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康熙上位的功臣,竟然会是一个不相干的外国人?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朝开始就从来没有在皇位继续问题上被别人干预干与过。可是,清朝顺治天子临终时,在谁该继续皇位这件事上,本应该是中国人自己拿主意的,却被一个外国人硬生生的横插一竿子,致使中国历史发生了改变。
顺治帝是满清的第三位君主,是入关后的第一位天子。他在位十八年,二十四岁驾崩,因为一个外国人的加入,他让原来排不上号的三阿哥玄烨接替了皇位。这才有了长达六十一年的康熙王朝,泛起了“康乾盛世”。
这个外国人就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他是一个隧道的“中国通”。在中国他履历了明清两朝的更替,先后侍奉过崇祯、顺治、康熙三位帝王,连康熙帝的名子都是他给取的。
汤若望这个外国人,他与明清皇室的渊源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他的身世配景是这样的:1592年汤若望出生在德国科隆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上学时他的结果特别优秀,厥后被保送到罗马的日尔曼学习神学,从而成为了上帝的使者,做了一名专业的传教士。
明朝末年,西方国家走上了全球殖民扩张的门路。在这之前,他们先遣派传教士到外洋探路,摸清情况。汤若望就是在这个配景下进入了中国。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汤若望在法国神父金尼阁的领导下到达中国澳门,三年后进入广东,过了一年,又转去了北京。汤若望以他渊博的西方科学知识和虔诚的传教态度,受到了明朝政府的接待,更获得户部尚书张问达的赏识,把他推荐给崇祯帝,被聘为政府专员,他今后进入仕途。
汤若望凭着他带来的洋玩意,让人们对他发生了好奇和喜爱之心。再加上他事情努力,十分敬业,平易近人,与政府官员和当地老黎民结下了不错的人缘。
汤若望在宫廷任职期间,编写科学论文,译著历书,推步天文,翻译德国矿冶书籍,给明朝带来了富厚的新知识。在这期间,汤若望还不忘宣传他的基督教义,惋惜他来的太晚,还没有来得及说服崇祯帝信奉基督教,天子就吊死煤山,大明王朝彻底死亡了。
明朝死亡后,汤若望进入清朝政府做官。虽然换了一个新主人,他还是接着宣扬基督教义。说也凑巧,顺治天子笃信释教,他对汤若望宣讲的基督教义颇感兴趣。因此,两人一拍即合,过从甚密。汤若望凭着他良好的谈锋和处事圆滑及事情能力,同孝庄太后的关系也搞的十分融洽。崇祯帝对汤若望十分崇敬,不光称他为“玛法”(满语爷爷的意思),尊为尊长,而且对他言听计从。史书纪录:“尝谓汤若望之于清世祖,犹魏征之于唐太宗。”这样比喻恰如其分。
为了支持汤若望流传基督教,顺治帝还拨巨款修建了一处教堂,即北京南堂。汤若望事情十分认真,史载:汤若望“睹时政之得失,必手疏以秘陈。”对朝廷直言谏疏,忠心耿耿。因此,不光崇祯帝对他尊崇有加,就连孝庄太后也把他视为座上宾,朝政大事都与其相商“请教治国之策”。汤若望就这样获得了宫廷的高度信任,被授予太常寺少卿衔,后又赐“通玄法师”封号,加光禄医生衔,升正一品,成为朝廷大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西洋传教士掌管天监的先例。
顺治十一年(1654年),康熙出生。...
查看详情>>与“康熙上位的功臣,竟然会是一个不相干的外国人?”相关的文章
清东陵多次被盗,可是顺治帝的孝陵却无人理睬?
清朝灭亡后不久,清西陵就遭到了疯狂的盗掘。其实,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和光绪逃亡西安,当时盘踞在东陵一带的土匪就以为大清灭亡了,于是他们就壮着胆子将东陵内苏麻喇姑的墓给盗了。这也是东陵的第一次被盗,只不过损失不大,各帝陵安然无恙。
从1924年到1926年间,奉系军阀张宗昌进入东陵陵区,悍然砍伐了东陵区域内数百万株苍松翠柏,这些古树全都被他卖给了木材商,所幸张宗昌良心未泯,没对皇陵地宫下手。毕竟,张宗昌是和大清朝还是有点血缘关系的,不愿背上不忠不义的骂名。
可到了1928年,军阀孙殿英就没那么多顾忌了,他既没有受过大清朝的恩惠,手下的数万将士又不是老蒋的嫡系,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他瞄上了东陵最富有的两个墓葬,即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随后以演习为由将地宫中的无数珍宝盗掘一空。
既然孙殿英开了头,其他人自然也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东陵地区本就是盗匪横行之地,鱼龙混杂。以张尽忠、王绍义为首的土匪盗掘了景陵、定陵、慈安陵,帝王后妃的地宫被轰然炸开,抛棺扬尸的惨剧不断上演。
可事情也蹊跷的很,军阀、土匪将东陵帝王后妃的地宫翻了个遍,唯独对东陵第一座帝王陵孝陵提不起兴趣,按说孝陵是请入关以后营建的第一座帝王陵寝,无论其规模、建制都是最高的,为何就偏偏没人感兴趣呢?
