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李广难封

发布时间:2020-05-28
1

李广难封:怒其不争的同时,也有时代的因素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时名将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为二千石吏四十余年,却至死未得封侯,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称李广令后人一掬“萧条异代不同时”之热泪。

然而,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司马迁个人情绪化的宣泄。其中掺杂着太多的私人喜怒爱憎因素。《史记》并没有真正地反映历史的真实,也歪曲了造成李广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更误导了后人的认识和评价。像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之类意气用事、不着边际的诗句,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就都是这方面的典型。

平心而论,李广的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既有时代的背景,更有其个人的因素。

李廣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国防战略方针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秉行《公羊春秋》“大复仇”的指导原则。汉武帝一改汉高祖以来在匈奴问题上以和为主的消极防御国策,对匈奴的侵扰,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集中全国上下的财力、物力与人力,提升国防力量。特别是汉武帝根据汉匈战争的需要,强化主力兵种的建设,大规模发展骑兵,运用骑兵集团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

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的形势面前,李广、程不识等作为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必然就显得“江郎才尽”,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他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新生代将领脱颖而出,后来居上,建功立业,尽占风头。

当然,李广抑郁不得志,更在于他个人军事才能的局限。作为一名久历战阵的将领,李广长于战斗指挥,骁勇善射,在战术上灵活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打硬仗、打恶仗。其射术之精堪称一绝,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畏誉为“飞将军”。

然而这种近敌格斗上的剽悍骁勇,终究掩盖不了李广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的根本缺陷。李广曾先后担任骁骑将军、前将军等重要军职,五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他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多多。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大败亏输、损师折将,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应有的风采。这给人以一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中间有汉武帝以及卫青等人的掣肘因素。但是,在简单的表象背后,我们认为还有本质的问题症结存在。即,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李广只是一名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才。他明显缺乏战略战役指挥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远程奔袭、机动作战。而这一点正是身为汉武帝时代高级将领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对于这样的遭遇,李广的愧愤自杀,是他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司马迁等人的鸣冤叫屈,则是失却理性态度的曲词。其情虽可悯,其理实难喻。

李广的战功固乏善可陈,而他的治军做法也多有弊端。

具体表现为,...

查看详情>>
2

李广难封侯令人惋惜,从封侯条件来看他能不能升官?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是汉朝时期汉文帝对李广的评价。虽然言辞中惋惜之情溢于脸上,但历史告诉我们李广最后还是无缘封侯。若从个人能力上来看,李广封侯是当得起的。然而阴差阳错的是运气不好,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出岔子。以至于可以用非广之罪,乃天不佑来概括李广的坎坷封侯路。不过在惋惜的同时,还需要看到李广的另外一面,或许在外因的阻挠之下,李广本身也缺乏了能够封侯的资本。

李广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他对抗匈奴上,这一点透过公孙昆邪的话:“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就能看出来,在李广驻守戍边时,没事就要和匈奴对上一仗,朝廷害怕李广长此以往白白牺牲,屡次将其调任。可是无济于事,《史记》记:“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一连换了七个郡,然而李广都是以力战匈奴而闻名。

虽然勇气值得钦佩,但身为一个合格的将军绝非勇气二字就可以概括。李广的成名也和勇气有关,《史记》记载:“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在周亚夫平定吴楚之乱的时候,李广身先士卒勇夺对方帅气,也正因此才显露名声。不过与勇气相随的就是风险,所以李广称得上是一位冒险将军。李广的血液里似乎天生就有着不安分子的跳跃,即使李广被俘虏也不忘冒险一把。《汉书》中将李广被捕然后成功逃脱的行动描述了出来:“行十余里,广阳死,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得其余军。”;先是佯装死亡,然后夺马单骑逃亡。这不可不谓之惊险,若不是李广弓马能力娴熟,或许难逃此劫。

从李广作为俘虏逃脱事件上看,李广事后被贬为庶民。或许在李广角度来说,奋勇杀敌被俘,想尽办法回朝。不但没有嘉奖,甚至还差点被斩首,端的是不公平。(吏当广亡失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但别忘了战争不是李广一人参与,李广被俘背后所牺牲的是无数将士的生命。所以过大于功,贬为庶民已经是万幸。

