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于成龙

发布时间:2020-05-28
1

于成龙观后感(精品十二篇)

于成龙观后感

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作品名观后感呢? 观后感是观看完成后的一种思考过程,你知道写作品名观后感的关键是什么吗,经过认真的整理我们为您梳理了“于成龙观后感”,欢迎您阅读我们的内容我们将不断改进网站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

于成龙观后感(篇1)

近期,地处北武当山脚下的山西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因为是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乡,迎来大批官员参观、学习。这一切,都和山西持续进行的反腐有关。

12月12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吴永平接受组织调查;16日,山西省纪委原常务副书记杨森林被开除党籍、公职。在山西省纪委官网上,对腐败、违纪官员的查处保持高密度状态。

19日,在方山县来堡村,正在建设中的于成龙廉政文化园稍显寂寥。偌大的院子里,从于氏墓地抢救回来的碑刻、石碑底座等堆砌一处,其中多有损毁。用砖块堆砌的围墙显露出开发窘境。院子靠近山丘一侧,象征于成龙22年从政经历的22间窑洞内,正在布展于成龙生平、掌故和藏品。

据于成龙故里旅游有限公司经理葛海斌介绍,从起,民营企业家高林清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人民币,终因资金短缺而难以为继。按照规划,园区占地580余亩,包括廉政文化教育展览馆、廉吏文化广场、于成龙故居区、于氏家族墓地等。葛海斌说,为保护、开发于成龙廉政文化,高林清卖房卖车,甚至租房居住。

这种窘迫似乎在9月间发生转机。9月17日,新任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把调研首站放在腐败重灾区—吕梁市。期间,在被清康熙皇帝称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故里,王儒林感慨,吕梁传统文化重德重廉,但现在却成了全国发生腐败问题最出名的地方。

中共十八大以后,山西7名被立案审查的省级官员多数与吕梁有关,当地落马官员众多。在于成龙故里调研时,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要求“充分发挥历史优秀廉政文化教育警示作用”。

此后,进展缓慢的于成龙廉政文化园项目再次启动。时隔不久,方山成立由县委书记李少杰任组长的于成龙廉政文化园项目建设领导组,并以年度财政预算形式每年投入500到1000万元人民币。方山县文物旅游开发中心旅游科负责人雒完全说,目前,项目前期土地环评、可行性研究报告、土地预审等已完成,省、市、县均有扶持资金,预计明年10月份即可开门运营。

葛海斌说,以前,大小官员、媒体想请都请不来,和于成龙有关的图书送都没人要。现在,大小官员、职能部门接踵而来。

18日,恰逢吕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在此参观。攀谈中,一位负责人说,前些年,经济飞速发展,大家主要精力都在经济上,对身边这位“廉吏老乡”关注较少。

于氏第十四代后人于吉仁介绍,在来堡村,于氏曾是村中大姓。如今,在1000余村民中,于氏后人只占1/10,且大多以务农为生。

于成龙观后感(篇2)

最近,我再次观看了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重温这部电视剧仍然感到畅快舒展,吐露了心中对现实生活中那些压抑愤懑和不平。特别是那首主题歌更是把这种正气抒发的淋漓尽致、荡气回肠。让我最近思绪难平,感慨万千!于...

查看详情>>
2

于成龙观后感(精华15篇)

于成龙观后感

您是否还在困扰如何写好观后感这个作品的标题呢?现在观看电影或视频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文化营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必定会对生活产生新的感悟和看法。将内心的感受记录下来,永远保留这份动人之情,写观后感可以整理我们纷乱的思绪。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为您提供了关于“于成龙观后感”的最全面信息,请务必留心此文的内容并加以收藏!

于成龙观后感 篇1

《一代廉吏于成龙》既是一部反腐电视剧,也是一部古为今用的好教材。于成龙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他全身心地想着老百姓,全身心地为着老百姓而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精神,印证了“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今天以民为先,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一位党的干部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警示。律己廉为首,治国法为先。在面对党纪国法时,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只有警钟长鸣,才能警笛不响。尤其要明白,作为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在遵纪守法上高标准、严要求。

世界上有一种宝贵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影响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赢得了它,执政党就有了优势和资本;失去了它,执政党就濒临危险的境地。这就是民心。古人云,“天下大势,常系民心。”老百姓何以喜欢于成龙这一廉吏形象,根本原因在于此。

总之,不管是谁、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想民之所想,及民之所及,严格执法,严于自律,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于成龙观后感 篇2

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在电视剧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真是大快人心。

他严于律己,不为富贵所动。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必躬...

