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清平乐村居课件范例
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风景诗,全诗如一幅美丽的风俗画:乡村的二月,天气暖和起来。春光明媚,和风丽日,青草生长,鸣莺翩飞。春风吹动下,垂柳的枝条正拂着堤岸,仿佛陶醉在融融的春光中。白昼渐渐长了,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飞风筝。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2、学情等分析:这是学生开学后要学习的第一篇描写春天的课文,也许这个时候学生还沉浸在冬的寒意中,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上学期古诗诵读大赛中的成功,体验到品读古诗的快乐,把学生带入《村居》迷人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的学习,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诗句的内容,感悟诗句丰富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与学法
1、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
教学用具与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等。
学具:关于春天的资料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词语妹妹,相信大家看,她们来了!(幻灯1:杨柳纸鸢)能叫出它们的名儿吗?
2、齐读两个词语。
3、响亮地喊一声。
过渡:不过,这两个小妹妹悄悄地告诉我说它们很担心,怕你们把它们写错了。(幻灯2:杨柳纸鸢)说说看,它们害怕哪些地方写错?
4、指名说说写加点的字应该注意什么。
5、你们会写错吗?那就写写看。
(学生书写两个词语,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
6、同学们都写对了,词语妹妹一高兴,把她们的好朋友也带来了,(幻灯3:杨柳纸鸢黄莺儿童)来,热情地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学生齐读“黄莺”、“儿童”)
7、嘘!静静地想想:哪首古诗里有这四个词语娃娃?同学们记性可真好,就是《村居》。今天我们就细细品读这首诗,体会高鼎笔下的春天美景。
8、师生共同书写课题,读课题。
二、自学质疑。
1、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在理解的字、词、句子旁边作批注,把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画出来,想办法解决。完成后用漂亮的姿势告诉老师。
2、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并相机解答学生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指导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再从课文中圈出相关的词语。
2、指名汇报,师生评议,完成课后习题。
过渡:小眼睛可真亮!可是孩子们,我们不仅能找、会说,还要仔细品味语言的精妙,把作者对春天那份浓浓的爱意用我们的读与说表现出来,才是真正的读书。请同学们自由品读诗句,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写在旁边。
四、了解诗意,感受情感。
1、...
查看详情>>与“清平乐村居课件范例”相关的文章
清平乐·雨晴烟晚原文及翻译(加注释)
这是一首抒写闺情的词作,写的是一个少妇在暮春时节的一个黄昏,思念亲人并等待他归来的情景。
清平乐·雨晴烟晚原文
五代: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译文
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注释
砌:台阶。
特地:特别。
砌:台阶。
朱阑: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闺情的词作,写的是一个少妇在暮春时节的一个黄昏,思念亲人并等待他归来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明节候、环境以及这位少妇所见的景物特色。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一个“晚”字点名时间;“绿水”二字交待气候-----此时正值春天。这两句乃是写寻常春景:雨后放晴,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这景色春意盎然。这是女主人公乍一放眼就看到的自然美,与一般人的赏春并没有什么不同,还未充分显现出她观景的独特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作者在写景中表现主人公观景有一个心理过程。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继而看到暮色中归来的双燕在种着垂柳的庭院中翻飞盘旋,她的心弦就被触动了,与前面两句不自觉地感到春景之美就有些不同。燕子尚能在傍晚双双归巢,那么人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是写这位少妇把阁中画帘高高卷起。她的卷帘,既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双飞燕,也是为了使燕子进入画梁栖宿。这一无言的卷帘动作,蕴含着她的独特而微妙的心情,既有对成双晚归的燕子的羡慕,也有只见归燕而不见归人的怨怅。双燕在这里有鲜明的映衬作用,微露了她的复杂心境。在词中,用双飞燕、双鹧鸪、双飞蝶、双鸳鸯等形象来衬托女子的孤独感,是常见的,这里也是如此。至此读者看到春色虽美,但在女主人公眼中却有一个转折,从一般的观赏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赏景中那种希望成双团聚的潜意识觉醒了。
词的下片以女主人为中心,描绘她孤独凄冷的处境。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上片之景原来都为女主人公独倚栏所见,“黄昏”对应上片的“晚”,“独倚”与上片“双飞”对举,点明她的孤单处境。那么,她黄昏倚栏是为了眺望远景吗?自然不是黄昏时分,大地一片模糊,还能看见什么呢,她是在盼望远人归来。“西南新月眉弯,”月出于东而落于西,她自黄昏独倚,直到月色偏西,可见其倚栏之久,盼望之切。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从卷帘望飞燕到倚阑盼归人而望月,地点是不断移动的。此刻人依然未归,她又来到了阶砌再伫立等待。她真是心绪不宁,在住所凡是可看到归人的地方多次徘徊。直到夜风卷起阶前的落花,拂动她的罗衣时,她才感到春寒袭人。“落花风起”再次点明了暮春的季节特征,兼有春思撩人的象征意味。“特地”可解作“特意”或“特别”,在这里作“特别”解为宜。春夜的风使她感到特别塞冷,不仅仅由于她...
