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最新包青天读后感集锦3篇
阅读作者的作品是一段令人愉悦的旅程。我们可以将我们的心得体会写成文字形式,为了让您满意,小编特别精心设计了这篇题为“包青天读后感”的文章,请您欣赏。感谢您一直关注我的作品,我会始终保持对创作的热情!
今天,我怀着崇高的敬意读了《包青天》这本书,主人公包青天那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的精神令我敬佩不已。
在这本书中,“铡美案”这个故事最让我心动,主人公包青天清正廉洁、铁面无私,把抛家弃子,犯了重婚罪的陈世美给铡了头,还很有气势地说了一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一句多么有魄力的话啊!廉洁先辈包青天一世英明,断案无数,不管做什么事都是以“公正”排头,他的大公无私,一生清廉得到了世人的赞叹。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祖国更是出了不少廉洁之人,周恩来就是其中一位。
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但谁知道,他仅有的几套材料和衣服大多已经穿了几十年。其中一些已经损坏,在精心编织后继续磨损。1963年,周恩来出访外国,到了开罗,他就换下缝补过多次的衬衣,随行的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就请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在洗得时候不要太用力,以免搓破。
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动得哭了起来。对比之下,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吃的、用的、玩的都要最好的,甚至有的同学家庭环境比较差,也要学着其他同学追求最好的,家长满足不了他的要求,他就闹别扭,更有甚者去偷、去勒索弱小的同学。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
作为国家领导人,也能做到廉洁朴素,而我们小学生只是消费者,更应该节约,不要养成攀比的坏习惯。
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廉洁先辈所做的一切,没有一样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以身作则,为的就是鞭策我们大家,所以,我们也要响应号召,让廉洁伴我们前行吧!
这两天不知哪根筋不对,对连续剧少年包青天特别的痴迷。不论是周杰演的第一部或是陆毅演得第二部,都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给记忆中的那个中年发福的包拯拼凑出了一段段惊险刺激的少年时光。金超群版的包青天之所以可以深入人心,是因为他为社稷,为百姓,为一个个遭受冤屈的人民,做出了最公正的判定。他的胸怀,他的公正,他的大智,他的果断,让他可以稳坐高官,辅佐宋帝。少年包青天的一,二部中少年包拯,也将他的这些不平凡发挥的淋漓尽致,为他将来的光辉前程做了铺垫。可是当我看到第三部时,却差点吐血。把我心目中的那个忠孝节义的包青天他那伟大形象,一下从天庭贬到了地府。我从来不知道,原来人们的想象可以这样的拓展,硬是把包拯的开阔心胸,公正廉明,大智若愚,果断刚强的个性,拓展为,不忠不孝,自高自大,傻里傻气,优柔寡断。反而还不如同一部片里的公孙策来的让人佩服,敬重。
第三部中的包拯也很聪明,可是他却聪明的反而让人厌烦,每当他破获一次答案,总是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每次让其他角色猜了又猜,他再一个个的否定,然后大家求他快说答案时,他还一点一点的...
查看详情>>与“最新包青天读后感集锦3篇”相关的文章
包青天一生清廉断案无数,没想到死的这么凄惨
“开封有个包青天,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马汉在身边。”相信大家对这句歌词都很熟悉,对于80后的我来说,这也是我们小时候必看的一个电视剧——《包青天》。里面的黑炭似得脸,额头印有一个月亮。有公这样一个文将,这样一个武将,还有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追随左右。
包青天作为宋朝时期的重臣,开封府尹,审理的案子不计其数,而且包青天审理案子不避权贵,充分发扬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道理,惩治了很多的贪官,权贵和豪门,因此在世的时候得罪了不少的人。包青天深知这一点,他想到自己死后会被人报复,所以他为自己准备了21口棺材。
包青天死后出殡当天,从府衙同时出来了21口棺材,分别埋在了不同的地方。即便这样,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学家找到了包青天的坟墓,令叹息的是,包青天的尸骨只剩下34根。坟墓里被折腾得不说,就连棺材都被乱刀砍的。这样的做法肯定不是盗墓者所为,盗墓者虽说窃取,但对死者十分的敬重,绝不会做如此不堪的事儿,俗话说盗亦有道。那究竟是拜谁所赐呢?