查看详情>>
3

清朝大清官于成龙有多清廉?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怎样的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于成龙在罗城首先在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境内初安后,他又约会乡民练兵,甘冒"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的后果,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中只尽行退还"。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对迁入新居的农家,还亲为题写楹联,以示鼓励。在深得民心之后,他又以刚柔并用的斗争策略,解决了"数大姓负势不下"的问题,使这些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皆奉法唯谨"。

于成龙上任合州时,土地极度荒芜。而流民不附的原因,在于原主认业。为此,他严格规定了"凡一占即为己业,后亦不得争论"的原则。同时要求各县注意为新附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中的具体困难,并亲自为他们区划田舍、登记注册,借贷牛种,申明三年后起科。这样,"新集者既知田业可恃为己有而无复征发仓卒之忧,远近悦赴,旬日之间户以千计。"奖励垦荒是清初基本国策,但于成龙实行"禁止原主认业"先于清廷明确规定的15年前,加之他对具体问题的妥善解决,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

治道省讼

"盗"成为清初一大社会问题。在黄州府岐亭镇一带,盗贼甚至白昼劫路伤命,严重影响了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于成龙上任之初,即以郡丞身份坐镇岐亭治盗。为了摸清盗情和每一件重大盗案,他总是亲自访察。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调查疑情,从而对当地盗情了如指掌。他还特意在衣内置一布袋,专放盗贼名单,"自剧贼,偷儿踪迹无不毕具,探袋中勾捕无不得。"

对待案犯他主张慎刑,以教为主,采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取得突出效果。于成龙在词讼、断狱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称。他...

查看详情>>
4

于成龙清廉的故事都知道,那他是怎么做到这一步的呢?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于成龙算得上是官场上的一个奇迹。他从明朝考到清朝,又去读了清朝的国子监,但是一直没有进士及第。直到44岁的时候,由于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一直没有人愿意去那里当县令,因此,于成龙自愿申请去那里。虽说他没有进士及第,不过毕竟是没人去的地方,因此,朝廷也就安排他去那里当县令了。

哪知道于成龙考试不行,当官却是一把好手。他从广西罗城县令,干到四川合州知州,一路下来,他获得了三次“卓异”的举荐,康熙皇帝也多次表扬他,评价他为“清官第一”。最后,当康熙二十三年,他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的时候,康熙给他谥号“清端”,赠太子少保,雍正时更是让他进入了贤良祠。这样,于成龙的级别最终定格为从一品官员。

于成龙一直没能进士及第,从44岁时才开始在边荒之地当县令,于成龙清廉的故事都知道,那他是怎么做到这一步的呢?

一、爱民如子。

我们今天把官员称为“公仆”。不过古代不是这样称呼的,古代把官员称为“父母官”。而作为一个“父母官”,最重要的就是“爱民如子”。于成龙在当官的过程中,一直坚守这一点。

于成龙无论在广西罗城,还是在四川合州,以及担任黄州知府期间,都遇到了当时非常多的盗贼横行。于成龙当然要坚决打击盗贼,不过,可贵的是,他明白这些盗贼本身都是穷困老百姓,是活不下去了才铤而走险。所以,于成龙始终坚持“剿抚”结合,目的是要让更多的盗贼能够安分守己,能够回归从事农业生产。

于成龙的这种做法,也使得他能够很快地解决盗贼问题,保持地方安定。

二、发展农耕。

只有农耕上去了,有了吃的穿的,老百姓才会安居乐业。于成龙从当官第一天起,就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于成龙去罗城的时候,整个罗城城中只有5户人家。县衙也只有3间破房。于成龙在打击盗贼的同时,极力劝说老百姓回到城中,积极从事农业生产。三年过后,于成龙离开罗城的时候,罗城已经是一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后来,于成龙调到合州担任知州。合州也是人口大量逃走,到处都是一片荒地。于成龙积极鼓励老百姓垦荒,但是老百姓不敢这样做。因为很多老百姓担心,这样做的话,如果自己垦荒了,这片地原来的主人一回来,自己也就白干了。

