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历史人物 人物事件
其实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不在于魏延和马谡,而是在于重用了他
诸葛亮北伐为何一直失败?原因不在马谡和魏延,因为他用错一个人。
事情还得从他第一次北伐时说起,当时他命赵云带精兵攻击陇右的西北三郡,然后命马谡和王平镇守街亭,负责抵御曹魏援军。赵云不愧是沙场老将,陇西和安定两个郡很快就攻下了,但在天水郡这里有点麻烦,因为这里的守将名叫姜维,是土生土长的天水人。他不仅熟悉天水周边所有地形,而且还熟读兵吗,可以说是一个青年才俊,天水在他的驻守下稳如磐石。赵云把战况告诉诸葛亮,诸葛亮也对姜维很好奇,于是把作战计划告诉赵云,并且还抽调了几千精兵前去支援。原来诸葛亮通过强大的情报网已经把姜维的底细摸得一干二净,知道他有才华但却不受重用,而且和天水太守关系不好,于是诸葛亮派人放出风声说说姜维想要投降蜀汉。当天水太守得知这个消息后直接把姜维撤职,赵云趁这个机会一举拿下天水郡城,于是带着诸葛亮的亲笔信招揽他。姜维在心中看到诸葛亮打算收他做徒弟并培养他,他深受感动,当即投诚。
后来诸葛亮果然没有食言,姜维来到蜀汉之后,诸葛亮真的把他当作弟子培养,并且把部分军权给他,锻炼他的能力。姜维的军事天赋果然不低,屡屡出奇谋打赢一些小战争。诸葛亮身死后,把军权交给了姜维但却引起另外一个老将魏延的不爽,魏延想搞内讧但姜维料到,事先安排好马岱在他身后,趁魏延不注意的时候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从此彻底掌控蜀军的指挥权,也继续扛起诸葛亮北伐大旗,这也是诸葛亮做的最严重的一件错事。
原来尽管姜维才华横溢,但蜀汉国力比曹魏相差太大,军事装备差异同样很大。曹魏因为囊括中原以北的所有地区,他们可以组建很多骑兵。但蜀汉仅仅只有益州这么快小的地方,很多士兵连像样点的盔甲都没有,首先在装备上就处于弱势。再者姜维的作战思路都是以主动出击为主,奇兵为辅。试问在战场上士兵们依靠血肉之躯怎能地方骑兵的冲锋?再者曹魏并不是没有能人,姜维的奇兵奇计尽管可以出一些效果,但终究不能左右战局。所以尽管他接手诸葛亮的北伐大旗,二十年间多次北伐,但一直没有任何成效,反倒是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诸葛亮本身能力的确很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连他的对手司马懿三父子都承认。但一个国家并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决定胜负。只怪他在任时没有好好为蜀国培养人才,以至于造成后继无人的尴尬,马谡和魏延其实只是替他背锅而已。
查看详情>>为何诸葛亮五次北伐,五次都无功而返?看这其中的原因你就明白了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里面有这样一句名言:“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安天下”,而刘备作为三国里面的“幸运儿”,自然都将两人收入帐下。但是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像此话说的那样,刘备虽然三分天下有其一,但就地理位置来说,刘备所占据的巴蜀之地,断然不可与曹操辽阔的北方和孙权江东之地相比。
当然了,这只是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三地的综合考量而说的。其实汉中之地,其战略地位还是挺高的!话说回来,虽然刘备拥有两人,但最终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而只是占据一隅之地。但不管怎样,刘备也算是成功了,而他的成功自然也离不开两人的辅佐。特别是诸葛亮对刘备的帮助最大!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刘备的崛起与诸葛亮还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对于白手起家的刘备来说,最开始所能依靠的只有关张赵三员虎将,虽然这三人是公认的“万人敌”,但是打仗从来都不只是单靠武力就能致胜,在很多时候,打仗是需要谋略的!