包青天,一身清廉,断案无数,铁面无私,他得罪了多少的达官贵人,想必是得到了这些人的报复,这些人在包青天生前压不过他,只能在他死后羞辱他,让他永无宁日。现在的社会亦是如此,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但我们也还是要做好自己,活的真实。
与“包青天一生清廉断案无数,没想到死的这么凄惨”相关的文章
历史上包青天有三把铡刀,让人闻风丧胆
包拯——北宋时期著名的忠臣,因为朴直不阿,办案如神,屡破奇案,享有“青天”的美誉,被称为包青天。包拯一生当过三司户部的判官,京东,河北等转运使,授予龙图阁大学士,尤其是执掌开封府期间破了无数的案件,获得黎民的恋慕,在老黎民当中拥有极高的威望,被称为包青天,包龙图!
包拯因为铁面无私,廉洁公正,受到后世的恋慕推崇,上千年来包青天的故事广为流传。只要提到包青天的威名,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包青天有几大“法宝”,被世人所津津乐道,最著名的也是最让人闻风丧胆的就是包青天的三把铡刀: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
对于这三把铡刀,我想基本是人人都熟知的,每一把铡刀的差别用途我想大部门人也都知道。龙头铡是专门为皇亲国戚准备的,从铡刀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含有一个“龙”字,这是皇家的专称。虎头铡是专门为文武大臣准备的,古代文武大臣官服上的图案多数是老虎的形象,所以铡刀以“虎”命名。狗头铡不用说就是为一般的黎民黎民准备的了。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包青天的三把铡刀差别的用途虽然人人皆知,可是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哪一把最尖锐呢?他们的尖锐水平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呢。还是各有差异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其实包青天的三把铡刀尖锐水平是纷歧样的,其中狗头铡最尖锐,龙头铡最差,这是为什么呢?是铸造铡刀的时候偶然造成的,还是有意这样设计的呢?谜底是有意这样设计的。
在这三把铡刀之中,龙头铡最差,最不尖锐。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这把铡刀是专门为皇亲国戚准备的,作为皇族本应该遵纪守法做好楷模作用,如果犯罪就该受到严惩。因此准备一把最不尖锐的铡刀,一刀下去还不会死去,会因为疼痛折磨而逐步的死去,以起到警示,惩戒的作用。
虎头铡的尖锐水平介于龙头铡和狗头铡之间,专门用于斩杀贪官污吏的。贪官污吏知法犯罪,也不能用最尖锐的铡刀,要否则一刀就铡死了,监犯没有任何的痛苦,也起不到惩戒的作用,因此选用的铡刀尖锐水平适中。
狗头铡是三把铡刀中最尖锐的。黎民黎民犯罪的案件最多,可是许多的老黎民也不懂法,可是狗头铡最大的意义在于惩治世间的流氓恶霸,所以用最尖锐的铡刀,死得爽性利索,一刀下去效果了性命民怨沸腾。
听说包青天的这三把铡刀犹如尚方宝剑一般,具有先斩后奏的权利,包拯做钦差出去代天巡狩就命人抬着这三把铡刀,不外这种传说似乎没有获得详细的考证,有可能是后人添油加醋杜撰的。不外,我们大可不必去追究这三把御赐铡刀的真伪,我们之所以对这样的三把铡刀抱有极大的赞赏和崇敬,是因为我们都寄希望于一个安宁,平静的社会!
开封有个包青天,包拯在现代可以达到什么官职水平?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来辨忠奸。看到这句话,就应该知道小编说的是谁了,包拯包青天。我们平时没少看关于包拯的电视剧,这几年稍微弱了一点,不外还是挡不住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看过电视剧的人都应该知道包拯这小我私家,铁面无私,出行的时候带着三口铡刀,划分是狗头铡、虎头铡和龙头铡。狗头铡所铡之人乃是犯罪的黎民黎民,虎头铡铡的是文武大臣,而龙头铡铡的是皇亲国戚。三口铡可谓是品级森严,不容冒犯。
同时,包拯身边另有许多的能人妙手,好比王朝马汉,再如张龙赵虎。甚至就连四品带刀侍卫,台甫鼎鼎的御猫展昭都是他的侍卫。那么纵然电视剧上所叙述的和真正的历史有所差异,其时大部门的内容还是和历史相仿的。我们都知道,包拯大大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人,同时又是囊空如洗,是一个大大的好官。
那么我们就想知道了,真正的历史上,包拯的职位到底高不高,真正可以做到为黎民鸣冤吗?