同样李广追求一生的职业理想,是有条件的。在汉朝时想要封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广一共历经三朝,分别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汉文帝时期封侯人数不过十人,汉景帝时期十八人,汉武帝时期七十五人。需注意的是,汉武帝时期看起来封侯人数众多,但其中大部分为特殊性质的封侯。(其他国家的小王侯率部投降归顺,为了嘉奖而被封侯。)那么封侯需要一些什么条件呢?

1. 血缘:通过血缘关系封侯,例如王公权贵,或者是世袭爵位。

2. 买卖:汉朝时期有着武功爵位买卖,比如司马相如就是“以赀为郎”。

3. 军功:这一部分很好理解,根据战功来获得爵位,典型案例有西汉时期的开国将领,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

4. 其他:即汉武帝时期小国家王侯率部投降,为了安抚而赏赐爵位。

李广究竟能不能封侯?

从获得爵位的四个途径当中,有着三个是与李广有所关联的,其中第一条路径就是血缘关系。李广的儿子李敢生有一女(资料不详),曾经得到过太子...

查看详情>>
3

李广难封的直接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满足汉武帝的要求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每每读到此处,都令人唏嘘不已。只有那些永远在奋斗中,而始终没有得到正确路径的人,在两鬓斑白之年,才能深刻体会,却被王勃如此出神刻画。

李广,飞将军也。秦朝名将李信之后,历文、景、武帝三朝,当过卫尉,负责过皇帝的安全;参与平叛“七国之乱”,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曾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镇守边关,威震匈奴,闻李将军,匈奴数年不敢犯边。可谓功劳卓著。但最终也未能封侯,而且最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自杀。难怪司马迁在李广的事情上也无法客观。

“李广难封”在于他一直未能满足武帝时期的“军功爵位”要求。汉承秦制,爵位也与秦朝相同。爵位分二十级,只有“十九级关内侯 ,二十级彻侯”,达到这两个巅峰级别才算封侯。

汉朝自刘邦“白马之盟”以后,非刘姓宗族不能封王,否则天下共击之。吕后封的吕氏那些王,结果都很惨。所以对于李广而言,能不能封侯,完全得根据斩杀敌首数字为标准。这颇似现在的大学教授,评定职称的时候,必须满足多少篇什么级别的论文,是一个性质的。至于你真实的学术水平虽然有目共睹,但是达到某些标准级别的论文数不够,则无缘职称的评定。

李广的一生虽然功勋卓著,但是悲情色彩更浓,因为他的“斩首数字”一直不达标,但是他在战场上的贡献却又是巨大的。

汉武帝元光6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直指上谷。汉武帝命令李广、公孙贺、公孙敖、卫青各带一万兵马,四路出击匈奴。此战是卫青的成名之战,恰恰是李广最大败绩。李广由于名声过大,兵出云中,匈奴集中了数十倍于李广的军队,攻击李广所部,主要的目标也直指李广。实战当中李广全军覆灭,自己也被俘虏,幸而得逃脱。

但是正是因为李广牵制了匈奴的主力,使得几乎没有名气的新人卫青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首虏700人,取得胜利。汉军四路兵马,独以卫青胜利凯旋,封关内侯。而李广按照军法,则因丧师,要被砍头。最后以5000金买命,削职为民。

同一个制度之下,结局却截然相反。李广不但与封侯无缘,甚至因此差点丧命。很多人都叹息,但是没有办法,只能怨李广命不好。

这是制度的缺陷导致了李广的悲剧。但是李广的性格也是有很大的责任的。李广的孤傲以及陈旧的军事思想,也是他虽然一开始最靠近汉武帝,但是最一直未受重用的原因。

汉武帝即位之后,今晚就被调入宫内当卫尉。也就意味着汉武帝把京城的安危全部交给了李广的。也就是说李广从一开始,他由于此前的功绩和名声比别人占得先机的。但是李广正是因为和汉武帝的相处中,严重暴露了自身性格的缺陷。李广身上有着严重的军中论资排辈的习气,不懂得去妥协,也不懂得采纳新的思路和意见。在战略上和汉武帝实际上是有着严重分歧的。他不能够像卫青这些新人那样及时地领会汉武帝的战略意图,仍然凭着经验去处事。不得不说,由于汉匈两国的国力发生变化之后,汉朝开始以攻为守的策略,是符合当时战场态势变化趋势的。但是李广根据以往经验...