针对这一种情况,于成龙规定,先发出通告,限期回归。如果到时候老百姓不回归,便允许其他老百姓随便垦荒。谁垦出了土地,就是谁的。因此,第二年,整个合州就人口暴涨,农耕经济搞得热火朝天。

此后于成龙在各地当官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断推广这条经验,因此,效果都显得很不错。

三、吃苦肯干。

于成龙愿意去边荒的罗城,就是他吃苦肯干的表现。

罗城这样的地方,不仅仅是蛮荒之地,而且瘴疠横行。但是于成龙不惧瘴疠之毒,四处奔走呼号,整日去田间地头,劝课农桑,和老百姓一起耕作,体现了一种极大的担当精神。

在黄州缉盗的时候,他作为一个文官,还常常身先士卒,冲在战斗的第一线,让士卒们深受感动,因此更加勤奋努力,很快就让地方得到安定。

四、清正廉洁。

于成龙不管到哪里,都能做到清正廉洁,不贪不刮,不置地产。...

查看详情>>
5

于成龙有多清廉?他堪称是我们后辈的楷模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于成龙的美名可谓千古流芳。他为四十岁为官,一生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勤政节俭,堪称后辈楷模。

一提到于成龙,大家也许能想到央视一台前后播出过两次的电视剧《于成龙》。看过这部剧的人都知道于成龙有“于青天”“于半鸭”“于糠粥”的美名。

于成龙在浑浊的官场下,仍能坚守自我,甘于清贫,实乃康熙年间的一股清流。康熙皇帝共颁发了三次“卓异”表示赞扬于成龙,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获三次“卓异”的功臣。于成龙身上究竟有哪些异与常人的特点呢?

舍命从政的大无畏精神

于成龙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到广西罗城做官,那里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百姓粮食不足。罗城土匪肆虐,频频掠夺百姓的粮食和钱财,在于成龙来罗城之前的两位知县许鸿儒和苗尔荫均被土匪杀害。

于成龙来到罗城县衙,那里荒草遍地,蛛网遍布,大门仪门都破落不已,县衙只有三间草房,于成龙只能将其简单打扫修缮,并把草房东边用于客厅,西边用于办公,中间用于睡觉。

由于县衙很破旧,手下也没有人马,所以睡觉时于成龙枕头下藏刀,床头旁放置了一把枪,以防土匪夜里偷袭。于成龙决定在罗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重新修典严办顽抗者,大力清剿土匪。

初到罗城时,义匪雷翠亭对于成龙有过一段救命之恩,在去罗城的路上,于成龙被土匪抓住被抢走钱财。危旦之际,雷翠亭救了他们,于成龙初来罗城没有人手,于是想趁机招抚雷翠亭为衙门捕快,任凭身边的人怎么劝说,于成龙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苗寨,说服他们一同剿灭恶匪谢德昌。

在于成龙的统战下,剿匪成功,于成龙便在罗城实现了为官的第一次报负。

为民请命的的赤字情怀

于成龙出生在山西的小村落,在家乡生活了40年,熟知百姓疾苦。在广西罗城的县衙里于成龙就写下一副对联:头上有青天做事要存天理, 眼前皆瘠地存心与民共治。

于成龙在福建担任按察使时,时时刻刻心怀百姓,敢于同康亲王和姚启生等福建官吏对着干,顶着被罢官的风险,只是为了搭救力主复查并平反涉及数千人的掉脑袋的“通海案”。

所谓通海案就是指当地渔民与台湾正常往来,而被判入狱的涉法案件。朝廷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反清势力颁布了“禁海令”,封锁台海,掐断其经济命脉。

于成龙就任福建按察使后,发现监狱里人满为患,而后了解到这些人都是因为违反“迁海令”被关进来的百姓。但这些案件都是由按察使,布政使先审后批阅的,相当于是定了性的案子。

当时涉案人数达6000余人,根据于成龙的调查,则提出了自己的怀疑,于成龙发现大量证据不足冤案,想要重审,但又谈何容易呢?

