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言文 文字解析

文言文原文翻译

发布时间:2022-08-09
1

海市蜃楼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翻译
海市蜃楼文言文原文
海市蜃楼翻译

我们现在都知道海市蜃楼是一种因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但是在科学知识不普及的古代,西方世界将其描绘成魔鬼的化身,而我国古代则将其看成是仙境,下面就随好工具小编一起来看第一视角古人眼中的海市蜃楼吧!

海市蜃楼文言文原文

蜃说

林景熙 〔宋代〕

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

庚寅季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颖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列如崪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若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笔谈》纪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远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

翻译

我曾经读到汉书的天文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海边有蜃吐气,形状很像楼台。”一开始时我并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

庚寅春末,我在海滨躲避敌寇侵扰。一天吃午饭时,家中仆人跑来报告一件怪事:“大海里突然涌现几座大山,全是以前没见过的,父老乡亲们都觉得非常惊异。”我听了以后十分惊诧,赶忙跑出去看,正巧遇到陈家主人派遣仆人邀请我。到了海边,我和陈姓主人一同登上聚远楼向东望去,只见浩渺大海中,直立的蜃景像奇特的山峰、连绵的蜃景像重重叠叠的山岭、排列成行的蜃景像高峻的山峰,时隐时现。过了一会儿,城墙亭阁忽然浮现,有如一座人口多、面积广大的城市,几十万幢房屋像是鱼鳞般整齐而密集地紧靠着,其中有佛寺、道观、山门,高大雄伟;钟楼和鼓楼分别在寺观的左右两侧,屋檐边的饰物很分明,历历可辨,就是穷尽公输般的技巧也没有办法超越它。又过了一会儿,蜃景又起了变化,有站着像人的,有散去像兽的,有的像飘扬的旌旗和瓮盎之类的器具,千姿万态,变幻不定,直到黄昏时分,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景象在哪里呢?大海还是一如往常。沈括在梦溪笔谈上所记载的登州所出现的海市蜃楼,大概就像是这样吧!往往像这样,我因此才相信。

唉!想来秦朝的阿房宫、楚国的章华台、曹魏的铜雀台、陈朝的临春阁和结绮阁,高耸入云的宫殿楼台不计其数!时运一去,朝代更换,这些宫殿楼阁都被荡成焦土,化为尘埃,这也是一种蜃楼吧。想到这些,哪里顾得上对海市蜃楼感到惊讶呢?

注释

1.蜃气楼台:此指“蜃气”形成“楼台”的景象,即“海市蜃楼”。

2.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

3.颖川主人:姓陈的主人。陈姓以颖川为郡望。

4.走使:走使之人,也就是供奔走仆人。

5.第:只。

6.叠巘:重重叠叠的山岭。

7.崪岫:险峻的山峰。

8.欻起:忽起。欻,快速。

9.鱼鳞相比:像...

查看详情>>
2

赵普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赵普文言文原文
赵普翻译

赵普是宋代的开国文臣,著名宰相,但其实他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学问较差,那么他又是如何“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步步走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的呢?且随好工具小编一起接着往下看吧,希望能解开你的疑惑!

赵普文言文原文

宋史·赵普传

脱脱、阿鲁图 〔元代〕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竞日。及次日临云,处决如流。既莞,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翻译

赵普年轻的时候熟悉官吏的事务,但学问很少。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赵普晚年时读书就很勤奋,手不释卷。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处理、决断很快,如流水一般。(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虽然为人多妒忌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笫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 第三天,赵普还是上奏举荐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起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他)补修这些旧纸片,像当初一样重新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

注释

1.阖:关闭。

2.竟日:整天。

3.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

4.忌克:妒忌刻薄。

5.龌龊循默:拘谨顾小节。

赏析

本文主要写了赵普的两件事:手不释卷,攻读《论语》,提高处理政务的能力;犯颜启奏,举荐人才。我们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人们赞赏的那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作者叙事简洁,细节描写出色。如写赵普荐人:连用了“奏”、“复奏”、“又……奏”、“复奏”,与太祖的“不用”、“亦不用”“怒”和“卒用”比配着写,使得气氛一次比一次紧张,达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急转直下,“太祖乃悟”。颇有些像一出悬念剧。而把赵普奏荐的是何人,为什么奏荐此人,太祖为什么再三不肯任用等无助于人物性格表达反而使文章变得拖沓累赘的东西统统略去。

人物介绍

赵普(922—992)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天津市蓟县)人,后迁居洛阳,北宋宰相。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掌书记,曾参加策划陈桥兵变。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太宗时又两次为相。992年因病辞退,封魏国公,死后谥忠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拓展阅...

