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夺权

发布时间:2020-05-30
1

你知道朱棣是怎么夺得皇位的吗?朱棣的野心导致了他篡位夺权

朱棣怎么上位成功的
朱棣怎么夺得皇位的

朱元璋做过乞丐,当过和尚,最终登上九五至尊,成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可以说是尝尽了人间的甘甜苦辣。他本来也是一个普通的起义军,却在战斗中不断取胜,最终脱颖而出。这是历史所选出的英雄。

然而,当上皇帝的朱元璋,似乎忘记了那些曾经与他一起共患难的兄弟。无数有着赫赫战功的将领,都被他肆意屠杀了。因此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不太好。当时的朱元璋,想要传为给儿子朱标,朱标的确也是个可以成为君主的人,他文武双全,治国有方。然而天妒英才,朱标早早的就去世了。于是朱元璋就把皇位候选人,定准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你知道朱棣是怎么夺得皇位的吗?

朱元璋的这个决定,引起了朱元璋另一个儿子朱棣的不满。为什么宁可要传为给孙子,都不传位给另一个儿子,这便是朱棣的想法。朱允炆即位以后,朱棣便开始谋划着如何夺取皇位。在他心中,那皇位本就应该是属于他的。

当时的朱棣,被封为燕王。所谓王,就是诸侯国,有自己的领土和军队。军队是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根本保证,凭借着军队,燕王朱棣就有了夺取王位的资本。朱棣毕竟是朱允炆的叔父,不知道要比朱允炆老谋深算多少倍,这种权力斗争中,年少无知朱允炆如何能对抗老谋深算的朱棣呢?

但是在这场斗争之中,双方的之间却有胜有负。不仅如此,朱允炆还曾经多次把朱棣逼入绝境。但毕竟朱棣是他的叔父,朱允炆念及血浓于水的亲情,没有对朱棣痛下杀手。可是在夺权斗争中,哪有亲情可言,哪有仁慈可言?历朝历代的权力斗争中,新皇的登基都是踩着别人的尸体上去的,唐太宗李世民有玄武门之变,赵光义有烛影斧声的变故。

妇人之仁的朱允炆,也因此招致了祸患。没有对朱棣痛下杀手,最终导致了朱棣杀入京城,把朱允炆赶下皇位,成功谋权篡位,成为了新皇帝。

难道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没有看出朱棣的狼子野心吗?朱元璋做事情那么精明,自然会有所察觉。那么觉察朱棣可能会发生变故,他没有给朱允炆留下些什么来抵御想要谋反的朱棣吗?

事实是有的。朱元璋曾给朱允炆留下了一支军队,这便是有三十万人的沐家军。这是朱元璋最忠心的一支部队。这支大军有三十万,却没能前来勤王。主要是由于沐家军在为大明朝驻守边疆,边界处有很多敌人对大明土地虎视眈眈,因此没能把这支部队调回来。

查看详情>>
2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夺权后,他是这样对待西汉皇族的

东汉
东汉开国皇帝
东汉皇帝
西汉

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年号“建武”、“建武中元”(公元25年-57年在位)。

在灭亡西汉的时候,虽然没有大规模地诛杀西汉宗室,但西汉宗室几乎都被降为平民老百姓。刘秀在建立之后,是如何对待之前西汉宗亲的呢?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刘启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这一脉,因汉朝推行,爵位会递减,所以到了刘秀的父亲刘钦这一代的时候,只能做这样的小官了。所以刘秀家族属于典型的皇室旁支,地位可能也就比皇叔高那么一点。但毕竟是皇室后代,有据可查,这种身份给了刘秀在天下大乱时起事以很大的政治资本。

与刘秀关系最为密切的有两个西汉宗族。一是长沙王系,刘秀源于这一支的共同脉脉。另外一支是真定王一系,这一支系对刘秀获得世界赞助极大,刘秀的第一位皇后就是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