查看详情>>与“清平乐·雨晴烟晚原文及翻译(加注释)”相关的文章
清平乐·雪原文和译文(含注释)
《清平乐·雪》是由孙道绚所创作的,雪,自古以来就一直备受着人们的青睐。自东晋谢家才女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它似乎更成了后世文人反复咏唱的对象。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清平乐·雪》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清平乐·雪》原文
宋代:孙道绚
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半夜萧萧窗外响,多在梅边竹上。
朱楼向晓帘开,六花片片飞来。无奈熏炉烟雾,腾腾扶上金钗。
《清平乐·雪》译文
雪花飘飘洒洒满天飞舞,一副轻盈潇洒的模样。半夜只听得窗外大雪下的沙沙作响,压折那院中梅树和竹枝。
第二天起床便迫不及待的掀开帘子,只见片片雪花迎面扑来。无奈房内熏炉中的烟雾一下就将身上的雪花全部融化了,只能看着雪花变成热气腾腾的雾气升腾而起,轻轻地笼罩在她那插有金钗的头上。
《清平乐·雪》注释
飏飏:飘扬貌、飞舞貌。
朱楼:阁楼。
向晓:拂晓。
《清平乐·雪》赏析
雪,自古以来就一直备受着人们的青睐。自东晋谢家才女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它似乎更成了后世文人反复咏唱的对象。
“悠悠扬扬,做尽轻模样。”黄昏之际,作者看见了雪花在漫天飞舞。“轻模样”,轻盈的模样,此形容可谓贴切传神。五百多年后,纳兰容若写了一首《采桑子》的词,开头就化用孙道勋的这句:“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纳兰公子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我并不是喜欢雪花那轻盈悠扬的模样,我之所以喜爱它,完全是因为它生有人间绝无仅有的,那一种孤寂而又冷艳的美。
“半夜萧萧窗外响,多在梅边竹上。”这句是描写她半夜时分睡在床上,静静地聆听着大雪压折梅树和竹枝的声音。白居易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五言诗《夜雪》,作品的意境尤其相似:“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由物及人,梅竹身上那种抽象的疼痛,继而转换成了一种具体的自怜之语。
今夜的大雪,重重地压着梅花和竹子。如今我尚会疼惜你们,而我一生的寂寞与哀愁,又有谁知道,有谁怜爱呢?这样的心境,也真真算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朱楼向晓帘开,六花片片飞来。”第二天一大早,她起来后,便迫不及待地掀开帘子。此时依然是大雪纷飞,只见是大片大片雪花迎面扑来。这个场景,诚如用《红楼梦》中的联诗所写: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
面对大自然馈赠的这些美丽的精灵之物,惊喜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作者在看到这一幕情景的时候,她的嘴角,当时兴许是泛起了一抹久违的微笑的。
“无奈熏炉烟雾,腾腾扶上金钗。”结句笔触轻灵,情感细腻。描写的是作者转身回屋的时候,没想到由于房内熏炉中那些带有温度的烟气,一下就将身上的雪花全部融化了。她无奈地看着雪花变成热气腾腾的雾气升腾而起,轻轻地笼罩在她那插有金钗的头上。雾气最后也渐渐地消失了,她显得无比的失落,只得独自在那低眉叹气。
明末戏曲理论家沈际飞,曾对这首词评曰:“雪之形声,盈耳盈目。”全词借物抒情,不写一字之喜,不着一句之怒,作者用轻灵的笔触,把一个女子一喜一嗔的神情,刻画...