查看详情>>
3

和氏璧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和氏璧文言文原文
和氏璧翻译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和氏璧在现代是千金难求的著名美玉,因其独特罕见,价值连城,被誉为天下奇宝,那么关于“和氏璧”的来历,大家知道吗?不妨随着好工具小编一起来阅读这篇《和氏璧》文章和其译文吧,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和氏璧文言文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翻译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只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而后,武王驾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原因,那人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称为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璧”。

注释

1.和氏:相传名为卞和,春秋时楚国人,和氏璧发现者。

2.璞:含玉的石头。

3.厉王:春秋楚国国君,名冒,公元前757—741年在位。

4.相: 鉴别,鉴定。

5.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

6.诳:欺骗。

7.刖: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

8.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9.武王:名熊通,公元前740—690年在位。

10.文王:名熊赀,公元前689—677年在位。

11.泣:这里指眼泪。

12.奚:为什么。

13.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

14.贞士:坚贞之士,忠诚正直的人。

15.理:治理,这里指对璞石进行雕琢。

16.奉:同“捧”。

17.故:原因。

18.所以:…的原因。

赏析

和氏璧的故事歌颂了卞和的忠诚和对真理的执着,说明真理即真理,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一方面,告诉我们有才能的人应该毛遂自荐,韬光养晦在某些情况下不仅不受人重视,极有可能还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启示管理者要知人善任,要有伯乐的识人眼光。

作者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

查看详情>>
4

投笔从戎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投笔从戎文言文原文
投笔从戎翻译
文言文翻译

后汉的班超家境穷困,就在官府做抄写工作贴补家用,曾经掷笔长叹道:“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怎能总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由此衍生出了“投笔从戎”这个成语,下面是好工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投笔从戎”相关学习资料,望有所帮助!

投笔从戎文言文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翻译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有大志,不拘小节。可是他孝顺恭谨,居家操持勤苦,不以劳苦受辱为耻。他广阅书传,很有口才。永平五年,他的哥哥班固被征召任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一同到洛阳。他家里很贫困,常为官家雇用抄书,以其所得来供养母亲。因此长时间工作劳苦,曾放下工作投笔叹道:“大丈夫没有其他壮志大略,还应该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于异域来取得封侯,怎么能长久从事笔砚的工作呢?”同事们都取笑他。班超说:“小子们怎么知道壮士的志气呢!”

注释

1.戎:军队。

2.扶风:汉朝郡名。

3.平陵:汉朝县名。

4.徐令:徐县县令。徐县,汉时属临淮郡,今江苏泗洪县一带。

5.彪:指班彪。

6.修:讲究,重视。

7.内:内心。

8.孝谨:孝敬父母,办事谨慎。

9.执勤苦:干辛苦的事。

10.不耻劳辱:不以干劳苦低下的事为可耻。耻:形容词作意动用,以。为耻。

11.涉猎:广泛的阅读。

12.固: 指班固,《汉书》的主要作者。

13.诣:到、往。

14.校书郎:官名,负责校勘书籍,订正错误。

15.为官佣书:给官府雇佣抄写书籍之类。

16.辍:停止。

17.它:其它。

18.志略:志气谋略。

启示

1.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2.人应该有高度的爱国热情,英雄气概。

3.人其实有很多潜能,关键是你愿意不愿意去挖掘。

4.因为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保证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只有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

人物介绍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汉族,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开拓和维持汉代与西域关系的重要人物。

史学家班彪的幼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之弟,三人合称“三班”。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永元十二年(100年),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抵达洛阳,被拜为长水校尉。同年九月,班超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作者简介

范晔(398年—4...

查看详情>>
5

崂山道士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崂山道士文言文原文
崂山道士翻译
文言文翻译

《崂山道士》是蒲松龄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全文共一千余字,既贴合生活现实,又充斥着肆意汪洋的瑰丽想象,这独特的质感至今无人能及。那么,好工具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崂山道士》全文的翻译,望大家喜欢。

崂山道士文言文原文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答言:“能之。”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遂留观中。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王谨受教。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诸门人环听奔走。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竞饮先釂,惟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心奇之。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箫管,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矣。其饯我于月宫可乎?”三人移席,渐入月中。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中。移时月渐暗,门人燃烛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几上肴核尚故,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寝,勿误樵苏。”众诺而退。王窃忻慕,归念遂息。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道士笑曰:“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道士问:“何术之求?”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以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否则不验。”遂助资斧,遣归。

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渐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异史氏曰:“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今有伧父,喜痰毒而畏药石,遂有吮痈舐痔者,进宣威逞暴之术以迎其旨,绐之曰:‘执此术也以往,可以横行而无碍。’初试未尝不小效,遂为天下之大,举可以如是行矣,势不至触硬壁而颠蹶不止也。”

翻译

我们县里有个王生,在家里排行第七,是官宦之...

