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元世祖忽必烈功绩斐然,忽必烈在位期间推行了什么政策?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的孙子,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朱元璋对忽必烈评价挺高: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宽恤爱人,亦可谓有仁心矣。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建立历代帝王庙,把忽必烈与他亲自选定的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放在一起祭祀。朱元璋把忽必烈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君主之一。
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大汗,年号“中统”。在1271年,在汉臣的提议下,忽必烈把蒙古国号改为“大元”,公元1272年忽必烈迁都中都。并改为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可谓是草原制与中原制的杂交政策!
一、忽必烈早在蒙古国时期他管理地方时就任用了大批汉族的儒士。而在他建立元朝后,更是重用董文炳(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刘秉忠、张弘范等汉臣,刘秉忠1250年向忽必烈上万言策,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主张改革弊政,劝农桑,兴学校,这些政策很好地缓和了汉蒙的民族矛盾,巩固了统治。
二、采用“汉法”,改革“旧章”,实行封建制度的革新,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行政官吏,建立了一些至今沿用的政治制度,在所辖各地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行政区域省级制度的前端。
三、实行重视农业生产的政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并于元二十三年编辑《农桑辑要》作为指导农民生产生活和考核官吏的标准法规,实行国家控粮政策,丰年收购余粮,荒年免费发放,关心天下民生疾苦。
四、忽必烈修京杭运河,北京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重心连结了起来,大大缩短了南北时空距离,为后来的明清两代打下了稳定的基础。这条运河,至今还有着不错的经济价值。
五、在位时加强中央统治和边疆地区管理,在全国各地建立通信驿站制度,一改游牧民族策马军事、下马生产的惯性方式,奠定了国家疆域的庞大规模,发展了各民族之间隔绝闭塞的文化、经济、意识的交流。
六、将人按血统分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三等是汉人(北方汉人、女真、契丹),四等是
南人。四个等级的人,责权利不一样,等级越高福利越多,而责任也越大。例如第四等的南人就不能当兵,也不必交税,元朝也不给任何顾照。
将臣民按职业分为九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商、六工农、七娼、八丐、九儒。从此儒生就被称为臭老九。原本的意思是臣民承担的赋税分为九等,等级越低,税越低。八等的乞丐不交税但要服些徭役。而九等的儒生,既不交税,也不服徭役,可以安安心心的读书、教书。
忽必烈可能认为他制定的制度框架很完美,天下各色人,可以各安天命,快乐的生活。
七、穷兵黩武,忽必烈的一生都伴随着战争,平西夏、灭南宋、臣高丽、定南诏、征安南、攻日本……同时组织西征,基本上征服了欧洲,和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等国家达成协议...
查看详情>>与“元世祖忽必烈功绩斐然,忽必烈在位期间推行了什么政策?”相关的文章
元世祖忽必烈的历史贡献你知道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
元世祖忽必烈是狭义上元朝的创立者,他对于元朝的意义不言而喻,他对于中国版图的统一和阔大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那么元世祖忽必烈到底在元朝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有关忽必烈的童年资料记载很少主要是由于他的父亲托雷在这一时期受到成吉思汗的继任者他的三哥窝阔台的防范限制了其发展空间,蒙古习俗向来有幼子守家业,长子去开拓的传统,所以才会有四子西征,再按蒙古部落推举制时窝阔台被推举为大汗,拖累也受到一定的支持,为了完成灭尽的任务托雷进行了推辞使得窝阔台登上了汗位,所以才会被窝阔台防范,拖累的早死也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忽必烈、蒙哥一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存身于蒙古部落,即受到部众的拥护,又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家族长的防范,日子不好过想要出人头地付出的一定会很多,由于能力的突出托雷系在整个统治家族都比较受到重用逐渐受到贵由汗的接纳委以重任,也为其间接提供了触摸最高统治权的纽带。
