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听邻家吹笙译文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不知是从墙外哪一家传来。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重重的大门紧锁无处可寻,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灼灼其华。

听邻家吹笙注解

1
凤吹声:吹笙的声音。
2
重门:重重的大门。
3
千树花:千桃树上的花。

听邻家吹笙赏析

钱钟书《通感》一文,列举李贺等唐代诗人作品,详细分析了“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的一种描写手法,这种手法常用于描写音乐的篇章。郎士元这首小诗就运用这种描写手法,即“通感”。它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首《听邻家吹笙》,在“通感”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这是一首听笙诗。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宛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传》)。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就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杜甫)、“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来得高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同时,这里的“彩霞”,又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中运用的许多摹状乐声的视觉形象不同。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

“不知墙外是谁家”,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邻家”传来的笙乐,所以说“墙外”。这悬揣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于是,诗人动了心,由“寻声暗问‘吹’者谁”,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窥探个究竟。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

“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是从如泣如笑的乐声着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是从《梅花落》曲名着想,而此诗末句与它们都不同,仍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此诗三句紧承二句,而四句紧承三句又回应首句,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从“隔彩霞”到“碧桃千树花”)。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运用上算得是独具一格的。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郎士元
郎士元[唐代]

郎士元(生卒年不详,一说727年—780年?) ,字君胄,唐代诗人,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之说。 更多

郎士元的诗(共96首诗)
  • 题涧饮寺
    李涉李涉〔唐代〕
    百年如梦竟何成,白发重来此地行。
    还似萧郎许玄度,再看庭石悟前生。
  • 忆故山赠司空曙
    李端李端〔唐代〕
    汉主金门正召才,马卿多病自迟回。
    旧山暂别老将至, 芳草欲阑归去来。
    云在高天风会起,年如流水日长催。
    知君素有栖禅意,岁晏蓬门迟尔开。
  • 忆长安曲二章寄庞cc
    岑参岑参〔唐代〕
    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
    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
    明日归长安,为君急走马。
  • 惠泉·兹泉由太洁
    李德裕李德裕〔唐代〕
    兹泉由太洁,终不畜纤鳞。
    到底清何益,含虚势自贫。
    明玑难秘彩,美玉讵潜珍。
    未及黄陂量,滔滔岂有津。
  • 自商山宿隐居
    韩择木韩择木〔唐代〕
    闻道桃源堪避秦,寻幽数日不逢人。
    烟霞洞里无鸡犬,风雨林中有鬼神。
    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
    醉卧白云闲入梦,不知何物是吾身。

古诗大全

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bd39b43ac9bd39b/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