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三国蜀汉的经济如何?诸葛亮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一、军士屯田
人们一提到三国时的屯田,就说:“吴不如魏,蜀不如吴”。实际,这话也未必很中肯,无论从封建统治者所花费的心思、难度和效果看,蜀汉的屯田都未必不如魏、吴。刘备在时,常征伐在外,诸葛亮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刘禅继位,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做主。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都遵守诸葛亮的成规行事,后主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遇刺身死,此后至蜀亡也只剩下十年,掌握军国权柄者,尚有大将军姜维及尚书令董厥、樊建等人,均为诸葛亮生前精心培养者。只因刘禅昏暗,晚年政治受到宦官黄皓干扰,至于衰败不振。由于以上情况,谈论蜀汉屯田便不能不集中研究诸葛亮对屯田及农战等的态度和具体措施。
尽人皆知,诸葛亮出来辅佐刘备,乃“受任于败军之际”,后来亮病死于渭滨前线,也是在两军对峙之时,所以诸葛亮一生事业,一直与战争相始终。亮之平生素志乃是为了给刘备父子重建刘汉政权,进而统一中国,其任务可谓至艰至巨。其一生所筹划经营的也以务农运粮和练乒作战为主,非战无以达其宿愿,不重视农业生产与军事运输就不能支持其以弱攻强的战争。从亮之治国行军措施看,他不仅多次进行北伐,而且在每次出征之前,都致力于务农殖谷,令军民衣食足而后用之。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收荆州江南四郡,始有一块立足之地,他使亮“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蜀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伐吴,大败于猇亭,次年备死,亮辅政,“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后主建兴三年(225年),亮南征四郡,“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建兴五年(227年),亮率诸军出屯汉中,从此至亮死,他的主要任务是出师北伐和劝农积谷。他的事业固然建筑在役使农民当兵纳粮的基础上,但他先农后战的政策也是昭然若揭的。实际上,亮搞军士屯田早已开始了。如《水经注》卷27《沔水上》说:
亮与兄谨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
建兴六年(228年)春,亮第一次北伐,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前锋马谡败于街亭,赵云、邓芝亦失利于箕谷。故赵云退军时,不得不烧坏赤崖以北阁道。至次年,赵云即逝世。故知赤崖屯田系于诸葛亮出屯汉中后不久,即已兴办。《通鉴》胡注云:“赤崖即赤岸,蜀置库于此,以储军资”。这几句话表明,屯田之地,往往设置粮库,反过来说,有粮库之地,也往往是屯田区。赤岸在今陕西留坝东北褒水西岸,往北距魏境之散关已不很远,故诸葛亮选择为屯田地点之一。汉中地区土质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物产富饶,自然条件之优越,虽略逊于蜀郡,并不下于魏之淮河两岸。从蜀往汉中运送军粮,需翻高山,越峻岭,远远不如在汉中就地屯田。但当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时,汉中人户已被曹操及其将领迁走很多,故史称刘备得汉中,只...
查看详情>>与“三国蜀汉的经济如何?诸葛亮是如何治理国家的?”相关的文章
蜀汉放弃南扩,其实是因为实力不足?
公元221年,刘备于成都即皇帝位,立国号为“汉”,因其统治区域仅限今四川一隅,故而又称“蜀汉”。在魏蜀吴三方的实力对比中蜀国最弱,但自立国以来蜀汉却连连以北伐为头等大事,为此穷兵黩武、征战不休。其实从地图上看,益州(四川)向南仍有大片蛮夷控制的地区可供开拓,但为何蜀国不能先南后北,在征服南方并取得人力和物资的补充之后,再回过头来北伐曹魏呢?事实上对于这种战略层面的抉择,蜀汉高层并非没有进行过考虑,但最终摒弃了这一选项,原因就在于形势的不允许。
首先,蜀汉政权自认为延续了大汉国祚,属于正统王朝,但实际上东汉自汉献帝开始就通过禅让传位于魏文帝曹丕,曹魏政权在法理传承上完全站得住脚。这样一来,蜀汉与曹魏在法统上就存在不可调和的先天矛盾,所谓“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只要魏国存在一天,蜀国就不能放弃对北方“伪朝”的讨伐。在这种情况下,“克复中原,还于旧都”成为蜀汉朝廷刻不容缓的奋斗目标,自然也就无暇将有限的军事资源用于南方。
再者,从国家实力的角度来说,蜀国地贫人少,尤其在丢失荆州以后,其有效控制范围仅在益州一隅,极度短缺的兵员和物资对于保卫国家安全尚且不足,又何以用兵南方呢?正如各种史料的记载,三国之中蜀国的兵役和徭役最为繁重,最艰难的时候蜀地的百姓要以区区百万人口养活十万常备军队,这样的比例即使在今天也是很多国家都吃不消的。然而即便如此,面对魏国与吴国的双重威胁,蜀汉朝廷仍旧觉得兵力捉襟见肘,以至于蜀人感叹“可用之兵不过两川,守北尚且不易,何以用兵南扩?”
也许有人会问,“七擒孟获”不就是诸葛亮主导下的“南征”吗?但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南征依然是服务于“北伐”,因为对诸葛亮而言,大军倾巢北上,此前必须保证后院不能起火。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以收服人心为宗旨的“七擒七纵”,换言之蜀汉对南蛮的“征服”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联盟”,实则朝廷对南方部落的人力和资源并不能随意支配。而且在三国时期,南方密林瘴气、毒虫成群,对这种尚且处于原始状态的“九山一田”,开发的成本太高、历时太久,蜀国在时间上根本等不起。
由于西南方向云贵两地的文明程度太低,打下的土地不能种,部落的男丁也不好训练成军,蜀人在短期内只能满足于对方的臣服,然后调转头来向中原地区争夺生存空间。而东南方向的交趾(今越南北部)则已经步入了一定程度的文明阶段,那么蜀汉可以往这个方向用兵吗?仍然不能,如果大家认真观察吴国的地图的话,就会发现此时的交趾与东吴是一种颜色,也就是说这里正被吴国控制着。如果蜀汉向此地用兵,则无疑将爆发与吴国的全面战争,这对于“连吴抗曹”的统一战线而言是断不可行的。
最后一点原因就是蜀汉是个外来政权,掌握蜀国大权的多半来自中原,对他们而言发展蜀地经济远不如北伐中原更具吸引力。无论对于诸葛亮,还是对于姜维来说,“克复中原”都是其毕生的理想,对南面又怎么可能放在心上呢?
与“蜀汉放弃南扩,其实是因为实力不足?”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