在刘秀平定各势力的过程中,刘杨等宗室势力对刘秀的帮助很大,所以在这个时期,刘秀对于西汉宗室的态度就是,尽量拉拢和利用。刘秀称帝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即使长沙王国与自己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仍然是真正的王国,有着自己的功德和亲和力,都被降为侯国。这不是刘秀对西汉的处理,而是刘秀对汉代的重建,作为汉代的一个分支,与西汉相隔太远。

而像真定王刘杨这种手握重兵的人物,自然是更不甘心的。刘杨密谋造反,想自己登上皇位,不料事情败露,刘杨被刘秀先行除掉。但刘秀并未将刘杨的势力完全消除,而是让刘杨的儿子刘得继承,继续为自己效力,这时因为当时的政权未稳,还需要宗室支持。刘杨被杀之后,刘秀还立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后,此举也是为了安抚刘杨在河北的势力。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秀也是仁至义尽了。他为了东汉的稳定对西汉的宗室采取一定的措施,但是并没有赶尽杀绝,可见刘秀也算是仁厚。

查看详情>>
3

史上最倒霉公主争夺权力失败,被处以凌迟之刑

努尔哈赤的女儿
皇太极

古代生在帝王之家看起来很是优美,但其实却很是悲催,兄弟姐妹为了争夺权力斗得你死我活,那里另有什么亲情啊!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中国古代很早就确立了明日宗子继续制,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却不用这套制度,像清朝康熙天子就搞了个“九子夺明日”。其实在清朝建设之初,兄弟姐妹为了继续权就发生过流血,另有一位公主被处以凌迟之刑。

这位倒霉的公主叫做莽古济,她的父亲就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清朝奠基者,建设了后金政权,他本人也很是有才气,醒目汉语和满语,很是喜欢读《三国演义》。努尔哈赤25岁起兵,逐渐统一了东北女真的各个部落,并于1616年建设后金。明朝政府对努尔哈赤束手无策,丢失了辽东的60多座城池。而莽古济随着父亲南征北战受了许多苦,努尔哈赤也以为自己亏欠女儿,因此对于女儿的要求都只管满足。

不外生于帝王之家有许多事情都身不由己,身为君主的努尔哈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全局思量,为了自己的政权牺牲亲情也在所不惜。为了牢固自己的统治,努尔哈赤把莽古济嫁到了哈达女真部落,明眼人都能能看出来这是政治婚姻,智慧的莽古济自然也明确。她不愿意成为政治工具,成为别人的棋子,可是在那样的年月,女人的职位就会这么卑微,这是她怎么也改变不了的事情。

莽古济认为身为女人身不由己,要想真正能够掌控自己的运气,就必须牢牢抓住手中的权力。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儿子皇太极继续了皇位,对此努尔哈赤的明日宗子莽古尔泰十分不满,他认为自己是明日宗子有资格继续皇位,而皇太极还是个庶出的孩子,基础就不配继续皇位。莽古尔泰决议发动叛乱,为了一举干掉皇太极,他找到了莽古济,希望能够团结。莽古济认为这是她掌握权利的好时机,两人一拍即合。

兄妹二人没有想到,他们的计划早已提前泄露,皇太极提前知道了他们的计划,派兵困绕了他们!古代对于造反从来都是处罚严厉,皇太极下令正法所有到场谋反的人,野史纪录莽古济还被处以凌迟的酷刑,被割了300刀!虽然这种说法不行考,但莽古济是清朝政治斗争中唯一被正法的公主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查看详情>>
4

清朝藩王堪称历史之最,可为什么没出现藩王造反夺权的事?

清朝
藩王夺权

中国历史上皇帝选择继承人,往往是个很大的功臣,一般正常的皇帝都有好多儿子,按照立嫡长子的说法,一般是没有任何争议的,然而有时候嫡长子能力不行,这时就会出问题了。

最为明显的是唐朝李世民,本来是大哥李建成应该继位,可李世民比李建成能力强,于是李世民就有想法了,结果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历史上为了争夺皇位而手足相残的事屡见不鲜。

然而到了清朝却比较例外,清军入关之后统治中原,一共经历了十任皇帝,每一任皇帝都有许多儿子,尤其是想康熙、乾隆这两位特别能生,那些儿子基本都被封为藩王了。

看看明朝的历史就知道,朱允炆继位之后,底下的藩王就开始不淡定了,尤其是朱棣更加不爽,结果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朱允炆直接被赶跑,那清朝为何没事呢?

