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最全的中国传统节日信息
端午节的习俗:挂艾草与菖蒲有什么传说故事?菖蒲的功效是什么
每年阴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很多人家在大门上都要挂些菖蒲、艾蒿。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在唐朝僖宗年间,黄巢起义,杀富济贫。官府派兵镇压或造谣惑众。这年,黄巢起义军打到了河南,兵临邓州城下,受欺骗的百姓出城逃难。黄巢见一个妇女带了两个孩子,拉着小的,抱着大的,感到奇怪,上前询问,方知大孩的父母双亡,小的是亲身儿。黄巢感动地说:“大嫂,不要怕,黄巢专和官家作对。你爱邻居的孩子,黄巢爱天下的百姓。只有爱,不会杀呀!”黄巢见路旁长满艾蒿、菖蒲,就顺手拔了两棵给她,说:“对,有艾(谐音“爱”)不杀!大嫂,你快回城去,暗暗传话,让穷人门上都挂上菖蒲、艾蒿,有了这个记号,就不会被伤害。”这位妇女便回到城里,当天晚上,就转告穷人家都挂上菖蒲、艾草。第二天恰好是五月端阳,起义军攻进邓州城,杀了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开仓分粮,百姓欢呼。挂菖蒲、艾草从此便成了习俗。也有人说这事发生在明末,说“有艾不杀”的是张献忠。
其实,端阳节老百姓在大门上挂菖蒲、艾蒿的习俗,早在先秦时就有了。屈原《楚辞》中就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诗句,这说明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在民间流行了。而且古谚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
民间把挂菖蒲、艾蒿作为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可能是五月正当初夏,雨多潮湿,细菌繁殖快,借助菖蒲、艾蒿的药味,可驱赶蚊虫,净化空气的缘故。《荆楚岁时记》中就有“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记载。故有人考证,在屈原以前,五月五日是个恶性的节日,或者叫巫节。菖蒲、艾蒿都是多年生的草本药用植物,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杀菌的功用;艾蒿入药,性温、味苦,祛寒温,止下痢,干的艾蒿绳点燃可驱蚊蝇,艾绒是针灸不可缺少的药材。由此,端午节人们在大门上挂菖蒲、艾蒿相沿成习,也就很自然的了。
菖蒲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为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另外,端午节挂菖蒲是可以让那些出没的蛇虫鼠蚁绕行的。菖蒲,在民间素有“驱蚊小能手”的称号。它是一种天然的驱虫植物,这也是端午节人们会挂菖蒲的这个主要原因。
把菖蒲的根茎捣烂之后加水熬煮一个小时,过滤掉残渣后在加水稀释一下,能起到防虫害的作用。
与“端午节的习俗:挂艾草与菖蒲有什么传说故事?菖蒲的功效是什么”相关的文章
端午节挂艾草的来历是什么?它们有怎样的故事
挂艾草是端午节的习俗,那么为什么在端午节那天挂艾草,挂艾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今天日历网的小编就给大家说说端午节挂艾草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
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在经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让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应了,他们就说好,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浪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时候,水怪总会看见这人家屋檐下挂着一束象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己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财产。
挂艾草来历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可见,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
查看详情>>与“端午节挂艾草的来历是什么?它们有怎样的故事”相关的文章
端午节挂艾草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最靠谱的传说?
五月初五端午节,传说之一是纪念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大诗人屈原;传说之二是纪念也是当时的楚国人后投吴国的伍子胥;传说之三是纪念东汉为救父而投江孝女曹娥;传说之四是纪念也是东汉时期的清官廷尉陈临;传说之五是纪念清明节出过场的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
这些传说,各有其理,名位朋友、特别是中小学生朋友可以作为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看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历史典籍有记载,哪一个更有说服力……
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之所以是传说,那是因为,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两大标志性活动。这两个活动,早在传说中最早的人物屈原之前就有了。
在新石器时期,地我国南方地区,春秋时期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最能证明的是屈原本人。在他的诗作《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这至少说明,屈原在世时期,就有了竞渡风俗。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专家推测,当时的古越族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他们将部落图腾绘制在独木舟上,又划着这种舟去探亲访友,有时大家遇到一起,便会趁兴比赛谁划得快,图腾舟也就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龙舟,并从中产生出竞渡的游艺形式,此后渐渐形成为我国各地的传统风俗。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考证: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他们把龙刻在船上,甚至把船造成龙的形状。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还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在不少地区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活动那就是挂艾草,它的作用是祛驱百虫、辟邪消灾。这里面当然也有一个传说:
古时候,一场烈性传染病流行之后,整个村子的人大部分都死了,只有负责掌管火种的一家人,幸免于难。于是人们仔细检查了这家人与其他人家的不同之处,发现这家人土屋的墙上挂满了艾草,因为艾叶制作的艾绒是一种非常容易燃烧的物品,他们在每年的春夏之交也就是端午节前后——艾叶生长最茂盛时上山采摘大量艾叶,挂到自家墙壁上晾干,目的是为了取火及保存火种之用。由此人们认为艾叶可以辟邪祛病。此事传播开来,人们每年就有意识地在春夏之交,采摘艾叶悬挂于自家房屋墙上或门窗之上用来辟邪,成为一种习俗。
其实,这个传说不像屈原、伍子胥传说那样是一种具有纪念意义的人文文化,而是有其实实在在的科学...
查看详情>>与“端午节挂艾草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最靠谱的传说?”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