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宦官专权

发布时间:2020-06-03
1

大明王朝发生土木堡之变的影响在哪?这也给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的影响
明朝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太师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诈称3000人,向明朝中央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按实际人数给赏,并减去马价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

与仓促迎战的印象不同,明朝随即开始了战争动员。西宁侯宋瑛总督大同兵马,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等,率领一部分京军移驻大同、宣府,以备瓦剌。

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明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

当时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张太后病逝,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更加擅作威福,无所忌惮,竟盗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内臣干预朝政所立之铁碑。从此,大权独揽,广植私党,使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王林为锦衣卫佥事,其党羽个个升官进禄,飞黄腾达。他又排斥异己,陷害忠良。

西宁侯宋瑛在大同以东的阳和全军覆没,大同败报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

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然后和王振带领约25万大军(号称50万)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百官护驾从征。

大军出京前,大同总督西宁侯宋瑛、总兵官武进伯朱冕及都督石亨,曾于十五日在阳和迎战也先军。明军大败,全军覆灭。宋瑛、朱冕战死,石亨单骑逃回,监军太监郭敬伏草丛中逃脱。

数日后大军到达阳和,明英宗目睹此前宋瑛部尸横遍野的惨状,心中动摇,到达大同以后,镇守太监郭敬密报战场态势严峻,加之又遇大雨,明英宗终于同意班师。

王振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449年8月13日,明军狼狈逃到土木堡,而瓦剌军紧追不舍。

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

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明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

明英宗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缚,被瓦剌士兵俘送也先之弟赛刊王营,成为瓦剌的俘虏。

两军混战中,明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

查看详情>>
2

甘露之变失败,为何皇帝本人也成为了权力的牺牲品?

唐文宗诛宦官
唐朝甘露之变
宦官专权

在中国古代历史之中,盛唐时代可以说是一个最为值得后世的我们去不断追忆的时代。因为,华夏文化在那个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是唐朝并非只有盛世,历史上的唐王朝朝实际上也有着长达一百多年的衰败,这段衰败便是中晚唐时期。在这段衰败的历史时期中,唐朝皇帝所要面对的则是内忧外患的局面。而细数唐玄宗之后的中晚唐皇帝,我们便能发现,这中间最为悲催的莫过于唐文宗李昂。

公元826年,李昂顺利的登上了唐朝皇帝的宝座,即为唐文宗。实际上,在继位之前,唐文宗便力求重振唐王朝的权威,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帝在藩时,喜读《贞观政要》,每见太宗孜孜政道,有意于滋。”可见,在中晚唐这个混乱的时代之中,唐文宗可以说是在众多李唐子孙之中脱颖而出。

同此前的唐穆宗、唐敬宗相比,文宗俨一副明君模样。但也正是这个十分想要效仿唐太宗“贞观之风”的李昂,却成为了中晚唐历史上最为悲催的皇帝,因为唐文宗从继位到离世一直都受制于宦官之手。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我们打开中晚唐的历史便能发现,自唐玄宗之后,新一代唐朝皇帝登上皇位或多或少都有宦官因素的影响。而到了唐德宗之后,宦官势力更是掌握了兵权。以至于,到了唐文宗李昂继位的时候,唐朝宦官乱政的情况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而唐文宗本人,也完全是由宦官所拥立。

唐文宗为了能够彻底的摆脱宦官的束缚,便制定了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谋”。即以欣赏甘露为名,召集宦官前来,以便将宦官势力连根拔起。但是,这次“甘露之谋”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而在这次失败的剿宦背后则是朝臣的殒命,以及唐文宗直到离世的木偶生活。

历史上“甘露之变”的发生,可以说成为了唐文宗悲惨结局的催化剂。因为,在这之后的唐文宗不同于此前手中还握有一定的权力,事变过去之后唐文宗则完全成为了一个傀儡,并直到离开人世。历史就是这样,唐文宗成为了中晚唐时期最为悲催的皇帝,从而一生都受制于宦官之手。当然,相对于唐朝历史来说,发生于文宗一朝的“甘露之变”所带来的反思,要比这场变乱本身更值得我们去深挖。

