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引译文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不知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早晨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羁旅他乡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

秋风引注解

1
至:到。
2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
雁群:大雁的群体。
4
朝:凌晨。
5
庭树:庭园的树木。
6
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7
闻:听到。

秋风引背景

刘禹锡曾被贬南方,这首诗就是作于被贬期间。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异乡孤客之心,有感而作。

秋风引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意。

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首句“何处秋风至”,诗以“秋风”为题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唐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更多

刘禹锡的诗(共1054首诗)
  • 汴上观·九曲河冰半段来
    吴融吴融〔唐代〕
    九曲河冰半段来,严霜结出劲风裁。
    非时已认蝉飘翼,到海须忧蚌失胎。
    千里风清闻戛玉,几人东下忆奔雷。
    殷勤莫碍星槎路,从看天津弄杼回。
  • 溪行即事
    灵一〔唐代〕
    近夜山更碧,入林溪转清。
    不知伏牛事,潭洞何从横。
    野岸烟初合,平湖月未生。
    孤舟屡失道,但听秋泉声。
  • 古风其七
    李白李白〔唐代〕

    五鹤西北来。
    飞飞凌太清。
    仙人绿云上。
    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
    双吹紫鸾笙。
    去影忽不见。
    回风送天声。
    我欲一问之。
    飘然若流星。
    愿餐金光草。
    寿与天齐倾。

    (此诗另有一作客有鹤上仙。
    飞飞凌太清。
    扬言碧云里。
    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
    双吹紫鸾笙。
    飘然下倒影。
    倏忽无留形。
    遗我金光草。
    服之四体轻。
    将随赤松去。
    对博坐蓬瀛。

  • 题西施浣纱石
    胡幽贞〔唐代〕
    一朝入紫宫,万古遗芳尘。
    至今溪边花,不敢娇青春。
  • 万回寺
    皎然皎然〔唐代〕
    万里称逆化,愚蠢性亦全。
    紫绂拖身上,妖姬安膝前。
    见他拘坐寂,故我是眠禅。
    吾知至人心,杳若青冥天。

古诗大全

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b90f643ac9b90f6/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