包拯其实当过许多的官职,有一部门的品级是不低的,好比说户部判官、转运使、御史中丞、三司、枢密副使、龙图阁学士、各地的转运使、两地知州,开封知府以及知谏院等等。
凭据历史上的纪录,包拯的每个月的人为可是相当的不低,只算每个月牢固的收入,首先是十五石米,然后是十五石麦子,另有六十多捆柴火,再加上包拯有着两千多亩的田地,光是税收就有许多的,这还没有算上每个月其他的福利之类的工具,总的来说或许一个月的人为是两千多贯,折合到现在来说,就是月薪百万上下,年薪千万左右。这可是相当的恐怖了,年薪一千多万啊,只是一个官员。至于包拯做过的最高的官职的话,那就是枢密副使了,响当当的中央九位大佬之一,职位相当于现在中央的八大常委,根据宋代的历史来看,枢密副使应该属于二品,这个级别已经很高了。
历史上纪录包拯最后的官职是位列三司,枢密副使,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经济部部长,以及军队的二号人物了。宋代时候设立了一个名叫登闻鼓院的机构,专门处置惩罚黎民的冤案,为黎民鸣冤。首先,登闻鼓在宣德门的南街四周,而登闻鼓院在门西的北面廊院内里。有鸣冤的人,要先去击鼓,然后就会有小吏前来接应,然后把他们的冤苦转送给皇上,由皇上决断,因此所谓拦轿鸣冤是没有用处的,有可能还会被处罚。
与“开封有个包青天,包拯在现代可以达到什么官职水平?”相关的文章
包拯为何要称包青天?他做了这些事深受黎民喜爱
提起“包青天”包拯,可谓童孺皆知,包拯的名字显然已经成为了清官的代名词,被世人歌颂着。
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他是典型的官二代,他的父亲考中了进士后做了知县。相传包拯刚出生时,肤色较凡人黑,怙恃嫌他样貌粗鄙,便把他遗弃在路边,后被他大嫂抱回家抚育长大。包拯长大以后,大嫂把他的真实身份告诉家里人,包拯的怙恃决议重新认回他。但包拯的二哥二嫂却想置他与死地,因他们畏惧包拯与之争夺产业,便设计让小包拯跳进一口枯井中给他们捡一个发钗。幸而包拯福星高照,只是头部受了创伤,厥后包拯头上的伤口痊愈了,可是留下了一个小伤疤,月牙因此而来。
在父亲的熏陶下,包拯从小立志好好念书以考取功名。29岁时,包拯考中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建昌县的知县。后因怙恃年高体弱,于是,包拯做惊人之举,辞去官职在家中侍奉怙恃。五年后,包拯的怙恃去世了,他又能为怙恃守孝三年,这才脱离家乡去天长县做官。
包拯做官朴直不阿,又善于断案,很快便在北宋的政界中佼佼不群。
在正史的纪录中,包拯只断过三概略案:“割牛舌案”、“匿金案”和“真假太子案”。其中宋朝第一大案——“真假太子案”的告破,让包拯的一夜成名,包拯赢得了“断案神探”外号。据史书纪录,宋仁宗皇祐二年四月,东京汴梁发生了一件震天动地的事,一个叫做冷清的小伙子宣称是“皇子”,要求认祖归宗,引起轩然大波。
其时的开封府尹钱明逸随即下令逮捕一老一少的冷清及全大道,而且对这两小我私家开始了审理。
因为其时的宋仁宗是没有儿子的,所以开封府尹钱明逸审理这个案子也十分小心,生怕堕落。在刚开始升堂时,自称皇子的冷清非但没有下跪,还对这个开封府尹举行吓唬,呵叱钱明逸为何差池自己下膜拜之礼。
今后的审理历程固然是一波三折,开封府尹问及冷清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自己是皇子时,冷清拿出一块龙凤绣的肚兜,说这块肚兜就是自己母亲做宫女时受光临幸收到天子赠送的证物。
开封府尹也不敢怠慢,只好将这个肚兜递送天子,请求天子圣裁。其时的宋仁宗收到这个肚兜后,也大吃一惊,究竟自己没有儿子,突然天上掉下一个这么大的儿子,对他来说确实是件好事,所以下令钱明逸一定要严加审讯,查出真相。
钱明逸知道仅凭一个肚兜是无法追查出更多真相的,可是又不敢冒犯这个“皇子”,因此,案子陷入僵局。
宋仁宗于是决议换人来审这个案子,最后将眼光放在了包拯的身上。
包拯接案后,能够很快便梳理出了案件的要点,然后自己逐一去排查证实。在摸排历程中,包拯逐渐掌握了案件的真相。原来冷清的母亲年轻的时候确实在宫里待过,而且也确实获得过天子的临幸,只是这个冷清并不是皇家血脉。因为其时皇宫发生过一场火灾,天子为求上苍原谅,同意放一批宫女出宫,这其中就包罗冷清的母亲。
冷清的母亲出宫后,很快嫁给了一个叫做冷绪的人,而且在生育冷清前,他的母亲还生过一个女儿,也就是说纵然和天子有关系,也应该是这个女孩,而不应该是冷清。除此之外,包拯还亲自入...
