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吕蒙:被刮目相看的人岂会死于非命?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秉持了“拥刘反曹”的创作倾向。所以,对蜀汉一方的君臣尽量美化;对曹魏一方的君臣则有所丑化;而孙吴一方的人物,则几乎都被边缘化了。
所以,害死了“男主角”关羽的人,更是不会有好下场。
在演义中,“罪魁祸首”的吕蒙,是被关羽附身后,七窍流血、当场惨死的。
在电视剧《三国》中,对于吕蒙之死,则是加入了一些现代解读:孙权为了平息刘备之怒,也为了惩罚吕蒙的自作主张,玩了把“鸟尽弓藏”,故意把吕蒙害死。他还不忘让陆逊过来看吕蒙的下场,可谓是“杀鸡儆猴”。
演义里说,害死关羽的“凶手”吕蒙是被关羽索命“带走”的,这显然非常荒诞;而说吕蒙是被孙权用阴谋害死的,这其实也有违历史的。
一、历史上的吕蒙
由于大部分读者是蜀汉的粉丝,所以对于真实的吕蒙,我们有必要进行全新的认识。
吕蒙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成语,包括“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吴下阿蒙”等等,因为他刻苦勤学,还是古代武将勤能补拙、学有所成的终极典范。
伟大领袖曾经这样评价吕蒙:
“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吕蒙出身贫苦,即无背景,又没学识,只有一身武艺,最早在东吴军中做一个下级军官。
如果按照这种剧本走下去,吕蒙的人生将一片灰暗。因为江东多世家大族,多功勋老将,而他恰恰是一个草根,只能在战场上卖命讨生活。
可孙策之死,却间接给了吕蒙机会。
原来,孙权掌权时年纪尚轻,而东吴军中多是一帮老将,实在难以掌控。于是他便有意提拔一些没有背景的年轻将领,培养成为自己的嫡系。
恰好有一个机缘,孙权看到了治军严整的吕蒙,对他十分欣赏,于是提拔重用之。而吕蒙从此逐渐在军中展露头角。
吕蒙虽然善于将兵,但因为没有文化,谈吐粗鄙,时常被张昭、鲁肃等人鄙视。
孙权爱惜吕蒙的才华,于是经常劝导他加强学习。吕蒙为之触动,开始发奋学习。当鲁肃再次与吕蒙探讨军事问题时,不禁赞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受孙权恩宠,不仅因学习力特别强,而且还与他高尚的人品和修为有关。
公元208年,有益州将领投降吴国,周瑜上表孙权,请孙权把该将领的兵马划归吕蒙治下。
对于一名武将来说,这是壮大自身实力的好机会,然而吕蒙却主动拒绝了,还说周瑜的做法欠妥。
吕蒙认为,有人主动带兵归附东吴,不仅不能削夺他的兵权,相反还要给予重用,以免其心生怨恨,于国家节外生枝。
利益面前,吕蒙首先考虑的是国家,这让孙权对其夸赏不已,称其为谦谦君子。
同样的事情还不止一次的发生。有三位将领去世后,因为他们的子弟年幼,孙权就想把他们的部队并到吕蒙麾下。
而吕蒙认为这三位将领生前为国尽忠,不能在其死后就削夺其子弟的兵权。他再三谢绝了孙权的好意,同时还亲自为这几位老战友的子弟聘请老师,对他们精心培养。
在弱肉强食、礼乐崩坏的三国时代,“大老粗”出身的吕蒙有这样的胸襟和境界,实属难得。
所以,不能因为吕蒙在战场使用阴谋,就否定了他...
查看详情>>与“吕蒙:被刮目相看的人岂会死于非命?”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