在诸葛亮加入之前,刘备部整体呈现武强文弱的特点,这使得刘备即便在打下一处城池之后也待不久,其中徐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来诸葛亮到来之后,正好弥补了刘备的这一短板,为刘备完成逆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刘备终于夺取荆州,随后便发兵挺进汉中,将自己的“皇兄”刘璋的地盘占为己有。公元223年,刘备正式称帝,史称汉昭烈帝。但是在随后不久,刘备便举大军征讨东吴,最后大败而归,在白帝城草草留下遗训便去世了。
刘备去世之后,由刘禅继位。身为丞相的诸葛亮,也不敢违背刘备临终的嘱托,一边辅佐刘禅,一边则筹划着北伐大计。但这里我们说明一下,从正史中来看的话,刘备临终并没有让诸葛亮北伐,而是让“李严”在守卫城关的同时伺机选择北伐,诸葛亮只是作为丞相掌管国内各项政事。但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并没有按照其意思来,而是不断地将大权收入自己手中,从而架空李严。最后蜀国的军政大权都尽归诸葛亮之手。
最后,诸葛亮打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五出祁山,北伐中原。但其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即便在这一过程中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从全局来看的话,诸葛亮北伐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只是做无用功而已。
而归结下来的话,诸葛亮北伐失败大致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没有稳固的政权基础
我们知道,在刘备死后,后主刘禅懦弱,而早期跟随刘备的一些将领也都相继去世。蜀汉政权的核心统治力量大为削弱。此外,在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内部矛盾重重,文臣武将相互倾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诸葛亮的北伐。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冲突。
杨仪很有能力,但是为人却很狭隘,不能顾全大局。而魏延虽然勇猛过人,是位不可多得的将领,但是为人却刚愎自用。在当时,他们二人一文一武都是诸葛亮手中最得力的干将。但他们两人却始终不能协同合作,反而处处掣肘。当然了,一个团队里面,队员出现矛盾和争执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这个时候只需要领导来进行调节一下就可以了。但偏偏诸葛亮就不进行调解,反而处处支持杨仪而轻视魏延。
特别是在...
查看详情>>诸葛亮为何会坚持北伐?原因就在于如果不北伐,蜀国会灭亡的更快
卧龙初现,三分天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称卧龙,东汉末年琅琊郡人(今山东临沂),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诸葛亮少年时便聪慧过人,后师从名士,因其高超的军事才能和鬼神莫测的谋略,以至当时有“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的说法。
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的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的奇谋让刘备茅塞顿开。在追随刘皇叔之后,诸葛亮是得遇明主,而刘备更是对他言听计从。
此后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等奇谋连出,助刘皇叔取荆州、定川蜀、平汉中,实现了隆中对时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匡复大汉之是时间的问题了。
夷陵之战,刘备输光了蜀国北伐的本钱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原,因病去世于五丈原。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天妒英才。然而以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计绝古今之智,前赴后继六出祁山,为何没能一统中原匡复汉室?这只能说诸葛亮生不逢时。
当初隆中对时他对刘备献策曰“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但当他北伐时以是物是人非了,原来计划当中的荆州没了,上将关羽死了,准备率益洲之众出秦川的雄主刘备也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的夷陵之战后去世身亡。
而蜀国多年积攒的兵马钱粮毁于一旦,可以说夷陵之战刘备输光了所有的本钱,匡复大汉以遥不可及,所以刘备才会忧愤而亡。
正如诸葛亮在其千古绝句出师表中言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当时只占据川蜀的蜀国地狭人稀,其人力物力以不足以问鼎中原了。
纵观诸葛亮数次北伐举倾国之兵也不过二十几万,关、张、赵、马、黄等五虎上将也都以去世,以至有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境地,廖化何人?不过是关羽帐下的一名低级将官,在诸葛亮去世后只能靠降将姜维来支撑蜀国。
那么夷陵之战后,三国各自的兵力又是多少呢?
魏国:总兵力在65万左右,西线雍凉为10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中部洛阳15万(其中10万是机动兵力,用于防备诸葛亮北伐),北线20万人,防备游牧民族(让他们变得很乖)。
蜀国:总兵力在15万左右,北线汉中7万,东线永安3万,成都各据点5万。(刘禅投降时,成都最低有1万兵力,作为守城方,应付邓艾小菜一碟)
吴国:总兵力在25万左右,主要部署在长江沿线据点。20万防备魏国,5万防备蜀国。
也就是说魏蜀两国交战兵力对比是20万对11万。“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出自《晋书.宣帝本纪》
北伐实则无奈之举,不北伐蜀国会更快地灭亡
而以二十几万兵马想要进军中原,不要说攻城略地,就连站岗放哨都稍嫌不足。那么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在即无友军,更无后援的情况下,光是劳师远征就以犯了兵家大忌,诸葛亮做为一位旷世兵家不可能不懂。他之所以北伐不过虚张声势,用的是兵法之中的扰敌之策,并没有希望过北伐成功,因为他知道也不可能北伐成功。
正如他的继任者姜维所说“魏强而蜀弱,若不主动伐...
