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讲了什么 周幽王是如何作茧自缚毁西周的
传说美人褒姒是龙的口水所化?西周的灭亡真是红颜祸水褒姒的错吗?那著名的骊山之役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让褒姒出名的事件:著名的“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
在《史记》记载里,有一个典故叫"烽火戏诸侯"。
相传美人褒姒不爱笑,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尝试了各种办法还是没用;于是周幽王想到了烽火台,然后去点燃烽火,意思是告诉诸侯"敌人来了,需要救援"。诸侯们看到求助信号纷纷率兵过来帮忙,到了之后发现并没有敌人,诸侯一脸懵逼,而褒姒看到诸侯们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哈哈大笑。
呵呵~照我说褒姒的笑点不是太高了,而是太奇葩了。看到这种事情竟然笑了,实在不知道褒姒的笑点在哪里。我估计当时被戏弄的诸侯内心是万马奔腾的,但耍了就是被耍了,也只能休兵回家。周幽王发现美人笑了,后来又反复点燃烽火。被当猴耍了多次,到最后诸侯们已经不再相信了。
据说后来敌人真的来了,失去诸侯的援助,镐京城被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褒姒也被抓走了。西周亡。
这段故事相信大家从小听到大,故事里反馈了两个信息:一是周幽王大约是个废材,竟然因为一个女人把国家玩没了,十足的反面教材。二是褒姒真是个魅惑君主的妖妃,竟然因为她国家都葬送了,果真是红颜祸水,罪无可赦。
仔细一想,似乎历史上只要国家灭亡了,就会有一个美人出来担责(比如杨玉环),说这个美人祸乱朝纲,使得君主昏庸无能,导致国家最终走向灭亡。只是红颜真的有罪吗?我怎么看都像是典型的背锅侠。
如何西周灭亡错不在褒姒,那烽火戏诸侯的真相到底如何?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美人褒姒的前世今生,全面解读周幽王和她的故事。
褒姒出身不详,传说是龙的口水所化
西周真的是因为一场烽火戏诸侯导致了一个王朝灭亡吗,真的就这么简单?
公元782年,周宣王去世,关于他的离奇死亡故事,在《太平广记》里有记载,传言说他是被鬼魂索命的,但这一点也不科学。不过这都不是重点,因为周宣王晚年执政昏庸无能,大家都巴不得他早点死了。周宣王去世之后,儿子姬宫湦继承王位,这个小伙子就是历史上说的周幽王。
其实,周幽王在上台之前,整个周氏王朝已经不怎么样了,可以说他爹给他留下了一大堆烂摊子。周宣王晚年政治混乱,残杀大臣还任意干涉鲁国的内政,导致了各个诸侯之间人心散涣。国内有矛盾,战争往往是分散矛盾的好办法。可是周宣王对外战争可谓败的一塌糊涂,于是,这样一个王位就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我想我若是周幽王,估计会大呼:"本王压力相当大"。
烽火戏诸侯的结果:骊山之役的爆发,周幽王死,西周灭
说完了故事主角的前世今生,我们再来认真的评估一下其内容的真实性。1.到了西周的中后期,这些戎狄游牧民族经常会入侵周王朝的领土。在首都镐京附近,建立了非常多的烽火台,一旦发现敌军来犯了就立马点燃烽火进入战斗状态。
其实关于"烽火戏诸侯"这段故事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查看详情>>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讲了什么 周幽王是如何作茧自缚毁西周的”相关的文章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怎样的 它是导致西周灭亡的元凶吗
烽火戏诸侯是个让人耳熟的不能在熟的故事了。其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西周末年,西周的最后以为君主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而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的故事。
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但是,凡事都有其背后的原因的,就像可令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样。那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背后的真相故事到底如何呢?请跟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儿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无道,到处寻找美女。大夫越叔带劝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恼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带的官职,把他撵出去了。
这引起了大臣褒响的不满。褒响来劝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关进监狱。 褒响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其子将美女褒姒献给周幽王,周幽王才释放褒响。周幽王一见褒姒,喜欢得不得了。褒姒却老皱着眉头,连笑都没有笑过一回。
周幽王想尽法子引她发笑,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申后与宜臼对周幽王和褒姒恨之入骨,于是开始计划复仇,后来有人建议用褒姒不笑这个毛病让昏庸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断绝援兵,但是褒姒为什么总是不笑呢?
