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蜀中无大将

发布时间:2020-05-28
1

这四大猛将被刘备错过,难怪“蜀中无大将”了

三国
刘备曾错过的四大猛将
刘备错过的人才

五虎作为蜀汉的名将特征,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记忆深刻。但其实在早些时间,刘备还是有机会收获更多的名将,只是当时时运不济,或是并未表现出诚意,使得多位名将与刘备擦肩而过,在他们之中,有东吴名将太史慈,曹魏五子之一张辽,还有西蜀名将张任以及西凉庞德。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说说这些名将与刘备的擦肩而过。

1:太史慈

相信大家了解太史慈一定不会忘记他与孙策的一战。当时仅有一名曲阿小将相伴的太史慈迎战小霸王孙策。双方苦战多回,不分胜负,也正是因为这一仗坚立了太史慈对孙策的认可,也成就了随后太史慈为东吴效力的故事。其实,太史慈早在为孔融效力之时就已与刘备相识。当初孔融被围,太史慈向刘备求救兵。当时刘备对太史慈非常有兴趣,只是那时刘未对其产生如赵云一样的情感。试想若当时刘能对其如对赵云般器重,想当时其必会倾心相投。随后太史慈以母亲为理由转而投奔刘繇。《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太史慈得脱,星夜投平原来见刘玄德。施礼罢,具言孔北海被围求救之事,呈上书札。玄德看毕,问慈曰:“足下何人?”慈曰:“某太史慈,东海之鄙人也”

2:张辽

行伍出身的张辽早期跟随丁原为从军主薄,和吕布军职相同。在丁原被吕布刺杀后随吕布一同跟随了董卓。但期间并没有竖立自己的功绩,渐渐被吕布在官职上超越,但从此也成为了吕布军下的一员大将,“八健将”之一。

张辽其人重义,刘备及关羽都对其很是敬佩,早在与吕布同守徐州之时,便已有相识。而在徐州被曹操破城之时,张辽曾欲一死了之。但在曹操的劝说下最终臣服于曹。

试想刘备在徐州破城之时与关羽前去劝说,相信张辽亦会投降,只是投降对象变为了刘备,之后刘备自然可将收为偏将于侧。而其时,高顺是吕布军中最闪耀的将星,而陈宫则是最强的谋臣,这两人的光芒掩盖了其他吕布军中名将的光辉,虽然张辽的拒降被刻意描绘,但随后的宋宪,魏延等将领的投降也侧面体现出了对吕布并非像我们想像中那般忠诚。

张辽之后在曹营的成就自不必多说,如果当时投降了刘备,关羽北上之时,荆州如有张辽作为主将防守,相信吕蒙就不会这么容易得手了。

3:张任

张任文武全才,可算是蜀地的顶级名将。但其在落凤坡箭杀庞统使断绝了投降的后路。当然,在演义中张任也是义无反顾地踏上死亡之路。其实刘备在行刑之前也有过挽留之意,但张任睁目怒叫曰:"忠臣岂肯事二主乎?"玄德曰:"如不使天时耳,降即免死。"任曰:"今日便降,久后也不降!可速杀我!"玄德不忍杀之。张任厉声高骂。孔明命斩之以全其名。

如果假设张任在当时选择投降,从刘备后期重用蜀地将领的情况。张任的能力势必会在蜀汉名将中获得一席之地,也不会在诸葛亮北伐之时出现将领缺乏的困挠。

4:庞德

庞德原为马超部将,因其生病所以才未被派去救刘璋,而在之后,庞德因为曹操进攻张鲁而被曹魏捕获。素知庞德勇猛的曹操自然就留用了他。(曹操对于人才的录用绝对...

查看详情>>
2

造成蜀中无大将根源在于谁?蜀中无大将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蜀中无大将
蜀中无大将什么意思
蜀中无大将的原因

有句话叫做“蜀汉无大将,廖化充先锋”,意思是蜀汉国后期到了无大将可用的地步,只能让廖化这样一般才能的人冲在前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一般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诸葛亮的事必躬亲,因为他的亲历亲为反而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又因为他自己能力很强,因此对别人的要求标准很高,所以一般人根本就入不了他的法眼,在用人上“求全责备”,这就是他死后人才凋零的原因所在。