查看详情>>为何诸葛亮北伐五次都会失败呢?其实北伐失败的原因就三点
三国时刘备占据西川,与其祖宗刘邦一样也处于一个有利形势。当年刘邦也被封为西川王,后来从巴蜀起兵,攻克长安,完成了汉朝奠基之战。但刘备比刘邦当时条件好很多,为何诸葛亮五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
《三国演义》说诸葛亮是六出祁山,其实真实资料并非6次,而5次北伐,而五次北伐中只有第一次与第五次规模较大,其他都是局部冲突而已。对诸葛亮失败的原因,后人认为诸葛亮没敢走险招,没有按照魏延“子午奇谋”,直接攻克长安。魏延认为,蜀汉北伐致命的原因是粮草供应不上,因此与曹魏打不了消耗战,只有出奇兵,直接从子午谷出兵攻克长安,就会取得胜利。难道诸葛亮真如魏延所说缺粮吗?诸葛亮北伐失败因为没用魏延之策而失败吗?
第一,国力不济
后人对诸葛亮没有听从魏延之策感觉可惜,认为诸葛亮用兵太稳,不敢用险兵。而历史上刘邦就是一个“赌徒”,刘邦敢于赌,最后赌赢了。但刘邦面对是形势,与诸葛亮面临的形势不同,不能简单作对比。
以诸葛亮的能力,如果用出子午谷奇兵偷袭长安之策,他肯定考虑过,但之所以不用,诸葛亮也充分考虑的蜀汉的国力,魏延只是考虑作战中的消耗,而诸葛亮是站在全局上的一个思考。
从蜀汉国力看,比曹魏要弱很多。据史料记载,蜀汉虽然比400多年前的刘邦时期要强很多,但在东汉末期,蜀汉位于西南,还属于蛮荒地带,人口并不多。刘禅投降曹魏时,蜀汉有120多万户民众,蜀汉军队有18万。而120万人口养活近20万的军队,这个负担很重了。而且120万人口,并不都是成年健康的人,除了官、吏、兵以外,还包括老、弱、病、残、幼、女等人口因素,因此真正有能力供应这18万军队的民众更少了。
从蜀汉军队的现状来看,诸葛亮北伐不可能全部把军队带走,一些军队还要防守重要部位,比如成都、江州等重要城池需要3万人防守,而边境地区则需要7万余人,那么让诸葛亮真正带出兵的兵力也就不到10万人。这10万人如果不顾及伤亡的话,只会越打越少,对诸葛亮就不会有利。因此诸葛亮选择一条伤亡较小的北伐路线是可取的,这也是保存实力无奈之策。老人家曾对游击战有过精辟的论述“得地失人,人地皆失。得人失地,人地皆得”。这句话与诸葛亮当时处境一样的,没有人王朝就不会有存在基础,只要有人在,北伐总有一天会成功。
从曹魏的实力看,曹魏占地面积大,而且地处中原人口稠密地区,人口是蜀汉的10倍,战争潜力较大。以诸葛亮的实力,不可能一口吃掉。而长安是曹魏西部重要屏障,不可能让诸葛亮轻易夺取,即使夺取了,曹魏必将派重兵再次夺回,而蜀汉兵力根本无法与曹魏大军对抗,如果不撤出长安,必将毁灭。
关中地处平原之间,此地并没有任何险要防守这地,在这里战争就会出现对打战争状态,谁的实力强谁占优。
另外,蜀道艰难,运粮绝对是问题。而曹魏坚壁清野的方式,也让蜀汉无法及时补充给养。即使攻下长安,粮食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就不可能长久守下去。如果曹魏大军再来夺取长安时,蜀汉境地就危险了,蜀汉军队不可能固守。...