申后与宜臼秘密买通民间神医查明了褒姒不笑的原因,原来褒姒患有一种怪病,用现在的医学来讲,就是女性很容易患的多囊,所以导致褒姒痛苦不堪,从来不笑,申后与宜臼就用神医的妙方,买通人献给褒姒。
这位神医给褒姒的其实就是他提炼的鹿胎丸,当得知褒姒的多囊快治愈时,申后与宜臼就发现机会到来了。
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辛苦了,各位,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当,十分愤怒,各自带兵回去了。 褒姒瞧见这么多兵马忙来忙去,于是笑了。周幽王很高兴,赏赐了虢石父。 隔了没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来了。周幽王赶紧把烽火点了起来。
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就算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早晚也会在其他事件中灭亡,无法挽回,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机遇而已,只要天子失信的话,诸侯就大有依借失信,自大,争霸。在未烽火戏诸侯之前,各家都只是暗地里扩大而已。当时政权已经摇摇欲坠,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引子,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诱因。如果不发生这件事,也还是会有其它诱因的。
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怎样的 它是导致西周灭亡的元凶吗”相关的文章
历史上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 西周年间从来没有使用过烽火
上古年间,周幽王有一个从来不笑的妃子褒姒,为了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结果美人笑了,周幽王自己却凉了。
这个典故出自司马迁所编写《史记》之中: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
历史上,周幽王真的用烽火戏诸侯吗?西周年间,有烽火这个东西吗?
史料中,最先记载褒姒此人的是《国语》,西周大司徒郑桓公与周幽王的史官史伯的一场问答。在这场问答中,褒姒是个以王后身份干政的女人,并未有烽火戏诸侯的说法。
这场问答发生时间是周幽王八年,当时周幽王欲强行废太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史官担心此举会惹怒宜臼的外公申侯,引起王室与申侯之间的战争,万一此时西戎趁虚而入,周将不守矣。
史伯是周幽王的史官,他的讲述其可信度非常高。所以,周幽王身死国灭的真实原因应该是废嫡立庶,激化了与各诸侯国的矛盾。
三年后,周幽王十一年,申侯联合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死于骊山,西周灭亡。然后废太子宜臼即位为周平王,东周开始。
司马迁写《史记》的素材来源于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各王室的档案,里面的历史事件不会空穴来风。那么问题来了,周幽王戏过诸侯吗?答案是戏过,但不是用烽火。
成书于秦朝的《吕氏春秋》有这么一段记载:因为周都城镐与西狄非常近,于是周幽王在各处大路上修建高抬安置大鼓,一旦西狄来犯便传鼓相告,诸侯闻鼓声则必须立即救援天子。为了看褒姒笑,周幽王就数次击鼓戏诸侯。
后来西夷犬戎真的来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再次敲鼓却无人响应。有人说是因为周幽王戏弄诸侯,所以诸侯不来救援。
个人觉得,前几次戏弄都来了,唯独这次没来,也太巧合了。而且,一起攻打周幽王的联军中,申侯可是出了不少力的。那么,造成周幽王死于骊山的原因可能是,申侯与其他诸侯国的一次串联。