有人说了,因为康熙帝在为父皇营建孝陵时,替他树了一块碑,上面写着一段话:“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其大意是说,父皇临终前有交代,死后地宫不让陪葬珍宝,因此我遵照先皇遗诏,实行了薄葬,以后要是有盗墓的看到这块碑的话,我劝你们就别费那个力气了。
其实,早在西汉时期,汉文帝死后也是说自己要薄葬;唐太宗也这么干过。可是没人信啊,最终这两座帝陵都被盗了,结果是地宫陪葬了无数的珍宝。所以说,立块碑说地宫中没有陪葬品这样的话盗墓贼是不会相信的。
可是顺治帝的孝陵就是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劫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一切还得从清初的丧葬文化和顺治帝相关史料中去找寻答案。
第一种说法认为地宫是空的。
了解顺治皇帝的人都知道,他是在爱妃董鄂氏去世万念俱灰的情况下病逝的,加上顺治帝生前一直有遁入空门的想法,还请和尚为他剃度。这段故事在民间文艺作品中被渲染的神乎其神,甚至说顺治帝去了五台山当了和尚。因此,他死了之后,地宫里自然不会有的尸骨,更不会有值钱的宝贝了。
第二种说法认为地宫只是衣冠冢。
民间传说,顺治帝的地宫之中不是空的,但是顺治帝里面埋葬的是他的一把扇子和一双鞋子。这种说法在当时还很有市场,想想也是,费了半天劲把地宫打开,就为一把扇子和一双鞋,这买卖指定不划算。
第三种说法认为顺治帝是火化的。
这一点是有历史依据的,因为清初时实行的都是火葬制度。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是这样做的,真正开始效仿中原执行土葬的是康熙皇帝。关于顺治的葬礼史料中也有不少记载,尽管他死后也陪葬了很多珍宝,可是在下葬时全部都被烧成了灰烬,既然都成...
查看详情>>与“清东陵多次被盗,可是顺治帝的孝陵却无人理睬?”相关的文章
顺治帝独宠董鄂妃,那顺治两位蒙古皇后结局怎么样?
提起顺治帝后宫的时候,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董鄂妃,而将顺治帝的两位皇后抛在脑后。而顺治帝的这两位皇后,同时也是蒙古贵族之女,她们的结局如何呢?
顺治帝的发妻博尔济吉特氏孟古青是孝庄太后的亲侄女,父亲是孝庄太后长兄吴克善。顺治帝与博尔济吉特氏的婚姻,早在顺治帝刚登基的时候就定下来了,当时顺治帝只有6岁。为顺治帝定下这门亲事的是摄政王多尔衮,顺治八年博尔济吉特氏与14岁的顺治帝完婚。然而,因为与多尔衮的关系恶劣,顺治帝对这门婚姻很不满意。而博尔济吉特氏也不是小意顺从的女子,相反性子要强,善妒爱吃醋,所以更不讨顺治帝的欢喜。顺治帝本身性格也不是很好,所以这场婚姻,最后以博尔济吉特氏被废告终。
博尔济吉特氏被废之后,顺治帝也许想要自己立一个皇后,但因为政局的关系,最终还是娶了另一位科尔沁姑娘为妻,也就是后来的孝惠章皇后。孝惠章皇后是孟古青的堂侄女,也就是孝庄皇后的侄孙女,她的性格要比孟古青温柔的多。可这位皇后还是没有得到顺治帝的宠爱,在董鄂妃入宫之后她更是成了一个摆设。
顺治十三年18岁的董鄂妃进入皇宫,此后受到顺治帝盛宠,一月之后就被立为皇贵妃,仅次于皇后之下。如果不是后宫还有一位孝庄太后坐镇,那么这位皇贵妃的权势和地位肯定远超皇后。
孝惠章皇后在后宫得不到丈夫的宠爱,就尽力孝敬孝庄太后。可就这样,也仍然不让顺治帝满意。顺治帝早在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时候,就依册封皇后的规制下令大赦天下,可见在他心里董鄂妃才是心宜的皇后。所以在顺治十五年的时候,顺治帝有了废后的打算,他已经已经下达命令让大臣议论废后事宜。如果不是孝庄太后一力阻止,恐怕科尔沁就要出两位废后了。好在后来孝惠章皇后有福,活的比董鄂妃和顺治帝久。康熙登基之后,她被尊为母后皇太后,此后受康熙孝顺,晚年享福活77岁才去世。
与“顺治帝独宠董鄂妃,那顺治两位蒙古皇后结局怎么样?”相关的文章
一个不出名的南明悍将坚持抗清10余年,最终做出全家殉国的壮举
歌曰:
南方有义士,姓王名曰兴。
十三学杀人,十五手搏狼。
三十建义旗,姓名惊一方。
天子锡虎符,作镇鳖江阳。
翠华日以远,地绝军弥张。
百战环冈州,九死披残疆。
作这一首《王将军挽歌》的,乃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陈恭尹,歌中盛赞南明将领王兴在台山、阳江一带坚持抗清10余年,最终全家殉国的壮举!
