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行舟译文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阳光明媚,柳花飘飘扬扬坠在行舟之中。舟中人随手采起菱花,任凭小舟顺碧流飘转。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望乡楼上凭栏远望,这满眼风光,我却无心赏景,只思念塞北故乡。

行舟注解

1
引:采摘。
2
信:任凭。听任船只在江流中行驶。
3
扬子:扬子江,即今扬州至镇江间之江流,古称扬子江。
4
望乡楼:泛指可以望远的高楼。

行舟赏析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李益
李益[唐代]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更多

李益的诗(共258首诗)
  • 秋夜吟·如愚复爱诗
    贯休贯休〔唐代〕
    如愚复爱诗,木落即眠迟。
    思苦香消尽,更深笔尚随。
    饥童舂赤黍,繁露洒乌椑。
    看却龙钟也,归山是底时。
  • 送郭正字归郢上
    耿湋耿湋〔唐代〕
    济江篇已出,书府俸犹贫。
    积雪商山道,全家楚塞人。
    大堤逢落日,广汉望通津。
    却别渔潭下,惊鸥那可亲。
  • 送外甥·衰年生侄少
    张祜张祜〔唐代〕
    衰年生侄少,唯尔最关心。
    偶作魏舒别,聊为殷浩吟。
    白波舟不定,黄叶路难寻。
    自此尊中物,谁当更共斟。
  • 酬杨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余同迁见赠
    刘禹锡刘禹锡〔唐代〕
    早遇圣明朝,雁行登九霄。
    文轻傅武仲,酒逼盖宽饶。
    舍矢同瞻鹄,当筵共赛枭。
    琢磨三益重,唱和五音调。
    台柏烟常起,池荷香暗飘。
    星文辞北极,旗影度东辽。
    直道由来黜,浮名岂敢要。
    三湘与百越,雨散又云摇。
    远守惭侯籍,征还荷诏条。
    悴容唯舌在,别恨几魂销。
    满眼悲陈事,逢人少旧僚。
    烟霞为老伴,蒲柳任先凋。
    虎绶悬新印,龙舼理去桡。
    断肠天北郡,携手洛阳桥。
    幢盖今虽贵,弓旌会见招。
    其如草玄客,空宇久寥寥。
  • 题岳麓寺
    杜荀鹤杜荀鹤〔唐代〕
    一簇楚江山,江山胜此难。
    觅人来画取,到处得吟看。
    鹤隐松声尽,鱼沈槛影寒。
    自知心未了,闲话亦多端。

古诗大全

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a6b7d43ac9a6b7d/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