周幽王死后,申侯的外孙成了周平王,而秦、晋、齐、楚这些诸侯国则越发兴盛,其中秦国还获得了不少周王室的土地。
周王室则渐渐没落,对各诸侯的影响力趋于零,后来甚至连自己的王畿也不能保存,沦为一个高贵的乞丐。
与“历史上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 西周年间从来没有使用过烽火”相关的文章
周朝历代皇帝列表 西周的皇帝都有哪些故事
中华几千年历史,出现了数百位皇帝,他们有很多流传在世的故事,一起来看看西周十二位皇帝。
奠基者:周文王姬昌
周文王,姬姓,名昌,西周的奠基人,在国君之位50年,勤于政事,发展农业,增强经济,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子牙为相后,依托经济实力发展军事力量,打开了“天下三分,周占其二”的局面,为其子周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周文王有18子,其中在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是长子姬考(伯邑考)、次子姬发(周武王),四子姬旦(周公旦)。周文王姬昌是一位圣贤名君,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后世常说的先秦名君,指的就是周文王姬昌。
西周第一任帝王:周武王姬发
姬发,周文王姬昌次子,用时10年灭商后,在西周帝王位4年,后病逝。因姬昌长子姬考遇害,次子姬昌即位,在姜子牙、周公旦、召公等人的辅佐下,对商王朝发动了战争,商军战败,商纣王自焚,姬发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姬昌将纣王之子武庚放在殷地,派自己的三个弟弟在殷周边建城监管,史称“三监治国”。周朝建立后,姬发前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姬姓之国占比53个,史书上将周武王与周文王、商汤、尧舜禹定位古代明君典范。
西周第二任帝王:周成王姬诵
姬诵,周武王姬发之子,在位22年,35岁时病逝。姬诵13岁继位,因年幼由叔叔周公旦摄政,在姜子牙、周公旦、周召公的辅佐下,周成王时期,平定了三监之乱,东征平叛数位诸侯国,致使周朝安定繁荣,开启了周朝的成康之治。史书认为周成王是一个能统御四方,刚柔并兼的帝王。
西周第三任帝王:周康王姬钊
姬钊,周成王姬诵之子,在位25年,病逝。姬钊时期在大臣召公、毕公的辅佐下,继续推行周成王治国策略,平定了东夷的叛乱,北征略地,西伐鬼方,进一步加强了周王朝的统治地位。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去世,享年139岁。周康王与其父周成王开启了成康之治,称“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西周第四任帝王:周昭王姬瑕
姬瑕,周康王姬钊之子,在位19年,战败溺水而死。姬瑕时期借助成康之治,国内太平,周昭王欲沿袭祖辈霸业,从周昭王起开始南征荆楚,使周王朝的疆域从黄河流域延伸到长江流域,当时楚国还只是蛮夷之地,地位等同于东夷,不能与诸侯同等并论。第一次南征周昭王取得了胜利,尽管获得大量的战利品,但是没有达到制服楚国的目标,于是周昭王姬瑕发动了第二次南征,尽管第二次楚国臣服了,但是在一次战斗中,周军被水淹,全军覆没,周昭王也因此溺水而亡。
西周第五任帝王:周穆王姬满
姬满,周昭王姬瑕之子,在位55年,是周朝在位最长的帝王,病逝。周穆王姬满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传说,比如穆天子传,在昆仑与西王母的聚会等。姬满在前几代帝王强国的基础上,东征西讨,开拓疆域之广,超过以前的所有帝王。周穆王姬满在任期间,开拓了大量的疆土,加强了对四方蛮夷,诸侯等的统治力度,但是因为天子经常不在朝,导致朝政松弛,周穆王之后,西周国势转衰。
西周第六任帝王:周共王姬繄扈
姬繄扈,周穆王之子,在位23年,病逝。周共王时期,调整了父辈...
