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注解

1
白日:太阳。
2
依:依傍。
3
尽:消失。
4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5
穷:尽,使达到极点。
6
千里目:眼界宽阔。
7
更:再。

登鹳雀楼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远景。“白日依山尽”写的是的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王之涣
王之涣[唐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更多

王之涣的诗(共13首诗)
  • 惧醉·闻道秋来怯夜寒
    元稹元稹〔唐代〕
    闻道秋来怯夜寒,不辞泥水为杯盘。
    殷勤惧醉有深意,愁到醒时灯火阑。
  • 寓题·每忆家山即涕零
    黄滔黄滔〔唐代〕
    每忆家山即涕零,定须归老旧云扃。
    银河水到人间浊,丹桂枝垂月里馨。
    霜雪不飞无翠竹,鲸鲵犹在有青萍。
    三千九万平生事,却恨南华说北溟。
  • 坐障
    陆畅〔唐代〕
    白玉为竿丁字成,黄金绣带短长轻。
    强遮天上花颜色,不隔云中语笑声。
  • 途中
    赵嘏赵嘏〔唐代〕
    故园回首雁初来,马上千愁付一杯。
    惟有新诗似相识,暮山吟处共徘徊。
  • 寄大府兄侍史
    张仲方〔唐代〕
    积雪山阴马过难,残更深夜铁衣寒。
    将军破了单于阵,更把兵书仔细看。

古诗大全

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bf6b843ac9bf6b8/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