查看详情>>
4

终于知道为什么“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了,真相都在史书记载里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说的是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中的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著名将军,号称“飞将军”。“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对于李广这个人的性格,史书上记载他为人憨直, “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是属于只知低头拉车、不懂抬头看路的实在人,他的这种性格在汉文帝时候,还是比较受皇帝欣赏的。

李广经常率部与匈奴力战,也常随汉文帝射猎,汉文帝对李广的勇力过人深为叹赏,曾亲口对李广说: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当高皇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以汉文帝识人用人的眼光,李广的军事才干应该是十分出众的,即使不是帅才,也绝对是一个出色的将才。

但是到了汉景帝时,李广却因憨直、不懂政治而遭到了汉景帝的猜忌。

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周亚夫平叛,立下大功,并以夺得敌军军旗而威名大震。当时,梁王以将军印赐之,李广竟憨头憨脑地接受了,正是这件事犯了汉景帝的大忌。身为朝廷的大将,怎能受藩王的官印?因此战后论功行赏,有29人因平叛有功被封侯,而立下大功的李广却未加赏赐。李广为自己的憨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失去了封侯的绝佳机会,也为今后的仕途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到了汉武帝上台后,求贤若渴,向全国征求贤才,但这个时候,李广也已经老了。而汉武帝对李广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应该说既有看重李广的一面, “以为广名将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用;同时,也存在压制李广的一面。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卫青、霍去病等大举北伐,但却暗中告诫卫青,“李广数奇(命运乖舛),毋令当单子”。这种两面的态度,源于汉武帝用人的两面性,既渴求、重用人才,又不爱惜人才。

汉武帝在任用统兵大员方面,重用外戚是其既定政策。他优先考虑的,是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圈里人,其次才轮到别的将军。只不过类似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才干卓越的外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卫、霍死后,外戚李广利掌兵权,接连兵败,最后还投降了匈奴,这不能不说是汉武帝巨大的用人失败。

而李广既不是外戚,又不会逢迎取巧,行事也颇多令人诟病之处。他曾在打猎时被小吏阻拦,竟因此怀恨在心,后寻机将小吏杀害;也曾诱骗八百羌人投降后,将其全部杀害,加上战绩不能服众,自然无法被汉武帝青睐,遂成为战场上的蓝领角色,出苦力干脏活却不受重用,最终丧失了立功封侯的机会。

史书记载中,李广取得重大胜利的记载确实少之又少,而迷路失期或惨败的战例倒颇多,因此有人认为李广徒有名将虚名。但我们也要看到,李广一生中从军四十余年,跨文、景、武帝三个朝代,经历战阵七十余场,守边的跨度从渤海湾到甘肃的天水,历任边境八个郡的军事长官。没有过硬的军事才干和实实在在的军功,不会逢迎的李广是不会令三代帝王都委以守边重任的,也不可能令匈奴望风躲避,并称之为“飞将军”。因此,李广虽然有种种缺陷,算不上帅才,却也绝对是出色的将才。

翻开西汉历史,以勇悍善战而封侯者颇多,李广的部下就有不少人被封侯。李广的从...

查看详情>>
5

李广难封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他错过了西汉封侯标准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
西汉

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回朝后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西汉名将李广历文、景、武三朝,一生征战七十多场,箭法神准,勇冠三军,被称为“飞将军”,是中国历史上名声很大的一位武将。

但就是这样一个屡经磨难,战功卓著的名将却始终未能封爵,世人因此惋惜不已,纷纷替李广不平喊冤,唐代诗人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自此以后“李广难封”更成了“功高不爵,命运多舛”的代名词。

《史记》、《汉书》记载,仅汉武帝一朝就有26人因军功被封侯,就连卫青襁褓中的儿子都封了侯,而一世英名、千古流芳的李广却未能封侯,其中原因何在呢?李广难封到底冤不冤?