查看详情>>与“周朝历代皇帝列表 西周的皇帝都有哪些故事”相关的文章
宗法制最早源于什么时候 西周宗法制对历史的作用
宗法制不是周朝的创造,而是对历史的继承和改良,只是宗法制在周朝发扬光大,影响直到当代。宗法制的产生最早可以追述到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产生以后为了维持社会关系和权利、财富的继承,出现了基于血缘制的宗法制。
夏、商都实行以血缘制为基础的王位继承制,但并未明确确立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商朝“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权力的继承方式基本是对等、穿插出现的,这种继承方式的不确定性,导致商朝出现了持续近百年的“九世之乱”,国力削弱,国势衰微。周武王克商建周之后,吸取了商朝的这一教训,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且在宗法制的实际的运行中处于核心地位。
提到嫡长子继承制,就不得不说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说,在宗法制的体系内和这种婚姻制度下,只有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才能称作嫡长子,正妻所生的其余儿子称为嫡子;其余妾所生的儿子称为庶子,即便是妾生下长子也只能称作庶长子。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嫡长子具有天然的、优先的法定继承权,并有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说法。
在国家层面上,以周天子为天下之大宗,周天子的儿子中除去嫡长子做为太子外,其余诸子分封在外,对周天子而言是为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王是大宗,诸侯王除去嫡长子作为世子之外,其余诸子被进一步分封为卿大夫,对诸侯王而言是小宗;卿大夫之下的士和平民也是如此。在宗法制中,大宗享有政治特权和家族特权。
如此,周朝通过宗法制将男权、政权、族权、神权综合为一体,并与分封制紧密配合,建立了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准的自上而下、较为完备的宗法体系,保证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建立并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同时加强对平民和奴隶的统治。
所以,就其本质而言,宗法制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法制的观念融入华夏民族的血液,深入中华文化的骨髓,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历史。
宗法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对古代历史的影响:
1、在周代,宗法制和分封制紧密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王位的传承,大部分的诸侯和周天子的血缘关系就逐渐疏远;同时井田制的崩坏造成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造成了诸侯的崛起,周天子的统治地位不复存在,这也是造成周代陷入长期分裂和灭亡的原因之一。
2、宗法制的实际运行中,实则是以家族男性成员为主体的,将家族的女性排斥在外。所以,中国古代自进去父系氏族社会直至清朝灭亡,实际上是父权时代,即男性掌握绝对权力,拥有绝对地位;造成了中国古代乃至现在“重男轻女”的男权思想。
父权时代下,儒家所强调的“三纲五常”
3、进入封建社会后,封建君主们对宗法制进行改良,使之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具体表现为国家承认宗法制体系下家族的地位,通过家族制度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礼法等。
4、宗法制的广泛施行,造成了家族制度的确立和兴盛。家族制度除却维护封建统治之外,还起到了其他作用:①祖宗祭祀②维护地方安定③传承中华文化④建立了以道德、...
查看详情>>与“宗法制最早源于什么时候 西周宗法制对历史的作用”相关的文章
西周宗法制有三个基本原则 构成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家天下
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以后,为了保证周王朝家天下的稳固,将全国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和功臣,并按照公侯伯子男的顺序赐予不同的爵位,称为封国。封国再把自己的封国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和大臣即“卿大夫”。卿大夫再把自己的采邑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即“士”,士的领地称为禄田。这样层层分封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相依的等级结构。这种分封主要以血缘为依据,也就构成了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家天下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随着社会发展,漫长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取代,并最终确立了父权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太古先民“知母不知父”的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父权家长制家庭普遍实行“一夫多妻制”,并在诸妻中分别嫡庶。据《独断》记载,三代的“一夫多妻制”情况是这样的:“天子娶十二,夏制也,二十七世妇。殷人又增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八十一部御女。
宗法制的目的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
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中国夏朝时就已确立王位世袭制,但也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区别。商朝末年才完全确立了嫡长继承制。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从而进一步完备了宗法制。
宗法制度有三个基本原则