其实清朝的藩王数量之多,堪称历史之最,那么多藩王难道没有人想造反吗,有肯定是有的,但为什么清朝从没出现过藩王造反夺权的事呢,其实主要是清朝对藩王的制度管理比较好。

清朝时对藩王的行为管理很严格,一举一动都要上报朝廷,如果哪位藩王擅自离开自己的封地,超过60里就要定罪,所以藩王出城都要上报皇帝,批准后才能行动。

其次,并非所有的皇子都被分封到各地,大多数还是留下经常,也就是在皇帝眼皮底下,而且不给兵权,所以想闹腾也没有机会了。

还有,清朝的藩王爵位不是世袭的,想要得到爵位必须要有军功,如果没有就必须皇帝亲自首肯,否则每下一代,爵位就降低一点,等降了四五代,基本跟平民差不多了,更不可能造反了。

最后,各地藩王禁止跟朝中大臣结交,如果要造反肯定要京城有人,这样阻止了双方的交往,那么藩王造反基本没有条件了,所以清朝两百多年的统治里,没出现过藩王造反的情况。

尤其是到清朝晚期,慈禧太后掌权后,一介女流在朝堂上指手画脚,而且还给列强割地赔款,许多藩王对慈禧都看不惯,但由于没有条件,所以只能让慈禧骑在自己头上,想想也够憋屈的。

从清朝对藩王的管理制度来看,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做了严格控制,对藩王的一切行为都有约束,这样他们想动也没机会动了。

查看详情>>
5

司马懿如何一步步夺权?夺权时跟随曹操起家的旧部在为何不帮助曹爽?

司马懿
司马懿夺权
曹爽

就在一天前,他的心情还跟自己的名字一样,爽!正月初六,他带着兄弟曹羲、曹训,以及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亲信,倾巢而出,离开都城洛阳,陪伴魏少帝曹芳高平陵扫坟。

说是扫坟,其实就是一次郊游。君臣游山玩水,饮酒作乐,万万没有想到,一场重大危机已经在向他们袭来……

那天,曹芳、曹爽一班人前脚刚离开洛阳,司马懿就召集了司马师豢养的3000死士,以郭太后的名义,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堵住了洛水浮桥,派人接管了曹爽军营大权。随后,向曹芳奏报曹爽的“罪恶”。

曹爽不爽了,又能怎样?一夜无眠后,第二天,他决定放下武器投降。“高平陵之变”得到和平解决。然而,十多天后,司马懿还是将曹爽、曹羲、曹训,以及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桓范等人全部处死,诛灭三族。

至此,司马懿成功夺得曹魏大权,为司马炎称帝奠定了坚守的基础。

我们知道,一代枭雄曹操开创了曹魏帝国,身边聚集了许多文臣武将。当司马懿夺权时,还有不少文臣武将活在世上。这些旧部为何不站出来帮助曹爽,以至于曹爽看起来就像孤家寡人一样?

高平陵之变发生时是249年,离曹操去世已有29年。29年间,跟随曹操起家的旧部战死的战死、病逝的病逝,硕果仅存的几人,如高柔、王观、蒋济、王凌、郭淮等,屈指可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他们在干什么?

令人吃惊的是,他们之中的大部分,都站到了司马懿这边。司徒高柔,被司马懿任命为大将军,接管占领了曹爽军队的大营;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职事,将曹羲统领的禁军接管过来;太尉蒋济充当司马懿的说客写信给曹爽,让他放下武器,举手投降,司马懿保证不杀他。

唯有司空王凌和征西将军郭淮,均拥兵在外,态度不明,可以视为中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柔、王观、蒋济等曹操旧部,之所以不帮助曹爽,甚至反过来站在司马懿一边,与曹爽作对,一方面,固然与司马懿长期笼络人心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曹爽自作自受。

