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最新纸上谈兵的故事
典故是汉语中的一个词,主要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典制和掌故;二是指在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成语;三是指那些具有教育意义、广为人知的人物或事件。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纸上谈兵”的典故与故事,供大家参考。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率兵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立即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援上党。他们赶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王龁变本加厉,想率秦兵进一步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道而来的秦军对峙,准备打持久战。
王龁三番五次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该如何是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使计让赵国把廉颇调遣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的人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老了,不中用了,眼看就快投降啦!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赵王听信了此番议论之词,随即把赵括找来,问他能否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肯定没问题。赵王听了非常高兴,于是,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劝阻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话当成耳旁风,不予理睬。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会葬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直到杀得他们片甲不留。
秦国范雎获知赵括替换廉颇为将的消息后,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
查看详情>>与“最新纸上谈兵的故事”相关的文章
马谡纸上谈兵,如此行事对蜀国的影响到底有多深?
想必大家在上学的时候都学过《出师表》这篇文言文,在这篇文章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对后主刘禅的肺腑之言。要知道随着关羽、张飞、刘备的相继去世,蜀国的重担全然压在了诸葛亮身上,因此他的压力十分大。
为了完成先主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诸葛亮进行了多次北伐,但是就是首次北伐,他却错信一人,致使蜀国损失十一位大将,损失了许多人才。要知道诸葛亮虽然十分聪明,并且有着雄心壮志,但是一个国家的强大仅仅靠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是需要许多人来支撑的。
在他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刚刚平息了南蛮,收服了孟获,因此整个蜀国的形势一片大好,部队的士兵们欢欣鼓舞士气高涨,于是诸葛亮便亲自带队进行第一次北伐,蜀国的军队势如破竹,因此曹魏被打的措手不及,只能调动六万兵力与之抗衡。
诸葛江一路胜仗。并收复了姜维,而姜维也不负他所托,在诸葛亮逝世后,继承了他的位子。此时的魏国一片混乱,甚至有人偷偷投靠诸葛亮,按理说按照这样的情节发展。诸葛亮首次北伐肯定会大获全胜,又怎么会损失惨重,彻底失败呢?
这是因为他错信了一人,这个人就是马谡。马谡就和战国时期的赵括一样,只会纸上谈兵,不仅如此还十分骄傲自负,没有能力还不听指挥,因此损失了蜀国三万兵马,并失去了街亭这个重要军事位置,他犯了如此大错,诸葛亮只能按照军规将他斩了。
一同被斩的还有张休和李盛,这一连斩了三位大将,使得本就武将不多的蜀国更是捉襟见肘,北伐之路因此也出现了巨大的转折,诸葛亮惨败。蜀国损失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他将这些人的名字都写了下来。
“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 、阳群 、马玉 、阎芝 、丁立 、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可见这一次的失败,使得蜀国的实力大大受损,诸葛亮也十分心痛,后悔自己太过于冒进。
与“马谡纸上谈兵,如此行事对蜀国的影响到底有多深?”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