西周的宗法制度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从周天子到诸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第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周天子相对一切封国来说是大宗,其他封国都是小宗;同样在诸侯国中,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在各个相对关系中,小宗要服从大宗,有义务纳贡、帮助出兵;大宗要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第三,诸侯、卿大夫、士既是一种家庭组织,又是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大家长。在这种双重统治之下,官吏和各级行政机构的选择采用“任人唯亲”的原则,完全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因此西周宗法制度的实质在于保证夺取政权的家族对全社会实行家长制的统治。
宗法制度对西周的影响
可以说,宗法制度构建了西周时期的基本政治结构。在宗法统治之下,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合二为一,家族观念、家庭道德与国家法律互为表里,由此形成了西周法律制度的一些基本特征,如保证国王家长制专制统治的绝对权威,礼仪教化与刑事镇压相辅相成等。
西周的宗法制度构成了儒家经典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西周宗法制有三个基本原则 构成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家天下”相关的文章
西周为什么要创建宗法制 宗法制有哪些内容和特征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创建宗法制度的目的
周人创建宗法制度的最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嫡长于继承制, 只有一个天子,其他人皆封为诸侯,避免了因争夺王位而发生的一系列战争。
西周宗法制的发生发展是同封建领主制相适应的, 为各级贵族领主所专享, 一般庶民没有明显的血缘宗法组织。这套严格的体系,保护了奴隶主的地位不被动摇,加强了对平民和奴隶的统治,也方便了平民和奴隶对贵族的忠心。
周代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宗法制的内容在《礼记》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礼记·丧服小记》说: "别子为祖, 继别为宗。"这是讲宗法最根本的依据。
"别子"之所以称"别", 就是表明他同君统相区别, 自立宗统。"别子"则为这一宗的始祖。举例说明,假如一个国君有几个儿子, 只有嫡长子一个能继承君位, 为国君。其余诸子, 不论嫡庶同这个为君的就有双重关系: 一是兄弟关系; 二是君臣关系。
依据宗法不行于诸侯的原则, 为了保持君权的不可侵犯性, 诸子与为君的, 只能论君臣关系, 不能论兄弟关系。也就是说, 在这里血缘关系要服从政治关系, 宗统要服从君统。国君即属君统, 不能同时又是宗统。诸子要同君统区别, 另立宗。这个新建的宗, 是从别子开始的, 所以叫做"别子为祖"。
"继别为宗"就是继承别子自成一宗。在这个宗里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中有大宗、小宗之分, 也是由嫡长子继承制中发生的。继别子的嫡长子叫宗子。这个由别的嫡长子世代相袭的宗, 就是"百世不迁"的大宗。大宗的宗子是统率全族的, 在宗族中享有最大的权力。
《礼记·丧服小记》说: "继祢者为小宗。"
祢是先父之称。别子的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是不能继别的。诸子之子就更不能继别, 只能继祢, 即继诸子, 叫小宗。在小宗中也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以外的其余诸子不继祢, 他们要尊继祢的为宗子。而这个宗子又要尊继别的为宗子。为区别这两个宗子, 则称继别的为大宗, 称继祢的为小宗。
宗法制的主要特征
第一是祖先崇拜
由于靠近黄河流域,农业文明便是第一文明,人们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进行土地劳作,生产粮食、集体耕作的人们对土地有很强的依赖性,这就决定了个人对土地有一种特别的情怀,使得人们有了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大自然面前又不得不抗争天灾,注重经验。
第二是亲缘有序
每个人被宗法制赋予了新的身份,按照与宗主的关系亲疏划分不同的等级关系,每个人按照等级关系去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为宗主巩固统治,以调整家族关系。
第三是家国同构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quo...
查看详情>>与“西周为什么要创建宗法制 宗法制有哪些内容和特征”相关的文章
西周宗法制的的核心为“任人唯亲” 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都知道文明是建立在稳固和太平的基础上的,虽然五千年的历史是在不断地更迭和换代,可这种更迭和换代总体上是文明的演化,是新的生产力取代旧的生产力,新的制度战胜了旧的制度,新的文明不断取代和发展旧的文明。因此中国历史的演化不是文明的破坏而是对文明的发展。
那么又让我们不禁思考,历史的更迭和封建王朝的稳固其中的核心是什么呢?
1、以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是统治者稳固江山的基础。
只有江山的稳固,文明才得以延续。这里不得不来分析下,“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最早是在夏朝开始,所谓“宗法制度”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将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保证贵族以血缘关系亲疏来继承王位统治江山的制度,是父系社会发展的产物。在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
西周武王在建立周朝后,为了保证“周族”天下的稳固,将土地和奴隶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和亲疏以及当时的有功之臣,当时成为“封邦建国”,最初的“分封制”形成。这样也逐渐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宗法体制”。只有深入了解宗法制度,我们才能理解其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形成的作用。
2、“西周宗法制”具体是怎么实施的呢?