查看详情>>与“清平乐·雪原文和译文(含注释)”相关的文章
清平乐原文及翻译(含翻译)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晏殊《清平乐》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注释
①清平乐:唐教坊曲名。《清平乐》又名《清平乐令》、《亿梦月》、《醉东风》。
②红笺:有红线格的绢纸,多指情书。
翻译
红色信笺,写满小字。道尽我平生的爱意。(只等信使传递,信使啊!)鸿雁却在云中飞翔,那鱼儿在水中浮游,心中思念的惆怅,真是难以寄达。
斜阳中我独倚西楼,看远山正对闲挂的帘钩。犹如桃花美的她,不知今在何处?然春水绿波依旧东流,(不解我满腹的忧愁。)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查看详情>>与“清平乐原文及翻译(含翻译)”相关的文章
黄庭坚的一首惜春词《清平乐》,以寻春为主,表达对春的热度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首黄庭坚的一首惜春词《清平乐》,以寻春为主,表达对春的热度。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字鲁直,江西九江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的诗以杜甫为宗,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一是注重用字,二是重视句法,三是讲究章法,给后人带来深远影响。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与领袖。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他与苏轼相差八岁。二人交谊师友之间,他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不能不受苏轼书风的影响。
黄庭坚,幼年便聪颖过人,有神童称号,在八岁时就能写出很有深意一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诗词中也有好多经典名句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这首词是惜春之作,以清新细腻的语言,独特手法,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起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开头一个凝问勾起人无限沉思与茫然。这美丽的春天去了哪了,原本群芳争艳的小园,忽然间就花雨纷纷,让人不忍顾看,满地残红,一片狼藉,寻不到春的踪迹感到苦闷寂寞。
如刘方平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寂寞因春去而生,寂寞因花落而生,寂寞因自己芳华己逝而生。 寂寞不破还成醉,衣上酒痕和泪痕,谁人不伤春,谁人不惆怅呢。
一个“无形路”带给人无限迷茫之感,春无踪迹,寂寞随影随行,春也难寻,寂也难消。
如陆游的“樽前花底寻春处,堪叹心情全减”。这个时候去感叹春的去处,肯定没心情了,寻春春不见,肠断落花处。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如果有人知道春天去了哪里,唤它回来一起同住。
一个“若”字表示作者寻春急切感,用假设和拟人手法,使字句活灵活现,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花落春无语,春归鸟自啼,感觉还有很多事没做,还有很多梦想没实现,一晃已到不惑之年,朝为青丝暮为雪,几人失落几人愁呢?
下片转“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去哪里寻春呢,它来无声,去无踪,可惜谁也不知道它的去处了,除非去问黄鹂了。
这两句作者从幻想中回归现实,不会有人知道春的去处,更不会换春回来,但他还带一线希望去问黄鹂,这里作者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作者写词手法很巧妙,把自己纠结的心情和问春的情形非常生动画刻出来。
喃喃自语,自问自答,情趣盎然,脑洞大开,可黄鹂能知道吗,它可识人语呢?
如欧阳修的“借...