查看详情>>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在哪?他北伐一共失败了几次呢
熟读《三国演义》的诸位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才,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话,刘备建立蜀汉也就无从谈起。公元208年,刘备刚刚把诸葛亮请出山,诸葛亮就使出了“火烧博望坡”的妙计,让曹军损失惨重。而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主持蜀汉朝政,5次出兵北伐中原,虽然都无功而返,但是却也让曹魏惊惧不已。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诸葛亮5次北伐曹魏全部失败了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诸葛亮这5次北伐失败的原因。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由于任用马谡导致街亭惨败,无奈之下诸葛亮无功而返;而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又遇到了自己的一生之敌郝昭,无论诸葛亮使用什么计谋,都没办法攻克陈仓,很快蜀汉军队的粮食就吃完了,于是只好退兵。
只有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攻占了武都、阴平两郡,这才使得蜀国的领土面积有所扩张。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包围祁山,眼看就要攻下,结果李严因为运粮不足,所以蜀汉军队只好撤退。总结前4次北伐的经验教训能够看出,有2次北伐都是因为蜀汉军队粮草不够才撤军的,因此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才会稳扎稳打,命令士兵屯田,和魏军打消耗战,最终病逝五丈原。
不过在56年之后,陈寿终于写完了《三国志》,对于诸葛亮失败的真正原因,陈寿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虽然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最初目的是美好的,这样一来蜀国可以转移国内矛盾,并且继承刘备先帝的遗愿,但是长期的穷兵黩武也让蜀国国内产生了民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效果就开始下降了。这个时候,如果诸葛亮肯换一个方法来打击曹魏的话,才能再次复兴汉室。”
陈寿的意思是说,如果诸葛亮采用固守的方法让蜀汉休养生息的话,以蜀国的地理优势,防守50年是绰绰有余的,到时候坐等魏国内部发生政变,到时候趁着魏国内乱的时候出兵,才能够真正取得北伐的胜利。
诸葛亮北伐不断受挫,为什么知道死前都要坚持北伐?谈谈诸葛亮北伐的目的
从公元228年春到234年秋,诸葛亮先后五次对曹魏用兵,进行北伐。在演义中,这段历史被称为“六出祁山”,实际上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只有两次从祁山出兵。只可惜这几次北伐均无功而返,甚至连无所不能的诸葛亮也在最后一次北伐时,在五丈原身死,可以说这样的结果很难让人接受。
当年诸葛亮在隆中时就曾为刘备定下了后来的战略部署,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表示若能有荆州和益州两块土地,并依靠山川河流之险将领土镇守住,同时和西边的各个民族联合,安抚并接受南方的彝越等少数民族,对外与东吴结盟,对内则把国家治理好,一旦天下有变,可让一员虎将从荆州出发,直攻宛城、洛阳,而刘备从益州出兵,如此一来,可得天下。
这些话看上去是很有道理的,也对刘备很有吸引力。但实际上这些策略并不算诸葛亮首创的,这是当年刘邦称帝的战略方针。当时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并治理巴蜀及汉中一带。但当时刘邦身边的“兵仙”韩信曾设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加上当时齐国出现变故,项羽忙于出兵讨伐齐国叛乱,这才给刘邦可乘之机,出兵迅速占领汉中,从而围攻当时的国都彭城,这才夺得了天下。而诸葛亮此刻有两大难题是他没法解决的。一个是此时荆州因为关羽尽数归于东吴,另一个,此时北方并没有发生诸葛亮希望的变故。
虽说诸葛亮北伐时,曹丕新死,曹睿继位,但曹魏政权过渡自然,没有出现诸子夺嫡等让内部元气大伤的事情,北方也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叛乱,就一个孟达谋反,还被轻松的平定下来了,因此自然不能算是“北方有变”。而刚刚继位的曹睿虽不如曹操曹丕那般雄才大略,但也不是昏庸之人,他依照曹丕的遗嘱,重用大将军曹真等人,也对老将张郃多有信任,这样的曹魏,不是诸葛亮几次北伐就能轻松战胜的。而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对于入侵蜀汉的敌人而言是劣势,对于诸葛亮出兵而言也是劣势,因为蜀道逼仄,难以行走,因此粮草补给一直是很大的问题,否则第二次北伐时诸葛亮攻打陈仓,就不会因为粮草不济而被迫撤兵了。
而诸葛亮作为三军统帅,以他的眼光又怎么能看不出北伐注定无功而返呢?而他在看到北伐无法成功的情况下,却依旧坚持北伐,甚至将这份遗志传到姜维身上,在死后还让姜维继续率军九次出征,并不是为了一举统一中原,而是另有所图。他这么做,实际上是为了转移蜀汉政权的内部矛盾。
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在世时,蜀汉政权内部看起来一团和气,实际上则是暗流涌动。当时政权内部大致分为益州集团、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三大集团,由于这三大集团各自的期望与利益不同,因此内部斗争严重。而刘备这辈子就三个儿子,还都是老来得子,很难通过子女政治联姻的方式来与各个集团的利益达成共识。没办法,当年刘备拼着身子不要,迎娶了吴懿的妹妹,为的就是修缮好与各大门阀士族,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而在刘备死后,这样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虽说有诸葛亮镇压,但也好不到哪里去。从后来姜维北伐有人从中掣肘,诸葛瞻孤身率军抗争,谯周等大臣奉劝刘禅投...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