我们透过“甘露之变”这个唐王朝的历史片段,便能发现,唐文宗的命运实际上早已经注定。因为在“甘露之变”过程中,以皇帝朝臣为代表的一方,所以会一败涂地。实际上同其手中缺少兵权,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这也解释了唐文宗为何要采纳“甘露之谋”剿灭宦官。因为,当时唐文宗的手中完全没有力量同宦官势力交锋。而这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甘露之变”中宦官率领神策军,对朝臣展开了疯狂屠戮。

由此可见,唐文宗的悲剧实际在“甘露之变”前便已注定。因为,在中晚唐那个极其混乱的时代,手中如果缺少必要的军事力量的话,必然会陷入巨大的被动之中。而宦官所以能够在唐朝这个舞台上迁延百年之久,很大程度上便在于手中握有兵权。因为正是凭借着兵权,使得宦官可以一直掣肘唐朝皇帝的权威。

其实,历史上的唐文宗一直受制于宦官,除却宦官手中握有兵权外,还在于唐文宗李昂本人。因为,唐文宗本...

查看详情>>
3

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王振专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宦官
王振

明朝之坏,坏于宦官。

这是一部人坚定不移的认知。

这一认知,正不正确,仔细思索起来,似乎也有那么一点点道理;

这一认知,正不正确,严格检视下去,确实存在很多显见的漏洞。

关于历史,很多事情,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辨证清楚的,一切,暂且留给聪明的读者去考索求证吧。

这里,来说点具体的。

本篇来讲明代的一位宦官。

这位宦官,不是别人,他就是王振。

话说,王振得势的时候,他是非常地骄横。

当时,大明王朝的公卿们,都会前往王振的门前,向他俯首下拜。

当时,就连高高在上的天子,在称呼王振的时候,都要尊其一声“先生”。

如此看来:

(一)王振其人的恶、王振的不被正面看待,最主要的,还是他的骄横;至于说,因为宦官的身份而被贬斥,那还算是次要因素。

(二)王振的恶,在于他玩弄权力。

(三)王振的恶,在于他为大明王朝后来的宦官专擅做了榜样。

三殿刚建成的时候,朝廷为表示庆贺,曾大宴百官。

关于三殿,《明史》卷三百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中有:

“正统时,重建三殿,治杨村河,并有功。”

可见,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公元1436年~公元1449年)时期,确有修建三殿之事。

那时,朝廷赐宴百官,按照以往的惯例,宦官即使非常被皇帝恩宠,他们也是不能参加外廷筵宴的。

可是,此次皇帝赐宴百官时,他始终放心不下王振。于是,他便派人,前去看望“王先生”。

使者见到王振的时候,他正勃然大怒。

见到皇帝派来的使者之后,王振怒气冲冲地说道:

“我之与皇帝,可比之周公辅佐成王!难道百官赐宴,独独就不能有我的一席之地吗?”

使者回去之后,把王振的原话禀告皇帝。

因为王振的话,皇帝皱起了眉头,他甚至还有些局促不安。

于是,皇帝命令大开东华门的中门,请王振从中门入内。

王振问传旨的人,为什么要从东华门入内,使者回答说是:

“这是圣上的旨意,请您从东华门入内。”

这么高的礼遇,王振自己都有点不可思议,口中说道:

“难道这样也可以吗?”

等到王振到达东华门外的时候,远远就看见中门大开,百官都在门前下拜等候。

这么大的场面,王振无法不十分愉悦!

细究起来,王振所表现的专擅,其实,并非偶然,而是其来有自。

最初,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后,严禁宦官参与政事。明太祖洪武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的宦官,其主要的职责,不过就是看守宫中的门户、传达口信、洒水扫地、差遣使唤而已。这一时期,宦官都是默默无闻,没有名声的。

明成祖(朱棣)永乐(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中,皇帝对宦官已有所重视。这大约和朱棣夺取皇权的经历有关。这一时期,马云、孟骥等宦官,在朝廷内外,已经多少有些名气了。但是,他们还不至于明目张胆地参与到政事当中来。

不过,从《明史》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马云已很有些地位了。

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驾崩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

当年,朱棣死在半道,在其后事的处理中,马云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据《明史》卷七·本纪第七》成祖三》载:

“辛...

查看详情>>

搜索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