查看详情>>
6

乐不思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乐不思蜀文言文原文
乐不思蜀翻译
文言文原文

我们现在常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乐而忘返,或者是乐而忘本,那么关于“乐不思蜀”的出处大家了解多少呢?今天,好工具小编就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乐不思蜀”相关的翻译与赏析等等知识点,方便大家学习。

乐不思蜀文言文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翻译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

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注释

1.司马文王:指司马昭

2.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3.蜀枝:四川的歌舞

4.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5.陇、蜀:都指四川

赏析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

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要严格要求自己,志存高远,不懈地奋斗。

故事背景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翻译:“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此篇选自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开始在蜀国任职,受宦官排挤不得志。蜀降晋后,历任著...

查看详情>>
7

毛遂自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翻译
毛遂自荐文言文原文
毛遂自荐翻译

我们现在常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由于比中国人自古以来“谦逊内敛”的教育大胆,所以每一个“毛遂自荐”的故事都吸人眼球。今天。好工具小编就要带着大家阅读“毛遂自荐”的出处,可谓经典,一起来看吧!

毛遂自荐文言文原文

毛遂自荐

司马迁 〔两汉〕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翻译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

查看详情>>
8

三人成虎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三人成虎文言文原文
三人成虎翻译
文言文翻译

因为文言文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中文存在着古今异义,所以很多成语我们不能望文生义,比如今天好工具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三人成虎”,它的本意是指三个人谎称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那么这个成语现在常用的引申义是什么呢?接着往下看吧!

三人成虎文言文原文

三人成虎

刘向 〔两汉〕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翻译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接着说:“如果是两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也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注释

1.庞葱:魏国大臣。

2.质:名词作动词,指做人质。谓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3.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4.市:集市。

5.之:代词,这里指“市有虎”这件事。

6.信:相信。

7.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8.明:明白,清楚。

9.然:可是。

10.去:距离。

11.议臣者:议论我的人。

12.议:议论。这里是指非议,说人坏话。

13.者:……的人。

14.愿:希望。

15.察:观察,仔细看,明察。

16.反:通“返”,返回。

17.得:能够。

18.见:拜见、谒见。这里指召见。

赏析

谎言重复千遍,就会被当作真理。大街上根本没有老虎,这是确凿无疑的,就因为人们都这么说,才变成了真有其事。成语寓言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不要信谣,更不能传谣,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议论中认真分析,谨慎思考,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

作者简介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汉代楚国彭城,仕于京师长安,祖籍沛郡丰邑(今属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

查看详情>>
9

曾子杀猪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翻译
曾子杀猪文言文原文
曾子杀猪翻译

不论是在家庭关系中教育子女,亦或者是在职场学校做人做事,比起说教,更重要的还是言传身教,孩子或者是学生会在耳濡目染之中被默默影响,下面就有好工具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言传身教的典型例子《曾子杀猪》,一起往下看吧!

曾子杀猪文言文原文

曾子杀彘

韩非 〔先秦〕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翻译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注释

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

2.彘:猪。

3.适:往、回去。

4.戏:开玩笑。

5.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6.待:依赖。

7.子:这里是第二人称尊称“您”的意思。`

8.而:则,就。

9.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10.之:到。

11.烹: 烹饪,煮。

12.是:这。

13.返回顾反:等到回来。

14.特:只、仅、独、不过。

15.女:同“汝”,你的意思。

16.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

17.欲:想要。

18.止:阻止。

19.遂:于是,就。

赏析

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父母一旦有所承诺,就一定要守信兑现的道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人物简介

曾子,姓曾,名参(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汉族,春秋末年生于鲁国南武城,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其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曾以“忠恕”去应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同时,他亦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辞世,终年70岁,葬于山东省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脚下,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查看详情>>
10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幼时记趣原文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所著的自传体小说,主要记叙了作者自己的坎坷人生和夫妇两人的家居生活,文字朴素自然,情真意切。今天,好工具小编就要为大家带来其中的一篇《幼时记趣》,来一起看下去吧!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像着这样的景象(专家翻译: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专家添加:呈现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我仰起头来观看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舞鸣叫,我把这景象当做青云鹤图来看,果真就觉得它们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作沟谷,想象自己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癞蛤蟆)的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后,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注释

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

8.细:仔细。

9.纹理:花纹和条理。

10.故:所以。

1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2.成:像。

13.私拟:我(把蚊子)比作。拟,比。

14.于:在。

15.则:那么,就。

16.或:有的。

17.果:果真。

18.项为之强: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脖颈。为,为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20.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