当所有人的不支持于成龙重申甚至反对时,他却有非凡的勇气,为了搭救因为禁海令而无端被抓的良善百姓,愿用项上人头去翻案。

于成龙有多清廉?

“累千盈万,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你披枷戴锁;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这曾是于成龙写下的对联,字里行间表露出他对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官员的憎恨。

于成龙的敌人很...

查看详情>>
6

清朝第一清官于成龙有多清廉?他当时连上任的路费都没有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说起“廉吏”各朝各代都有,比较著名的有“包拯”,“海瑞”但是这些清官都不敢称为“天下第一廉吏”,本文将要介绍的这位官吏他就敢说自己是“天下第一廉吏”,而且还是皇帝给他封的。清朝第一清官于成龙有多清廉?

第一:去上任没路费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于成龙这位清官,去上任的时候连去的路费都没有,这一年于成龙被调到合州当知县,这个时候一个瞎子找到于成龙请求于成龙能够带着他一起去合州。这个时候于成龙非常不解,就问他有什么企图,

瞎子说,“我知道你是个清官没有盘缠,而我正好可以算卦,我们在路上可以一边算卦一边到合州”就这样于成龙这位清官就和瞎子一路算卦到了合州。

第二:于青菜

“于青菜”就是于成龙的另一个称呼,从表面意思我们就知道这个于成龙生活简朴了,他平时只吃青菜,不吃肉(不是素食主义者),所以人们就称他为“于青菜”。于成龙常说一句话,为官者,一定要带头俭朴,杜绝奢靡之风。平日里粗茶淡饭,

在他的带动下,官员士绅纷纷脱下绫罗绸缎,换上粗布麻衣,大鱼大肉也被俭朴饭菜代替,连饭馆都很少去了。县衙衙役甚至将衙门后面的槐树叶子都摘光了作为饭食,槐树成为秃树,传为美谈,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第三:死后只有一件官服

于成龙由于过度劳累,六十八岁的时候就溘然长逝了,死后,人们去整理他的遗产,这个时候人们更加佩服这位清官了,于成龙的家产几乎为零,只有一件破旧的官服和床头的几罐食盐,别无他物,人们不禁潸然泪下。

于成龙的清廉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康熙得知于成龙故去消息后也惋惜不已,称:“于成龙乃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康熙亲自为于成龙撰写碑文,对其清廉一生卓异成就表彰。

查看详情>>
7

于成龙清廉到什么程度?二十多年来于成龙都没吃过肉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以廉洁著称的官员不算少,但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

这里顺便提一下,清代历史上有两位叫于成龙的著名官员,一位便是本文的主人公,另一个于成龙(1638∼1700),字振甲,号如山,汉军镶黄旗人,后人又称他为"小于成龙"。

于大人在位期间也是一直竭诚的为人民服务,办实事,因此在当时也有很多人为他点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是北宋张载对知识分子的寄望,于成龙更侧重于第二句,关怀黎民百姓的命运,把理念付诸实践。于成龙坚守道德理想,追求独立人格,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他的理想始终没有背弃脚下的泥土和心中的秉性,诠释的是孔子所言"士志于道"。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汉末蔡文姬这样感慨自己的生不逢时,而我们的主人公于成龙也同样是生不逢时。

于成龙祖上是大富之家,到了他的父亲于时煌时,家中经过代代分家,只能算上是个中小型富裕家,其父于时煌也只捐了个九品芝麻官。

他的前半生并不算成功,因为考试老是不顺,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落榜复读生,这当然也和他刚毅的性格有关。所以于成龙是个大器晚成的人。

他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曾经参加过乡试并中副榜贡生,但因为父亲年迈需要照顾而没有出去做官。

直到45岁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县知县。此后,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所到之处,皆有政声。尤其是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

话说有一天,康熙皇帝在上早朝时问群臣道:真的很想离开京城,到外面走走,你们给我介绍个好的去处。有哪些地方值得去看看啊?

当时身为直隶巡抚的于成龙站出来说道:固安值得陛下前去游玩一番。看随便问到,固安有哪些名胜古迹呢?