袁腾飞老师在总结李广难封的原因时说李广运气不好,总是遇不到欣赏他的领导(皇帝):汉文帝喜老不喜少(此时李广尚年少),汉景帝喜文不喜武(李广为武将),汉武帝喜少不喜老(那时李广已老)。这样看来,李广确实是生不逢时,憋屈至极。千百年来,无数人总结了李广未能封侯的原因:性格因素、治军不严、杀降不仁......但是笔者以为,李广未封的主要原因还是他确实未到达封侯的标准,并不冤枉。

西汉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1、捕斩敌军重要首领:如王、相、将军、阏氏等;2、斩敌千级以上;3、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4、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儿子可以获封侯。所以说卫青儿子身在襁褓得以封侯,是沾了父亲战功赫赫的光;而霍去病17岁获封冠军侯,更是因其一战成名,仅首战就斩敌2028人,还多次俘虏匈奴的王、相、将军。所以说他们获封都是符合西汉的封侯标准的,而非是倚仗外戚的身份和汉武帝的偏爱。

再以李广的平生战绩对照此标准:李广在文景两朝主要负责的是对匈的防守工作,而武帝时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

纵观李广在七十余战中的表现,虽然是英勇无双,对敌人有极大的震慑作用,但均是歼敌不够,也未能俘获敌方重要首领,甚至还有不少败绩,没有封侯达到资格。

总的来说,李广是一位杰出的将才而非帅才,冲锋陷阵,带兵杀敌的能力不容置疑,但缺乏大局观和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不能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独当一面。作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飞将军李广值得被后世喜爱和赞颂,不过,他未能封侯虽有遗憾但并不冤枉。

查看详情>>
6

李广为什么难封?透过两件小事可以看出李广人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

我们常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很多人都感叹李广征战一生最后却没有封侯,甚至还有人为他鸣不平。但是如果看一下史书,你就会明白李广难封其实是有原因的。

李广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人,早年参军对战匈奴。后来跟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李广的功绩在这个时候差不多就可以封侯了,但是却没有。后来李广在与匈奴的战斗中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因为箭法超群,而被匈奴人尊为飞将军。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李广都是作为偏师牵制匈奴。所以战功不是很多,以至于他曾经的部下都封侯了,但是他却依然在原地打转转。后来跟随卫青到漠北奔袭匈奴,由于迷路没有赶上大战。所以李广羞愧自杀,世人都没有想到一代名将竟然会以这种方式谢幕。

那么问题来了,李广为什么没有封侯呢?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李广的人品了,从这两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

第一件,;李广自己曾说过,他曾经杀过投降的人。自古以来大家都知道杀降不祥,因为对方已经放下武器了,没有任何抵抗力。如果此时杀掉他们是很不道义的,但是李广却干了。据说杀了八百多人,可以想象这件事会给他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件就是霸陵尉事件。李广在一段时期内被罢官夺职很失意,由于没事干所以就去打猎。但是回来时天已经晚了,按照当时的规定是不能开城门的。李广此时就拉下脸来求霸陵尉开门让自己的通过,并且还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没想到人家压根不买账,要知道这种人在社会上太多了,心胸宽广的人都会一笑置之。更何况韩信还有胯下之辱呢,这点是也不算什么,但是李广不这样看。

后来李广官复原职,在他出征之时特意将霸陵尉调到了自己的军中。其结果可想而知霸陵尉再也没有回来。就这件事当时的人对他的意见就很大,可以想象汉武帝知道了会咋样。所以说李广难封并不单单是大家以为的那样。

所以说看来李广难封并不仅仅是统治者的原因,这和李广的性格缺陷是分不开的。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了他的成败。


