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近现代]汉无名氏

qīngqīnglíngshàngbǎi
lěilěijiànzhōngshí
rénshēngtiānjiān
yuǎnháng
dǒujiǔxiāng
liáohòuwéibǎochē
yóuwǎnluò
luòzhōng
guāndàixiāngsuǒ
chángluójiāxiàng
wánghóuduōzhái
liǎnggōngyáozhǒngwàng
shuāngquēbǎichǐ
yànxīn
suǒ

古诗十九首译文

汉译
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
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
驾起破马车驱赶著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著。
洛阳城里是多麼的热闹,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
大路边列夹杂著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
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
达官贵人们虽尽情享乐,却忧愁满面不知何所迫。

英译
Green Green, the Cypress on the Ridge
Green green the cypress* on the ridge,
stones heaped about in mountain streams: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our lives rush past
like travelers with a long road to go.
Let this measure of wine be our merriment;
value it highly, without disdain.
I race the carriage, whip the lagging horses,
roam for pleasure to Wan and Lo**.
Here in Lo-yang, what surging crowds,
capped and belted ones chasing each other;
long avenues fringed with narrow alleys,
the many mansions of princes and peers.
The Two Palaces face each other from afar,
paired towers over a hundred feet tall.
Let the feast last forever, delight the heart --
then what grief or gloom can weigh us down?

古诗十九首鉴赏

  这首诗与《古诗·驱车上东门》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古诗·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这首诗的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时的吃好穿好。

  开头四句,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作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得很有实感,很带激情。主人公独立苍茫,俯仰兴怀: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跑回家去。《文选》李善注引《尸子》、《列子》释“远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

  《古诗》中如“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不久即“归”(死)的意思。

  第五句以下,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斗酒”虽“薄”(兼指量少、味淡),也可娱乐,就不必嫌薄,姑且认为厚吧!驽马虽劣,也可驾车出游,就不必嫌它不如骏马。借酒销忧,由来已久;“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邶风·泉水》),也是老办法。这位主人公,看来是两者兼用的。“宛”(今河南南阳)是东汉的“南都”,“洛”(今河南洛阳)是东汉的京城。这两地,都很繁华,何妨携“斗酒”,赶“驽马”,到那儿去玩玩。接下去,用“何郁郁”赞叹洛阳的繁华景象,然后将笔触移向人物与建筑。“冠带”,顶冠束带者,指京城里的达官显贵。“索”,求访。“冠带自相索”,达官显贵互相探访,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后面的“极宴娱心意”,就明白地点穿了。“长衢”(大街),“夹巷”(排列大街两侧的胡同),“王侯第宅”,“两宫”,“双阙”,都不过是“冠带自相索”,“极言娱心意”的场所。主人公“游戏”京城,所见如此,必会有感想。结尾两句,就是抒发感想的,可是歧解纷纭,各有会心,颇难作出大家都感到满意的阐释。有代表性的歧解是这样的: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主人公。“极宴”句承“斗酒”四句而来,写主人公享乐。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冠带”者。“是说那些住在第宅、宫阙的人本可以极宴娱心,为什么反倒戚戚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那些权贵豪门原来是戚戚如有所迫的,弦外之音是富贵而可忧,不如贫贱之可乐”(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一云结尾两句,分指双方。“豪门权贵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正与诗中主人公戚戚忧迫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从全诗章法看,分指双方较合理,但又绝非忧乐对照。“极宴”句承写“洛中”各句而来,自然应指豪权贵。主人公本来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寻“娱乐”、又因自寻“娱乐”而“游戏”洛中的,结句自然应与“娱乐”拍合。当然,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未尝不“戚戚”,但口上说的毕竟是“娱乐”,是“游戏”。从“斗酒”、“驽马”诸句看,特别是从写“洛中‘所见诸句看,这首诗的主人公,其行乐有很大的勉强性,与其说是行乐,不如说是借行乐以销忧。而忧的原因,也不仅是生命短促。