王兴在南明诸多将领中,威名远不如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 张家玉、陈子壮、陈邦彦等人,但他在敌后坚持作战多年,屡次击败清将尚可喜,牵制了大批清军,为永历政权抗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兴,广东恩平人,勇武过人,绰号“绣花针”,明末聚众起义,反抗朝廷,队伍发展到数千人,后来被恩平知县陈兆棠招安,出任恩城守备官。
清军攻入江南,弘光和隆武两个政权先后灭亡,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和部分官员乘船逃到广州建立起绍武政权,继续抗清。
陈兆棠看到清军逼近广东,准备献城投降,而王兴在绍武政权官员的游说下,决定与他们联合,共同抗击清军,带兵活捉陈兆棠。
绍武政权和永历政权因正统之争而大打出手时,王兴按兵不动,没有参与内讧。
绍武政权仅存在41天就被清军攻灭,绍武帝自缢而死,王兴闻讯,宣布效忠永历帝,被授予虎贲将军。
永历二年(公元1648年),王兴迎永历帝移驻广东肇庆,被任命为广、肇、会、宁、恩、阳总兵,领兵以恩、新、阳江等地为据点,抗击清军。
尚可喜带兵进入广东后,派人招降王兴,均被拒绝。
永历帝在清军的打击下,逃往广西,广东的明朝力量,仅剩下王兴孤军,王兴遭到优势清军围攻,被迫转移到新宁一带坚持作战。
李定国从广西反攻广东时,王兴喜出望外,积极率领部下配合明军作战,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新会战役失败后,李定国退回广西,王兴再次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攻占的地方,先后被清军夺走。
王兴退到台山汶村,“汶村地形复杂,南临大海,东、北、西三面丘陵连绵,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同外界相通”,王兴在这里修筑防御工事,囤积粮草,准备以这里为基地,长期坚守,等待明军反攻。
汶村成为广东抗清的堡垒,郑成功也派人来和王兴联络,共商抗清大计。
清廷将汶村视为眼中钉,多次派兵围剿,均被击败。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清廷命尚可喜率3万大军再次进攻汶村,经过数月激战,尚可喜损兵折将,狼狈撤退。
清廷不甘心失败,于顺治十三年,再次集结数万兵马进攻汶村,王兴率部固守,不时派人奇袭,激战两月,清军死伤近万人,再次狼狈而逃。
第二年,清军再次来攻,但王兴提前得到消息,在半路设伏,歼灭清军先锋,清军见王兴已有准备,中止行动。
这年冬天,王兴因战功被永历帝封为“广宁伯”。
遗憾的是,当时永历政权节节败退,自保尚且不暇,无力支援王兴。
顺治十五年,尚可喜再次集结数万大军进攻,这一次,他采取长期围困的方法,征调民夫十万余人,环绕汶村挖掘深沟,筑造高垒,企图困死王兴。
经过十五个月的围困,到了第二年夏天,汶村粮食告罄,抗清将士罗雀掘鼠,吃树皮草根,也不投降。
王兴目睹缺粮惨状,...
查看详情>>与“一个不出名的南明悍将坚持抗清10余年,最终做出全家殉国的壮举”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