查看详情>>
7

都说李广难封,原来是他自身有这几个致命缺陷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

李广身在汉武帝时期,与卫青、霍去病、长孙贺等人并列十大名将之一,在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期,李广武功之高也得到了全天下的人的认可,可谓声名显赫。且李广体恤下士,爱戴百姓, 可是李广却一生不得志,连他的手下都得到了分封,自己最高的官职不过是个将军,没有封爵。 为什么偏偏是李广难封呢?个人觉得,自身为将之德、为将之能、为将之性的欠缺也是不容忽略的。

其实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李广一生虽然与匈奴大小交战超过70余次,并且在战争中也的确骁勇善战、勇猛无比,但从结果上看其能够拿得上台面的军功几乎没有。他每次出战,因为出征的结果不是被俘,就是全军覆没。若说是运气不好,一次两次的倒也还可以说得过去,但每次都用运气不好当借口未免就不太可能了吧。所以说,李广之所以如此“倒霉”,不单单是因为其时运不济,而是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史记》有说,李广在大战时期,尤其是在出战匈奴之时,经常会犯迷路的低级错误。不能够吸取教训、一意孤行的李广缺乏足够强大的作战指挥能力,即便是其个人再英勇善战,也难以率军取得大捷。

李广箭术精准,武艺高强,但他也因此恃才傲物,爱逞一时之勇,无论战争中情况多么紧急,他一定要坚持,十步之内,觉得自己射不中,就不射,因此多次被围,为了自己的声誉将军士们陷于危险之地。除此之外,据李广自述曾诱骗800名羌人投降,并将其杀害,杀已降俘虏是战场之大忌。由此可见李广不顾军士、不怜俘虏,欠缺为将之德。李广虽然武功高强,但对军法、谋略能省则省。在军法严明的汉朝,军纪能省则省,方便了军士们,但导致军队纪律散漫,没有秩序。而且李广虽然名声在外,军功劳却不多。五次抗击匈奴,三次不遇,两次全军覆没,还留下了阵前被俘的不耻历史。

可见李广军功不足、军治不能,欠缺为将之能。李广曾与将士外出饮酒,回城已晚,过霸陵庭被醉酒的霸陵尉所拒。后李广调任,向汉帝请命带李广同行,将霸陵尉杀于军中。我们都知道,已往有才之士,大多心胸宽广。李广却相比之下,确实欠缺为官将的心性。

李广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死于自杀,公元119年,卫青认大将军随公孙敖追击匈奴,命李广合并右将军东路出击,李广不满,进军中迷失道路,落于卫青之后。卫青未活捉单于,南回路上遇见李广,逼问询问情况,李广感叹天意难为,含怨自尽。

话已至此李广一生抗匈七十多场的同时,也要明白:当我们处于上位者之时,除了自身的能力,管理下属之能、善待他人之德、包容天下之性也要同步培养,而不是固步自封、自负其能,最终将自己陷于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之境地。

查看详情>>
8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李广终身未封侯,到底是什么因素限制了他?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诗中提到的飞将,就是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

作为西汉的三朝老将,李广一生立下了数不清的战功,可惜,赫赫战功却没有为李广带来封侯的奖赏,以至于后世留下了“李广难封”的传说。

那么,为何在许多将领凭借军功获得侯爵的西汉王朝,李广却终身没有封侯呢?究竟是大汉天子有意刁难他,还是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其他原因呢?

一,七国之乱

李广的战绩,要从吴楚七国之乱说起。当时还是骁骑都尉的李广,跟随周亚夫一起抵抗叛军,由于李广作战勇敢,骑术高超,一路冲锋陷阵,斩将杀敌,立下了不少战功。等到昌邑城下之战时,李广更是成功夺下了叛军的军旗,自此一战成名,拥有了封侯的资格。