廖化是不是平庸之将?诸葛亮对于蜀汉国人才的凋零有没有责任本文不做讨论,只能说,蜀汉国后期人才缺乏的主要根源在于刘备,其主要责任也在于刘备。

一、刘备能识人会用人却不善于网罗人才

曹操曾经评价说:“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那意思是说,刘备是可以和他比肩的人物,只是在弄清事物本质从而做出结论要稍慢一些。意思差不多的话刘晔也说过:“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反映在对待人才方面也是这样。刘备以能识人会用人著称,但在网罗人才方面却不是强项。比如说在徐州,就有好几个当时的拔尖人才和他擦肩而过,像陈群、田豫、臧霸、陈登等等。尤其是陈登,刘备对他的评价是现世少有,只能从古代的贤人当中找一个类似的人,而陈登又是最积极建议刘备接管徐州的人,但刘备却没有将这个人招致自己麾下。后来在荆州也是如此。尽管刘备在益州的官员骨干是荆州人,但这些人大多是因为对刘表父子失望又因为政权更迭而转投过来的,很少是刘备主动拉过来的。就是那个“三顾茅庐”请来的诸葛亮,也有记载说是诸葛亮先见的刘备。现今的人论证这件事,认为应该是诸葛亮先见的刘备,只不过是先投了一张名片,然后回家待着去了。等徐庶要走,刘备的大脑(谋士)立显空白,这才不得不“屈尊枉驾”诸葛亮的“茅庐”。反证的例子就是庞统,这个人称之为“凤雏”,和诸葛亮齐名,司马徽称他为“南州士之冠冕”(南方各州郡文士的翘楚),他到了刘备手下,担任了一个县令还被免了官。

积极的网罗人才和等着人才自己上门,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都爱慕面子,像姜太公那样等待帝王自己“上钩”的人历朝历代都有,越是有本事的人就越要摆这个“谱”。三国时期是一个大洗牌的年代,人才的流动很大,尤其是双向选择十分明显,不仅仅是士子在选择君主,君主也在搜罗人才。任何时期人才都是宝贵的资源,主动搜罗人才就是积极获取资源,刘备在这个方面同样显得“有度而迟”。

二、刘备在给人官爵问题上很不大方

刘备手下的文臣武将,虽然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但群体上总感觉十分“单薄”,不用说和曹操没法相比,就是和孙权相比都要显得“逊色”。关键在于,刘备的政策没有吸引力,尤其是在给人官爵问题上显得很不大方。三国时期,汉家天下已经尽显颓势,诸侯们稍微得势就想取而代之。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只是想找一个好主子,当一个好臣子,分得一份好饭吃。臣子的最高目标是什么?那就是“出将入相”觅封侯,通俗一点说就是获得官位或爵位。而刘备恰恰在这方面显得十分吝啬。刘备...

查看详情>>
3

人们只记住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却不知道后半句

三国
姜维
廖化

三国中有很多经典的语录,一段语录就可以当作一段故事来看。其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就是一句很有名的语录。但是这句话后头还有一句,很多人不知道。

廖化原来就是个山贼,但是做久了山贼就觉得无聊不说,还不上档次,最关键的是他有一颗做大事的心,渴望着能青史留名。他这一生最敬仰的大英雄就是关羽,曾经多次想去投奔,奈何关羽不太好接触。有一次,廖化就遇到了关羽,表达了投靠之意,关羽当场就给拒绝了。可是廖化不怕打脸,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有一天跟了关羽,而且不久就混到了主簿。后来,经过不断努力,廖化竟混成了将军。

三国初期,天下英雄豪杰辈出,诞生了许多闻名天下的将领,然而到了三国后期,各国都出现了人才凋零的局面。只是这种凋零也是相对的,只是相比三国早期而言。事实上,如果单拿是三国后期来说,也有很多历史名将,比如魏国的邓艾和钟会,蜀国的姜维和魏延等人。他们的军事才能丝毫不亚于三国早期的任何将领而在蜀国。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接过了诸葛亮的衣钵。姜维的才能比起诸葛亮当然差很多,但是姜维有感诸葛亮知遇之恩,决心完成诸葛亮的遗志,于是开启了新一轮的北伐大业。

此时在姜维的帐下,能够担当大任的将领并不多,加之魏延被杀,使得蜀国的将领更加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年迈的廖化重新披挂上阵。廖化早年曾在关羽帐下效力,荆州失守后,廖化诈降东吴,后来重新返回蜀国,被刘备委以重任。刘备死后,廖化被升任丞相参军,多次参与北伐之战,此时的廖化已经年迈,但即使这样,仍作为北伐的先锋之师,可见蜀国后期的将领真的十分匮乏,因此才有了这句“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的名言。

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句话其实还有下一句,这就要说起蜀国的另一位将领王平了。王平也是蜀汉后期的一位重要将领,早年曾跟随诸葛亮数次进行北伐。在马谡大驻守街亭时,王平曾数次劝谏马谡不能弃水扎寨,但是马谡却置之不理,最终导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后,王平被提拔为参军,逐渐得到诸葛亮的赏识和重用。在诸葛亮死后,蜀国仍能坚持30年不灭,王平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就有了 “蜀中无大将,王平堪大任”后半句。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