曹爽和司马懿同为魏少帝曹芳的托孤大臣。曹芳登基后,曹爽将司马懿一脚踢开,又陆续将掌管司法的廷尉高柔、掌管禁军的领军将军蒋济、掌管财货的少府王观靠边站,担任有名无实的司徒、太尉、太仆一类官职。不仅如此,曹爽还大力提拔丁谧、何晏、邓飏、李胜、毕轨等亲信担任朝廷要职,将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凡此种种,均让曹操旧部们“粉转路”甚至“路转黑”。到了高平陵之变这样的关键时刻,就怪不得别人不帮助自己了。

仔细想一想,曹爽也真是混得不咋地。他担任托孤大臣差不多十年,将一帮老臣得罪光了,苦心培育的亲信却没一个排得上用场。在平时,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一个个嚣张跋扈,在朝廷里横着走。可高平陵之变发生后,他们一不能为曹爽提供可以操作的计策,二不能保护曹爽的人身安全,要来何用?

倒是曹爽并没有看上眼的大司农桓范,冒着生命危险从都城洛阳赶到高平陵来,向曹爽提出挟持曹芳到许昌去的计策,“以天子诣许昌”。只不过被曹爽拒绝了。急得桓范破口大骂:...

查看详情>>
6

司马懿为夺王权耍心机,居然潜伏到七十岁高龄

司马懿为什么夺权
司马懿夺权
司马懿的心机

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除掉最大的政敌曹爽后,取得曹魏大权,皇帝已经成为傀儡。但并没有着急取代曹魏政权,体现了司马懿家族在涉及改朝换代方面的谨慎行事。笔者认为司马懿及其家人是基于以上因素考虑的。

首先,拥护曹魏政权的实力依然强大。曹魏政权从曹操起兵开始,经过官渡之战逐步壮大并实行统一北方。曹操虽未称帝却已经被公认为天下之主,善于重用人才的曹操身边围绕了大量的文臣武将。司马懿能够成功夺取和曹爽的胡作非为和政治头脑不足有很大关系,司马懿也只是控制朝廷内部权力,在边关和其他州郡还是曹氏的臣子。如果司马懿贸然行动,容易遭受强烈反抗,聪明的司马懿不会犯这种错误,他需要慢慢稳定局势。

其次,天下尚未统一,吴蜀虎视眈眈。虽然曹魏政权面对吴和蜀有绝对优势,但如果司马懿称帝,曹魏旧部完全可以投靠吴和蜀来反戈一击,如果这种局面出现,司马懿集团将处于劣势。因此虽然司马氏掌握了实权,但也要在对吴蜀的战争实现突破后再考虑夺位。通过对吴和蜀的战争,司马氏的军功在不断累积的同时,威望进一步增加,使天下人明确司马氏已经成为曹魏政权的主人。

第三,学先主曹操摆脱叛主束缚。曹操终其一生都是汉臣,但也是汉朝的实际主宰者,之所以没有走出这一步,还是害怕一旦称帝就会导致群起而攻之。到时候曹操会陷入被动,在没有称帝之前,他一切事情都可以以汉献帝的名义行事,占据政治制高点。等曹操死后,支持其儿子曹丕的力量就已经成为曹氏的死忠,曹丕称帝可以安抚曹家忠臣的心,也不需要顾忌对汉室忠诚的问题。曹丕继魏王以后就迫不及待的逼汉献帝禅让皇位。司马懿作为曹操父子的重臣,自然了解老主子的思路,他也要顾虑夺权之后群臣的反映,因此司马懿很有可能采取老主子的思路避免提前冒头,导致夺取不成。

最后,司马懿是以隐忍出名的,时机不成熟他不会贸然称帝。司马懿的政治心计不是曹魏臣子所能比。佯装重病迷惑曹爽,起誓不杀曹爽让其放松警惕之后,还是没留下曹爽。在夺取权力之前不断积蓄力量,依靠两个儿子不断壮大司马氏的实力。他应该是把希望寄托自己的儿子身上,可惜的是司马师先死,司马昭暴亡,皇位落在孙子晋武帝司马炎身上,并最终实现了天下统一,只不过这个统一有点太短暂了。


查看详情>>

搜索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