然而,就在朝廷准备封赏李广时,却发现早在两军对峙阶段,李广便私下接受了梁王授予他的将军印,这样的行为在当时来说无疑于自杀。好在当时的汉景帝看在李广斩将夺旗的大功上没有深究。但功过相抵之下,李广的侯爵自然泡了汤。叛乱平定后,李广本人被派往了抗击匈奴的最前线,连续担任了多个边郡的太守。这样的履历实在不能说大汉朝廷刻意刁难李广。毕竟一般人如果犯了和李广一样的错误,早就坟前草有一人高了,而李广还能继续军旅生涯,甚至在抗匈前线获得大量的立功机会,已然算是大汉朝廷带他不薄了。

二,错失封侯

李广到了前线后,虽然依旧作战勇猛,但大多数时候都只是遇到小股敌军骚扰,因此李广的战绩虽然亮眼,但杀敌数和贡献度却远远没有达到封侯的标准。花伴着风谢了又开,转眼来到了汉武帝时代。元光六年,匈奴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西南),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汉武帝大怒之下,派李广迎击匈奴,李广终于在时隔多年后,等来了一场足以封侯的大战。当时与李广一起对抗匈奴的,还有卫青、公孙敖等新秀,他们和李广一样领兵一万,各自从不同的地方向着匈奴进发。本来李广的实力和战斗经验并不在其他将领之下,但老天似乎存心和李广开了个玩笑。名声太大,有时候也不一定是件好事,比如李广,就因为英名在外成功的吸引了数倍于同事的敌军。匈奴方面由于和李广打了多年交道,早就听说了他的厉害,又了解到这次出征的汉军中有一路人马是李广带领,另外几路人马的统帅都是新秀后,立刻毫不犹豫将主力部队用来对抗李广了。结果,李广由于寡不敌众,被匈奴俘虏,后来靠着诈死夺马及高超的箭术才好不容易突破重围。而另一路的卫青却靠着李广的掩护,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凯旋而归。还朝后,卫青因功封为关内侯,而李广却因为失手被擒判了死罪,后来李广交钱赎罪才保住了命。

李广苦战无功自然心里委屈,但就大汉朝廷的角度来说,赏功罚罪似乎也无可厚非。毕竟过程再曲折,终赶不上一个优秀成果对朝廷的意义大。有些事,并不是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就像李广的这次出征,虽然拼尽全力,却依然兵败受辱,达不到封侯的标准。这或许可以归结为时运不济,但却不能说大汉朝廷的封赏制度有黑幕。

三,悲愤自尽

世间事变幻难测,对敌作...

查看详情>>
9

为什么李广难封?李广立下战功难封侯离不开这几个因素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

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回朝后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李广墓位于天水市城南石马坪。李广墓建于何时,史无记载。这座李广墓是衣冠冢墓,墓地有高达6米的碑塔一座,塔前有祭亭三间,均为三十年代初建造,垣墙大门额题“飞将佳城”。墓地祭亭门前有两匹汉代石雕骏马,造型粗犷,风格古朴,但现已磨损残缺,略具形式了,石马坪也因此而得名。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以此感叹命途多舛的人生。唐朝诗人对李广多有赞颂。王昌龄在《出塞》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飞将”即指“飞将军”李广。《滕王阁序》中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是为飞将军不能封候而感慨。

李广的命运十分坎坷,空有一身本领,却长期不受到认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赞许有佳,夸他本领高强。令人遗憾的是,这位能人却无法获得认可,无法封侯拜将,这是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

李广是一位充满传奇的英雄,他战功赫赫,打得匈奴不敢再侵犯汉朝领土。唐朝诗人王昌龄是这样称赞李广将军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将军的威名足以镇住胡人,让他们不敢再逾越阴山一步。这是对李广的最大肯定,也表达了作者的怀念之情。除此之外,高适也怀念飞将军:“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飞将军生于汉武帝积极向外扩张时期,他于匈奴人打了不下七十场战役,扬名漠北,却得不到汉武帝封侯赐爵的奖励,那么,这是为何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种说法是李广杀害了很多投降的战士。其实,李广对于自己不能封侯赐爵的事情也耿耿于怀,于是,向当时比较有名望的王朔请教。王朔道出了实情:李广在陇西担任太守之时,曾杀害过八百名前来归降的羌人!杀害归降的将士,这种事情在当时属于非常严重的过错。