第一:周天子为天下的核心,所有人必须服从周天子。周天子王位继承复合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嫡子的长子为继承者。
第二:周天子的兄弟叔舅和旧时期的贵族以及有功之臣为“诸侯”,诸侯有自己的封国和子民。诸侯的继承也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第三:诸侯将自己的封国分给自己的兄弟叔舅和有功之臣,成为“卿大夫”,同样是嫡长子继承制。
第四:卿大夫再把自己的领地分给亲族,成为士,士下面领导普通老百姓。
3、西周的宗法制有什么样的特点?
(1).每个等级的继承都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2).小宗要服从大宗,弟服从兄长。每个阶层相对其上一层就是小宗,相对其下一阶层即为大宗。
(3).小宗服从大宗,大宗有责任保护小宗。
这种宗法制为家族统治,每一级别的家族关系即为相应级别的国家统治者。因为核心为“任人唯亲”。
正是这样严密的等级制度和领导制度才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统治制度,可以巩固天子的统治地位,增强了家族血亲的凝聚力,对后世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有重要作用。宗法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延续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政治上宗法制度的确立了以天子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地位。
西周宗法制度的完善,为后来的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做了准备,正是由于历朝历代中央集权制的加强,中华民族才可以抱成一团形成高度统一的帝国。即便是改朝换代也不是将原来的一切都摒弃,而是有所损益有所发展,是把革命限制在改朝换代的政治行为之内。这是中国文明连续性的重要体现。
在历史中,各朝历代在变革中均努力减少改朝换代带来的破坏性,这是传统革命观的重要内容。在革命成功之后,新政权总能迅速调整治理政策,变“打天下”为 “理天下”,这就是“一张一弛,一文一武”。这一从西汉初年就确立下来的理论政策,基本上历朝历代的开国...
查看详情>>与“西周宗法制的的核心为“任人唯亲” 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相关的文章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核心是什么 周王室是否达成统合天下的目的
夏商时期“神权法”思想占据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当时贵族阶级推行 “恭行天罚”的“天命论”思想控制庶民。到了西周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明德慎罚”为核心的宗法思想制度形成,成为西周奴隶主贵族所推行的新制度。
一、夏商时期“恭行天罚”的宗法制度
早在夏朝时期,统治者便利用“神权法”思想来维护统治阶级的至高权力。
《尚书•召浩》中记载:“有夏服天命”
贵族信奉“天”就是神的思想,把统治阶级扮演成“天”的化身,将统治阶级的意志阐述为天神的意志,向民众宣扬“代天刑罚”的神权罚思想。
到了商朝,商朝贵族也极力宣扬神权思想和鬼神之说,他们宣称殷王是“天帝”的后代,能够代替天帝发号施令,世间的民众必须听从王的号令,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诗经•商颂•玄鸟》中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商朝将天人合为一体,将“天罚”的思想推向高潮。
殷商自成汤开国到最后一个君主,历经十七世,殷商的最后一位个王“纣”视重臣如草芥,视黎民如粪士。穷奢极侈,为所欲为,同夏桀一样,喜淫乐,性残忍。为了这种腐化生活,他加重人民的负担,无限制地搜刮,使得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无逸》中记载: “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史称牧野之战。“周”打败了昏庸无道的殷商,从而天下易主,武王建立“西周政权”。自此以“恭行天罚”为核心的宗法制开始向以“明德慎罚”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变革。
二、西周以“明德慎罚”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殷商的覆灭给了西周统治者极大的警示,西周统治者认为以“天命论”和“天罚论”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已不能有效解决目前国家所存在的阶层矛盾。为巩固西周政权统治,西周统治阶级开始思考修改原有宗法制度。在此情况下,周公提出了以“明德”和“慎罚”为主要核心内容的宗法思想制度,将其运用于统治管理之中。
《康浩》中记载:“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
周公告诫后人,武王之所以在讨伐商王朝的战役中获得胜利,就是由于武王一直践行着“明德慎罚”的思想。要想将西周王朝发展壮大就需要将自己的意识从“天上”回到“人间”,应在社会实践中注重“人事”而不能盲目地只信“天命”。
从唯信天命到专注人事,西周的宗法制度在周公的带领下有了巨大的改变。西周时期所提及的“明德慎罚”是对于夏商时期神学思想的继承总结后加以发扬。这种思想在西周的大力传播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时的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高度繁荣发展的最鼎盛时期,当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农业耕种,奴隶主通过控制农业生产进而掌控国家的主导权。统治者推行了“井田制”。西周时期天下的土地归周王所有,正如《诗·小雅·...
