,正如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所说:“竞为侈靡闳衍之辞,没其风喻之义”,和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所说“扬马沿波而得奇”一样,荡而不返,开出无边的末流。诗人写到这里,不能象帐册一般一笔一笔开列下去了。于是概括性地总束一下,“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说明以后的变化虽多,但文章法度,总已沦丧。尤其“自从建安来”,三曹七子之后,更是“绮丽不足珍”,这与《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大意相近。诗人反对绮丽侈靡,崇尚清真自然的文艺主张是显而易见的。诗写到这里,自从春秋战国直到陈隋,去古不可谓不远,写足了“大雅久不作”句中的“久”字,于是掉转笔来,发挥“吾衰竟谁陈”了。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这六句铺叙唐代的文运,诗人故弄狡狯,其实半是假话。唐代是近体律绝诗新兴的时代,未尝有所谓“复元古”。唐太宗以马上得天下,高宗、中、睿之间,历经武后、韦后之变,也不尝有所谓垂衣裳无为而治天下。王、杨、卢、骆、沈、宋的诗,虽各有胜处,但用“清真”两字,也只是李白个人的说法,而不足以代表初盛唐的风格。文才处休明之世,乘时运而飞跃,有如鲤鱼踊跃于龙门,繁星罗布于秋天。这里写唐代的进士科,比较真实,但唐代主要以诗赋取士,文胜于质,也未尝有所谓“文质相炳焕”。这些还是枝节的问题,如果唐朝统治者真能如李白这六句诗所写的那样,李白应该早就复兴“大雅”,重振“正声”,也不至于“吾衰竟谁陈”了。这六句与“吾衰竟谁陈”之间的矛盾,说明了诗人这六句是故布疑局,故意地正反相形的。所以下文从“众星”中跃出“吾”来,用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申说自己已无创作之意,只有把“废兴万变”之中的那些作品,像孔子删诗一般,把它整理一下,去芜存菁罢了,这样庶几还可以“垂辉映千春”。可是孔子毕竟不是仅仅删述而已,赞周易、删诗书、定礼乐之外,最后还是作了流传千载的《春秋》,直到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时才绝笔。诗人的抱负,亦正是如此。最后两句,从“吾衰竟谁陈”,“我志在删述”的较消沉的想法,又一跃而起,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斩截之辞,来反振全诗,表示愿意尽有生之年,努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诗人以开创一代诗风为己任,自比孔子,正说明他对自己期许很高。这一“立”字又遥遥与起句的“作”字呼应,气足神完,于是乎“大雅”又“作”了。

由于这首诗的主意在复振大雅之声,所以诗人在写作时,其胸襟风度,也一味的大雅君子之风,不能骏发飘逸,也不能郁勃牢骚,完全用中锋正笔。因此,即使在“吾衰竟谁陈”的慨叹之中,对当代有所不满,而只能以“圣代复元古”等六句正面颂扬之辞,来微露矛盾之意,这并非诗人故作违心之论,而是写这首诗的立场使然。千古以来,对此诗都是顺口随便读过,未尝抉出其矛盾之处的用心所在,未免辜负了诗人当时以此诗冠全集卷首的苦心了。

全诗一韵到底,音节安雅中和。最后两句,由于立意的坚决,音调也不自觉地紧急起来,“立”、“绝”、“笔”三个入声字,凑巧排列在一起,无意中声意相配,构成了斩钉截铁的压轴。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唐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更多

李白的诗(共1617首诗)
  • 咏史诗·四皓庙
    胡曾胡曾〔唐代〕
    四皓忘机饮碧松,石岩云殿隐高踪。
    不知俱出龙楼后,多在商山第几重。
  • 女冠子·绿云高髻
    牛峤〔唐代〕
    绿云高髻,点翠匀红时世。
    月如眉,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
    眼看惟恐化,魂荡欲相随。
    玉趾回娇步,约佳期。
    锦江烟水,卓女烧春浓美。
    小檀霞,绣带芙蓉帐,金钗芍药花。
    额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
    柳暗莺啼处,认郎家。
    星冠霞帔,住在蕊珠宫里。
    佩丁当,明翠摇蝉翼,纤珪理宿妆。
    醮坛春草昼绿,药院杏花香。
    青鸟传心事,寄刘郎。
    双飞双舞,春昼后园莺语。
    卷罗帏,锦字书封了,银河雁过迟。
    鸳鸯排宝帐,豆蔻绣连枝。
    不语匀珠泪,落花时。
  •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
    陈子昂陈子昂〔唐代〕
    晓霁望嵩丘。
    白云半岩足。
    氛氲涵翠微。
    宛如嬴台曲。
    故人昔所尚。
    幽琴歌断续。
    变化竟无常。
    人琴遂两亡。
    白云失处所。
    梦想暧容光。
    畴昔疑缘业。
    儒道两相妨。
    前期许幽报。
    迨此尚茫茫。
    晤言既已失。
    感叹情何一。
    始忆携手期。
    云台与峨眉。
    达兼济天下。
    穷独善其时。
    诸君推管乐。
    之子慕巢夷。
    奈何苍生望。
    卒为黄绶欺。
    铭鼎功未立。
    山林事亦微。
    抚孤一流恸。
    怀旧日暌违。
    卢子尚高节。
    终南卧松雪。
    宋侯逢圣君。
    骖驭游青云。
    而我独蹭蹬。
    语默道犹屯。
    征戍在辽阳。
    蹉跎草再黄。
    丹丘恨不及。
    白露已苍苍。
    远闻山阳赋。
    感涕下沾裳。
  • 送杜立归蜀
    姚合姚合〔唐代〕
    迢递三千里,西南是去程。
    杜陵家已尽,蜀国客重行。
    雪照巴江色,风吹栈阁声。
    马嘶山稍暖,人语店初明。
    旅梦心多感,孤吟气不平。
    谁为李白后,为访锦官城。
  • 夏日青龙寺寻僧二首
    薛能〔唐代〕
    帝里欲何待,人间无阙遗。
    不能安旧隐,都属扰明时。
    违理须齐辱,雄图岂藉知。
    纵横悉已误,斯语是吾师。
    得官殊未喜,失计是忘愁。
    不是无心速,焉能有自由。
    凉风盈夏扇,蜀茗半形瓯。
    笑向权门客,应难见道流。

古诗大全

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c196743ac9c1967/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