  生当乱世,他不能不厌乱忧时,然而到京城去看看,从“王侯第宅”直到“两宫”,都一味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全无忧国忧民之意。自己无权无势,又能有什么作为,还是“斗酒娱乐”,“游戏”人间吧!“戚戚何所迫”,即何所迫而戚戚。用现代汉语说,便是: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乐呢?(改成肯定语气,即“没有什么使我戚戚不乐”)全诗内涵,本来相当深广;用这样一个反诘句作结,更其馀味无穷。

作者简介

汉无名氏
汉无名氏[近现代]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
多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
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
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
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辞海》1989年版)
更多

汉无名氏的诗(共56首诗)
  • 《古艳歌》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查看译文
  • 《古诗十九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
    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查看译文
  • 《古绝句》
    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
    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
    查看译文
  • 《古绝句》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查看译文
  •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查看译文
  • 讽谏诗
    佚名〔近现代〕
    肃肃我祖。
    国自豕韦。
    黼衣朱紱。
    四牡龙旂。
    彤弓斯征。
    抚宁遐荒。
    总齐群邦。
    以翼大商。
    迭彼大彭。
    动绩惟光。
    至于有周。
    历世会同。
    王赧听谮。
    寔绝我邦。
    我邦既绝。
    厥政斯逸。
    赏罚之行。
    非繇王室。
    庶尹群后。
    靡扶靡卫。
    五服崩离。
    宗周以队。
    我祖斯微。
    千于彭城。
    在予小子。
    勤诶厥生。
    阸此嫚秦。
    耒耜以耕。
    悠悠嫚秦。
    上天不宁。
    迺眷南顾。
    授汉于京。
    于赫有汉。
    四方是征。
    靡适不怀。
    万国逌平。
    迺命厥弟。
    建侯于楚。
    俾我小臣。
    惟傅是辅。
    竞竞元王。
    恭俭净壹。
    惠此黎民。
    纳彼辅弼。
    飨国渐世。
    垂烈于后。
    迺及夷王。
    克奉厥绪。
    咨命不永。
    惟王统祀。
    左右陪臣。
    此惟皇士。
    如何我王。
    不思守保。
    不惟履冰。
    以继祖考。
    邦事是废。
    逸游是娱。
    犬马繇繇。
    是放是驱。
    务彼鸟兽。
    忽此稼苗。
    烝民以匮。
    我王以媮。
    所弘非德。
    所亲非俊。
    唯囿是恢。
    唯谀是信。
    睮睮谄夫。
    咢咢黄发。
    如何我王。
    曾不是察。
    既藐下臣。
    追欲从逸。
    嫚彼显祖。
    轻兹削黜。
    嗟嗟我王。
    汉之睦亲。
    曾不夙夜。
    以休令闻。
    穆穆天子。
    临尔下土。
    明明群司。
    执宪靡顾。
    正遐繇近。
    殆其怙兹。
    嗟嗟我王。
    曷不此思。
    非思非鉴。
    嗣其罔则。
    弥弥其失。
    岌岌其国。
    致冰匪霜。
    致隧靡嫚。
    瞻惟我王。
    昔靡不练。
    兴国救颠。
    孰违悔过。
    追思黄发。
    秦缪以霸。
    岁月其徂。
    年其逮耈。
    于昔君子。
    庶显于后。
    我王如何。
    曾不斯览。
    黄发不近。
    胡不时监。
  • 疾邪诗二首
    赵壹赵壹〔近现代〕
    其一河清不可恃,人命不可延。
    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
    其二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
    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
    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 答卜元嗣诗
    蔡邕蔡邕〔近现代〕
    斌斌硕人。
    贻我以文。
    辱此休辞。
    非余所希。
    敢不酬答。
    赋诵以归。
  • 虎求百兽
    刘向刘向〔近现代〕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于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犹百兽之畏虎也!
  • 过秦论
    贾谊贾谊〔近现代〕
    上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若是,何也?
    曰:
    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
    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
    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
    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
    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
    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
    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
    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
    繁刑严诛,吏治刻深;
    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
    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
    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
    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
    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
    故曰:
    “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
    是二世之过也。
    下篇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脩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
    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
    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
    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
    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
    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悟。
    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
    此岂世贤哉?
    其势居然也。
    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
    形不利、势不便也。
    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
    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
    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
    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
    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
    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
    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古诗大全

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b9f2843ac9b9f28/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