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言文 文字解析

得道多助

发布时间:2024-02-21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及原文(带注释)

失道寡助
失道寡助原文带注释
得道多助
翻译及原文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场他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2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 下同。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下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酷。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忙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忙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必须胜利。

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

查看详情>>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理清论证思路,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重点难点: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历史上,对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出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

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 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 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烈、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敌人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比、对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诵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精读课文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古义: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然而不胜者(连词,表转折)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

查看详情>>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加注释)

原文及翻译加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话,强调了一个人在获得道德和道义的支持时会得到更多的帮助,而一旦违背了伦理准则,就会失去他人的帮助。这句话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中,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职场环境都能体现出它的深刻含义。本文将通过解析原文和翻译,探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义观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注释

(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 这。

(12)[也] 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坚,坚固。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 连词表顺承。

(21)[去]离开。

(22)[之] 代词,代“城”。

(23)[故] 所以。

(24)[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5)[以] 凭借。

(26)[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疆,边疆。界,界限。

(27)[固]巩固。

(28)[国]国防。

(2...

查看详情>>
4

关羽失荆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荆州不是大意而是历史必然

三国
关羽大意失荆州
关羽失荆州

人世间都流传关羽大意失荆州,这种说法多少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是关羽轻敌排兵布阵不利,导致荆州丢失。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雅号“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其实关羽是一个很谨慎的人,用兵也很得法,不然刘备就不会要他守荆州了。那么关羽失荆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

1.关羽的兵力较少

关羽失荆州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兵力不够。赤壁之战后,刘备以借荆州的名义占了荆州,派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驻守荆州,刘备和庞统带领一部分兵力去夺西川。

可是庞统被西川军射杀身亡,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等人立马又带领一部分兵力,去支援刘备夺取西川。只留关羽守护荆州,但剩下兵力已经不多,大概三万人。

公元219年,曹操以江南为诱饵,破坏孙刘两家的联盟关系。曹操和孙权商量好了,孙权从背后袭击关羽,而曹操派军从正面攻打关羽。

关羽准备与魏吴联军作战

因为魏吴联军同时进攻,使得荆州腹背受敌,终因寡不敌众,关羽才败走麦城,直至被俘,最后在临沮(湖北襄樊南漳县)被潘璋的部队杀害了。可惜,一代武圣就这样含恨而终。

试想,关羽只有区区三万人,如何敌过庞大的魏吴联军?所谓双拳难敌四腿,关羽孤军奋战,无法守住荆州也在情理之中。

2.蜀国内部问题

关羽败走麦城,不仅仅是因为兵力不够,还有蜀国内部不团结的原因。当东吴派军偷袭荆州时,江陵守将糜芳和公安守将傅士仁,因为与关羽闹矛盾不战而降了,这也加速了荆州之战的失败。

在关羽被围困襄樊时,刘备要刘封和孟达救援关羽,但这二人都没有去救援。这些事情都反映了,当时蜀国内部的矛盾很多也很严重。

在生死存亡之际,蜀军内部居然出现倒戈现象,说明了蜀国内部是不团结的。俗话说:“团结力量大”,然而蜀军将领不听从调遣,彼此之间不相互支持配合,是导致关羽失去荆州的主要原因。

3.关羽的傲慢

前面我们分析了关羽失荆州的原因,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是蜀国为什么会内部不团结?关羽自己是有一定责任的。

比如,糜芳和傅士仁为什么会不战而降?因为他们和关羽有矛盾。那这个矛盾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与关羽的性格有关。

关羽的性格很傲慢,看不起其他人,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糜芳和傅士仁。

在关羽攻打襄樊时,要求糜芳和傅士仁供给军需物资,他们无故拖延,没有完成任务。关羽非常生气,表示打完仗后要收拾他们,使得他们十分害怕。

原本他们两人就对关羽的清高,多有怨言,加之担心被关羽惩罚,所以当东吴军袭击荆州时,这两人就相继投降了东吴,使得关羽十分被动。

除了内部关系处理不好,关羽与东吴的关系也没处理好。当初,孙权派使者去见关羽,想和关羽结成儿女亲家,关羽不同意就罢了,关键他还辱骂东...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