查看详情>>与“黄庭坚的一首惜春词《清平乐》,以寻春为主,表达对春的热度”相关的文章
晏殊的经典诗词有哪些?电视剧《清平乐》出现了晏殊的哪四首诗
《清平乐》的热播,不仅让人们注意到了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更让我们看到了宋代的深厚文化,宋代是一个重视文学的时代,也涌现了无数的文人大家。在剧中,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就是典型的代表。其中的“宰相词人”晏殊,他的词作在剧中出现次数不少。一首首经典诗词的背后,吟唱出的是宋代最美的文化底蕴。接下来就一起欣赏晏殊在剧中出现的4首著名作品。
晏殊自云: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
《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
宋·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晏殊的词被称为“富贵词”,因为词中所描绘的大环境颇有特点,可晏殊从不直接描写多么华美的事物,而是从细节处展现。就如这首词,色泽、气氛的渲染,让这首词的环境更显高华。充满着富贵气象,词中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愁绪。但不是离愁,也不是女子的忧愁,而是对时光感叹的惜时之愁。这种富贵闲愁,只有在晏殊笔下才显得如此清新脱俗。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宋·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这也是感叹人生的词作,更脍炙人口。词中有双重的感情、双重的无奈。想象晏殊渐渐老去,又遭遇离别之苦。这种客观改变无可奈何的时候,就化成了词中细腻情感的表达。“时光只解催人老”这是每一个珍惜时光、感叹时光的人的感受,岁月匆匆,不该沉溺于这种情绪中。正如词中的最后,一声高亢的雁鸣,深入人心。要学会更加透彻地看待生活,此种境界,令人叹服。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宋·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这首词,用语纯净,意境闲雅,读之如沐春风。本是表达伤春之情,但是其中的妙思又告诉人们珍惜眼前人,这样的婉转温情令人难以忘却。词中表达的情绪,不是晏殊一时有感,而是从侧面展现了晏殊的人生观。与其徒劳思念远方的亲友,不如好好珍惜眼前的情意。世事无常,对于美好事物消逝的追寻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立足于现实,把握当下。
《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
宋·晏殊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这是晏殊游湖之后有感,于是写下此词吟诵荷花。词中表达的对人生的感叹,是晏殊词的常见情绪。这首词也展现了晏殊性格的一个侧面:倡导及时行乐。年华匆匆流逝,不必过分担忧。人生不会永远停留在少年时代,及时行乐、开怀大笑才是对人生的不辜负。
以上4首词,不知道大家最喜欢哪一首?
与“晏殊的经典诗词有哪些?电视剧《清平乐》出现了晏殊的哪四首诗”相关的文章
晏殊最有名十首词之一《清平乐》,诗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大多数的文人都离不开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命运曲折。潇洒如李白,也被皇帝炒过鱿鱼“赐金放还”;诗圣杜甫更是落魄潦倒了一辈子;苏轼多次被贬,只是靠着自己的胸襟活得豁达罢了!很多心怀理想的文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掌握实权。
宋代大文豪晏殊却是个特例,虽然晏殊的词中总是怀着淡淡的忧伤和深刻的反思,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但是晏殊却是在官场混得如鱼得水,一直做到了宰相。晏殊的人生光环一直没有消褪,从小时候的“神童”到后来的宰相,相比于其他文人,真的算是幸运了。在身居高位的这几十年里,他过得相当优越,欧阳修曾经写他是“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所以晏殊的外号也是“太平宰相”。
晏殊一生写的词很多,其中《清平乐》这个词牌当属晏殊写得最好,特别是这首《清平乐·红笺小字》其中的深情最令人难忘。
《清平乐·红笺小字》
宋·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全词景的描写较少,但是却深情满满,没有特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反而通过眼前的所见之物写愁绪。第一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笺指印有红线格的绢纸,多指情书。这封写满相思的书信中,寄托了自己所有的情愁。究竟是什么样的情感,究竟有什么故事,只想往下看去。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这一句包含了两个典故,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在古代传说中,鸿雁和鲤鱼都能传递书信。但是作者却用此表达自己情难寄托的惆怅,即使有鸿雁和鱼儿,却也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
下片通过“斜阳、遥山、人面、绿水”这样的景物画面继续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化用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佳人已经不知身在何处,而那曾经照映过佳人倩影的绿水,却依旧缓缓地向东流去。那无限的相思,也随着绿水一起悠悠东流。
这是一幅十分美好深情的画面,从密密麻麻的情书小字,到远处的斜阳、远山、帘钩,再到绿水,看似相对静止的景物中,构成了一幅表面上平静、舒缓,深层里蕴含着感情浪涛的图卷。
读这样的词我们能感受出晏殊的深情,这就是晏殊的风格,落笔从容,语淡情深,看似平淡的词中,蕴含着深切的情感。晏殊曾经还写过一首《木兰花》“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这种把心事藏起来的作风,一直是晏殊的特点。也许只能是身处太平盛世、生活无忧的富贵宰相才能有如此的深刻和深情,繁华时代的北宋一片歌舞升平,只有晏殊活得清醒,不畏浮云遮望眼。
与“晏殊最有名十首词之一《清平乐》,诗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相关的文章
辛弃疾这两首著名的诗词解析,大家都误解了他的《清平乐·村居》?