查看详情>>与“包拯为何要称包青天?他做了这些事深受黎民喜爱”相关的文章
包青天有月牙印记吗?看看史书是怎么记录的
人们对于包青天的印象都是来自电视影戏中,因为特征实在太显着了,所以给人的印象深刻,皮肤很黑而且最突出的一个就是额头的正中央有一个月牙形状的印记。那到底历史上的包青天是不是真的有这个印记呢?
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时期的名臣,他的公正廉洁是众所周知的。包拯铁面无私、公正清廉、朴直不阿,而且很是英勇坚决,勇于为黎民们打行侠仗义,同邪恶的势力举行抗争,因此有“包青天”和“包公”的称谓,厥后人们又将他作为神明来举行崇敬,有人以为他是文曲星的转世。
包拯出生在咸平年间,在天圣五年的时候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可是由于双亲年迈不愿出远门,包拯选择辞官服侍双亲。几年之后,双亲相继离世,包拯在墓旁筑起了草庐,迟迟不愿离去,同乡父老多次来劝慰。良久之后,他才接受了吏部的调选,去担任了天长的知县。
正史中的纪录比力简略,生平主要事迹载于《宋史·包拯传》。在包拯传里并未提到包拯的外貌,但纪录了他的一些事迹和性格特征。包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从一个七品知县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做到枢密副使。他严峻朴直,敢于直谏,同时又囊空如洗,不徇私情。不外在其时包拯的影响力还不算大。直到明朝出了一本名曰《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的书,包拯的事迹才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同时因为这本书的形貌以及后世戏剧舞台上的塑造的包拯形象,谁人“黑脸包公”才在老黎民中根深蒂固。既然在《宋史》里并没有纪录包拯的外貌,而且在安徽合肥的包公祠里包拯的写真像也并非黑脸带月牙。
在中国历史上泛起的形形色色的人老黎民可能不知道他们的事迹,但有个朴素的判断,就是黑脸的都是好汉,白脸的都是奸贼,好比说曹操就被民间描绘成“白脸奸臣”。包拯之所以是黑脸是因为他的铁面无私,所谓的“铁面”自然不行能是白脸了。
除了包拯包青天,海瑞海青天,竟然还有一个况青天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来不缺少清官,但能获得“青天”之美誉的却只有三人,他们是北宋的包青天、明朝的海青天和况青天。
包公与海瑞的生平事迹由于影视剧和演义小说的渲染,可谓脍炙人口、路人皆知,然后况青天却始终是低调和神秘的存在,事迹至今鲜为人知。
那么,他究竟有何政绩,为什么能与包、海两位大贤鼎足而三呢?
况青天名叫况钟,字伯律,号龙冈,别号如愚,江西靖安人,出生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
与当时大多数的读书人不同,况钟没有走科举考试之路,而是接受靖安知县俞益的邀请,成为县衙一名礼曹书吏。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通过“三途并用”来选拔官员,所谓三途,即科举考试、举荐贤才和书吏甄选,著名贤臣“三杨”之一的杨士奇就出身于书吏,最终进入内阁,担任首辅长达二十一年。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科举是为官正途,举荐和书吏则是偏门,通过这两种途径选拔出来的官员,不仅饱受歧视,而且仕途也充满荆棘和各种限制,如明成祖认为:“刀笔之吏,不可使任风纪”,就是书吏出身的官员,不得到监察系统任职,所以,像杨士奇那样能够位极人臣的终究是凤毛麟角。
永乐年间,况钟被举荐为礼部郎中,在礼部任职15年,始终兢兢业业,得到内阁首辅杨士奇的欣赏,并将他推荐给明宣宗。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况钟被任命为苏州知府,在这个舞台上,他凭借出色政绩,成为流芳千古的“况青天”!
