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李商隐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灞岸译文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山东一带在今年总是接二连三地抽丁征兵,看茫茫荒野上有多少冤魂在哭号呻吟。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我伫立在霜水桥边,背倚着高高的华表,不禁想起那升平年代皇帝每到二月就要东巡。

灞岸注解

1
点行频:多次点兵出征。
2
虏尘:指征战地。
3
华表:设於道旁的路标,又桥旁大石柱也称作华表。
4
平时:指兴平之时。
5
东巡:传尧舜东巡,至于泰山,此处借指唐天子之巡幸洛阳东都。

灞岸赏析

这首诗以会昌初年回鹘南侵为背景,写诗人在灞岸远眺时的心情,通过想望中东都一带兵士应征、北方边地百姓号哭的情景与盛对帝王东巡的对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首句和二句都是遥想景象,诗人想象山东一带频频征丁的悲惨境况,突出“山东”,是搪征兵遍及内地,“频”表明征兵次数多人数多,可见百姓遭受兵役之苦,此句又和四句成对比。冤魂“哭”虏尘则是为边地牺牲的无数战士哀伤。三、四句由倚华表想起唐代兴盛时期皇帝的巡游。诗人倚着溺桥边的华表眺望,想到升平年代山东地区此时应是在准备皇帝的东巡,岂能有频频征发和一处处百姓在虏尘中号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乱前,皇帝在东西都之间往来频繁,一膏霸桥为车驾所必经,可以说是当年升平的见证。安史乱后,巡幸东都之事久废。

结构上,诗人先从眺望中想象到的今日情景写起,再联想昔日东巡,结尾戛然而止,余味深远,令人深思。而且这种从时间角度来说的倒装,起到了更好的衬跌效果,能突出侵扰与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但这种结构安排未必是作者有意为之,诗人的思路本来就是由现实出发而联想开去的,遵循的是思维自身的逻辑。

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唐代]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更多

李商隐的诗(共937首诗)
  • 春至
    白居易白居易〔唐代〕
    若为南国春还至,争向东楼日又长。
    白片落梅浮涧水, 黄梢新柳出城墙。
    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
    乐事渐无身渐老,从今始拟负风光。
  • 壮士吟·壮士何曾悲
    孟迟〔唐代〕
    壮士何曾悲,悲即无回期。
    如何易水上,未歌泪先垂。
  • 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岑参岑参〔唐代〕
    娇歌急管杂青丝,银烛金杯映翠眉。
    使君地主能相送, 河尹天明坐莫辞。
    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戍花深马去迟。
    寄声报尔山翁道,今日河南胜昔时。
  • 日出行·白日下昆仑
    李贺李贺〔唐代〕
    白日下昆仑,发光如舒丝。
    徒照葵藿心,不照游子悲。
    折折黄河曲,日从中央转。
    旸谷耳曾闻,若木眼不见。
    奈尔铄石,胡为销人。
    羿弯弓属矢那不中,足令久不得奔,讵教晨光夕昏。
  • 观刈麦
    白居易白居易〔唐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古诗大全

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a124c43ac9a124c/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