词有豪放、婉约之分,但词人没有。
而实际上,豪放词在所有词作之中都仅仅是非常非常少的一部分,词还是以婉约为主。这一点即使在以豪放词著称的词人身上同样如此,比如苏轼一直被认为是豪放词人的代表之一,但他流传到今天的所有词作中,豪放风格的作品还不足总数的十分之一。
辛弃疾更是如此,他的豪放在于其背后蕴藉的情绪,而不是整首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如果对辛弃疾的词作有一定的了解,就能知道,相对比那些豪气冲天、典故繁盛的作品,历史上对于其具有婉约风格的作品有着更高的评价,因为这样的词作余味无穷。
以闺怨写君臣的典范之作,是辛弃疾的《摸鱼儿》
中国文人有两性,对于家国天下表现出来的是“雄性”,具有莫大的责任感;而对于君王一般表现出来的是“雌性”,将自己放置于弱势地位。
以女性化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传统被称作“香草美人”,来源于先秦诗人屈原。
所以,在后世很多作品之中,无论是诗还是文,都有这样的倾向,更何况是本来就好以女性口吻创作的词呢。
辛弃疾的这首《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被很多学者称作是第一首以闺怨写君臣的典范,虽然不意味着在此之前就没有这样的写法,但从今天流传下来的词作中看,以这种角度来创作的作品,这首《摸鱼儿》是最为成功的,也历来被很多学者所推崇。
这首词如果单看字面,不联系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那就是一首婉约词: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从词的上阙可以看出,主要就是对环境的描写,但将气氛烘托得极为到位,尤其是上阙最后一句的描写,就仿佛是一位被打入冷宫的妃子,在诉说着心中的哀怨。
下阙紧承而来,一连串的典故都有深意。
“长门事”是接上阙冷宫景象的,写的是孝武陈皇后因为妒忌而幽居冷宫的故事,凭借着司马相如一篇《长门赋》重新打动了皇帝的心。
辛弃疾在此点明,自己是遭受了冷落,至于原因,化用了屈原《离骚》的一句诗:“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但是,辛弃疾却说自己要比那个受到冷落的陈皇后还要凄惨,即使上呈了司马相如那样高才所做的文章,也不能让君王回心转意。
这也是一句双关语。
一方面,辛弃疾是将自己比作陈皇后,用了司马相如的典故,是在说自己的势单力孤,没有盟友。另一方面,辛弃疾还将自己比作了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凭借着辞赋的出色待诏金马门,但辛弃疾同样有着出色的能力,却没有这样的机会。在下阙的后半段,辛弃疾也解释了自己不能得到赏识的原因,不在于君王的昏聩,而是小人当道,蒙蔽圣听。
这是文人发牢骚的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叫做“哀而不怨”。
他说“玉环”、“飞燕”早晚会化作尘土,杨玉环和赵飞燕都是善妒之人,小人善妒君子,这是常用的比喻。但是,辛弃疾却对...
