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李白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z5.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答友人赠乌纱帽译文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儿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答友人赠乌纱帽注解

1
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
2
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
3
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
4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
5
稚子:稚,幼也。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答友人赠乌纱帽赏析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实不然,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 ”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诗所写,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并进而论曰:“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

此诗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据诗意,此诗略在前,《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稍后。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唐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更多

李白的诗(共1617首诗)
  • 伤农
    郑遨〔唐代〕
    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
    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
  • 公子行·十五辕门学控弦
    徐夤徐夤〔唐代〕
    十五辕门学控弦,六街骑马去如烟。
    金多倍着牡丹价,发白未知章甫贤。
    有耳不闻经国事,拜官方买谢恩笺。
    相如谩说凌云赋,四壁何曾有一钱。
  • 感怀·石径松轩亦自由
    罗隐罗隐〔唐代〕
    石径松轩亦自由,谩随浮世逐飘流。
    驽骀路结前程恨,蟋蟀床生半夜秋。
    掩耳恶闻宫妾语,低颜须向路人羞。
    虽教小事相催逼,未到青云拟白头。
  •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戴叔伦戴叔伦〔唐代〕
    闭门茅底偶为邻,北阮那怜南阮贫。
    却是梅花无世态,隔墙分送一枝春。
  • 宴散·小宴追凉散
    白居易白居易〔唐代〕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将何迎睡兴,临卧举残杯。

古诗大全

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a7ba643ac9a7ba6/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