在1251年蒙哥继承大汗之位后为加强统治力量巩固权力任命他的弟弟忽必烈为征讨漠南地域的行军总管,着手消灭宋国统一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忽必烈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和姚枢等大量汉人进入他的幕府,1254年,忽必烈率军进攻位于今云南的大理国,国王段氏投降,采汉法治汉地使得人心逐渐归附与他,受到蒙哥的猜忌,1259年蒙哥亲临战场在四川合州钓鱼山突然病逝,传说被抛石击中重伤而亡。在这一时期蒙古部落在和林推举了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为大汗,忽必烈在与南宋达成合约后也撤围北返在上都被拥立为汗,在经过一番争斗后忽必烈成为最终的大汗。在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为大元,正式即位为皇帝。1279年灭南宋。
在全国统一后对外征伐越南、缅甸、二次征伐日本,对内为加强统治在全国各地建立驿站,修筑道路,为满足北方的生产生活需求疏通大运河,打通南北经济脉略,发行钞票,为防止割据发生重新划定疆域首创行省制,此后这项制度被各朝代延续。
推行宗教宽容政策,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佛教都有所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在文化上边推崇儒家文化,任用八思巴创立蒙古文字,重用汉臣治理国家,定都北京修建北京城,此后明、清、共和国都以此为首都。
忽必烈在行政体制有很多的开创举措,受到此后众多统治者的赞扬,但是在其晚年穷兵黩武,使得大量兵力滞留边疆地区,对于制定的国策时有摇摆,重点培养的真金太子早逝,使其推行汉法的信心动摇,确立佛教为国教,通过僧道辩论打击焚毁道藏,造成执政后期政策混乱国家发展路线出现变动,在尊崇蒙古习俗和施行汉法治理国家方面出现了博弈,为后任者的执政留下了隐患造成了统治阶层的不断动荡直至政权灭亡。
查看详情>>与“元世祖忽必烈的历史贡献你知道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相关的文章
忽必烈远征日本为什么会惨败?原来一开始就注定了
元世祖忽必烈两征日本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伴随着摧枯拉朽的“神风”降临,最终元朝将日本纳入帝国统治之下的野心破灭。相较于当时的元帝国与日本,的确在军事科技以及兵员国力上都有极大的差别。那么问题来了,蒙古人为啥要远征日本呢?以及为什么两次远征都失败了呢?让我们从第一次先说起。
时间还要追溯到至元二年,此时距离忽必烈刚刚在元大都称帝只有不到五年的时间,忽必烈就派出高丽人赵彝作为使臣,代表蒙古前往日本表示通好。由于日本方面无视了蒙古的使者,因此忽必烈第二年,又一次向日本派出正式的蒙古使臣,并且这一次使节规模更大,而且还有高丽使者的陪同,但是却依然无果而返。
那么为何日本要对尚无交际的蒙古,有如此深的抵触情绪呢?其实原因也并不难理解,日本偏居海外,对当时大陆的相关消息,大多是来自与他们有紧密贸易联系的南宋,而作为蒙古当时敌国的南宋,会怎样向日本人形容来自草原上的敌人,那自然就不必多说。这一点,在第二次蒙古使臣抵达日本之后表现尤为明显。在使臣将蒙古国书送达镰仓幕府之后,幕府以及当时日本朝廷,立刻就对如何回应蒙古的这一次使节进行了商讨。其结果,便是认为蒙古人有入侵日本的野心,有意思的是,这一结果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了一位当时来自南宋的禅僧,他所对蒙古人入侵所带来的破坏的描述的影响。
不过忽必烈自然不会就此安然受辱。在第二次使团回国后不久,忽必烈就立刻下令距离日本最近的高丽建造战船,整军备战。当然,此时蒙古依然在进行着与南宋的战争,因此自然不是真的打算立刻与日本开战。因此忽必烈不厌其烦的派出了第三次使臣,但是除了他们在对马岛抓到了两个平民之外,这一次依旧无功而返。这两个平民在各种机缘巧合下,碰巧被忽必烈当作是日本的使节,因此对两人大加款待,并且还让二人参观了元大都的宫銮城阙。所谓“事不过三”,但是忽必烈还是第四次派出了使节前往日本,这一次不仅有蒙古国中书省和高丽国的文书,更是还有忽必烈本人的文书。那么这一次结果如何呢?当时执政的北条时宗犹豫再三,最后决定拒绝了忽必烈对于日本向蒙古称臣纳贡的要求。
当然,北条时宗自然也不会傻到,不知道自己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因此在回绝蒙古使者请求之后,北条时宗立刻下令距离高丽最近,因此也是最有可能遭到入侵的九州进行战备。实际上九州岛也算得上是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在蒙古入侵之前,九州地区就时常遭到高丽奄美岛海盗的入侵,甚至在宋天喜三年,遭到了女真海盗大规模入侵的“刀伊入寇”。因此,九州地区对于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入侵,可以说并非毫无经验和准备。
1274年,在南宋的残余势力尚未彻底清除之前,忽必烈就点兵三万开始了第一次征日。不过这其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军队是蒙古人,其余大部分其实是由投降的金朝军队包括契丹、女真、汉人组成。除此之外,远征军还有大量的高丽军队和水手,也被征发上了战场。从这支部队的组成,就大致可以看出忽必烈征日的意图其实多少并不纯粹,大有消耗...
查看详情>>与“忽必烈远征日本为什么会惨败?原来一开始就注定了”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