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王建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着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译文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注解

1
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
2
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3
如:动词,去。一作“里”,一作“裹”。
4
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
5
题:上奏呈请。
6
回渡:一作“渡辽”。
7
驻马:停住了马。
8
傍:同“旁”。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赏析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作者简介

王建
王建[唐代]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更多

王建的诗(共563首诗)
  • 送彻公·白首年空度
    杨衡〔唐代〕
    白首年空度,幽居俗岂知。
    败蕉依晚日,孤鹤立秋墀。
    久客何由造,禅门不可窥。
    会同尘外友,斋沐奉威仪。
  • 小松
    杜荀鹤杜荀鹤〔唐代〕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酬杭州白使君兼寄浙东元大夫
    张籍张籍〔唐代〕
    相印暂离临远镇,掖垣出守复同时。
    一行已作三年别,两处空传七字诗。
    越地江山应共见,秦天风月不相知。
    人间聚散真难料,莫叹平生信所之。
  • 呈景仁偶书
    王珪王珪〔唐代〕
    昔对芳樽常感慨,今同华发半萧疏。
    唐家一代成青史,汉殿多年诵子虚。
    丹凤春裁西掖诏,白麻夜草北门书。
    几时却奉承明谒,玉蕊花边并直庐。
  • 紫骝马·青玉紫骝鞍
    沈佺期沈佺期〔唐代〕
    青玉紫骝鞍,骄多影屡盘。
    荷君能剪拂,躞蹀喷桑干。
    踠足追奔易,长鸣遇赏难。
    摐金一万里,霜露不辞寒。

古诗大全

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9b89b43ac99b89b/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