查看详情>>与“西周宗法制的内容核心是什么 周王室是否达成统合天下的目的”相关的文章
西周宗法制包括哪三个方面 宗法制下没有亲情可言
封建宗法制度在西周统治初期有效地解决了王公贵族家族继承中的秩序和规则问题,影响中国后世三千年,一直到清朝灭亡,中国社会一直延续着周公设计的这套宗法制度,成为古代中国文化的主流。
西周时期,周公将社会上的人划分为三个等级:一是贵族,即天子、诸侯、大夫和士;二是平民;三是奴隶。而贵族和平民,尤其是贵族阶级,是需要进行爵位、财产方面的继承的,如何建立法定的秩序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而宗法制度的设计就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封建宗法制度包括父系制、一夫一妻多妾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三个方面。
(一)父系制
一个家族是以父亲为家长的,父亲是一个家族的核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家族中不管有几代,只要最长的祖父还在,后边的父亲、儿子、孙子一辈都是小辈,核心只能是那位祖父;二是不管父亲妻子之外还有几房妾,所有的孩子都随父姓,都是一个宗族。
(二)一夫一妻多妾制
原来一直有种说法,叫做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其实这种表述是不准确的。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一直实行的就是一夫一妻制,当时男子年满20岁、女子年满15岁要束发行成人礼,同时家长要在这一天为孩子取字,作为社交称谓。如果在这一天被双方父母定下婚姻关系,就称为“结发夫妻”。夫妻之间本是平等的关系,但后世却歧视妇女,奉行男尊女卑,导致了男女不平等。
但是,贵族家族的男子却可以在妻子之外再纳妾,没有数量限制。在那个时代,妾同男人不是夫妻关系,实际是主奴关系,由此,妻和妾也是不平等的关系,妾在家中没有地位,不能同妻平起平坐,只能是男人的生育工具和陪侍的奴仆。妾生了孩子,只能叫妻为妈妈,称呼生母则只能叫姨娘,这在《 红楼梦》中记述的很清楚。
(三)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就是妻生出的第一个儿子。
贵族家庭因为有妻有妾,可能会有一大堆儿子,便因为生母的身份和出生的长幼而具有了三种不同的标签:一是嫡长子;二是嫡次子,简称次子;三是庶子。
妻生的儿子叫嫡子,第一个儿子就是嫡长子,以后所有的儿子都叫次子;而妾生的儿子叫做庶子。一个家庭中嫡长子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他可能比庶子晚出生。所以,我们有时看清代宫廷剧时能遇到皇长子不是皇太子的情况,就是因为有嫡庶之分的原因。
封建宗法制规定,嫡长子一系叫做大宗,可以世袭或继承父亲的一切,包括爵位、财产等等,其他次子和庶子都叫做小宗,只能继承一小部分财产。比如周天子的儿子,只有嫡长子,即太子可以继承王位,其他的儿子就只能封建做诸侯或在天子国内封建做大夫。
封建宗法制度在制度设计上是天衣无缝的,父系制和一夫一妻多妾制也能够维持男权社会的相对和谐,但问题就出在嫡长子继承制上。
嫡长子继承制在西周初期是没有问题的,那时的封建,无论是建国、还是建家,都是一个萝卜一个窝,反正有几个儿子就给他们建几个国或家,而且那些国家的大小、远近、穷富也都是根据儿子们的能力和特长量身定制的,而且那里的周天子有足够的权威和能力来维持封建制度的运行。但是,随着宗族的繁...
查看详情>>与“西周宗法制包括哪三个方面 宗法制下没有亲情可言”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