苏自古繁华富庶,但在明朝前期,却是官员们畏而却步的地方。
元朝末年,反元义军张士诚盘踞于苏州一带,对抗朱元璋,所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向苏州地区征收远高于其他州府的赋税,史书上记载:(苏州)税粮甲于他省。
如当时全国征收的夏税秋粮约3000万石,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百分之一的苏州府就负担了281万石,将近总额的百分之十。
除此之外,当时苏州还有奢侈、健讼、抗官等风气,地方豪强横行不法,甚至连当地驻守太监也常常肆意殴打官员。
史书记载:郡佐、县正少件,则加捶挞。虽太守亦诃责不贷也。其他经过内宦尤横,至缚同知卧于驿边水次,鞭笞他官,动至五六十以为常。
况钟到任后,向朝廷申请减免赋税,同时整顿吏治 , 严惩贪横,宽政恤民,兴修水利,劝课农桑 , 平反冤狱 , 大兴府学,深得地方百姓称颂。
《明史》记载:(况钟)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前任苏州知府,昏聩无能,留下一堆没有审结的案件,导致不少疑犯死于狱中,“累年莫决,囚多死于淹禁”。
况钟到任后,重审积案,仅用一年时间,就“勘问过轻重罪囚一千百二十余名。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咸颂包龙图复生!”
宣德六年,况钟母亲去世,按照惯例,他应当回乡丁忧,苏州府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余人,联名向朝廷上书,请求让况钟回苏州继续任职。
人们还编了一首歌谣: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
明宣宗同意,下诏夺情起复,令况钟返回苏州。
宣德十年,况钟到北京述职,苏州人担心他政绩斐然,会被调走,在他启程时,老幼妇孺,夹道...
查看详情>>与“除了包拯包青天,海瑞海青天,竟然还有一个况青天”相关的文章
春节假期缩短,原来是包拯要求的
年年过年,年年放假。最近这些年,台湾当局通常都是这样给民众安排新年假期的:除日放假,初六或初七上班。掰指头算一算,有时放假六天,有时放假七天。大陆这边也差不多,以前过年放七天假,初一放假,初八上班;现在还是七天假期,不过在放假时间和上班时间上均提前一天:除日放假,初七上班。这样一改,在外地工作的上班族才有可能及时返家,赶在除夕跟家人吃一顿团圆饭,比大年初一才放假合理多了。
宋朝人是怎样放假的呢?
令人称奇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宋朝的新年假期竟然跟今天一样,也是放假七天。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自宋太宗即位以后,到宋真宗退位以前,历年元日(春节)均给七天长假。除此之外,每逢冬至与寒食,同样也是七天假期。至于中秋、重阳、端午、七夕等等节日,最多只有三天假期,甚至缩减为一天假期。也就是说,宋朝每年长达七天的假日只有三个,即元日、冬至与寒食。
大陆民众喜欢将七天长假与五天假期称为“大黄金周”,将三天假期称为“小黄金周”。照此说法,宋朝人每年通常能享受到三个“大黄金周”,也就是“元日黄金周”、“冬至黄金周”和“寒食黄金周”。
但七天长假并没能一直持续下去,正如现代政府对传统节假日的安排会有所变动一样,大宋朝廷也曾经调整新年假期。宋人庞元英在其著作《文昌杂录》中写道:
包拯为三司使,上言:每节假七日,废事颇多。请令后,只给假五日,自此始也。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宋仁宗在位时,他当过三司使,相当于财政部长,主管全国的财政收支与盐铁专卖,工作繁忙,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恨不得一年三百六十天变成一年五百天,别人欢迎放假,他这样的大忙人却不欢迎,所以他上书仁宗皇帝,将七天长假掐头去尾,缩短为五天假期。
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包拯那样勤劳公事。七天假期改为五天以后,绝大多数官员都非常不满,一到过年的时候,他们不是提前请假,就是借故拖延上班时间,总要想法设法将假期延长几天。所以到了宋哲宗即位以后,新年假期又从五天恢复到了七天。
总的来说,在北宋一朝,除了宋太祖时期国家初创、制度未定以外,宋仁宗与宋神宗时期的新年假期都是五天,而宋太宗、宋英宗、宋真宗、宋哲宗与宋徽宗时期都是放假七天。
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金国军队先是肆虐中原,继而渡江南下,撵得南宋小朝廷东奔西窜,最初十几年连一个固定的首都都没有。宋高宗最初在河南商丘登上皇位,很快就在金兵追赶之下逃到山东泗水,又逃到江苏扬州。在扬州还没站稳脚步,正准备修建宫殿,又赶上官军哗变,只好重回山东。不久金兵来攻,高宗又先后逃到镇江、常州、南京、宁波、台州、温州、绍兴……最后才在杭州长期驻扎,这时候离他即位已有六年了。但就是在杭州javascript:void('剪切')也无法安身,此后六七年内,宋高宗常常被迫移驾南京,直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杭州才成为南宋事实上的首都(名义上称为“行在”,意思是御驾暂时驻扎之地,仍非首都)。在...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