于成龙回答道:固安的奇胜景观实在是太多了,譬如西湖二景(此处指前西湖及后西湖),太子三公,牛头马面(即牛驼和马庄),还有玉带条(浑河和大清河)。着实值得陛下前去游览一番。康熙皇帝听了之后心中非常高兴,哪知其实他是中了于成龙的计谋。

康熙兴致勃勃地跟随着于成龙来到了固安。于成龙则首先向康熙推荐这两条玉带先走哪一条?康熙站于成龙在前面带路。不一会儿他们便来到一条翻腾着浑浊的河水的河岸边,只见河岸的两边的田地及村庄全部都被淹没了。河堤由于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了。高低不平,泥土松散,还有不少缺口。

康熙马上将脸阴沉了下来,责怪于成龙道:爱卿不是要带朕来参观固安的名胜吗?于成龙见康熙龙颜大怒,便急忙跪在河堤上说道:古人云闻景不见景,见景更稀松。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不正是这个道理所表达的吗?陛下是个英明的人,难道还想不出来这里面的奥妙吗?

康熙帝似乎明白了于成龙的一番良苦用心。

于是就命令他负责治理这条浑河,...

查看详情>>
8

清朝官员于成龙有多清廉?关于他的生活是这样记载的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因政绩卓著和廉洁刻苦,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第一廉吏”。在20余年宦海生涯中,于成龙先后在湖北麻城、黄州生活工作8年。至今,他的很多故事和传说仍在当地流传。

清朝官员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公豆腐量太狭,长公临行割半鸭。半鸭于公过夜钱,五厘酒价何处拈。”这首在麻城广为流传的民谣,描述的是于成龙在麻城歧亭任黄州府同知时的故事。身为黄州府同知,他生活清贫,廉洁奉公,平时布衣粗食。有人问他何以如此,他说:“本府昔日住合州之时,民物凋残,持廉甚易。今日歧亭衣食丰腴,腐蚀甚易,乃自坚自持尔。”每天早晨,他买一小碗豆腐脑作为早餐。歧亭人说“于公豆腐量太狭”,而他自己却说:“日节一口,月积一斗。”每天夜晚喝酒半壶,价值仅五厘。他卧室的床头摆着一个竹条编成的桌子,下面放着几个酒罐,但大都是空的,他住的府衙也十分破旧。其言其行,尽显清廉之性。一天,他的大儿子于廷翼来歧亭探望父亲。于廷翼原以为歧亭乃膏腴之地,不同于荒凉破败之罗城、合州,于成龙的生活状况一定会好转,不料其父手头仍然拮据,囊无长物,临别时府中只有一只腌鸭,于成龙就割了一半给于廷翼作路途之食。由此民间又传开了这样的谚语:“于公豆腐量太狭,长公临行割半鸭。”

湖北省麻城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彭正元说——

于成龙为官一生清廉自守,多行善政,解民忧、暖民心,在麻城留下了很多口口相传的廉政典故。追古鉴今,学习于成龙那种自律品格、百姓情怀,对于加强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仍具有现实意义。

查看详情>>
9

于成龙清廉到什么样子呢?他家中竟然都掏不出五两银子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说到于成龙如果有知道的网友是一定知道这个人的,如果不知道这个人的话那就是一脸的陌生了,其实这个人很有个性的,而且被誉为是最为清廉的官了,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于成龙清廉到什么样子呢?

于成龙是山西永宁人,在康熙朝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任官数十年,官至封疆大吏,但留下的家产少得可怜。有位藩臬在于成龙死后来到他的家中,见其衾纬弊陋,家中仅仅存银三两,旧衣数件和一些散钱,还有粟米五六斗,不由叹息而去。

于成龙曾在多地任职,到处都留下清廉之名。在武昌,他任武昌知府,单骑直入城寨,招抚叛贼;在福建,他任按察使,“执法决狱,不徇情面”,“刁讼风息,扰害必除”,人称“闽省廉能第一”。任直隶巡抚时,他“以驱除贪吏,拯救民生为务”,“戒州县私加火耗,上官礼节”,深得民心。于成龙的廉洁受到康熙皇帝的赞扬,他曾在紫禁城召见于成龙,肯定他对贪官的斗争。召见后还赐饭,知其历官廉洁,家计凉薄,还特发奖金和御马。康熙皇帝还特意赐诗,于成龙感激万分。表示要竭尽全力,以报皇恩,将御制诗小心珍藏,“传之子孙,以为世宝。”

