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近现代]马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
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
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
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
父丧致客,数郡毕至。
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诫兄子严敦书译文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

诫兄子严敦书注解

1
讥议:讥讽,谈论。
2
通轻侠客:通,交往;轻,轻佻;与侠士轻佻之人交好。
3
交趾:汉郡,在今越南北部。
4
汝曹:你等,尔辈。
5
是非:评论、褒贬。
6
正法:正当的法制。
7
大恶:深恶痛绝。
8
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佩带。佩巾。古时礼俗,女子出嫁,母亲把佩巾、带子结在女儿身上,为其整衣。“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东汉名士,史书上记载其““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孝悌于家,忠贞于国,公明莅临,威廉赫赫”。周密,谨慎。说出来的话没有败坏的,意为所言皆善。通“殬(dù)”,败坏。
9
杜季良:杜季良,东汉时期人,官至越骑司马。
10
清浊无所失:意为什么人都结交。
11
数郡毕至:很多郡的客人全都赶来了。
12
谨敕:谨慎。
13
鹄:天鹅。
14
鹜:野鸭子。此句比喻虽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
15
画虎不成反类狗:比喻弄巧成拙。
16
下车:指官员初到任。
17
切齿:表示痛恨。
18
以为言:把这作为话柄。

诫兄子严敦书赏析

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平时喜讥评时政、结交侠客,很令他担忧,虽远在交趾军中,还是写了这封情真意切的信。文章出语恳切,言词之中饱含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关怀和殷殷期待,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原因有三。

其一、以“汝曹”称子侄,在文中反复出现,使子侄们在阅读时倍感亲切。不远千里致书教谕,也能收到耳提面命的效果。同一称谓反复出现,固然可使被称者自感受到重视,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选用的这一称谓也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古人名、字并行,各有其用。一般长辈称晚辈用名,同辈相称则用字,如果“尔”“汝”相称,往往是不礼貌的,但在特定场合下却又能用以表示亲近,如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句。作者在信中不依常规称呼子侄,却以“汝曹”相称,这就显得随和、亲切,拉近了长辈和晚辈之间的距离。被称的晚辈则可以从中体会到长辈的真情关怀。

其二、苦口婆心,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晚辈沟通,而不是空讲大道理。如首段说“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只说自己如何,但是态度明确,感情浓烈,自然可以感染晚辈,又何必命令式地不许这不许那呢?至于“施衿结缡”句,更是反复叮咛,语重心长,使人感动不已。次段对当世贤良的作为得失加以对比评析,都是自己观察社会人生得来的经验之谈。其“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的比喻,警拔有力,发人深省,是传之千古的警句。而诸如“愿汝曹效之”、“不愿汝曹效也”的话,虽然只是表示希望,但是字里行间满盈着真挚的关爱,比之“汝曹当效之”、“汝曹勿效也”这样板着面孔的口吻真不知要强过多少倍了!

其三、文中大量而恰当地使用句末语气词,起到了表达意义以简驭繁,只着一字而含义丰富;表达感情以无胜有,不着情语而情尤真、意尤切的突出效果。文中用“也”表达自己的肯定和期望,态度坚绝;用“矣”、“耳”表达自己的爱憎倾向,情深意长;用“者也”,则表达出对评说对象有所保留或不以为然。这些合在一起,不仅读来语气抑扬,更能使人由此领会充盈在文字背后的教诲、期望、关怀和爱护。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马援
马援[近现代]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马援是最著名的伏波将军,被人尊称为“马伏波”。 更多

马援的诗(共1首诗)
  • 《诫兄子严敦书》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
    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
    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
    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
    父丧致客,数郡毕至。
    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查看译文
  • 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司马迁〔近现代〕
    太史公曰:
    “先人有言: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太史公曰:
    “余闻董生曰:
    ‘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
    《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
    《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
    《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
    《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  壶遂曰:
    “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  太史公曰:
    “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
    ‘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
    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
    “是余之罪也夫。
    是余之罪也夫!
    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屈原放逐,著《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 从军诗
    王粲王粲〔近现代〕
    朝发邺都桥。
    暮济白马津。
    逍遥河堤上。
    左右望我军。
    连舫踰万艘。
    带甲千万人。
    率彼东南路。
    将定一举勋。
    筹策运帷幄。
    一由我圣君。
    恨我无时谋。
    譬诸具官臣。
    鞠躬中坚内。
    微画无所陈。
    许历为完士。
    一言犹败秦。
    我有素餐责。
    诚愧伐檀人。
    虽无铅刀用。
    庶几奋薄身。
  • 李夫人歌
    刘彻刘彻〔近现代〕
    是邪非邪。
    立而望之。
    偏何姗姗其来迟。
  • 蝶恋花·十二楼前生碧草
    邵瑞彭邵瑞彭〔近现代〕
    十二楼前生碧草。
    珠箔当门,团扇迎风小。
    赵瑟秦筝弹未了,洞房一夜乌啼晓。
    忍把千金酬一笑?
    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锦字无凭南雁杳,美人家在长干道。
  • 舂歌
    佚名〔近现代〕
    子为王。
    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
    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
    谁使告女。

古诗大全

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a46aa43ac9a46aa/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