查看详情>>与“辛弃疾这两首著名的诗词解析,大家都误解了他的《清平乐·村居》?”相关的文章
赏析辛弃疾词代表作《清平乐·村居》,惬意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
可能从来也没有人想过,中国人的春节也可以这样过。从年少求学时候开始,大多数人都慢慢离开故乡,离开那个偏远的小村落,开始在城市里面生活。随后在外娶妻生子,生活逐渐安定下来。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当中偶尔也会回家,但肯定不会像今天这样能够住这么长时间。那么就趁着这一段能够在家的时间当中,在诗词中感受一下,惬意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吧。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首经典的宋词作品。辛弃疾的词大多有着豪情,能够和苏轼的豪放词相提并论,并称为苏辛。不过在他由于抗金受到阻挠、被迫归隐农家的时候,也写出了很多精彩的反映田园生活的诗词,这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开篇就写田园之景,草屋的屋檐又低又小。但是小溪边却生长满了翠绿的小草。辛弃疾并没有否认田园农家生活相对条件比较差,但是他也并没有否认在农村有更好的环境。小溪水潺潺流动,青草茵茵。这都是乡村田园所特有的美丽景色。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边关打仗,回来也是在京城做官,听的大都是官话。在隐居之时,他听到是含有醉意的吴侬软语,觉得非常的温柔美好。
而操着这一口当地方言的人又是谁呢?满头白发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在惬意饮酒交谈,一切平静而美好。
为什么专门把他们给拉出来呢?就是因为借老年人生活的怡然自得,来反衬这里田园生活的美好。而在下片当中更是借三个小孩子的农活,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参与的农家生活,在一起忙碌,不失为一种简简单单的幸福。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子长大了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农活,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而他最喜欢的是那个顽皮的小儿子,横卧在小溪的草丛里,用手剥着刚刚摘下来的莲蓬。
这首宋词向来被人称道,就是因为诗人在其中所写的都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但是却把他们融合在一个画面当中,却更显得清新优美。两个老人喝酒聊天儿,三个孩子都各自忙着农活。
非常简单,但显示出了农村生活的和平宁静,给人一种真正的诗情画意。
虽然今天的我们都距离故乡越来越远,虽然今天的故乡也在开始大规模的采用机械化的工作方式,但并不能抹掉记忆当中那些诗情画意的瞬间。即便是这些瞬间只能在诗词当中找回,却也依然带给我们内心的宁静之感。
与“赏析辛弃疾词代表作《清平乐·村居》,惬意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相关的文章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表达了什么?婉约派李清照的这首词有何不同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同时也是军事将领,可以说是上马可以杀敌平天下,下马能够写词泣山河,一杆枪、一支笔把一个男人的一生展现的热血沸腾而淋漓尽致。辛弃疾虽然出生比李清照要晚,但是并不代表其词作成就要差,清代文人王士祯就评价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济南二安”由此得名。
从王士祯的评价中不难看出,李清照主要是走婉约路线,她也是婉约派的创始人,而辛弃疾走的是豪放路线,这与他的将领身份,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爱国情怀是分不开的。
下面这两首诗他们都用了同一个词牌名,但内容与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看着外甥女一字一顿的情态,我不尽然有些想笑,而外甥女显然是在不理解词意的前提下生硬地背诵,且有些吃力。于是,我便起身走过去,向她阐明词意,并引导她要根据词意在眼前呈现出一幅五口之家在和平宁静的农村幸福美满生活的场景。
这首《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凌云壮志不得伸,不得不闲居上饶农村时期所作。早在他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抚使时,他便拟在上饶建园林式庄园,安置家人定居。在淳熙八年即1181年春,他在带湖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故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他本人亦以此自号“稼轩居士”。这首词也正是他闲居带湖期间所作。
最后一句“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历来最受读者喜爱。其表现力非常自然,将儿童的天真姿态展现出来。在辛弃疾心中,最美好的画面应当是如此。如果人人都能过上自给自足的安逸生活,那该是多好?只是辛弃疾终其一生也没能实现其理想抱负。
《清平乐·年年雪里》
宋·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首词说是李清照一生的颠沛生活写照,但更应该是她和赵明诚之间爱情的缩写,从相恋到分离,再到后来永诀的相思之苦。
年少时,每年下雪,常常兴致勃勃沉醉于插梅,那时候他还陪伴左右。现在虽然梅枝在手,却已提不起任何兴趣,无心赏玩,他早已化为抔土,回忆起从前的欢乐来,忍不住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开放了,但离家乡却已经天涯海角,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看着晚风吹动梅花,枝丫乱晃,或许此生再也看不到它的绚烂了吧。
词,很唯美,很浪漫,字里行间透着一个鲜活的她,仿佛看到她拿着一支梅花,对你微笑,冲你感叹,我们能够感受到她的欢喜,她的难过,她的伤痛,她的孤苦,哀愁她的哀愁,幽怨她的幽怨。
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表达了什么?婉约派李清照的这首词有何不同”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