在贪官遍地的封建社会,清官并不好当。于成龙在康熙二十年担任了两江总督后,“兴利除害,察吏安民”,引起了众多官吏的不满,他们污蔑中伤于成龙,以至于康熙帝也一度动摇了对于成龙的看法,认为他“居官不如从前,殊觉改操矣。”

后来,康熙帝终于察觉了实情。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逝世半年多后,康熙南巡回京的第二天当众纠正了对于成龙不正确的看法:“朕亲历江南采访,已故督臣于成龙居官廉洁、克己奉公,自闾巷细民及各省之人,无不望风推服。此等清操,从古以来实罕其比,当为廉官第一。”

康熙二十四年,康熙皇帝亲自改定于成龙的碑文、祭文,并亲自书写碑文。康熙去世后,雍正十年,于成龙入祀贤良祠。

查看详情>>
10

清朝清官于成龙有多清廉?他的美誉一直流传到现在

于成龙有多清廉
于成龙清廉
清朝

在清王朝统治的近三百年间,贪官污吏固然数不胜数,可是,洁身自好的大臣也有不少。在众多两袖清风的大臣之中,曾经就有一个大臣,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官第一”。

清朝清官于成龙有多清廉?

在山西方山通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的路途中,有一个名叫来堡的村子。被康熙皇帝亲封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就出生在这个普通的村子里。方山县境内发现于氏文物82件,征集有关于成龙民间故事和佳话100多篇,于成龙墓地、故居、家祠等主要遗址尚保存完好。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于成龙出生了。当时,明王朝在万历皇帝的荒怠之下,已开始慢慢走向衰落。等到于成龙成年之后,明王朝的朝政更加黑暗,官场更加腐败,很多官员都把做官捞钱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事。

于成龙坚持自己的操守,并且迫切地希望能够改善这一现象。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满怀信心地来到省城太原参加科举考试。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连考场都受到了贪腐之风的腐蚀。负责科举的考官,竟然堂而皇之地收受贿赂,徇私舞弊。

于成龙对这一切都感到痛心疾首,他在考卷中畅所欲言,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毫不掩饰地写了下来。他没有被当时的不良风气所侵染,反而更加希望自己能有一番作为。这样一份切中时弊的文章,本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

如果是政治清明的时代,于成龙很可能会因为此文章而崭露头角。但是,很可惜,明朝末年的官场是不会容忍这样锋芒毕露的文章的。最终,于成龙名落孙山。好在,考官看他很有才华,勉强地让他当了个备取生。

备取生并不算中举,只是能够直接参加会试。不过,经此之后,于成龙对明王朝大失所望。会试过后,他便借口回乡,将做官的机会辞去了。清朝进入中原后,对儒家文化大力推崇,并且正常地举行科举。于成龙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继续参加考试。

顺治十八年(16661年),于成龙获得机会,来到了偏僻的罗城县去做县令。虽然罗城县人丁稀少,经济不振,但是于成龙非常珍惜这个能为民众做事的机会。房屋紧张,他就随遇而安,甚至住在关帝庙中。条件不好,他就直接蹲在地上吃饭。

在他看来,只要能够为民众做点事,自己生活的差一点根本没什么。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落后,许多疾病都没有好的诊治方法。于成龙治下的很多民众都染上了疾病,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去。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仍然兢兢业业地坚持工作,一点也不退缩。

于成龙不仅是一位清官,还是一位能力极强的干臣。

当时,罗城县盗贼蜂起,而且屡禁不止。于成龙上任后,对于盗贼毫不留情,当地的风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盗贼伏诛后,他并没有简单粗暴地直接进行责罚,而是同他们推心置腹,用真情去感化盗贼。盗贼见知县大人如此善良,都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干这种违法乱纪的事情了。

于成龙出生在明朝末年,对于在战乱中受苦的民众非常同情。他上任后,对那些吃苦耐劳、辛苦种田的人民非常推崇,还经常奖励他们。经过他的努力,罗城县的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罗城县的民众,都为有这样的一个父母官而感到高兴。

于成龙不仅...

查看详情>>