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译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 一作:夕阳)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送灵澈上人注解

1
苍苍:深青色。
2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3
杳杳:深远的样子。
4
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送灵澈上人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刘长卿
刘长卿[唐代]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更多

刘长卿的诗(共756首诗)
  • 咏云·彩云惊岁晚
    王湾王湾〔唐代〕
    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
    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
    影虽沉涧底,形在天际游。
    风动必飞去,不应长此留。
  • 晴望九华山
    杨鸿杨鸿〔唐代〕
    九华闲望簇清虚,气象群峰尽不如。
    惆怅都南挂冠吏,无人解向此山居。
  • 途中寄徐录事(比以王书见赠)
    高适高适〔唐代〕
    落日风雨至,秋天鸿雁初。
    离忧不堪比,旅馆复何如。
    君又几时去,我知音信疏。
    空多箧中赠,长见右军书。
  • 武后长寿元年民间谣
    佚名〔唐代〕
    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
    欔槌侍御史,碗脱侍中郎。
  • 杂曲歌辞。破阵乐
    佚名〔唐代〕
    秋来四面足风沙,塞外征人暂别家。
    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
    汉兵出顿金微,照日明光铁衣。
    百里火幡焰焰, 千行云骑騑騑.蹙踏辽河自竭,鼓噪燕山可飞。
    正属四方朝贺,端知万舞皇威。
    少年胆气凌云,共许骁雄出群。
    匹马城南挑战, 单刀蓟北从军。
    一鼓鲜卑送款,五饵单于解纷。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

古诗大全

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989df43ac9989df/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