这种说法由于有确凿的文字证据,使得它在日本学术界十分流行。但在国内就不是这样的,因为人们会觉得这只是一家之词。

第二种说法是李广杀害了霸陵亭的都尉。李广有一次因为打了败战丢掉了将军一职,当晚,他从霸陵亭经过,而负责管理这里的都尉却不开门。霸陵尉当时已经喝醉了,自然没有将昔日的将军放在眼里,执意不让他过去。李广有些怀恨在心,等他官复原职后,他故意打压霸陵尉,甚至找了个理由将其杀害。

明人董份说过:“广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杀降也,亦浅中少大...

查看详情>>
10

才武过人,英勇无双,李广难封究竟是为什么?

李广射虎
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

前言:

被列为中国古代兵家经典的《孙子兵法》当中有这样的一句论述: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作为西汉武帝时期代表将领人物,李广与同时期的将领相比较,其功绩并不卓著,领军出战也多有损失。

但并不妨碍其人的声名屈居于卫青、霍去病之下,可若是细心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人们对于飞将军李广的感情,其实是抱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悲悯的。世人更多是针对李广难封这件事情而抒发情感,而忽视了李广身为将领应当承担的责任。

蓄势待发、将才李广

李广是一位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的老将,只可惜其人在“文景之治”时并未展现出太大的将才本领,缘由在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根本没有武将发挥才能的余地。

可到了汉武帝时期,历史的走向便到达一个拐点了,汉朝全面发动对于老宿敌匈奴的反击,在这段历史时期涌现的将臣、将星可谓数不胜数,每一位不逊色于前代后世的卓越将领,但唯独只有李广一人,出圈的方式与大家不同。

汉文帝曾对李广作出这样的一句评价: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这句话大致意思就是在表达,李广生不逢时,如果早生几年能够遇见太祖高皇帝(刘邦),封其人为万户侯都是起点。这无疑是汉文帝对于李广的一句褒奖的话语,当然其中有无溢美之情,且看个人理解。

可在后世很多人看来,这反而成为了佐证李广难封、时运不济的最佳评价。

李广没有等到汉高祖刘邦,却遇上了百年难遇的历史大变革——汉武拓疆。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抗匈奴比逐鹿天下还要难几多倍,这总该是一个老将发挥余热的时机了吧,况且西汉的诸多名将都是在此时涌现上历史舞台,展现武将英武风姿。在变局当中,成败与否、皆论才器(才能和器局),如果强行争论是否有人时运不济,才是对于那个时代浴血奋战、披荆斩棘兵将的侮辱。

与卫青、霍去病不同,李广是一个纯粹的武将。《史记》《汉书》当中都记载了其人祖上为秦将李信(曾领军伐楚),况且以西汉时期的社会条件来看,陇西之地多出兵将之才,李广生于斯、长于斯,西汉为将者无人出其右者,这句话倒是所言不虚。

况且最为让人心生敬佩的是,李广本身的勇武远超同济将领。

才武过人,英勇无双

通过一个小小的典故便能得知,李广为人所称道,并非浪得虚名。传闻有一次李广醉酒驾马,路过山林之间,醉意朦胧之下的李广竟然看到一只吊睛白额虎卧伏路前,当即张弓搭箭,一箭射出。

可回过神来的李广才发现,这哪里是一头老虎,原来是一个石头啊,同时也惊奇地发觉,射出的羽箭竟然深没石头数尺(箭头射入了石头)。

在这里首先对飞将军李广报以最深刻钦佩,通过这个故事无论懂不懂历史的人,跃然于眼前的一定是一位天不怕、地不怕且力大无穷的英雄勇将。

在同时期的武将当中,哪怕是以敢战不畏死的霍去病都未曾有过这样的个人勇武事迹,可若将这件事情拉回现实的角度评说,你就会发现李广难封背后的真正缘由。

个人英雄主义!

当然,这里并无任何亵渎个人英雄主义的意思,相信只要是心怀热血的人,多少对于英雄...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